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_第1页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_第2页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_第3页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_第4页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

一、操作快速增长2000年代,中国的主要宏观指标远远超过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8%,比去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基本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6.2%,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6.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分别比上年增产13.6%、13.4%、5.4%和4.1%;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8%,增速加快3.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0.4%,扭转了价格总水平1998、1999连续两年持续走低的局面,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2.8%和5.1%;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进口增长3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广义货币M2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增长12.3%,狭义货币M1比年初增加0.74万亿元,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比年初增加0.12亿元,增长9%,且货币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有了新的提高。卡斯特经济景气指数显示,2000年底一致合成指数为97.2%,比1999年底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是,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只是上半年出现了回升,并没有出现全年的持续回升。下半年,宏观经济各项重要指标先后下降,形成与上半年完全相反的走势。居民消费增速自6月份开始下降;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从7月份开始由上半年的连续上升变为连续下降;主要由财政投资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11月份出现大幅度下降,比10月份的10.9%下降了5.9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自7月份起明显下降,到11月份,M0、M1、M2分别下降到11.2%、17.1%和12.4%,其中M0和M2的增速分别下降到比去年同期低5.8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的低水平。2000年经济景气先扬后抑,在第四季度有较大幅度的回调,这说明我国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不够扎实,要使经济景气持续增长,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应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二、中国企业供需的基本态势是通过价格机制的平衡来持续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价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价格放开扩大了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范围,物价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指示器和最敏感信号,需求与物价的关系在AD—AS模型中可得到很好的反映(见图1)价格水平的变动,综合反映了总供需平衡的变动状况;同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又是通过价格机制寻求平衡的。物价下跌来源于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放慢,与此同时,近年来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也是通过预期等因素引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又强化了总需求的不足。总需求包括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国内需求又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近几年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出现了不足的情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虽有好转,但蕴含较多变数,尚未稳定。因此,内需仍将主导经济增长。此外,1996年以来,中国已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局面,社会总供求总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经常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从2000年的供需状况看,供大于求的总量格局仍未改变。因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预测,2000年下半年市场上609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485种,所占比重为79.64%,比上半年增加了1.28个百分点。可见,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发展缺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拉力,政府应采取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以刺激经济增长。三、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影响居民利率,而非政策扩张效应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般是需求管理,即通过刺激总需求来减少失业,通过抑制总需求来缓解通胀压力。它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价格水平不变时,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时,总需求曲线会向右方平行移动,而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总需求曲线会向左方平行移动,这就说明了,当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都增加了;当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都会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因时因地而异,其效果强弱差异主要在于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不同。IS曲线斜率的大小反映了利率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利率的一定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多大的变动。IS曲线的斜率主要受投资利率弹性大小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利率弹性越大,即一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就越大,国民收入变动也越大,总需求变动也越大,从而使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应该越明显。但政府购买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导致企业投资减少的幅度更大,因而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越小,挤出效应越大;反之,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小,则一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也小,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就小,从而使IS曲线的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应该越微弱,但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就越大,挤出效应越小。LM曲线斜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只要有较小的利率变动就可使货币市场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变动,因而,对投资、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影响就小,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微弱;反之,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要有较大的利率变动才能使货币市场上既定的货币供给量改变,则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明显。我国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度不高,据测算,1986——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基本是不相关的。而1993——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表现出微弱的相关性。因此,即使从199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已连续七次降息,但降息对投资的刺激作用不明显,投资增长的变化基本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1986年——1999年,预期实际利率每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则上升(或下降)1.7%左右。(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编《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0年春季报告》P94-97)投资的利率弹性小,因而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强,IS曲线较陡峭;经过七次降息,我国当前的名义利率已比较低,货币政策效果较弱,LM曲线较平坦。综上所述,中国当前经济的IS—LM模型分析可见图2。图2中i为利率,y为国民收入,IS为投资一储蓄曲线,LM为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曲线。我国物价曾在1998—1999年持续走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9.2%和98.6%,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只有100.4%(见表2),经济景气先扬后抑,总需求不足,政府仍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以更有力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政府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总需求增加,但同时也提高了利率水平,易产生挤出效应,此时若辅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就能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全面刺激总需求。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图3)I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由IS0移至IS1),从而使国民收入由Y0增至Y1,同时利率也从i0上升到i1。利率上升,将使投资成本增加,从而使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减少,很容易出现挤出效应而限制财政政策的作用。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1000亿元配套贷款,集中用于基础建设。但政府公共投资未能有效拉动民间投资,据统计,1999年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1%,个体经济投资增长和集体经济投资增长分别只有5.9%和-0.1%(见表1)。为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就必须降低利息以减少投资成本,为此,政府应同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以降低利率,压缩超额准备,扩大货币供给,这将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由LM0到LM1),从而使国民收入由Y1增加到Y2,利率也从i1降到i2。但央行根据我国国情(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而是谨慎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保持币值稳定、物价稳定、汇率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从1996年5月1日开始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这为政府筹集资金拓展了空间,降低了成本,削弱了政府支出增加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以及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强化了公众的谨慎动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下岗职工生活得不到切实保障,提高了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使居民的心理预期下降,消费谨慎而加紧储蓄,使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很难发挥,从而抑制了即期消费支出的正常增长,使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并且,货币政策时滞较长,局限性较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从性质上说是一种总量调节工具,它在结构调整方面往往效果欠佳。而我国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已不仅仅是总量矛盾,还有结构矛盾和体制变迁产生的新问题,这就使货币政策的效果逊于人们的预期,出现了货币政策时滞延长的倾向。而财政政策具有作用直接,时滞短,擅长结构调整等特点,当前经济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更为直接有效。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重点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因新增国债1000亿元及银行配套贷款,使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了1.5个百分点,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14.1%的增长。但因基础投资建设拉动产业发展的链条较短,投资乘数较小,不足以拉动加工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长及民间投资的跟进,其刺激消费需求的效果逊于预期。1999年除发行长期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同时采取多种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也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在商品消费稳定增长的同时,住房、旅游、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消费显著增加,使国民经济增长了2个百分比,但刺激投资需求的政策效应却出现了递减趋势(见表1)。据郑亚莉、金雪军估算,1990—1999年我国的投资乘数随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而逐渐增大,同时随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而逐渐下降。我国从1998年下半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1998年的投资乘数仅1.259,1999年的投资乘数略增为1.319,这说明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1000亿元投资,只形成了1319亿元需求。可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可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国有投资),但财政政策受国家财力的约束,若没有民间投资(非国有投资)的增加,政府公共投资难以全面启动市场。因此,应同时动用货币政策,并用降息和适当减税的方式启动民间投资。只有财政、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政府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相结合,才能全方位增加投资,并通过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才能真正启动市场。在影响GDP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中,出口贸易易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长期依赖净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不现实的。因此,GDP的增长动力必须来源于内需(投资和消费)的扩大。而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需求的增加可拉动投资需求的增加。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自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且投资的乘数作用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扩张作用越明显。而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决定消费需求的是国民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国民收入增速下滑时,虽然消费在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制约了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据测算,1991年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为0.324,到1999年降为0.242(见表2),近年来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趋势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增长。2000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年头,消费和投资都是先增后降,但比1999年略有增长。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说明保持政策连续性和政策所应有的力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否则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取得的成果会前功尽弃,又要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启动过程,政策使用的成本耗费会更大。此外,国家已制订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实施阶段,西气东输、机场、道路建设等都需要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西气东输”工程今年动工,2004年投产,总投资将超过1200亿人民币。西部未来的公路网建设达15万公里,将投资7000亿元。这些西部未来工程的启动、投产没有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是不行的。因此,有关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是中期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短期内不能改变。国家财政政策要积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国债资金分配及转移支付制度方面,都要向西部倾斜。财政政策作用大,速度快,预测性强,但决策时间较长,必须经过立法和审批等程序,决策的时滞性有时会使政策实施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货币政策决策快,独立性强,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小。并且,在我国现有体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着眼点主要是国有经济部门,很难对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