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压轴训练(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

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

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0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度0纳米,呈

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

直: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X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

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X(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

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

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

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

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

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

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

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

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

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

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一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

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一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

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

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臼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

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

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

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

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

感,乙酸、去氧胆酸钠、B-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

感染性;钻60照射、「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

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到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

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病人一旦感

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

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⑥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

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

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为什么要介绍病毒的得名?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说说“打比方”这种说明方

法在该句中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说明顺序。

(4)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

际上,应给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点的“几近”能否删去,为什么?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

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

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

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

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

记》载:“谢鳗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

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

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

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

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

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

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

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

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

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

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

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风气。到了

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

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

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区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

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

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

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

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

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

试卷第2页,总8页

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

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文章主体部分以为顺序,重点说明。

(2)请任选一题回答。

①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②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中的“绝不能”能否换成“不可以”?为什么?

(4)下列说法中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这句话采

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B.从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服饰的演变。

C.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魏晋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唐朝后期色彩华

丽开放,大胆追求时尚;宋朝以淳朴淡雅为美,而明朝服饰华丽异常,服饰的质料、

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

D.今天,我们要想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必须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

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

3.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

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

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导致的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

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形成扬尘。冷暖

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

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

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

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物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

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

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

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

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空气含尘量

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13亿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

万农民倾家I荡产,逃离了西部大草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

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

碱化,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

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我国北方大部

分地区,短短三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

京都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证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

“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叉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

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该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

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悉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请结合语境理解义中的词语。

①罪魁祸首:

②休养生息:

(3)从沙尘暴的形成米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

本原因是o(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

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5)人类不注意与臼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

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通过植物还能种出能源?

①你听说过吗?能源可以通过有些植物“种”出来!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其实,

人们运用科学技术,借助某些特殊植物,完全能够通过种植这些特殊植物来产生有效

的能源。就像一些植物体内产生的某些物质经提取后,具有液体燃料的功能,可以像

石油一样作为能源使用,这就是“种”来的能源。那么,种植哪些植物能够产生能源

呢?

②有一种油楠树,生长在海南省的尖峰岭、吊罗山一带的热带森林中,高达10—

20米。这种树的树干中能流出像柴油一样的液体,呈淡黄色或棕黄色的。只要在油楠

树的树干上钻一个洞,油楠树上形似“柴油”的树汁就会自动流出来,很多当地人曾

利用油楠树的树汁来点灯照明。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树汁在不需要加工的情况下,

就可以直接注入柴油发动机,使柴油汽车开动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种”出来的能

源真是十分方便啊!

③难道只有通过油楠树才能“种”出能源吗?不是这样的。科学家经研究发现,

像油楠树这种可以产生液体燃料的植物有上千种,数目十分可观。如巴西的苦配巴树、

澳大利亚的高冠树等。还有一些藤蔓植物,如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桂叶藤和牛角瓜,

从它们的茎叶中就可以提炼出制取液体燃料的物质。

④而且这两种藤类植物还有一个优点:它们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只要人类加以栽

培,每年能多收割几次,使这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可以代替石油使用,大大降

低澳大利亚对石油的依赖性。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所有这些能被提炼出液体燃

料的植物,大部分可以在干旱地区甚至沙漠地区生长,不会占用太多优良的土地资源,

因此潜力巨大。

⑤科学家还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一些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脂类,可以通过某

些方法转化成像柴油或汽油一样的物质。而且,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藻类在生长过程

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只要将水藻置于池塘中,再通入二氧化碳,水藻的体积就

试卷第4页,总8页

能在一天之内增加好几倍!

⑥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英国一些科学家对水藻进行了研究。他们在特制的

池塘中养殖了一些小球藻,过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球藻捞起来,去除水分后可以直接在

发电厂中燃烧发电。而且还可以将小球藻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到养殖池内,促

进小球藻生长,这样真是一举两得。

⑦长达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巨藻是海洋里最大的植物。它们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能,

还可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科学家将切碎的巨藻与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就能产

生像天然气一样的可燃气体,可以作为新能源使用。

(有删改)

(1)下列对“通过植物种出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出来的能源是指一些植物体内产生的某些像石油一样可以直接使用的物质。

B.科学家发现,所有这些能被提炼出液体燃料的植物,大部分可以在干阜地区生长。

C.在特制池塘中养殖一段时间的小球藻,去除水分后就可以直接在发电厂中燃烧发电

了。

D.科学家将切碎的巨藻与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像天然气一样的可燃气体。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通过植物还能种出能源?“运用问句,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运用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除油楠树外还有其他植物也能“种”

出能源。

C.第⑦段第一句中的画线字“最”,表限定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有些植物能够种出能源,如油楠树、高冠树、枝叶藤、牛角

瓜等。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有上千种像油楠树这种可以产生液体燃料的植物,数目十分可

观。

B.澳大利亚的一些藤蔓植物得到充分利用,已可以代替石油,降低澳大利亚对石油的

依赖。

C.一些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脂类,可以通过某些方法转化成像柴油或汽油一样的物

质。

D.科学家研究发现,将小球藻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到养殖池内,可以促进小球

藻生长。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一只“无脚鸟”正名

①自从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借陈胜之口说出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后,燕子便被贴上了无志的标签,尤其是小学生,在和同学争论时常会搬出这句

话为自己争回面子。也的确,燕子看起来太普通了,它们没有漂亮的羽毛,没有动人

的叫声,人们能看到的永远是它们为些柴米油盐的琐事忙忙碌碌的身影,即使是越冬,

它们也仅仅是从北方飞到了南方,怎么能和大雁、天鹅这些志在千里的鸟儿比呢?

②其实,燕子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秉性,有些种类的燕子人们知之

甚少,比如北京颐和园里的燕子便是最近几年才被人们逐渐了解的。

③颐和园的燕子学名叫北京雨燕,是和家燕不同的一个品种。雨燕其貌不扬,但

却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它们一生从不落地,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行中度过,即

使长途飞得累了,它们也可以睡在风里。研究发现,北京雨燕可以在海拔1000-2200

米的高空以每秒8.5米的速度“枕着翅膀睡觉”。北京雨燕从不落地,并不是它不想,

而是源于它天生长了一双不适合落地的脚。和家燕4个脚趾3前1后,适合对握树枝

和电线不同,北京雨燕4枚脚趾全部向前。这样结构的脚一是不能对握,二是没有足

够的后蹬力。不能对握便无法落在树枝和电线上,脚没有足够的后蹬力,便无法落地,

一旦落地便很难起飞,这等同于自杀。所以除了偶尔攀附在古建筑物或者悬崖峭壁的

垂直面上,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行。

④在希腊语中,雨燕这个词是“无脚鸟”的意思。传说中,无脚鸟一辈子都在飞

翔,一生中唯一一次着陆的时候便是死亡的时刻。这虽然听起来有点悲壮,但几百万

年来雨燕依然乐观地活着,它们在飞行中敏捷地捕捉昆虫,在飞行中灵巧地掠过湖面

喝水,在飞行中自由自在地谈情说爱,人们从来看不出它们为不能停歇而烦恼过。

⑤北京雨燕虽然与古老的北京城朝夕相伴了千百年,但是人们每年只有在4到8

月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过了8月,北京雨燕便神秘消失了,没人知道它们去了哪里.

为了解开北京雨燕迁徙之谜,鸟类学家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包括环志、安装卫星定位

发射器等,但因北京雨燕体积太小而发生器太重等原因,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直

到2015年,科学家用最新的光敏定位才最终解开了这个谜底。原来,北京雨燕去了非

洲!

⑥光敏定位发现,北京雨燕一般在7月底离开北京,经内蒙古往西飞行,沿着天

山北麓到达中亚,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的南非、博茨瓦纳

和纳米比亚三国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园越冬。从北京到非洲一来一回就是3.8万公里,

按北京雨燕平均寿命5.5年算,它们的一生要飞越20万公里路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

距离的一半。

⑦一个重量仅为35-40克的小鸟,居然能跨越千山万水,飞到遥远的非洲,这其

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北京雨燕的智慧就在于它们迁徙的路线像是精心选择的一样,

它们避开了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一路向西,直到里海才朝南飞行,而且一路远

离海洋,确保飞行安全。有了合理的路线,上万公里的路程更需要毅力和恒心,任何

行进途中的杂念都会让这旅途半途而废。无疑,北京雨燕完美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⑧都说燕雀无志,岂不知不是它们无志,而是人们无知。一只看似平凡的鸟儿,

却有着崇高的品格和不凡的经历,毫不逊色于广受袭扬的大雁、天鹅,让人不得不对

它们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北京雨燕用它的经历证实了“高手在民间”这个真理,也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下次再见到平凡的人,再也不敢随便给别人贴标签了。

(文/朱永波,选自《故事家》,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提到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下列分

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引起读者注意。

B.借助名言,引出说明对象。

C.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燕子存在认识误区。

D.说明此言常被小学生争论时借用,影响深远。

(2)下列对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试卷第6页,总8页

A.通过列数字说明北京雨燕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与一般的燕子有差异。

B.通过作比较说明北京雨燕和家燕在脚趾的生理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C.通过举例子说明科学家揭开北京雨燕迁徙之谜经历了很多的困难。

D.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说明北京雨燕一生中的飞行距离非常遥远。

(3)下列对本文说明意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燕子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秉性。

B.北京雨燕一生从不落地的神奇源于脚趾的与众不同。

C.燕雀和鸿鹊一样有志向,只是人们不了解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