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节选_第1页
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节选_第2页
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节选_第3页
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节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节选

王章辉、孙竺主编的《工业社会的繁荣:对欧洲和美国的五国革命的比较研究》是中国历史学家对欧洲和美国五国革命的分类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是按国别分章论述,而是按专题分章比较,故难度较大。本书既按专题分章,故谨按章节顺序作一简要评介。本书第一章阐述了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分析了英、法、德、俄四国扫除大工业发展的封建障碍,以及美国没有封建社会阶段的特点,还概述了各国农业、国内外市场、资源条件、宗教政策及社会环境等。对各国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积累、技术准备、市场和需求的扩大等,都作了分类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清楚地总结了欧美五国工业革命的共性和特殊性,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英国为何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法国进展相对缓慢以及俄国始终滞后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探究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相对缓慢、俄国始终滞后的原因,本书把第二章,即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论述。这是本书的显著特色之一。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有利于向工业提供劳动力、原料和食物,并扩大工业品市场。农业革命是实现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本章通过对各国农业革命的模式及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进而指出了英国土地关系变革早,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快,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早的原因之一。虽然美国和德国农业革命所经历的道路大不相同,但殊途同归,两国都发展了资本主义大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法俄两国小农经济比重大,村社残留时间长,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残余长期存在,这是两国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本书将农业问题放在突出地位加以分析论证,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农业在国家现代化中所起重要意义的认识。顺便提一下,作者在本书第73页谈到英国旧的经济结构不复存在时说:“列宁对此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从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作者引列宁这段话未注明出处,其实这段话是马克思的名言(原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263页)。可惜作者在仓促中把列宁引用马克思的话,误当成列宁的话了,而且引得不准确。第三章着重从开放体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对外贸易,引进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外国资本和对外投资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对外开放体制对实现工业革命的意义。本书将开放体制对欧美五国实现工业革命的意义放在重要地位,用意颇深,正是考虑到了其经验教训,故不乏借鉴作用。本章在谈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历史经验时,将美俄两国的利用外资作了重点对比。美国引进外资较多,经济效益也好,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沙皇俄国引进外资虽多,但效益较差,失去偿还能力,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受到法英两国控制。在对外投资方面,法国虽靠高利贷发了财,却使自己的工业落后于美国、德国和英国,仅高于落后的俄国,居五国中的第四位。工业革命既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开端,所以第四章所述机器的发明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以及第五章关于交通运输的革命,都是至关重要的。第四章不仅对五国的纺织、冶金和机器制造业,以及五国技术革命进行了比较,而且还就英、法、德、美四国1870—1913年每年工业生产增长率,1870—1910年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以及1875—1913年英、德、美三国在世界钢铁生产量中的比重,说明欧美五国在世界工业中位次的变更。美国和德国分别上升到第一和第二位,英国和法国则退居三四位。俄国虽然在19世纪末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超过其他四国,但直到1913年就整个工业产量来看,仍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落后50至100年(第165页,第五章第173页谈年均增长率时年代排错了)。我对第四章128页有一个疑点。128页6行称:“棉纺织业是16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个新兴部门。”联系上句,似指英国,但也可以不指英国,可惜未加注。据我所知,英国在16世纪下半叶,在约克郡的西雷丁及兰开夏郡,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生产便宜的粗呢和毛麻混纺的cottons,我译科顿呢,当时不是棉布(cottons)。如果保尔·芒图的引证可靠,英国棉纺工业起源于17世纪初,甚或起源于16世纪末,而不是16世纪上半叶。第六章将人口问题列为专章,从各方面详加论述,是其它关于工业革命的论著所不及的。作者探讨了五国工业革命与人口变化的关系,分析了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的变化,总结了人口变化的规律。最后还指出,人口变化的原因也不那么简单。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有些已进入小康社会的国家,受传统文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生率和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的幅度不大。有些社会经济尚不很发达的国家,因医学进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关于欧美五国的城市化及其特点是个新课题。作者在243页脚注中指出,在我国,从现代意义上综合研究城市化的历史,是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作者认为很难给城市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书着重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城市化,并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城市化作出解释。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是指传统的、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狭义上说,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功能更加适应工业化、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强化的历史过程。作者在第一节讲实现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条件时,提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这里的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并指出三个产业划分的总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构成比例逐年递减,第二、第三产业则不断上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这种变化也是城市化的结果。作者还指出了关于城市和城市化的标准,比较了五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后列举了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年代,进而说明了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城市化作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一,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的完成。作者强调指出,城市发展过程因国而异,各国都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走自己的路,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本书第八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科学和教育对工业革命的作用的论战。指出至少在生产意义上,工业革命是沿着科学和教育指引下的技术所开拓的方向前进的,并得益于教育的进步。接着阐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首要特点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创造出科技生产力。这在人类历史上属于空前未有的先例,对迄今乃至未来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关于西方工业化道路问题,我国学术界通常认为,一般先发展轻工业,积累利润后再发展重工业。或者与此相反,认为重工业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发展速度应快于轻工业。本书第九章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认为轻重工业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不能简单地从时间先后来划分。作者运用动态分析与系统分析的方式,对各国工业化道路的共同特征概括如下:“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都是以纺织业、冶金业为先导,其他重工业各部门紧随其后,轻重工业互相推进。”作者还对重工业发展的原始投资是否全部或大部分来源于轻工业各部门的积累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质疑。首先,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第二,重工业各部门各企业都有自身的积累;第三,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也向重工业转移;第四,由国家出资扶助和赞助重工业发展的情况在各国也不乏其例;第五,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外资的引进对重工业的发展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见,轻工业积累的资金只是重工业发展的来源之一,不能把轻工业积累资金作为重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作者除对各国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时序进行纵向比较而外,又对五国各产业部门的横向联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这种横向对比,进一步阐明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和德国何以后来居上,而法俄两国何以落后。最后,作者着眼于未来,总结了五国工业化道路的共性:第一,轻重工业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在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凡是各部门“关联度”高的,如美国和德国,其工业化速度就快;凡是“关联度”较差,有个别或关键部门落后形成瓶颈的,其工业化程度就低,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如法国和俄国。第二,基础工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力推进器。作者列举了五国铁路建设与有关产业部门的“关联度”。第三,国外市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第四,产业结构的演变虽然在长时期有一个总体的趋势,但对每个国家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发展模式(如美德两国)。第五,除市场作用的共性之外,还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整体来看,国家的干预的确可以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加速工业化进程,如德俄两国铁路建设和重工业的发展。作者也指出了拿破仑一世和沙皇俄国的政策所造成的弊端,认为只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对国家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兴利除弊。本书最后两章是阐述欧美各大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第十章以严谨的文笔阐述了工业革命前后欧美五国社会阶级结构状况和变化,以及早期工业社会主要阶级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作者关于重要史实出现分歧时,处理得十分谨慎。例如,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著作认为大约在1750年英国自耕农消失了,但作者根据新的统计数字,指出在18世纪后半期自耕农仍大量存在。类似这样重要的史实都加了注释。在最后一章,作者满怀激情地阐述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飞跃,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先进技术的扩散,以及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掠夺和客观上所起的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民族工业的作用。这和第一章内容有某些共同点,但两章的目的不同,包含的时间也不同。第一章写殖民掠夺是从资本原始积累出发,只写到七年战争(1756—1763年)以后不久,最后一章则写到本世纪下半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的解放和新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介绍本书过程中,已顺便提出了我的意见和一点质疑(关于英国棉织业起源的时间)。为了对读者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