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_第1页
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_第2页
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_第3页
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_第4页
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文化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困境与突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下降、矫正和犯罪率的新特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其中一个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初步地分析和探讨。一、从个体到群体“人格”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通俗地说,人格就是做人的规格,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社会特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青少年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从“局外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必须了解、明确特定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具备达到这些要求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习得的过程。青少年亚文化作为一种青少年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犯罪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青少年亚文化作为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它在受到主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文化形成绝对的抵触和对抗,它还有可能影响主文化,成为主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文化一元的状况而走向多元文化的融通,进而改变着人们的认识系统和价值建构方式,打破了彼此孤立的社会文化状态和封闭的文化体系,将人们置于多元的文化体系中。这一方面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方面又削弱了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的主文化的功能。从理论上说,青少年亚文化被主文化同化的可能性较大,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大众传媒中包含的带暗示性的犯罪信息,使青少年亚文化的异质性得到了加强,这就增加了青少年社会化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陈刚(1980—),男,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警察管理专业99级学生。研究方向:警察管理。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竞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青少年的精神上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明显呈现出“下移”的趋势。当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的压力变得很大时,青少年为了获得一种代偿性的成功和安慰,往往以退缩、冷淡、超现实的想象等方式应付挫折,他们中的一些个体便会聚合为小的伙伴群体。这种群体规模小,包含着面对面的伙伴关系,允许个体展示其全部的感情和真实的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消遣活动,发泄自己的情绪和生理能量。小群体摆脱了社会中那些权威的约束,作为“避难所”为青少年个体提供安慰、支持和承认。在群体中,青少年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成分恶性膨胀,“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蜕变为一种特殊的反文化——青少年越轨亚文化。这种越轨亚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化过程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群体化的犯罪人格。犯罪人格表现为:信仰迷失、道德低下、行为乖张,易与社会发生冲突;消极颓废、刻薄残忍,对他人冷酷无情;极端自私、毫无诚信,无社会责任感;盲目从众、激惹性强,不具备理智思维能力。人是文化动物,这一命题包含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人创造了文化又受制于文化。这种群体化的犯罪人格虽然是由个体的人格融合而成的,但是一旦形成之后又具有稳定性和很强的排他性,它要求个体放弃独立人格而服从群体的犯罪人格,这样即使某个青少年有迷途知返的意愿和要求,也不得不受到群体人格的压制与扼杀。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其犯罪人格的外显,应当说,他们在违法犯罪过程中也遵从一种文化规范,即遵从青少年越轨亚文化。一些青少年犯罪后,尽管对犯罪过程可以供认不讳,却意识不到自己犯了罪,有的甚至杀了人还不知道要偿命。这种情况,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此外,其他一些社会阶层的因素,如家庭贫困、失学失业、处境困难等也容易使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形成犯罪人格。美国学者科恩等人认为,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因而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动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二、文化超时空,深刻地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取向。一个“若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因素往往超越于经济和政治因素,具有持久性,而且它渗透到人的心理、精神等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文化超时空、深刻地影响着和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取向。”青少年亚文化对于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导作用。(一)多元文化冲突的现实意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相同文化符号的阐释将是不同的。青少年总是从自身的亚文化背景出发,对周边文化进行体认和领悟,容易产生对周边文化错误的解读和不同的利用。这种“误读”不仅妨碍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还会融入到青少年亚文化结构中去,成为其组成要素,进而影响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当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越来越明显,并以多元文化冲突的形式出现。对于青少年这一特定亚群体来说,文化冲突的内容主要表现为青少年亚文化在各种场合与异域文化、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文化之间发生的纠葛和冲突。青少年亚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表现在满足需要难同享受需要的矛盾上;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表现在个性自由同传统束缚的矛盾上;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冲突,表现为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和强调个人主义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上。青少年在这些文化冲突面前极易产生焦虑情结,而这种焦虑程度越深,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甚至对所有被他们视为主流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都持激烈的怀疑、反对态度。(二)青少年亚文化的内在矛盾1.青少年亚文化的外显模式上的离经叛道与其内隐模式上的理想主义存在冲突。青少年亚文化的外部表征是一种风格化、符号化的反抗,是用这些社会的外在形式或信号系统来预报和表达青少年群体的意想。这种表达主要表现在:在饮食文化领域,存在不健康的、铺张浪费的食风;在性文化领域,存在性解放、性自由的潜意识,而缺乏性道德、性法制和性健康方面的理性;在服饰文化领域,一味地追赶时装潮流“扮酷”,出现了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在科学文化领域,缺少追求真理的理念,而代之以粗俗的“校园文化”。然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意识文化方面又天然地表现出对未来的期望性。他们希望和平和发展,渴望自由和理解,敢于改革和创新。于是,他们思想深处的理性主义与物化层面的反叛性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对青少年个体来讲,社会文化冲突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引起他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2.行为文化层的情绪化与意识文化层的价值前倾化之间存在矛盾。这是青少年文化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感性与理性冲突的又一表现。青少年自身的特性必然赋予其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冲动性和非结构性等情绪骚动,并通过反叛来寄托对未来文化创构的强烈期望,而青少年作为社会文化特定过渡阶段的负荷者与边缘人,毕竟不可能完全超越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主文化的辐射和制约。因此,青少年的反叛行为总意味着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背离。3.意识层面存在着依附性和超越性的内在矛盾。青少年亚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应该具有自身的同一性和整合性,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充满了失调和对立。青少年文化意识层面中的依附性与超越性、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是时时缠绕和纷争的,而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情感意志上的冲突往往造成青少年内心的迷惘和失重。诚然,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只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但“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青少年亚文化中的上述矛盾一旦使得青少年心态扭曲,找不到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调适方法,他们中的一些个体势必会发生以“物欲”为中心的钱财性失范行为、以“情欲”为中心的伦理性失范行为和以“权欲”为中心的名利性失范行为。据统计,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很高:1991年为63.7%,1992年为61.1%,1993年为60.4%,1994年为58.3%,1995年为55.2%,1996年为51.1%,1997年为49.3%,1998年为47.4%。苏州市2000年批捕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为批捕总数的48.3%,2001年上半年为49.67%。三、大众文化原则当媒介文化在西方兴起时,有的学者就极富远见地指出:“必须了解这种可称之为‘媒介文化’的东西的危险性。文化工业部门多照顾公众的一般爱好,往往不去设法提高他们,而只维持在最能带来收益的现实或潜在的顾客的水平上。此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大众文化比之父母或学校的文化更受赏识,这一点是不应该忽视的。再说,视听材料深深影响感受、感觉乃至情感,如果得不到限定与控制,后者便极可能使青少年的识别力偏离正轨。因此警惕与谨慎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化工业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色情文化、灰色文化逐渐融入青少年亚文化之中,进而使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在全部刑事案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已超过25%,14岁以下的违法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甚至还不满10岁。学术界对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解释有青春期危机论、社会失调论、不良环境决定论等,但笔者认为,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人们对色情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比较警觉,但往往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其它形式对青少年亚文化的渗透和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例如,“灰色文化”是一种以流行的、通俗的文化范式表现出来的庸俗文化,它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满足人的欲望为突破口,以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断地削弱主流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由于青少年亚文化的反叛性和不成熟性,它极易与灰色文化相融合,从而强化了自身的负面功能。生活在这种亚文化氛围中的青少年,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性功能畸形增强而理性功能日趋萎缩。2000年底对江苏省少年管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占总数的78.2%;流氓、强奸、卖淫、嫖娼、情杀等性犯罪占总数的近二成。这些满脸稚气,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缺乏理性和自制力的孩子,大多是色情文化、灰色文化的狂热受众,他们尚未成熟的身心被严重扭曲和毒害,以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对色情、暴力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很强,他们能很快地接受由媒体传播并已融入亚文化中的犯罪思想、犯罪手段与技术。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的许多情节都带有很明显的模仿性质,1990年至1994年发生在广州的罗树标系列强奸杀人案就证明了这一点。据案犯本人交代,他在此期间对色情、暴力录像带特别感兴趣,其中很受刺激的是香港出租车司机杀人、分尸的录像带和叙述一个杀人狂如何强奸、杀人的英文录像带,遂产生了强烈的模仿欲望。由于上述原因,青少年一旦实施犯罪就显得十分老道,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思考周密,过程复杂,表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行为方式。苏州市曾发生过一起14岁的龚某杀人案。该少年作案前精心谋划,行凶后伪造现场,案发后还在人群中观望,其行为过程和心理特点远远超过了少年犯罪的常规。青少年犯罪成人化的原因在于,文化媒体出版的书报杂志和播放的影视节目包含有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等暗示性信息,即便那些正义战胜邪恶的题材,也毫无忌讳地将腐败和犯罪的方法、技能以及侦查破案的手段、谋略等展示给受众,这客观上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恶劣的教唆和示范作用。(三)数字化犯罪凸显网络受害者的私网心理青少年思想激进,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聪明灵活,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特别是青少年大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使得青少年群体成为新思想、新科技的先行者,成为文化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也使得青少年亚文化别具活力和创造力。当今世界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截至2002年7月,我国上网人数已达4580万人,其中的多数为青少年。网络的即时传输性,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传播,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网络的非受控性又带来了内容的多元性,犯罪思想、犯罪手段与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目前,部分城市青少年已经对网络痴迷,他们既接受信息,又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青少年不仅从网络上选择那些极富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的信息,还把虚拟空间的某些内容当作“现实”加以接受。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较强网络知识的青少年,在受到诱惑后已开始进行数字化犯罪。南京某高校学生李某于1999年采用磁卡读写器修改交通银行太平洋磁卡信息等手段,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冒充储户骗取巨款。复杂的因特网已经滋生出新一代的犯罪分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