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_第1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_第2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_第3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_第4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国演义》中的愤怒与不世

在古代戏曲中,对马致远散曲的崇拜就像他的杂剧。诸如周德清、朱权、王骥德、焦循、王国维等。然而,迈入新的时代,许多论者却突然唱出低调。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带偏见性的结论模式。那就是否定或基本否定其思想内容,肯定或基本肯定其表现形式。有的论者认为,作者的“叹世”之作,或抒写“园林”生活,或感慨历史人物,“浓烈地表现出消极的遁世思想”;但是,“有些作品表现了马致远散曲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作为散曲名家的地位”。有的论者指出马氏散曲“其主要内容是怀才不遇的悲哀、隐逸生活的歌颂、自然景物的描写。他的愤世嫉俗的感情发展成为不问是非,否定一切的虚无思想。这突出地表现在‘咏史’和‘恬退’的题材上”。但是,“马致远是散曲中最有影响的一家,他在开拓散曲的题材内容上有一定的贡献”。有的论者,说的更明白:“他的大部分散曲的基调是消极的、低沉的,但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特色”。有的论者,甚至宣称:马致远“由极端个人主义而变成极端享乐主义者了”。他在隐逸生活中“混日子”,“堕落得多么可怕”。即使《夜行船》《秋思》这成就最高、传诵最广的代表作,“那里也表现了他逃避现实,超然物外的心情,仍是消极的”。上述所列诸论,一方面声称马氏散曲思想内容的消极,不可取,甚至应予批判;一方面又指出“他在开拓散曲题材内容上有一定贡献”,“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特色”。这里姑且撇开在论及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逻辑推理的错误不谈,仅就其思想内容本身而言,上述观点,也多带武断性、片面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切中其要害实质的,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据有关资料考稽,马致远现存散曲120余首,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他的留世作品是最为丰富的。全面地观察,客观地把握其散曲作品,先不宜急于下断语作结论。当你进行了一系列具体而系统的分析之后,你会发现他的散曲往往以叹世避世的题材形式,作为一种设置的表层结构,虚掩于外;而愤世用世的思想内涵,则构成一种实在的深层内容,隐寓于里。它的表层犹如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只有穿透云团雾层,探幽入微,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综观马致远的散曲作品,多充溢着士子情调、文人气息,他之伊始,散曲逐渐失去民间色彩,而转向文人自我陶写的抒情形式。诗人运用这一诗体,毫不顾及地宣泄腹中牢骚,浇灌内心块垒,任意挥洒驰骋。他无论将作品披上何种高蹈飘逸的外衣,也掩饰不住其里所包容的真实深刻的思想底蕴。他现存的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他的人生浮沉升迁的道路,思想演变转化的轨迹,全然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马致远和元初一些散曲作家一样,都是处在元灭金灭宋的改朝易代的时期。当他开始步入人生,就亲眼目击了野蛮民族的征伐,家国败亡的浩劫,也亲身感受了元蒙的残暴统治,异族的高压欺凌。那种亡国之痛,流离之苦,心灵创伤,对于一个有良知的正直文人,尤其是悲剧性抒情气质极浓的诗人来说,都不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无疑诗人在民族屈辱和压抑的普遍苦痛中,那种怀古心理,念旧思绪,顿时勃发,带着对新朝的激愤,对旧朝的怀念,去远溯历史的遗迹,寻求深邃的寄托,以满足“一种潜在的内心要求”,不断地“提醒着亡国之痛,煽动着复仇之志”,诗人的许多作品,对这段思想感情的爆发,都有所触及。在众多咏史怀古作品中,诗人往往以凭吊古代人物,追叙传说故事,唱出历史的不幸,时代的悲哀,而心底潜在的民族意识,深沉的故国之思,溶合着远逝的题材,不断迸发出来。[南吕·四块玉]中的一些小令,就集中地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有的咏诵神异故事,衬托战乱流离,宣导内心的痛楚。《天台路》: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交你回去来。此曲取材于《太平广记·天台二女》的传说,题面写采药童子、乘鸾客人都怨艾刘晨离开洞天仙山,又回到屡遭丧乱的大地,过着穷困的生活。中间两句:“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曲辞暗合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的意境。诗人着力点染出现实荒景:春风吹到人间,连桃花也不绽开,一片凋蔽萧索。跟桃源美景:“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到处欣欣向荣,形成一明一暗的对照,再加上《记》中有“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句子,这就反衬出异族统治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沉重。结尾两句反诘,怒怨的语调中,饱含诗人为无法挣脱牢笼而发出无望的叹息。有的叙写历史陈迹,怀古而伤今,寄托国家沦亡的悲慨。《紫芝路》,《凤凰坡》两首:雁北飞,人北望,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百尺台,堆黄壤,弄玉吹箫送萧郎。送萧郎共上青霄上。到如今国已亡。想当初事可伤,再几时有凤凰?前首本于汉昭君出塞的故事。历代诗人对这一题材都有吟咏,但他们多突出了女主人公身陷异域的哀情、怨情和出塞和番的悲凉气氛。而马致远这只小令却重在痛斥汉君王昏庸无能,“抛闪煞明妃”,渲染昭君对故土的深切眷恋。这与其杂剧《汉宫秋》主旨接近,一脉相承,作者对异族强占者洋洋得意的神态也予以嘲谑,并且呼其“小”字,有极尽轻蔑之意。最后结穴于昭君“只是思故乡”,被迫入番,心系祖国,这不正是作者故国之思的袒露吗?抒情带悲剧性,但也有几多愤慨在。后首,据赵景深先生考证认为:“马致远只是拿弄玉和萧郎作为比喻,实际上说的是越娘和杨舜俞生死恋爱的故事。”因为曲中“有一句‘到如今国已亡’。萧史弄玉的故事同亡国没有关系,只有越娘曾说过‘妾乃后唐少主时人也’的话,原文可见《青琐高议》。”诗人溶两个故事于一炉,相互辉映,开头几句,写凤凰坡和弄玉、萧史的恩爱和美,隐喻昔日盛时的繁华和欢乐。结尾三句,写越娘、杨舜俞的苦恋,越离杨升仙后,放眼下界,“如今国已亡”,有盛时难再,令人挥泪之悲慨。通过今昔对比,前后相照,诗人面对横暴统治所引发的故国之思、沦丧之痛隐隐透出。有的追忆故朝事变,探寻发展轨迹,总结盛衰兴亡的教训。《马嵬坡》,对白居易《长恨歌》中赞美李杨精诚专一的爱情略去不叙,着重描述明皇“占了情场,乱了朝纲”,招致中原祸患的内容。前几句:“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极写贵妃的倾国美貌和风流天子的重色情态。后几句:“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转笔写安禄山亦醉迷杨玉环,不惜发动大规模的叛乱,致使唐玄宗被迫离京,历尽“蜀道难”,入川避乱。作品借安史之乱和唐明皇荒淫误国,既指斥了故朝的腐朽骄奢,不免复灭的厄运,也讽刺了新政的发兵边地,肆意杀戮的行径。在一些反映羁旅之苦的作品中,抒发思乡的同时,也兼怀念故国。[仙吕·赏花时]《孤馆雨留人》套数,写鞍马区区,羁旅在外的生活。作品以绘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云气布荒郊”,“雨哨纱窗魂欲消”,倍感“离故国路遥”,在国家沦亡,私家患难的情况下,思念故乡,自然也有怀国之情寓焉。“风刮得关山叶乱飘,料前村冷落渔樵。闷无聊,心内如烧,昏惨惨孤灯不住挑”,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山河破碎之悲。著名的咏景小令[天净沙]《秋思》,冷落的暮秋景观,“夕阳西下”的气氛,触发起了客子漂泊天涯、彷徨古道、切切思乡之情,其中想必也会掺合着怀国在内。在马致远现存的散曲中,有大量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并非单纯留连田园之乐、山林之趣,也有从侧面衬托了现世的龌龊,有元的暴政。[双调·清江引]《野兴》三首:礁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山禽晓来窗外啼,唤起山翁睡。恰道不如归,又叫回不得。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上面三首小令,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既写樵夫、钓叟抛柴斧、弃渔船,相携而逃,去寻取一个乐土福地存身。又以山翁自比,隐遁山林,进而借山禽晓来窗外啼鸣,移情于物,婉劝诗人回去不得。叙事本身就表明身居“覆盆不照太阳辉”的世间,无论文人士子,还是普通黎民,都要任人宰割,命运悲惨,甚至到了难以存活的程度,于是相携逃亡,隐没王法不到的山林之处,平静度日,以此表示对当朝暴政、民族压迫的反抗。元代种族歧视、严刑峻法有加,亡国臣民甚至被威逼得一失常态。[双调·夜行船]《秋思》第五只曲[风入松],描写一景一态;“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发,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人们被蹂躏得精神麻木,守拙装呆。这比从正面揭露更加强烈有力。《螾庐曲谈》卷四指出:这篇散套,“襟期高远,寄托遥深,亦系深于故国之思者”。可见它的主旋律和强音符,并非是有的论者所指责的“避世”“超世”。据零散的文献记述,马致远青少年时代,约是在其故乡大都(今北京)度过的。[中吕·喜春来]《六艺》自称:“夙兴夜寐尊师行,行止浑绝浮浪名,身潜诗礼且陶情。”[黄钟·女冠子]亦表白:“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时值年少气盛,致力于儒业研习,汲汲于功名。到了中年,终于跻身官场,据《录鬼簿》载,他曾担任过江浙行省务官。[双调·拨不断]对他的发迹,曾有透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但是,作为汉族文人,身处乃世,现实注定要将其逐出进身之途。纵有雕鹗冲霄志,至多仍不过是“沉于下僚,志不获展”。不少作品都是他入世用世的袒露。马致远心性高远,才情横溢,壮志满怀,也具有历代文人“兼济天下”的普遍价值取向。[仙吕·青哥儿]《十二月·二月》写景托志,以寓宏远抱负。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桃李争春,宝马香车陌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前两句,冬去春来,梅花凋尽,东风浩荡,桃李争春,是诗人风华正茂,前程美好的写照。后三句,清明已近,春意盎然,香车宝马,游者如云,构成一幅欢闹的游春图,透视出诗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自信,要象热爱春光一般珍惜韶华,要以游春的情致,去奋发进取,执着追求。同调《八月》小令,既抒一腔热情,又感现实失落,“铜壶半分更漏,散秋香桂娥将就。天远云归月满楼,这清兴谁交江州,能消受。”夜深桂花飘香,月光如水,景色宜人,杜甫对庾江州(即庾信)诗曾有“清新”的赞语,作者暗用其典,以庾江州自况,对留连月夜清新幽雅的兴致,谁能让我领略到呢?怀揣抱负,孜孜以求,然而又可望而不可及。淡淡的愁绪,并未使诗人从此消沉,他仍不堕青云之志,寄希望于机遇的到来。马致远入世用世的人生追求,一旦在现实中受挫碰壁时,也会陷入苦闷和怅惘。如[双调·拨不断]之五,连用五典:“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张良、朱买臣、伍员、傅说、诸葛亮都是古代被称道的人物,他们幼时,或默默无闻,或打柴为生,或乞食于途,或为奴被驱,或躬耕垅亩,昧昧于一隅,但后来均受重托而成大器,用历史名人的埋没和发迹作比,以求心里平衡,精神慰借。“古人尚自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捱。”表明自己仍有一展宏图的希望,暂且于“酩子里”胡捱时间,运气终究会有降临之日。在以种族分等别类的元蒙时代,文人地位低下,被当权者整体遗弃,即使有少数幸运儿混迹官场,然而也只是官居下位,至多担任次要的“佐贰”之职,难有晋升的机会。马致远的散曲,更多的表达了他报效无门,壮志难酬的胸襟。[南吕·四块玉]《叹世》,道出虽有“佐国心,拿云手”,但被弃之不用,只有叹惋:“命里无时莫强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勿自寻麻烦,自讨苦吃。[南吕·金字经]《未遂》:“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诗人以雕鹗扶摇九天之上喻指自己怀抱高远,但仍是布衣之身,困煞中原。“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希图经世报国,却无人器重,有王粲登楼抒怀之意,欲施展才华,但没有赖以凭借的条件,悲叹之际,一吐焦急想望的心绪。[双调·寿阳曲]三首,纯为写景,而景中兴寄遥深。春将暮,花渐无,春催得花落无数,春归时寂寞景物疏,武陵人恨春归去。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暮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前两首,摹状暮春“落花飞絮”的景象,惜春归去,其中跳动着一颗热爱生命和生活的炽热的心,对自己风华易逝、理想成空也喟然叹之。第三首,先渲染云漫风狂的环境,然后刻画挑灯长叹的形象,表现出心事重重,受到压抑,难以平息,又难以吐诉。这是诗人内心郁结的爆发,语调何等激烈。马致远中年以后,曾有一段浪迹南国的身世。[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写道:“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束了洞庭秋月。”概述出行踪,泛游于洞庭、鄱阳一带,漂泊于浩淼长江上下,他历尽“半世蹉跎”的苍桑,经受宦海浮沉的磨难,对社会黑暗,官场倾轧,世间荣辱,均有大彻大悟。[大石调·青杏子]《悟迷》,指出“二十年漂泊生涯”,“世事饱谙多”,参破人生,看透红尘。他的许多散曲,都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思想和心态。一方面,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表达愤世嫉俗的感情。或感叹历史兴亡,借古讽今。如[双调·蟾宫曲]《叹世》,写古往今来,“咸阳百二山河”,“几阵干戈”,无非都为“功名”二字。“项废东吴,刘兴西蜀”,你争我夺,相互撕杀,都不过是“梦说南柯”罢了,对历代统治更迭,江山易主,表示轻蔑,也含有否定当朝之意。后面二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凶险,人心之叵测。[双调·夜行船]《秋思》中[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秦汉王朝虽极盛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远逝,两朝繁华已一去不返,呈现于眼前的,尽是一片荒坟断碑、衰草遍布的原野。有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谴责,也有对百姓黎民的同情。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响于言外,含蓄不尽。又[庆宣和],紧承上曲意脉而来,“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进而写魏晋的“腰折”,多少豪杰而今都“投至狐踪兔穴”。这就更加深了历史兴亡的感慨。改朝换代,变幻无常,当朝专制者倒行逆施,也势必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由此岂能说此曲“仍是消极的”,予以否定呢?或引述历史人物,指射世态。[双调·清江引]《野兴》之四,选用古时刘伶、毕卓、李白的事迹,写刘伶常求一醉,以免灾祸;毕卓不理政务,饮酒废职;李白蔑视权贵,纵酒被逐,都终不免悲剧一生,一个“遗形骸”,一个“缚瓮边”,一个“沉江底”,世情世态之恶劣,可以想见。[南吕·四块玉]《浔阳江》。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取材于白居易《琵琶行》的题材,从烘托江头凄凉的气氛落笔,商女琵琶声声,音调悲哀,听之令人断肠。以商女的不幸遭际,控诉社会世俗的冷酷无情。中间一句白司马触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忧愁不已,实则极写作者对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最后三句,江月澄明,作者酒醒后更加疲惫倦慵。欲举杯浇愁,然而愁怀难遣,世态的炎凉,更加使作者落入悲伤的渊薮。或直叙眼前情事,抒发怨愤。[南吕·金字经]《渔隐》,前三句:“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摇曳多姿的暮春美景,凌驾世俗的垂钓形象,可见诗人身处困厄,仍有另番情趣。后四句:“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生活穷困,时运不济,灾祸不断,都若梦境,同时也在变幻无穷。诗人寻觅心灵的自我抚慰,反射出一种激愤来。一方面,抨击功名的丑恶,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有的散曲,描写追名逐利,厌憎官场。[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歇]:“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鼎足对画出争名利者忙于钻营奔波的丑态,活灵活现。[双调·行香子]:“莫莫休休,浮生参透,能得朱颜,几回白昼,”直掏胸意,不满于官场,厌倦于仕途。有的散曲,记述才华埋没,无人知遇。[南吕·金字经]《樵隐》:“担头担明月,爷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用朱买臣自况,旨在表明有才智,却遭冷落弃置,不被任用。“空岩下,老了栋了材!”对自己的处境,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中吕·喜春来]《六艺》之五《书》:“笔尖落纸生云雾,扫出龙蛇惊四筵,蛮书写毕动君颜。酒中仙,一恁醉长安。”李白才华过人,却委以闲职,后拂袖而去,浪迹天涯,隐指自己的闲置埋没,并为之愤愤不平。同调之六《数》:“盈虚妙自胸中蓄,万事幽付一掌间,”满腹经纶,无所事事,故而“不如长醉酒垆边,是非潜,终日乐尧年。”向往圣君的太平岁月。有的散曲,反映仕途凶险,意欲绝世。[南吕·四块玉]《叹世》: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此典先慨括半生忙碌奔走,仕途偃蹇的经历。接着一个反问句,是谓感叹极致。宦海不时会涌起惊涛骇浪,风险未卜;看破了人间宠辱荣枯,还是远离红尘而去。叹世的题面背后,隐含着愤世之情,又[双调·庆东原]《叹世》六首,全部用典。项羽“拔山力,举鼎威,喑呜叱咤千人废,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诸葛亮“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笑当时诸葛亮成何计?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曹孟德“夸才智”,而今“奸雄那里?平生落的,只两字征西。”石崇“珊瑚树,高数尺,珍奇合在谁家内?便认做我的,岂不知财多害己,直到东市方知。”这些历史人物,或英雄于一时,或豪富于一世,最终都不免落得悲剧结局,不是乌江自刎,就是寿与心违,不是东市斩首,就是平生落空。借用典故,暗喻仕途道路的险恶,因而“不如醉还醒,醒而醉”,这里刻画一种被扭曲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决绝于世的心愿。马致远到了晚年,失意潦倒,弊屣功名,遂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闲适生活。他的散曲,对这段身世,也多有记述。[双调·新水令]《题西湖》:“自赛了儿婚女嫁,却归去林下。”[般涉调·哨遍]:“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老正宜。”[双调·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他在晚年聚笔歌颂恬退隐居,以所谓逃世出世的外壳,包含着愤世入世的内涵,涉及的思想内容仍是多方面的。其一,勾画美好理想的天地,憧憬自由怡乐的生活。[南吕·四块玉]《恬退》四首: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上述四首连接起来看,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境相近,作者反复引用“归去来”的文句,对自己绝意仕途,隐居田园的经过和思想变化,进行了生动地描述,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厌恶官场,回归自由的强烈愿望。合四首小令为一体,何尝不可以视作马致远的《归去来兮辞》呢?第一首,写自己已至鬓衰颜改的老迈之年,耻于仕进,心向故园。第二、三首,描写故乡的秀丽风光,自己侥幸存活,终于摆脱官场凶险,平安无事归里,不肯与统治政权为伍和对田园乐境的渴望,境界全出。第四首,抒写隐逸生活的乐趣。“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自责之辞,实际是运用反处说而意归正的写法,更显出作者弃绝情绪之烈。[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描绘出一幅隽美的图画:“茅庐竹径,药井蔬畦,自减风云气”。“虽无诸葛卧龙岗,原有严陵钓鱼矶,成趣南国,对榻青山,绕门绿水”,理想环境,是对污浊现实的反衬,而作者仍然是“旁观世态”,始终留意着人生。在一些咏景的散曲中,也有对理想乐土、自由生活的讴歌。[双调·寿阳曲]《潇湘八景》,其中录三首:山市晴岗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远浦归帆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渔村夕照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扑鱼图上。前一首,描绘了山村傍晚雨霁的绮丽景色,寥寥几句,清新明朗,栩栩如生。后两首,呈现出两幅奇特的渔村风景画,诗人将写景和抒情交融,寓情于景,赞颂大自然,亦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二,摹状漂渺悠远的意境,暗喻孤傲高洁的品性。作者写景,并不着意于实写,而往往从意兴出发,以虚拟为主,寄景象于情思,托风物于胸襟。田园风光,山林美景,侵染上了主观情致,观照出自我形象。他的杂剧,被称为是“以诗写剧”,就具有这种特点,剧中不少曲词托物言志,意在象征,主观情思物化。仅举《陈抟高卧》两例,可见一般,“把投林高鸟西风里放,也强如含花野鹿深宫里养。”跟陶诗“羁鸟恋旧林”句意近,这是争脱樊篱,倾心自由的内在情绪的外射,用“投林高鸟”自喻,见出作者恪守一种清高不屈的独立人格。又“俺便是那闲云自在飞,心情与世违”,这是作者自我形象的投影,他心性高远,永葆遗世卓立、自由自在的品格。他的散曲,则更加具有这种特点。[双调·寿阳曲]: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前三句。绘制一幅月明夜静的水墨画。纱窗旁边,梅花玉立,倩影斜映,烘托出一种悠渺清绝的境界。后两句,以梅自喻,当人们欢情难禁,翩翩起舞时,意脉陡转,梅花竟如一位哲人,“笑人休弄影”,询其原故,回答是:当月亮沉下去的时候,人和梅同样都是孤零的。梅花饱经风霜,阅世深笃的形象,不正是作者愤世抗世精神的象征吗!又[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前三句,写景,暮雪的狂飞乱舞,是纷扰冷酷世界的形象描述。后两句,转而写人,江上傍晚,钓鱼人顶风冒雪,不畏严寒的身影,曲折地照示出作者不屈不挠、鄙俗傲世的主体精神。其三,抒写独处孤居的幽寂,反激出经世济民的襟抱。[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同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烟寺晚钟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前首,写鸿雁失群迷伴,是作者辞官后,落魄心情的写照。末句,仰望天空,目送排列整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