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道教的发源地——四川青城山

道教是在东汉时形成的本土宗教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三大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____________、河南洛阳_____________(北魏孝文帝迁都-宋开凿)甘肃敦煌_________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十六国-元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虎溪三笑图》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唐招提寺(日本)

220年

280年618年907年三国隋朝唐朝一条道路:丝绸之路581年魏晋佛教盛行、道教传播、民歌盛行书体完备、齐民要术、顾恺之绘画三教并行、儒学复兴、玄奘西行《唐本草》《千金方》雕版印刷、唐诗、火药武器儒学道教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吸收佛、道精神,新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民间(范缜)和统治者灭佛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概况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出现融合趋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名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和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禅宗宗趣,在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得道,由一切事中所做皆向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知佛。六祖惠能常言“即心即佛”,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1)原因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槃,成佛,享受极乐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的有意识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为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道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佛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唐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道教兴起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武则天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佛道兴盛的原因: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④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江南(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唐统治者尊奉老子龙门石窟(1)原因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材料:

现在许多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①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影响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材料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白徒,非正式僧人),尼人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多服罗纨。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范缜《神灭论》(2)影响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材料

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破坏家庭伦理关系、人口减少,兵源枯竭,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表现

①民间反佛: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②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影响

①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削弱佛道特权、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三武一宗”灭佛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范缜《神灭论》反佛、灭佛斗争(3)措施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韩愈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1)背景3、复兴儒学(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材料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4)影响为唐朝之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背景:

内容:

代表人物: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晋书·谢安传》

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儒、道交融的产物

▲唐朝《高逸图》(局部)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寄情山林,纵酒清谈。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道教最受尊崇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呈现繁盛之势时期概况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儒学独尊道教传播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东汉末兴起)佛教盛行儒学新发展“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论三教并行归纳:指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唐中期以后儒学复兴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思想: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特点:①思想多元;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精神不断发展完善,虽受挑战但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_______、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骈文】骈文,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辞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建安文学骈文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庾信《哀江南赋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归田园居》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④南北朝民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①建安文学②田园诗③南朝骈文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偏安江左

木兰辞

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间律和谐,词句华丽——局部统一安逸语言质朴风格豪迈——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无家别》节选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心系国事的凄苦哀思,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1、文学(2)唐朝: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开朗奔放,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背景代表:李白、杜甫平实浅近,反映弊端暴露矛盾激化的现状代表:白居易凝重抑郁,反映日渐衰败民生疾苦的现实代表:杜甫、李商隐刚健清新,反映新国初立,欣欣向荣的景象代表: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唐诗的风格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1)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颜筋柳骨”)2、书法〔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秦)-隶书(汉)-草书-楷书(魏晋)-行书〕(2)魏晋南北朝:(1)东汉末年: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3)东晋:王羲之-“书圣”(4)隋唐:二、文学艺术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不露锋芒,富于图案美(秦)隶书: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秦)楷书:字体方正,笔画规矩严整(又称真书、正书)

(汉末)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晋)草书:写意性发挥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晋)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张旭

《肚痛帖》怀素《自叙帖》释文: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1)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唐朝: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被尊为“画圣”。3、绘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二、文学艺术4.石窟艺术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5.舞蹈

唐代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乐文化融合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二、文学艺术领域时期主要成就数学南朝农学北朝地理西晋建筑隋朝印刷术唐朝火药天文学医药学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僧一行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创新《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科技特点:领域广泛、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世界领先、主要服务与农业赵州桥祖冲之《齐民要术》书影《禹贡地域图》三、科技丝绸造纸术、火药瓷器……儒学汉字建筑医药…绘画乐舞宗教葡萄酒……高僧来华西行取经鉴真东渡学问僧来华1、佛教的交流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经万世传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高僧空海归东瀛日本遣唐使国际大都会(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2、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四、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公元3世纪,为求取真经,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佛教传入中国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影响周边(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2)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华文化圈(1)新罗和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制度大多来自唐朝。(3)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井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知识拓展:

所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4)隋唐继承发扬了前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5)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2.特点:①博大精深、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②兼容并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