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墓葬前开易燃石刻考述
在中国古代,神顶神可能来自西汉。《汉书·霍光传》记载:“太夫人……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神道”之名始见,古书上亦称“墓路”、“隧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载:“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神道的重要标志就是在两侧列置石刻。霍光墓前的三出阙,今天没有发现实物,霍去病墓周围发现的石兽,还不是墓前神道两侧列置的石兽。现存最早的官吏墓前神道石刻是东汉年间帝陵前的神道石刻。原来以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武帝刘裕初宁陵前的一对石狮为最早。近年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前发现一个大石象,高3.2、长3.4米,作行走状,生动逼真,被认为是东汉帝陵神道的石刻。《水经注·阴沟水》也曾有“光武隧道所表象马”的记载。中国古代陵墓神道石刻源远流长,从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之久,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留有作品。东汉魏晋陵墓神道石刻是这个长流的源头,它虽不及南朝石刻造型宏大,也没有唐代陵墓神道石刻内容丰富,但它的艺术特点明显,对后来的影响很大。据文献记载,东汉魏晋陵墓神道石刻有石阙、石柱石碑、石人、石狮、石马、石虎、石羊、石牛、石象、石骆驼、石驼鸟等十二种。目前仅发现石阙、石柱、石碑、石人、石狮、石羊和洛阳邙山东汉陵前的石象。现存较为完整的墓前石阙,以今山东省平邑县的皇圣卿阙最早(建于公元86年),今四川雅安县的高颐阙最迟(建于公元209年)。石阙高约4米一6米,用大石块雕凿成木结构式的外形,垒砌而成,分阙顶、阙身和基座三部分。阙顶有单檐或重檐之分,阙身周围雕刻各种画像。正阙的外侧有的连接较为低矮的小阙,称为子阙或副阙,根据有无子阙和子阙的多少可分为单阙、双出阙、三出阙等。东汉墓前都使用单阙或双出阙。三出阙为皇帝所专用。霍光妻子在霍光墓前造三出阙,被认为是“上”、“逆道”。高颐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石阙,分为东西阙,相距13.6米。西阙北面刻“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二十四字。总高6米,双出阙。基座平面呈“凸”字形。阙身用四层大石块垒砌而成。重檐顶,整个顶部用五层石块垒成,逐渐向外挑出,出檐0.60米,檐端刻瓦当状,脊正中刻一瑞禽,口衔组绶。阙身和阙顶还雕刻着车马出行、人物故事、神禽异兽等画像。现存的东汉石柱,主要有山东省博物馆所藏汉琅琊刘君石柱和北京市石景山出土的汉幽州书佐秦君墓石柱。皆为圆形柱身,周围雕刻瓦棱直纹,上有双兽拱托神道碑,碑上刻“官职神道”字样。如秦君墓石柱,柱顶已失,残高2.25米,瓦棱纹圆柱上端饰垂莲纹和绳索纹各一周,上部双虎托一方形神道碑,上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础浮雕双虎(图1)。1979年河南叶县三皇冢出土一对小石狮,均站立在圆形底座上,身长约0.40米,两个石狮圆形底座的下面都有一个深0.05米,直径0.12米的圆孔,当为纳榫所用。这对石狮很可能是柱头石狮,如果和秦君墓石柱结合起来考虑,就会了解东汉狮子柱头石柱的一般风格,现存的南朝陵墓神道石柱和它很相似。三国时期,虽然禁止厚葬,但有些特殊人物墓前仍设置石刻。《太平御览》卷556引《述征记》:东阿王曹植葬于东阿鱼山西,“有二石柱犹存也。”可惜现在没发现实物。洛阳邙山出土的西晋韩寿墓石柱、河南的博爱县发现的晋故乐安相河内苛府君(晞)神道石柱,和秦君墓石柱很接近。“东汉以来,碑碣云起”,不仅达官贵人树立墓碑,就连没有官职的庶民也立墓碑,如《隶释》卷9有故民吴仲山碑。不仅成年人有墓碑,甚至幼童也立墓碑,如《蔡邕集》有《童幼胡根碑》。因此,现存的汉晋陵墓神道石刻以墓碑为最多。《隶释》、《金石录》等书中记载有大量的东汉墓碑刻文。石碑构成分碑首、碑身和底座三部分。碑首有圭形、半圆形、方形三种。圭形和半圆形的大都在上部或中部有一穿。多为方座。四川高颐墓碑高2.9、宽1.3、厚0.9米,圆形碑首,刻两条蟠龙,碑额偏于右,首下正中一穿,碑文刻于额下,方座上浮雕二龙,龙尾结于座后。山东省嘉详武氏墓群前发现的武班墓碑,圭首,高2.1、宽0.88、厚0.25米,中上方有一穿,碑额题“汉故敦煌长史武班之碑”10字碑文已漫毁不清,《隶释》中记之较详,据原碑文拓片所示,全文共573字。魏晋国禁止厚葬立碑,但官吏墓前树碑之风仍很流行。如三国时期的毋丘悦、程冲,晋代的陈寿、王导、桓温等人的墓前都立有碑。东汉墓前的石人目前已发现几例:曲阜孔庙汉石人亭内的二尊石人,早已名重于世,原是乐安太守鲁王墓前的石人,后移于此。胸腹间都有铭刻,载冠,穿交领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件高2.54米,腰间佩剑,胸腹间篆刻“汉故乐安太守麋君亭长”10字,是墓前的侍者;另一件高2.30米,双手握枪,篆刻“府门之卒”4字(图2),很明显是墓前的护卫者。山东邹县东汉匡衡墓前的一件石人,高约1.2米,线条非常简单,有些地方还保存着天然石的形态。河南登封中岳庙前的一对石人,高约1米,一件是双手恭立的侍者,一件是持枪的护卫者,原来可能是墓前的石刻;是后人移于此的。十六国时期的墓前也有石人,《历代陵寝备考》卷20载:前赵刘聪“葬宣光陵”,“建元元年(公元365年)十二月宣光陵石人皆行数步”。“麟嘉二年(公元390年)正月石人言于宣光陵。”石人能说会走显然不可信,但说明了十六国时期的宣光陵前是有石刻的,至少有石人。东汉陵墓神道最精美的石刻是石狮,现存数量也比较多。均作缓步行进状,头小颈长,昂首挺胸,张嘴吐舌,利齿外露,颔须长垂至胸前,明显的鞭状脊,圆柱状尾巴呈弧线支撑地面,有的头长独角或双角,多数两膀长翼,少数头部刻划束状毛,身长都在2米左右。如陕西省咸阳市许沈家村出土的一对石狮,长方形底座,身长2米,身高1.14米。洛阳涧西出土的一对石狮,身长1.66米,身高1.09米。有双角和独角之分,嘴巴较长,两膀浮雕羽状翼(图3),双角者背颈阴刻隶书“侯氏蒿聚成奴作”7字。东晋陵墓神道根据文献记载,也设石狮和其它石刻,但至今没有发现实物。南朝帝陵前石狮和石柱一样,也是继承了汉代和东晋石刻的风格。因此,我们探讨东晋帝陵神道石狮的时候,现存大量的南朝陵墓神道石狮可给我们提供借鉴。东汉陵墓神道设置的石马,目前还没发现实物。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的大夏石马(图4),仍具有汉代马的一般造型,和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立马很相似,足部有铭文,现残留“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将军”等字样。据史籍记载:匈奴族铁弗部赫连勃勃自称大夏,为十六国之一,建都统万(今陕西横山以北),留其长子赫连贵镇守长安,兼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真兴六年(公元424年)赫连贵被其弟战败而死,这马可能是在他墓前设置的。和霍去病墓石立马造型一样,粗颈高翘,吻前伸,腿部不透雕,身高约2米,身长约2.3米。东汉墓前石羊主要发现两处:一件是四川芦山县石马坝汉墓前的一件石羊;另一处是陕西临潼康桥石川河出土的一对石羊,根据其附近是汉墓群推测,应是墓神道所置,一件蹲立,一件跪伏。跪伏的一件底座长0.72米,羊身高0.80米,后身与后腿蹲坐,前肢曲跪,下部不透雕(图5)。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粗犷豪迈,浑朴古拙。”东汉魏晋陵墓神道石刻的造型艺术特点,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四点:1.“皆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汉代匠师们抓住了艺术形象的实质一一力量和运动,又把汉代丰富多彩的生活格调,蓬勃的生机和作者浪漫主义的审美情趣都凝聚于一件完美的实体中。因此,这些陵墓神道的石狮、石象、石马等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和内在的力量感。汉代石狮总是昂首挺胸,曲背翘臀,形成一种运动中的波浪式线条,头部和矫健的身躯搭配得合情合理,健壮的四肢稳重自然,加上粗长的尾巴,五个支点,大有用力一蹬,一跃而起之势。它们的形象从整体看是夸张的、变形的,而主要特征是逼真的,内在的神情又是真实的。这种整体夸张与特征逼真、神情真实的作品,既把造型艺术的美和力融为一体,又不致夸大超脱得虚无飘渺。大夏石马和霍去病墓石立马一样,取“静立”之态,它们是征战归来的胜利者的形象,坚强稳重,镇定自若,重心落在前肢上,后背富于曲线的美。石羊如在前额正中作为一点,前肢作为一点,尾巴根处作为一点,用线可连成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坐势稳如泰山。石马、石羊的“静立”之态涵蓄着运动的力量。2.质朴古拙。石兽、石人注重整体形似,不求繁缛的刻划。它是春秋战国以来石雕艺术的升华,当时还没有产生什么恪守不变的粉本和不可更改的教义,在主人授意之后,匠师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在追求形似的前提下,兼收并蓄,抒发出作者内心的审美风神。因此,汉代石狮不但质朴古拙,而且形式不统一,有的硕额长鬣,和真狮子差不多;有的额头低平,细颈长身,兼取了虎的特点;有的则是硕吻利齿,头长角,两膀生翼,和西方神兽首狮身像有点接近。一种实物的造型,轮廊形似,但利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是汉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结晶。其次,这些石人、石兽注重求得自然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点石成形,有的轻试几刀,就能在自然石上刻出一个完美的形象。东汉陵墓神道石刻承袭了这种艺术传统,石兽的嘴不透雕,石狮的鬣毛、颔须、双翼多用阴线刻和减地平雕等技法表现。石人不透雕处就更多了,邹县匡庄东汉匡衡墓前石人还保留了许多处自然石的原来形态。一件件石人石兽都凝聚着匠师们的才华,他们只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减地平雕、阴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终于使人和动物借石而永生。3.造型原始。石阙、石柱、石碑等都是模拟木构式样。阙也叫观,晋崔豹《古今注》亦说:“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故谓之观……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古时门必有阙,“以饰门,别尊卑也。”汉高祖时,萧何“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应是高台上建造的木阙。沂南画像石墓有一组祠堂建筑画像,在大门外就建有木构双阙。现存的墓前石阙和它很相似,而且也有“云气仙灵,奇禽怪兽”等画像。石柱古时也叫华表,原是一种木制的高柱。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所谓尧设诽谤之木,只是一种传说,只是引以说明华表的原始形状和“表识”的作用而已。古时候常常把木华表立在宫殿、宗庙、祠堂等建筑前,也用在交通大道旁和坟墓前。前面谈到的沂南画象石墓出土的一组祠堂建筑画象,在左阙前立一根华表,靠近柱顶端横贯短木,柱上还拴有两匹马。《太平御览》卷198载:“燕昭王墓前华表。”梁吴均《续齐谐记》也讲到:“昭王墓前华表已千年,使人伐之。”可知战国时代已有木制的华表。东汉魏晋陵墓神道石柱均施横长方形小神道碑,形似“桔槔”,碑下雕刻的绳索纹正是古代木柱上缠绕横木绳索的象征。石墓碑起源于下葬时用来牵引放下棺椁的丰碑。《礼记.檀弓下》有“公室视丰碑”的记载。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率绕。”《释名·释典艺》进一步解释说:“碑,被也。此木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物)故建于道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赵翼认为汉碑“皆有圆孔”,马子云说“汉后之碑皆无穿孔”现存的东汉魏晋石碑多有圆孔,有的碑首还有栏系绳索使之易于滑动而又不致外脱的槽,即王杨甫《碑版广例》所说的“汉碑穿外有晕……尚存古制,引之意。”4.渗透着神学思想。石狮多两膀长翼,石阙和墓室画像中“仙人骑白鹿”,“飞朱雀使先驱,驾太一之象舆;苍龙蚴虬于骖兮,白虎骋而为古”的画面也非常多。南阳宗资墓前的一对石狮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两膀不但刻划双翼,而且周身还饰卷云纹状鬃毛。现存的南朝帝陵神道石狮和它的造型非常相似,且文献中有关于南朝陵前石狮的样式是仿照襄阳附近汉墓前石狮样子的记载。这种翼兽,是升仙思想在石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80:2024 EXV-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8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ans
- 淮阴师范学院《国际私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117-T+405-2024金花葵生产技术规程
- DB2104-T 0036-2024塔式起重机安装施工方案编写规范
- 农业科学与农产品质量评价方法考核试卷
- 企业研究院建设任务书
- 智能出行与交通智能化的融合考核试卷
- 玉石与人类情感的联系与灵感考核试卷
- 公共设施管理的养护与保养考核试卷
- 森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评估考核试卷
- 《世间最美的坟墓》PPT
- 智慧住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教学设计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物治疗及合理用药课件
- 广电全媒体运营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商业插画设计 02课件
- DB37-T 3799-2019 城镇冬季供热服务规范-(高清版)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0 流动的风景线 |浙美版(2014秋)(共13张PPT)
- 市政工程管理制度4篇
- 丝绸之路-古今中外美术作品赏析高中美术课件
- 五金采购投标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