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历史第13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立内容索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1949年,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十年对立、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政治上,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经济上,民族工业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获得较快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日本侵略者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生产运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课标要求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备考指导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2.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3.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4.概述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民革命的作用5.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基本史实6.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原因、内容、影响,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7.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背景(1)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2)英、美等国操纵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思维点拨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是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1)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思维点拨五四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五四运动只能说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4.性质(1)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3)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上海。3.概况(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2)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3)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问题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影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背景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2.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同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3.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二、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三、内容1.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四、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思维点拨1.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修改了党在当时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知识点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国共合作1.原因: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过程(1)决定: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2)形成: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二、北伐战争1.历史背景(1)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2)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2.时间:1926年。3.成就: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三、国民革命失败1.原因(1)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2)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2.标志(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知识点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宁汉合流1.时间:1927年秋。2.定义: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3.影响: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二、国民政府的北伐1.时间:1928年。2.对象:张作霖。3.概况(1)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2)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3)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4.结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2)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2.概况: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受阻: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知识点五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两万多起义军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2)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927年10月初,起义军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3)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二、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内容(1)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过程(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2)1927年9月,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3)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4)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2.意义(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四、“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建设(1)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2.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知识点六红军长征一、原因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2.“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二、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3)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意义1.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3.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影响材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研读分析](1)材料一从参加的城市、实际参与者和参与人数等角度论述了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主要表现。(2)材料二主要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九国公约》的实质。可以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来理解《九国公约》的实质。[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相比公车上书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特点:五四运动规模更大,社会基础更广泛,影响更大。因素:电信、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特点: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群众性——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成功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精神:爱国主义。归纳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五四运动的特点①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②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③爱国性: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2)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②五四运动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形成了革命力量的团结,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新题验证]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A从通过救人来救国到先救国后救人,反映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体现了在国家主权遭到损害的时刻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与意义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研读分析]材料主要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说明了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具有的新特点。解读时需紧扣材料信息,并从对比的角度分析。[探究运用]根据材料,概括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具有哪些新特点。新特点: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归纳概括国民革命的特点及历史功绩(1)特点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②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个阶级的统一战线。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②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新题验证]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党内合作的主张

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D.推动了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D题干材料“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强调了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B、C两项发生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能力依托点3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材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摘编自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材料解读]材料二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三

它(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摘编自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两条革命道路,这两条道路存在着重大分歧。(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的内容。根据材料“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判断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3)解读材料三注意从红军长征胜利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的角度分析,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研读分析][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作了哪些重大贡献。贡献: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有人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使革命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认识:革命区域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归纳概括1.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关系:①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最有力的工具。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最终取得了胜利。(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新题验证]东固地处江西省吉安、吉水、永丰、兴国、泰和五县之交,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下表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建设历程。它反映了(

)B时间革命形势的发展1927年9月成立中共东龙支部,赖经邦为书记,建立起东固第一支工农革命军游击队1927年11月东固工农革命军和农民160余人举行暴动(是赣西地区最早的武装暴动之一),震动周围各县1928年2月东固农军游击队和永丰、吉安游击队合编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赖经邦任党代表,吴江任队长1928年春以东固为中心的“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当时有“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之称A.早期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以江西为中心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蓬勃发展C.城市中心论和农村中心论并存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奋斗历程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固地势险要,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有利地形和工农军队,逐渐壮大,故选B项;1927—1933年中共中央驻地在上海,革命中心仍在上海等城市地区,1933年后转至江西,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农村革命根据地快速发展,未提及城市中心理论,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1】

(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意图: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解析:题干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核心是引导这些人“求点知识”,实际上就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只是到劳工中宣传,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劳工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答案:C【例题2】

(2020课标全国Ⅱ,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的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斗争。解答本题,一是要扎实掌握这一时期的史实,二是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可知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破裂的表现。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27年在国民革命发展之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由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发展自身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左”的错误,故C项错误;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故D项错误。答案:B[典题实战]1.(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后来“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说明当时人们判断新旧事物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故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选D项;东西方文化论争始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已经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排除B项;“全盘西化的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并没有因为五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