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_第1页
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_第2页
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_第3页
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_第4页
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西安吴家坊遗址元代墓葬发掘简报

吴家墓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东部。土壤呈圆形,距耕地约1.5-3米,直径3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东紧靠滚子河,滚子河自东向西流入澴水(图一)。吴家坟遗址位于天津湖的边缘地带,于1989年冬至1991年春7066基地在此修建厂房破土动工时发现,地、市文物部门及时组织考古人员,对吴家坟遗址墓葬进行了勘探调查工作,确认此处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东周、唐宋时期的墓地。为了配合工程建设,我们在该厂的六号厂区内开挖5米×5米探方17个,总发掘面积42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5座,窖穴5座,灶8座,房址7座,墓葬3座,东周墓葬19座,唐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3座。除此之外还在该厂区外清理了元代窑址1座(图二)。由于发掘工作尚未结束,现主要将遗址的遗迹和墓葬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年底的屈家岭文化(一)长丝墓3图3屈家岭文化晚期墓葬共发掘3座,位于遗址西部的边缘地段,编号M4、M5、M23。遗址未见屈家岭文化地层,据出土陶器比较,应属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存。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一般长2.25、宽0.55—0.85、深0.75—1米,头向东南。M23位于遗址西部边缘以外10米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2.08、宽0.84米,墓底长2、宽0.76、墓口至底深1米。墓向130度。墓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在墓底中部残存墓主的大腿骨两节,长约30厘米,半石化,硬而重,呈石灰色。小腿骨两节,长约15—20厘米。两肢骨之间相隔15厘米。在墓底东部残存头骨一具,面略向东,属仰身曲肢葬。在头骨的东侧出土陶器5件(图三)。(二)型黑陶圈足器图2所发掘的3座墓葬,M4、M5随葬品全被民工打破,无法修复,均为碎陶片;M23出土陶器5件,有鼎、壶、豆、碟。鼎2件。分二式。Ⅰ式:1件(M23:2)。夹砂黑衣灰陶。圆唇,折沿,垂腹较深,三扁足微撇,足横剖面呈三角形。素面。口径13.2、通高11.2厘米(图四,2;图版壹,1)。Ⅱ式:1件(M23:4)。泥质黑陶。形体矮小,直口,鼓腹,矮小凿式足。素面。口径8.4、通高6.4厘米(图四,3;图版壹,3)。壶1件(M23:3)。泥质黑陶。筒形口,高领,鼓腹,平底。素面。口径7.2、高9.2、底径5.6厘米(图四,4;图版壹,4)。豆1件(M23:1)。泥质黑陶。敞口,折腹,折腹盘,粗把高圈足。圈足饰四组圆形镂孔。口径17.6、高13.2、足径10.4厘米(图四,1;图版贰,6)。带盖碟1件(M23:5)。泥质黑陶。碟盖上下相扣,盖小,碟大,器体均似碗状,盖为圈钮,碟有圈足。素面。器口径8、高3、盖径6.8厘米(图四,5;图版壹,5、6)。二、清溪遗址(一)土土色吴家坟遗址地层堆积较薄,各探方大体一致,一般厚在0.35—0.4米之间。现以T21北壁剖面为例加以说明(图五)。第1层:耕土层。厚5—8厘米。土质松散。土色褐色略灰白。含烧土斑点,出土早期陶片和现代瓷片。第2层:厚30—35厘米。土质坚硬。土色灰褐色。出土物主要有陶片和少量石器,可辨器形有鼎、豆、罐、碗、钵、盆、瓮、杯、石斧、纺轮等。陶器以夹砂陶较多,泥质陶较少。陶色以灰陶为主,褐陶次之,少量红陶和黑陶。纹饰有篮纹、弦纹和方格纹,素面居多。第3层:厚5—10厘米。土质坚硬,有气孔。土色呈黄色。似夯实,但未见夯打痕迹。内含遗物较少,房屋建筑遗迹主要出自此层。根据各方柱洞暴露情况分析,此层应为原始村落居住面填土层。第3层以下为生土。(二)地面灶与房基、柱洞1.房基在第2层以下和第3层上的龙山时期文化层中共揭露出房基7座,编号为T4F1、T44—T45F2、T5—T6F3、T19F4、T46F5、T7F6、T2IF7,这仅是当时整个村落遗址的一部分。房基的形状分圆形和近圆角梯形两种,其中F2、F4、F6、F7为圆形,F1、F5、F3为近圆角梯形。都有长方形门道,一般长1.5、宽1.5—1.7米。门向5座朝东,F6朝南,F7朝西。圆形房基的直径4一5米不等;弧方形的房基一般4×4.5米或5×6米不等。房子的建造方法多为地面上建筑,只有两座是浅地穴式的。浅地穴式房基是先在平地上挖一圆形浅坑,坑里垫一层厚10—15厘米的黄土,形成居住面。如F1门道明显高于房内居住面15厘米。门口有长条形门坎,长22、宽0.2、高0.08米。地面上房基是在平地上铺垫一层厚8—15厘米的黄土,夯实,门道与居住面一般平。居住面又分硬土和烧土两种,一种由黄土铺垫的居住面,土质坚硬,内夹杂着极少的陶片和零星烧土粒、草木灰等,高低不平,似经夯打,但又未发现明显的夯打痕迹,只有龟裂纹的细线水纹。一种由红烧土铺垫的居住面,仅F2—例,呈宽带状,长3.75、宽1.25、厚0.15米。平整。红烧土中还羼杂着稻谷壳和茎叶的杂质。在居住面的中间或入口附近,都有一个圆形的灶,一般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0.7—1.25、深0.3—0.35米,是在居住面向下挖坑而成,如F3灶坑,呈圆筒形,内填满红烧土、黑木炭和大量陶片,周壁表面因长期烧烤已成黑色。另一种为地面灶,是在居住面上用黄土筑成,如F1地面灶,有椭圆形灶面、火膛和长方形火道,火膛呈锅底状,火道及膛壁表面经长期烧烤已成棕色,发亮,龟裂,极坚硬。在居住面及灶的周围都分布着柱洞,有呈圆形排列的,有呈方形排列的,很有规律。柱洞有大有小,位于居住面中间的都为大柱洞,一般直径30—40厘米,底部及周围垫碎陶片及木炭末,并经过数层夯实。有的底部垫石块和烧土块。小柱洞密集地分布在居住地的周围。直径15—27厘米。大柱洞只有少数是分布在周围。在柱洞和房基的外围未发现墙的建筑痕迹。现将房基举例说明如下。F1位于T4第2层和T3第3层。属浅地穴式建筑。居住面距地表0.4米,穴壁高0.15米。房基呈近椭圆形,边长5—6米,正东边一门道呈长方形,较平整,宽2.2、进深1.75米,入口处一门坎高0.08米,横截面呈弧形。门道及门坎高出居住面0.23米。房基的居住面较平坦,是在地穴平面上铺垫一层厚10—15厘米的黄土。经过夯打而成。在其中部至西北角,被M17东周墓和一条宋代水沟所打破。在穴壁的周围及房基的中间,分布有密集的大、小柱洞,共20个。门道两边各两个柱洞对列,并向内倾斜15度。柱洞直径一般10—40、深20—35厘米,形状有圆锥形和圆柱圜底形,在经解剖的1、3、5、6、7、8号柱洞内,均发现有灰泥土居于洞的中间,直径10—15厘米,且松软。在灰泥土的外围,有一周灰黄色砂土,较板结,中夹杂有少量陶片和炭化物。洞中的灰泥土圆心应是当时木柱腐烂后的痕迹。在2号柱洞的底部垫有一个小陶罐,4号柱洞的底部垫有一层红烧土块,17号柱洞的底部垫有一石块。在房基内的东面门道的入口附近,有一椭圆形灶面,有火膛、火道,平地而筑。火道朝北,平面呈鸭嘴形,前宽后窄,长1.2、宽0.25—0.55米,呈斜坡状通向火膛。火膛为锅底状,残存壁高0.45、厚0.1米。因经长期烧烤,致使火道表面及火膛残壁呈棕红色(图六)。F2位于T44第3层和T45第3层,居于F1的西北侧,属平地建筑。房基呈近圆形,直径4.5米。在房基的底部先垫一层厚8厘米的浅黄土,然后在中部和后部的黄土面上再铺一层宽带状红烧土面,厚10厘米,经夯平形成居住面。正东面有一长方形门道,宽1.75、进深1.5米。门道与房中烧土面下的黄土层平齐。在房基的周围及门道两侧共发现大小柱洞16个。柱洞直径20—45、深15—35厘米,分平底和圜底两种,经解剖,1、3、5、8、16号柱洞内填有红烧土,6、10、11、12号柱洞内填灰黑色土。在房内门道的入口处有一圆形灶坑,直径0.75、深0.35米,圜底,无灶面,灶坑的周围及坑内填满红烧土粒、草木灰等掺合物。门道外北侧0.4米处发现一不规则的窖穴,口长1、宽0.6、深0.8米,直壁略弧,圜底。经清理,上层为大量红烧土并掺杂有少量陶片。下深至23厘米时,下层开始出现小动物残骨骸,除仍有大量红烧土粒外,土色呈白灰色或灰褐色,松软,似为植物腐烂痕迹。F2未发现墙或墙基(图七)。F3位于T5第3层和T6第3层,东距F1有4米,属浅地穴式建筑。房屋居住面中间低凹,为生土面,四周高出中间15厘米,为夯打黄土面。居住面最低处距表土0.65米,穴壁高0.1米,房基呈近圆角梯形,边长2.25—3.75米。正东边一长方形门道,宽1.5、进深1.6米,由黄土铺垫,坚硬平直。门道高出居住面0.1米。在房基的东边缘和西边缘分别被M1唐墓及M16东周墓所打破。F3共发现大小柱洞13个,分布在房基的周围和中间,柱洞一般口径20—45、深18—35厘米,有圆形和椭圆形,口大底小,底部呈平底和锅底状。柱洞内填土一般有灰白土、灰黄土、灰褐土,其内掺杂有红烧土粒和碎陶片等。有的填土较松软,有的十分板结。在房基的中部偏东处发现灶坑一个,无灶面,椭圆形口,口部稍大于底部,口径0.8、深0.43米,平底。灶坑内填满大量红烧土块及草木灰烬,坑壁为褐色,较坚硬(图八)。F7位于T21第3层,属平面建筑。房基呈圆形,直径4.5米。居住面平整,是在平地铺垫一层黄土,经过夯打而成。黄土层厚5—10厘米,较板结,内含有零星红烧土和极少碎陶片。房基的正西有一门道,宽1.8、进深0.6米。门道底高与居住面平齐。南部被第2层开口的M11打破。房基的周围及中部分布着大小柱洞13个,柱洞口径20—30、深10—20厘米,底部为平底或圜底两种,柱洞内填土为褐色,较软,唯有房基中间的3号柱础特殊,先是在居住面上用黄土垒一圆形土墩,土墩底径0.75、面径0.4、高0.2米,再在其上置一宽0.3、厚0.15米的石础,石础下方埋入土墩内5厘米,形成坚实、牢固的柱础。在房基的中部偏西处发现两个椭圆形灶坑,无灶面,斜直壁,圜底,一坑最大口径1.35、深0.57米,另一坑南壁被M11打破(图二)。两个灶坑的表面都散布着红烧土,炕内填土中夹杂着烧土粒、木炭末和少量陶片。褐色土,较坚硬(图九)。2.灰坑共发现5座。编号为H1—H5。结构大小各有不同,椭圆形较多,也有长方形和葫芦形,依结构分,有锅底形和斜坡形几种,大者口径5米,小者口径2米。坑内填满褐灰土和大量陶器残片及草木灰、炭屑。H1位于T45西北角,为一大型灰坑,其边缘延伸至该方的外部。灰坑平面呈椭圆形,开口在扰土层下的第2层。南北最长处5米,东西最宽处2.4米,底部为斜坡圜状,北部深0.9米。灰坑中以大量的草木灰为主,夹杂丰富的陶器残片,大多器物可以复原。出土的器形主要有豆、盘、鼎,其次有缸、罐、瓮、澄滤器、杯、纺轮、石斧等。坑中填土为褐灰色,渍水后呈黑泥状,十分松软(图一〇)。H2位于T3的东部,开口于扰土层下的第2层。由于发掘面积的局限,只清理了局部。从灰坑的局部观察,坑口为长弧形,范围较大,底部为锅底状,坑内为黑灰色土,土质松软,掺杂着大量的草木灰和红烧土块。内含陶片十分丰富,出土器物有鼎、罐、盆、盘、碗、豆、杯、瓮、澄滤器等。3.窖穴共发现5座。编号J6—J10。窖穴口部有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几种,有的口大底小,有的有踏步。口径0.55—1.65、深0.5—0.8米。窖穴中填土呈褐灰色,松软,内包含物有草木灰、陶片和小动物骨骸等,如J7开口在第3层,平面呈葫芦形。最大口径1.65、底径0.5、深0.9米。斜壁平底。穴壁四周似用木棍敲打过,坚硬,不平整。在穴的南壁底距上0.65米处有斜坡踏步三级升至口部,每级面宽15厘米,高5一10厘米。窖内上层填有红烧土粒、草木灰和陶器碎片,土质呈灰褐色。下层出土有蚌片、罐底、鼎残片和小动物的骨骼。土质呈褐色,松软(图一一)。.(三)工件结构,石刀1件2件出土遗物有石器和陶器两种。共5件。斧4件。可分四式。Ⅰ式:1件(采:01)。玉白色石料。体呈长方形,两面刃,横剖呈方形,平顶。通体磨光。长9.4、上宽3.6、刃宽5.1厘米(图一二,7)。Ⅱ式:1件(采:02)。青色石料。体呈长方形,单面刃,平顶。通体磨光。长7.5、上宽4.2、刃宽4.6厘米(图一二,9)。Ⅲ式:1件(T2②:1)。青石磨制。已残。体呈长方形,两面刃,弧刃,横剖呈椭圆形。通体磨光。残长5、刃宽5.6厘米(图一二,8)。Ⅳ式:1件(T3③:1)。青色石料,已残。体呈长方形,两面刃,弧顶,横剖呈椭圆形。通体磨光(图一二,10)。石刀1件(T3②:1)。灰白色细石料。体呈长方形,厚背,两面刃,横剖呈三角形,有把。通长13.8厘米(图一二,11)。2.双组合特点图12复原20件。主要器形有纺轮、鼎、罐、钵、盘、豆等。纺轮6件。可分四式。1式:1件(T3③:2)。泥质灰陶。体呈扁平状,周边出棱,中有一孔。径5.4厘米(图一二,1)。Ⅱ式:1件(T8③:1)。泥质黑陶。体呈厚扁平状,周边横剖呈菱形,中有一孔。径4.6厘米(图一二.3)。Ⅲ式:1件(T18②:1)。泥质灰黄陶。体呈算珠形,横剖呈菱形,中有一孔。径4.3厘米(图一二,5)。Ⅳ式:3件。泥质黑衣灰陶。体呈算珠形,中有一孔。周边饰篦点纹。T12②:1,径3.5厘米(图一二,2)。T12②:2,径4.5厘米(图一二,4)。T12②:3,径4.2厘米(图一二,6)。鼎复原2件。分二式。Ⅰ式:1件(H1:1)。夹砂黑衣褐红陶。圆唇,折沿,下腹微鼓,深腹,三扁足外撇,足横剖面呈三角形。腹饰篮纹。口径18、通高21厘米(图一三,12;图版叁,1)。Ⅱ式:1件(H1:2)。夹砂灰陶。圆唇,束颈鼓圆腹,凿式矮足。腹饰篮纹。口径16、通高18厘米(图一三,13;图版叁,2)。盆2件。分二式。I式:1件(H1:3)。夹砂灰陶。口微内敛,深腹,弧腹壁,平底。沿饰数道弦纹,腹满饰篮纹。口径41.2、腹深26、底径13.5厘米(图一三,1;图版壹,2)。Ⅱ式:1件(H1:4)。夹砂褐红陶。敞口,圆唇,宽折沿,深腹,腹壁向内倾斜,底部已残。上腹饰六周凹弦纹,下腹饰篮纹。口径29.2、残高16厘米(图一三,2;图版叁,4)。擂钵1件(H1:5)。夹砂灰陶。敛口,斜腹壁,深腹,平底近圜,内壁刻有竖行凹槽。沿面饰凹弦纹,上腹饰弦纹,下腹饰篮纹。口径38.8、高22.8、底径20厘米(图一三,3;图版叁,3)。高领瓮出土较多,复原2件。分二式。Ⅰ式:1件(H1:6)。夹砂黑衣灰陶。直口高领,领壁略向内收,溜肩,鼓圆腹,小平底略内凹。肩饰一周凹弦纹,肩以下满饰篮纹。口径14、高26.8、底径8厘米(图一三,4;图版叁,6)。Ⅱ式:1件(H1:7)。夹砂灰陶。直口,高领,领壁较直。广溜肩,鼓圆腹,平底内凹。上腹饰三周凹弦纹,下腹饰二周凹弦纹和篮纹。口径13.2、高28.6、底径9.2厘米(图一三,5;图版叁,5)。盘出土较多,复原2件。分圈足盘和平底盘两种。圈足盘1件(H1:8)。泥质灰陶。敞口,尖唇,折沿,浅盘,高圈足。圈足饰数十个圆形,扁形状镂孔。口径26.4、高11.2、足径20厘米(图一三,6;图版贰,1)。平底盘1件(H1:14)。夹砂灰陶。敞口,上腹略折,下腹向内急收为斜腹壁,平底。下腹饰弦纹和篮纹。口径34、高7.6、底径9.2厘米(图一三,14;图版贰,4)。豆出土较多,可复原5件。分二式。I式:4件。泥质红陶或褐红陶。敞口,浅盘,粗把高圈足。H1:10,把残。口径30.4厘米(图一三,7;图版贰,2)。H1:11,把残。口径30.4厘米(图一三,9)。H1:12,把残。口径36厘米(图一三,10;图版贰,3)。H1:13,把残。口径28.8厘米(图一三,11)。Ⅱ式:1件(H1:16)。泥质灰陶。敞口,大浅盘,细把,高圈足。口径26.4、高23.6、足径16厘米(图一三,8;图版贰,5)。三、打破麻黄层,丰富基层属于这一时期的墓葬共发现19座,开口在耕土层下,打破龙山文化层,编号M3、M6—M12、M16—M22、M24—M27。其中东南向的15座,南向的2座,东向的2座。(一)墓葬形制这批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有的墓口大于墓底,四壁倾斜度很大,有的墓四壁陡直,倾斜度甚小。多数墓壁面较光滑平整,少数墓壁上还残留有挖坑时的工具痕迹。根据墓坑结构,可分五类:其一有二层台阶和墓道(M24);其二有二层台无墓道(M18、M21、M22);其三有二层台和壁龛(M16、M17、M25);其四无二层台有壁龛。葬具、人骨架大多腐烂,有几座墓还残留有棺、椁朽痕,其五无二层台无壁龛。M24位于T18东13.5米处,墓口距表土0.8米。平面呈凸形,有墓道,方向90度。土坑竖穴墓,墓口东西长3.76、南北宽2.8米。墓道位于东壁正中,呈斜坡状,道口东西长2.6、宽1.8—1.2、底宽1.1、西端最深处1..6米。墓坑深3.3米,壁倾斜10度。在墓口距下2.54米处,坑内四壁筑有熟土二层台,南北纵台面各宽0.4米,东西横台面各宽0.44米,同时椁迹和二层台同出一个平面。椁迹长2、宽1.1、高0.76米。椁内分北椁室和南边厢,根据墓底迹象,椁室内有棺迹,长1.8、宽0.56米。边厢与椁同长,宽0.44米,随葬品种都出自边厢,计有陶鼎、敦、壶,共14件(图一四)。M18位于T2,墓口距表土0.6米。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95度。墓口长3.9、宽2.9、距底深1.96米。墓壁倾斜度为20度,壁上留有工具痕迹,不平整。在墓口距坑深1.4米处,四壁筑有熟土二层台,台面不规整,北横台面宽0.5、南横台面宽0.38、东纵台面宽0.52、西纵台面宽0.32、高0.56米。同时发现椁迹,椁板腐烂成灰泥状,迹象清晰,椁长2.1、宽1米,分有棺室和两边厢。南北横椁板长1.48、厚0.06米,东西纵椁板长1.98、厚0.04米。纵板嵌在横板之内,横板东端出缘0.48、两端出缘0.02米,椁室高0.56米。在棺室底部,有一层5厘米厚的黑灰腐烂物,位于东北角,发现漆器残片,为朱红色。根据墓底迹象,棺室长1.94、宽0.6米,边厢长1.94、宽0.3米,有椁无棺。随葬品都排列于边厢内,出土陶鼎、敦、壶、豆、钵,共14件(图一五)。M21位于M20北3.5米处,距表土0.1米即露墓口。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25度。墓口长2.96、宽2、深2.1米。墓壁平整,倾斜度为5度。墓坑深至1.5米处,四壁露出熟土二层台,平面出现椁。二层台面宽0.2至0.4米不等,高0.5米。椁板已腐烂,但迹象清晰,椁迹长2.2、宽1、高0.5米。纵壁板嵌在横壁板之内,横板厚6、两端出缘6、纵板厚4厘米。至椁底部发现棺迹,并有一层厚6厘米的褐色腐烂物。棺迹长1.9、宽0.6、板厚0.4米,横档板嵌在纵壁板之内,纵板东端出缘0.4、两端出缘0.06米。此墓为一棺一椁,随葬品都出自棺迹的北侧,计有陶鼎、敦、壶,共9件(图一六)。M22位于M18北5米处。墓口距表土0.4米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3.5、宽2.5米,口距底深3米,方向0度。坑内填五花土,较坚硬,似夯筑过,坑深0.9米处,土色呈黑色和黄色,质松软,内夹杂着早期陶器。从西北壁观察,应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灰坑,局部被此墓打破。墓坑四壁平整,倾斜度10度。坑深至2.2米处时,平面出现椁迹和黄泥土二层台面。椁迹呈青膏泥色,长2.02、宽1.12、高0.8米,中间一隔梁,将椁分为东棺室和西边厢,椁纵板嵌在横板之内,纵板长2、厚0.06米,横板长1.34、厚0.06米,东西两端出缘0.12米。二层台系夯筑,两纵台面宽0.3—0.46米,两横台面宽0.26—0.36、高0.8米,椁室下深0.2米处,东边出现棺迹,长1.8、宽0.46、高0.6米,棺迹内有一层厚0.12米的青膏泥。在棺的两侧,放置随葬品,出土仿铜陶鼎、敦、壶、豆,共10件。此墓一棺一椁,未分隔边厢(图一七)。M16位于M17西7.5米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20度。墓口距表土0.5米,长2.5、宽1.4,深1.5米。墓壁平整,斜坡度为5度,南壁中部,设一壁龛向外伸出,长方形,长0.5、宽0.3、深0.87米。墓坑深至1.25米处,见熟土二层台和棺迹。二层台为五花土,四面宽度不一致。棺迹为条状灰白色土,清晰,长1.76、宽0.52、高0.3米。人骨架腐烂无存。随葬陶器4件,计有鼎、豆、壶、罐,均出自壁龛(图一八)。M19位于M21西3.5米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35度。墓口局部残,长2.56、宽1.2、深1.8米。壁陡直,无二层台,平底,长2.4、宽1.1米,底部留有灰白色土块和黑色土块,似为棺木腐烂物。在南壁中央自口部而下有一土龛向外伸出,龛呈长方形,长0.6、宽0.3、深0.76米。龛内置随葬品,计有陶鼎、壶、盂,共3件(图一九)。M20位於M17北3米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二层台,方向130度。墓口长2.3、宽1.4、墓底长2.1、宽0.9、深1.5米。南壁中段,顺墓口而下伸出一侧龛,长0.7、宽0.24、深0.82米。随葬陶器共5件,均出自龛内。墓底棺木及骨架腐烂已尽(图二O)。(二)双耳罐2座出土陶器70件。有鬲、盂、罐、鼎、敦、壶、豆、钵、盘、匜等。鬲1件(M25:1)。夹砂褐红陶。大口,方唇,折沿,有颈有肩,分裆略内瘪,袋柱状足,平足根,三足稍向内收。肩以下饰粗绳纹。口径18.4、通高19.6厘米(图二一,9;图版肆,2)。盂5件。分二式。Ⅰ式:1件(M20: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沿略折,颈稍束,圆肩近折,弧腹壁,平底内凹。下腹饰绳纹。口径18.2、底径8、高12.8厘米(图二一,10;图版伍,3)。Ⅱ式:1件(M20:5)。泥质灰陶。侈口,圆唇,高颈,折肩,斜壁,平底内凹。下腹饰绳纹。口径13.5、底径7.5、高9.5厘米(图二一,12;图版伍,4)。Ⅲ式:1件(M25:3)。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沿略折,颈较高,肩微折,斜腹弧壁,平底。下腹饰绳纹。口径16、底径5.4、高17.2厘米(图二一,11;图版伍,5)。Ⅳ式:1件(M26:2)。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沿略折,束颈折腹,斜壁,平底。口径8.8、底径4.2、高5.6厘米(图二一,16;图版伍,6)。V式:1件(M8:6)。泥质褐红陶。侈口,尖唇,折沿,鼓腹,平底。口径12、底径6.4、高4.8厘米(图二一,13;图版肆,1)。罐2件。分二式。Ⅰ式:1件(M20:2)。泥质灰黄陶。侈口,方唇,折沿,矮领,溜肩,鼓腹,平底略内凹。口径10.8、底径8、高15.6厘米(图二一,14;图版陆,6)。Ⅱ式:1件(M16:3)。泥质灰陶。侈口外撇,束颈,圆肩,斜腹壁,平底。口径8.4、底径6、高13.5厘米(图二一,15;图版陆,5)。双耳罐1件(M25:3)。夹砂灰黄陶。侈口,方唇,内凹呈双唇,折沿,高领,上腹较鼓,小平底,肩与腹之间饰对称半环形扁耳。肩以下饰绳纹。口径11.6、底径6、高17.6厘米(图二一,17;图版伍,1)鼎14件。分四型。A型:4件。分四式。Ⅰ式:1件(M16:4)。泥质灰陶。子母口,腹微鼓,附长方形耳,两耳外张,圜底,矮圆状曲足,三足外撇。口径12、通高10.4厘米(图二二,1;图版柒,1)。Ⅱ式:1件(M19:1)。泥质灰陶。子母口,带盖,盖顶隆起略呈弧形,顶饰半环形钮,圆腹,圜底,长方形附耳,矮圆柱足,足根外撇略呈蹄状。口径12.2、通高11.2厘米(图二二,3;图版柒,2)。Ⅲ式:1件(M21:8)。泥质灰陶。子母口,带盖,略隆起近平,顶饰三个三角形实钮。浅圆腹,圜底近平,附长方形实耳,矮圆状曲足。口径12、通高11.2厘米(图二二,2;图版柒,3)。Ⅳ式:1件(M21:9)。泥质灰陶。带盖,盖顶隆起呈弧形,顶饰一扁状尖钮,浅圆腹,圜底,附长方形实耳,两耳外张,矮圆状曲足。口径13.2、通高13.2厘米(图二二,4;图版柒,4)。B型:4件。分四式。Ⅰ式:1件(M18:1)。泥质褐红陶。子母口,带盖,盖顶隆起呈弧形,圆腹,附长方形实耳,两耳微向外撇,圜底,高柱状足。口径15.2、通高20.8厘米(图二二,5;图版柒,5)。Ⅱ式:1件(M18:2)。泥质褐红陶。带盖,盖顶隆起近平,腹壁近直,附长方形实耳,圜底,高柱足。口径16.8、通高18厘米(图二二,6;图版柒,6)。Ⅲ式:1件(M22:5)。泥质褐红陶。子母口,带盖,盖顶略呈弧形,饰三个矮尖状钮,腹较直,最大径下移,圜底,附长方形实耳,两耳外展,高柱足,足根略呈蹄状。口径16.8、通高20厘米(图二二,7;图版捌.1)。Ⅳ式:1件(M22:6)。泥质褐红陶。子母口,带盖,盖顶平状稍弧,最大腹径略向下移,圜底,附长方形实耳,两耳外撇,高柱足,足根呈蹄状。口径17.2、通高23.6厘米(图二二,9;图版捌,2)。C型:4件。分四式。Ⅰ式:1件(M26:1)。泥质褐红陶。子母口,带盖,盖顶隆起较陡,平顶,腹壁较直,附长方形耳,圜底,高柱足,足上端内侧有半圆形凹槽,足有削痕呈多面状。口径16、通高23.6厘米(图二二,10;图版捌,3)。Ⅱ式:1件(M26:2)。泥质褐红陶。子母口,带盖,盖顶隆起较陡,平顶,圆腹,附长方形耳,圜底,高柱足呈方形,有削痕呈多面状。口径16.6、通高23.2厘米(图二二,11)。Ⅲ式:1件(M24:9)。夹砂灰陶。子母口,带盖,盖顶隆起较陡,小平顶,顶饰三个半环形小钮,腹最大径下移,附长方形耳,底略圜近平,高柱蹄足,足有削痕呈多面状。口径14.4、通高26.2厘米(图二二,8;图版捌,4)。Ⅳ式:1件(M24:10)。夹砂黑衣灰陶。子母口,带盖,盖顶略隆起呈弧形,顶饰三个环形钮,圆腹,圜底。附长方形耳,高柱蹄足,三足内收。口径16、通高26.4厘米(图二二,12;图版捌,5)。D型:2件。分二式。Ⅰ式:1件(M24:11)。泥质黑衣灰陶。直口,圆肩近平,鼓腹,圆底近平,附对称环形耳,柱状足,足尖上卷。口径8、通高11.6厘米(图二二,13;图版捌,6)。Ⅱ式:1件(M24:12)。泥质灰陶。直口,平肩,鼓腹,平底,肩附对称环形耳。口径14.2、通高14.4厘米(图二二,14;图版玖,1)。敦10件。分三型。A型:4件。分三式。Ⅰ式:1件(M18:5)。泥质褐红陶。盖与底大小相同,直口,深腹,圜底,盖器合成扁圆形,矮扁形曲状足、钮。口径17.6、通高20厘米(图二一,1;图版玖,2)。Ⅱ式:1件(M18:6)。泥质褐红陶。盖与器身大小,高矮相等。盖与器相扣,体呈球形状,均为敛口,圜底。口径17.6、通高17.2厘米(图二一,2;图版玖,3)。Ⅲ式:2件。泥质灰陶。盖器相同,相扣呈球形状,均为敛口,圜底。M21:6,口径12、通高14.4厘米(图二一,3;图版拾,1)。M21:7同大(图二一,4;图版玖,4)。B型:2件。泥质灰陶。盖器相同,相扣呈球形状,足、钮均为扁曲状外展。M22:3,口径19.2、通高21.6厘米(图二一,5;图版玖,5)。M22:2同大(图二一,6;图版玖,6)。C型:4件。分二式。Ⅰ式:2件。泥质褐红陶。盖、器同高,相扣呈椭圆形,足作昂首卧兽状。M26.3,口径20.8、通高32厘米(图二一,7;图版拾,2)。Ⅱ式:2件。泥质褐红陶。盖器相同,相扣呈椭圆形,口内敛,尖唇沿近折,扁状曲足,钮为卷首卧兽状。M24:7,口径18.8、通高26.4厘米(图二一,8)。壶15件。分二型。A型:7件。分四式。Ⅰ式:1件(M19:2)。泥质褐红陶。侈口,加盖,平盖顶,顶饰一小扁钮。方唇,颈部略长,鼓圆腹,平底,腹饰对称半环形实耳。口径8.8、底径6.4、通高12.8厘米(图版陆,4)。Ⅱ式:2件。泥质褐红陶。侈口,长颈,最大腹径下移,饰对称扁尖状实耳,平底略内凹。M18:11,带盖,盖顶隆起呈弧形,顶饰一小尖钮。口径10.8、底径6.8、通高27.2厘米(图二三,1;图版拾,7)。M18:12,口径10.8、底径10、高27厘米(图二三,2;图版拾,6)。Ⅲ式:2件。泥质灰陶。加盖,盖顶隆起呈弧形,顶饰一扁状尖钮。直口,尖唇,折沿,长颈,鼓圆腹,平底,腹饰对称半环形耳。M21:1,口径8.4、底径8、通高23.8厘米(图二三,4;图版陆,3)。M21:2,口径9.5、底径7、高19厘米(图二三,3;图版陆,2)。Ⅳ式:2件。泥质红陶。带盖,盖顶隆起较陡,呈斜形状,顶中饰一小尖状钮,子母口,长颈,最大腹径下移,平底。M22:1,口径11.6、底径8.5、通高37厘米(图二三,5;图版拾,8)。M22:7,口径11.6、底径10、通高38.4厘米(图二三,6;图版陆,1)。B型:3件。分三式。I式:1件(M26:5)。泥质黑衣褐红陶。带盖,盖顶隆起呈弧形,顶二道凹弦纹和三个扁尖状钮。口微侈.长颈,圆肩,鼓腹,腹饰对称半环形耳,矮圈足,足壁外倾斜。口径11.4、足径10.4、通高29.8厘米(图二三,7;图版拾,3)。Ⅱ式:1件(M24:4)。泥质褐红陶。直口,尖唇,小折沿,上端似盘口状,颈瘦长,橄榄形腹,高圈足。颈、肩、腹饰几何纹和卷云纹彩绘图案。口径12、足径10.2、通高36.4厘米(图二三,8;图版拾,5)。Ⅲ式:1件(M24:5)。泥质褐红陶。直口,尖唇,折沿,上端似盘口状,颈较细,橄榄形腹。饰彩绘花纹。口径9.2、足径9.6、通高31厘米(图二三,9;图版拾,4)。豆25件。复原9件。分二型。A型:5件。粗把。分五式。I式:1件(M20:5)。泥质黑衣褐红陶。口微敛,盘腹较深,矮粗把,圈足呈喇叭状。口径12.8、足径6.4、高8.2厘米(图二四,1;图版拾壹,1)。Ⅱ式:1件(25:8)。泥质灰陶。敞口,盘腹较深,矮粗把,圈足,足周边向内倾斜。盘内壁饰绳纹。口径12、足径6、高8.8厘米(图二四,2;图版拾壹,2)。Ⅲ式:1件(M16:2)。泥质黑衣褐红陶。敞口,盘底较平,粗把,圈足呈喇叭状,座边呈方形。口径11.6、足径6、高9.2厘米(图二四,3;图版拾壹,3)。Ⅳ式:1件(M18:8)。泥质黑衣褐红陶。口微敛,粗把,矮圈足,足座边稍上卷。口径12.5、足径6、高9.4厘米(图二四,4;图版拾壹,4)。V式:1件(M21:3)。泥质灰陶。口微敛,深腹盘,矮把,圈足,足周边壁向内倾斜。口径12.4、足径6.4、高10.4厘米(图二四,5;图版拾壹,5)。B型:4件。细把。分四式。I式:1件(M25:8)。泥质灰陶。敞口,细把,圈足,带盖,盖为盘形状。口径11.6、足径6.5、高11厘米(图二四,6;图版肆,3)。Ⅱ式:1件(M21:4)。泥质黑衣褐红陶。敞口,浅盘,细把,矮圈足,足周边向内倾斜。口径11.6、底径6.4、高10.8厘米(图二四,7;图版拾壹,6)。Ⅲ式:1件(M24:1)。泥质褐红陶。敞口,浅盘,细把,圈足。口径12、足径4.4、高9.6厘米(图二四,8;图版拾贰,2)。Ⅳ式:1件(M24:2)。泥质红陶。敞口,浅盘,细高把,圈足呈喇叭形。口径12.8、足径6.4、高14厘米(图二四,9;图版拾贰,1)。匜3件。分三式。Ⅰ式:1件(M18:4)。泥质黑衣褐红陶。直口,直腹平底,短流。口径8.8、底径8、高4厘米(图二四,10;图版肆,5)。Ⅱ式.:1件(M26:11)。泥质黑衣褐红陶。盘状,口微敛,浅腹,平底,短流。口径12、底径5.6、高2.4厘米(图二四,11;图版肆,6)。Ⅲ式:1件(M24:8)。泥质黑衣褐红陶。体呈椭圆形,口微敛,平底。口径4.8、底径5.6、高2.4厘米(图二四,12;图版肆,7)。钵1件(M18:3)。泥质褐红陶。圆唇,腹微鼓,平底。口径9.4、底径3.2、高4.4厘米(图二四,17;图版伍,2)。盘1件(M26:12)。泥质黑衣褐红陶。圆唇,平折沿,浅腹,平底(图版肆,4)。四、高聚物质砖墓共发掘2座。位于T4、T5内,打破龙山文化层,编号M1、M2。两墓并列,相距1.7米,结构相似,方向一致,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已残。M2墓室底部长2.48、宽0.56、壁残高0.36米。顶部已毁,墓向170度。室内结构为前室和后棺室。前室长0.52、宽0.56米,底部低出棺室0.16米,有铺地砖,用长28、宽16、厚4厘米的青灰砖横向平铺而成。棺室长1.96米,宽与前室平齐,中间无隔梁,铺地砖为“人”字排列,近前室处砖呈直向平铺一道,墓壁砌法为三平一丁,侧砖为半截。砖用统一型号,有青灰、橙黄色两种,砖面有压印绳纹。墓外壁两边各留有砖榫四个,榫出壁0.4米,之间间隔约2.5米。墓门用砖封实。在墓的前室出土四系盘口罐一件,置盖,墓室底部存有棺木残渣(图二五)。(二)随葬器物出土2件。盘口四系罐2件。分二式。Ⅰ式:1件(M1:1)。青色釉陶瓷。盘口,加盖,盖为碗状,鼓腹,斜壁,平底,腹饰四个半环耳,饰釉到上腹,下腹无釉。口径13.8、底径10.4、通高20厘米(图二六,1)。Ⅱ式:1件(M2:1)。灰白色陶瓷,无釉。盘口,带盖,盖呈碗状,束颈,鼓圆腹,平底。口径13.2、底径9.6、通高20.8厘米(图二六,2)。五、设东北边缘的东北边缘这一时期的砖室墓共发掘3座,分布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东北边缘,西距M22东周墓88米。打破龙山文化层,属小型单室墓,编号为M13、M14、M15,南北向,M13因施工致残,墓与墓之间相邻较近。(一)m7型m7墓M13为长方形单室,墓底长2.5、宽0.96、壁残高0.26米。顶部已毁,墓向335度。墓底无铺地砖,底距表土1.8米。四壁均用长28、宽14、厚4厘米的青灰砖错缝条砌,底部积有20厘米厚的淤泥,淤泥中残存木棺腐烂物。在墓室的北头,出土釉陶、瓷器,计有壶、罐、碗,共3件(图二七)。M14位于M13东南3米处,为长方形单室,券顶。墓底长2.3、北宽0.68、南宽0.6米。墓向360度。底部无铺地砖,墓室四壁用长28、宽14、厚6厘米的青灰砖错缝平砌四层起券。顶部呈覆船形,北宽南窄,用长28、宽14、厚2厘米,青灰砖错缝平砌,共砌12层,每层向内攒进2厘米券顶,顶部侧砌一条砖压背。墓室高0.8米,墓顶距表土1.2米。在墓室的北横壁设有一头龛,呈正方形,边长28、深28厘米。头龛下至墓底12厘米,向壁外伸出18厘米。随葬品共6件,计有碟、碗、水注、罐等均出自头龛内,墓室底部均积有25厘米厚的淤泥(图二八)。M15位于M14东北2米处,为长方形单室,券顶。墓底长2.72、北宽0.86、南宽0.8、墓室高0.64米。墓向360度。四壁先用长36、宽18、厚6厘米的青灰砖呈纵向错缝平砌四层,再将砖横向平砌一层,然后起券,顶部呈馒头形,两头渐低,用同类砖平砌七层,每层向内攒进2厘米券顶。顶端用44×20×6和36×18×6厘米的两种砖,呈横向叠砌或侧砌封实。墓室底部无铺地砖,积淤泥厚20厘米,未发现棺迹,但见人骨架一具,头向北,仰身直肢,长1.75米,脚头处残存麻质腐烂物。在人骨架的头部,设有头坑,长28、宽50厘米,底部低于棺底部床10厘米。随葬品均出自头坑内,有釉陶和瓷器,器形有罐、碗、碟、水注子,共4件(图二九)。(二)陶瓷化学种类共16件。有壶、水注、罐、碗、碟。壶1件(M13:1)。酱釉陶瓷。筒形口,高领体呈橄榄形,圆肩,短流,肩饰两系。扁状鋬,饰釉不到底。口径7、领高2.5、底径7.7、通高15.2厘米(图二六,4)。水注3件。M14:1,白瓷。侈口,长颈,长流,扁鋬,鋬背面饰几何纹,鼓腹,圈足。口径6.2、足径6.8、高12.8厘米(图二六,3;图版拾贰,5)。陶罐2件。分二式。Ⅰ式:1件(M13:3)。侈口,圆唇,折沿,圆肩,鼓腹,斜壁,平底。口至上腹饰白色釉。口径9.8、底径6.3、高11厘米(图二四,19)。Ⅱ式:1件(M15:1)。棕色陶。敛口,平肩,鼓腹,平底。口径8.1、高11、高6.6厘米(图二四,20)。瓷碗6件。分五式。Ⅰ式:1件(M13:2)。白瓷。口微敛,弧腹壁,高圈足。口径15.7、高7.1、足径4.4厘米(图版拾贰,3)。Ⅱ式:1件(M14:2)。白瓷。敞口,斜腹壁,高圈足。口径15、高7.1、足径4.7厘米(图二四,15;图版拾贰,4)。Ⅲ式:2件。M15:2,白瓷。敞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