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_第1页
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_第2页
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_第3页
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_第4页
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海外大震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

1活性文化震级1604年,泉州海外7.5级地震(n、n、d、d,图1)位于泉州市东南沿海的断层中,距市中心约65公里,对城市的影响程度为度。据乾隆《泉州府志》(同治庚午重刊本,卷73)等记载,这次大震“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主震后1607年和1609年又分别发生震级为5.3级(北纬24.9°、东经118.7°)和5.8级(北纬24.8°、东经118.8°)的两次强余震,其距泉州市中心的距离分别约为12km和26km,泉州府有“洛阳桥大石梁折入海,青帝宫前殿尽圮”等历史记载。由于1604年的这次大震是华南沿海最大的地震之一,其研究结果直接影响到华南沿海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工程场地设防参数的选取结果等方面的问题,又由于泉州市是这次大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且历史上有较多的古建筑经历了这次大震的影响并留下相应的地震记载,因此研究1604年泉州海外大震与泉州古建筑的结构抗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抗侧力:古代文献研究历史和当代文化艺术泉州市历史上既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又是一个古迹众多的文化名城,自唐代起这里就是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代达到鼎盛阶段,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那时起分别兴建并保存至今的大量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许多宝贵的防震与抗震经验,它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地震、结构抗震和古建筑的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无价之宝。在这些历史上遗留下的的大量有抗震特色的古建筑中以塔、寺、桥三大类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中部分建筑物不但历史悠久、造型奇特,是全国重点文物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经历了这次大震并保存至今,为此本文将对这三大类建筑物中一些典型结构(表1、图1)进行分析,并归类出各类建筑物的结构抗震特点。3历史地震和塔架结构的抗盾3.1社会主义和抗震有利场地在古称佛国的泉州城,自南北朝以来,随着佛寺的大兴土木,也促进了佛塔的营造,到处可见佛光塔影,泉州闻名海内外的塔类建筑大多建于宋元时期。其中经历了这次大震的典型塔类建筑物(表1)分述如下:(1)泉州东西塔(图2)为泉州东塔和西塔的合称,与我国西安大雁塔、河北定县料敌塔和山西应县木塔统称为我国四大古代高塔,现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东西两塔高度分别为48.24m和44.06m,为五层仿楼阁式石结构建筑;平面由正八边形的外壁(外筒),塔心柱(内筒)及回廊三部分组成;立面采用自上而下,内、外筒半径逐层减小,形成内、外各5级阶梯,每阶截面不变的阶型建筑,塔体每层每边设一门一龛,门龛位置逐层逐边互换。塔顶八个角上的八条大铁链紧栓住中央塔竿顶部托着的金属葫芦,以约束塔竿的变形。东西两塔相距约200m,地貌单元属残积台地,场地类别为Ⅱ类,不存在可引起地基失效的饱和砂土和软弱土层,属抗震有利场地。据万历《泉州府志》,这次大震“镇国塔(东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栏因之并碎”,但仁寿塔(西塔)无损坏记录。(2)六胜塔(图3)该塔比东西塔早建100多年,高度为31.09m,外形及结构特征除梁托及屋顶塔竿之外,其他与东西塔较相似,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首座航标。该塔场地的地貌单元属于剥蚀低丘,场地类别为Ⅰ类,属抗震有利场地。该塔历史上未见有遭受地震破坏的记录。(3)姑嫂塔(图4)该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宋元时期曾作为航标灯塔,引领着万国商船进出海港。该塔高度为21m,外观五层,内实四层,层层叠起,外绕回廊,塔内有石磴至塔顶。该塔场地的地貌单元属于剥蚀高丘,场地类别为Ⅰ类,属抗震有利场地。该塔历史上未见有遭受地震破坏的记录。3.2石结构体系的特点通过对上述这些典型塔类建筑的抗震分析可得如下认识:(1)国内外历次大震建筑震害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体型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直接重大的影响,研究我国地震区保留至今的一些古代高塔可看出,这些古建筑的体型大都规则、均匀、对称、高度和宽度之比一般较小,上述这些古石塔也具有这些特点。(2)在立面上,这些古石塔采用门龛位置逐层、逐边互换的方法,不但可使重心稳定、立面壮观,而且避免结构在某一侧面引起应力过于集中,同时使得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任一对角线都是对称分布,塔体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能较好重合,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不易产生扭转振动。(3)结构的平面密度越大其抗震性能一般越好,国内外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横墙较密的居住建筑震害较小,而空旷建筑因横墙较少,结构平面密度小,则震害较严重,然而泉州的这些古石塔的结构平面密度>60%,远超过一些多层砖石建筑的相应要求,因此可有效增加各层抵御水平地震作用的相应能力。(4)这些古石塔的高宽比一般为3~4,这一结果符合我国地震区现存一些古代高塔高宽比的基本规律,因此这些结构在抵御侧向荷载(如风力和地震作用)时有足够的侧向刚度。(5)塔筒采用八个转角(正八边形),而不是采用四个转角(方塔),可有效地减少相应梁、柱的跨距及承受的上部荷载,并由此减少立柱和墙体对基础的压力。(6)塔筒每个外转角处均设立圆形石柱,在石柱的梁托上及内、外筒墙体上按等间隔设置仿木结构的石斗拱,石斗拱沿内、外筒壁对称排列,层层托出(图5),既缩小了上面石梁的跨度,又使石斗拱变化的梯度能够满足脆性材料对刚性角的要求,因此不但减少了石斗拱上梁、板的跨度和弯距,而且改变了石梁的受力形式,克服了石梁抗弯性能差易被折断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石结构材料抗压性能强的特点,而石梁和楼盖与内、外筒结构相互连接在空间上对塔心柱与塔筒墙体起到了约束作用,并加强了塔体结构的整体性,保证了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均匀受力和共同工作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内、外墙体的抗震能力。(7)这次大震上述四塔的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无损,附属结构仅东塔顶层尖石坠落,其原因可能是顶层变形较大或第五层顶部塔竿的鞭梢效应所致。(8)石砌体材料是闽南沿海地区古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材料,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古代石结构砌体砂浆的组成、砂浆强度和石结构的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据分析,在未开始发明和使用混凝土之前,泉州这些古石塔砌体砂浆选用的材料可能是当时古代墓地所使用的传统合成方法,即采用石灰、糯米和瓷粉(类似于高岭土)等的混合物,这些混合材料经过处理后可形成坚硬的石灰胶结层,其砂浆强度标号估计可达到M5。在砌体的施工工艺方面,这些塔体采用细料石无垫片铺浆砌筑工艺,根据石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砌筑方法的抗剪强度分别比传统施工工艺之一的有垫片铺浆砌筑和有垫片干砌后甩浆塞缝的抗剪强度约大1.68倍和6.72倍,因此可较好地保证墙体的稳定性,提高砌体的抗剪和抗弯能力。(9)上述抗震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塔体结构在这次大震作用下各截面可满足抗震强度和抗震变形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塔体结构在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场址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所以能够经受住这次大震以及以后历次地震的多次考验。4历史地震和寺院结构的抗盾4.1地层结构特点寺类建筑是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历了这次大震的典型寺类建筑物(表1)分述如下:(10)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图6)开元寺占地面积7.8万m2,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属木结构建筑物,始建于唐朝(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1637年)遗物,但仍保存唐朝的建筑风格。该殿大震前为全木结构,震后将木柱改石柱,屋顶重檐歇山式,通高20m,平面九间九进,面宽42.7m,进深32.5m,面积1000m2多,结构大致可分为柱纲、斗拱和屋盖三个(水平)结构层,并由升高的内柱承接梁尾,构成局部的垂直体系,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殿内设有百根立柱(故亦称百柱殿),殿身檐柱与内柱形式及尺寸相同,断面为六陵圆形,直径约65cm,高约520,长细比为1/8;立柱间的联系构件寿梁截面为50cm*20cm,高宽比较大为2.5:1,通梁截面多近圆形,直径约40cm。该殿地貌单元属残积台地,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属抗震有利场地。据历史记载该殿震后(1637年)重建,“殿柱悉易以石”,现殿内石柱均为更换后的产物,柱径、柱高尺寸与原木柱相同。据分析当时地震后(包括强余震),大殿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改木柱为石柱主要是因南方温湿,木构件易受虫蛀,并因潮湿而易腐烂,以及石柱可以防火、防水及防止其他自然灾害和便于就地取材等因素。(2)泉州清净寺(图7)该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带有异域风情的中世纪阿拉伯式伊斯兰教寺,为石结构建筑物,现存主要的三部分遗物: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基本是1310年重建后的建筑物。该寺的主要建筑寺门(图8)高13m、门宽6.6m,由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并砌成三层,中外层为半穹形顶尖拱大门,呈桃状曲线,内层为圆形穹顶,寺门门楼顶层为灰砖砌筑的望月台。该寺的奉天坛位于清净寺寺门的左侧(图7),东西长24.6m,南北宽24.3m,现仅有墙体部分。由于寺门和奉天坛墙体要承受圆形穹顶所必须的压力,因此为增加稳定性和增加抗压强度,墙体厚度大于1m。该寺场地地貌单元为海积阶地,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类,是市区一种典型的地层结构,其浅部和深部存在两组排列大致相同的分层结构,它表明泉州平原历史上受过两次海侵的影响,由于存在可能引起砂土液化的饱和砂土和引起软土震陷的淤泥质土,因此该场址属抗震不利场地。该寺曾遭受1604年两次强余震(1607年和1609年)的破坏。据该寺寺门内侧震后《重修清净寺碑记》(万历三十七年秋李光缙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大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倾圮日甚”;又据万历《泉州府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大震,楼颓其角”。上述记载表明清净寺在两次强余震中曾遭受地震破坏。(3)天后宫(图9)在泉州众多的宫观坛庙中结构最为特殊者为天后宫,总面积1200m2多,天后宫的几座单体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其主体建筑天后殿(正殿),天后殿为木结构,占地面积635.5m2。天后宫的主体建筑天后殿平面为矩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顶为九脊重檐、四面落水歇山式,正殿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了宋代构件。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上,柱头挑出斗拱,承托梁架做九架梁,建筑结构特别,空间变化丰富。天后宫场地的地貌单元、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及地层结构同泉州清净寺,场址亦属于抗震不利场地。该殿未见遭受历史地震破坏的记载,但正殿已经多次重修。4.2典型寺庙建筑的抗疲分析4.2.1结构体系特点(1)在古建筑中主要为木、石、砖三种结构类型,由于木结构重量轻,便于施工,且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允许较大的变形,承受的地震惯性力远小于砖、石类结构,因此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抗震性能好,在古建筑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木结构抵御地震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和抵御人为破坏的能力最弱,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或战争年代木结构易遭火患,在气候潮湿的南方,木构建筑又常遭白蚁蚀之或易受潮腐朽,并由此减少其主要杆件的抗震能力,因此古代木构造建筑难于长期保存,闽南地区古建筑中的木构遗物一般不过明代,从这一点来看石结构优于木结构,这可能也是目前泉州一些寺庙里将木柱换成石柱,或采用下石柱上木柱与木屋架组合的原因,其结果既可保证下部柱体的防潮、防蚀,又可减少上部结构的自重,从而达到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2)泉州古寺庙建筑大多为穿斗式木构架,这种体系一般比抬梁式木构架(如福州华林寺等)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由于木结构的节点大多为铰结,因此在较大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横梁拔离斗口而产生局部移位现象,然而对于横梁体系只要保证足够的支撑长度,地震时不至于使梁架脱落,震后仍可能使其复位。大雄宝殿及天后殿等一些古建木构横梁的支撑长度基本可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3)对于立柱,大雄宝殿及天后宫等古木构建筑大多支承在台基的地面上或台基地面的石柱上,靠屋架传递到柱上的荷载,使柱底面与地面连接,因此不是固端连接。在较大水平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当结构的变形中心与刚度中心明显不重合时,立柱往往产生移位或扭转,例如这次大震泉州东岳庙(即青帝宫)和南安孔庙的石柱均发生移位和扭转现象,当移位过大时可导致杆件失稳和屋架整体或局部倒塌(脱落),因此立柱必须有足够的直径和必要的横向约束杆件,泉州一些古木构建筑一般是通过柱顶上连接的木梁形成水平圈梁体系来保证地震时,结构有明确的受力传递途径,这与现代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是一致的。(4)对于屋盖,泉州古寺庙建筑屋顶造型十分讲究,具有宫殿式大屋顶布局的特色,为了达到“遮阴纳阳”的目的,往往将屋檐的檐角向上反翘,连正脊也是两端翘起,这对于屋面排水和消减风力以及增加结构的立体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好处,但从地震区的一些同类建筑的宏观震害可看出,地震时檐角及正脊两角亦往往因为应力集中或变形不一致等而导致局部损坏。(5)上述古木建筑的设计还包含着丰富的材料力学和高等数学知识,它通过合理的截面设计使受力构件相应截面的惯性矩最大或正应力最小,并接近于现代力学的计算结果,由此能更好地达到结构抗震的目的。4.2.2寺院主体结构的一般解释(1)清净寺是泉州市另一种典型的石结构建筑,它与市内大量的佛教寺庙不同的是它的屋面不是采用中国式的大屋顶风格体系,而是采用穹顶的建筑体系,复杂的施工工艺和大跨度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使该寺奉天坛遇到了穹顶技术上的重大难题,以致当时难于完成其大跨度的穹顶建筑,至今仅留下其厚度达1m以上,拟承担和支承圆形穹顶所必须的墙体厚度,但已完工并保留至今的该寺寺门的穹顶建筑仍反映了当时穆斯林建筑巨匠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由结构力学等知识可知穹形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它充分发挥了石结构材料的抗压能力强,并克服其抗弯能力差的不足之处,保证了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均匀受力和共同工作的可能性,所以其主体结构可较好地抵御这次大震的影响。(2)据历史记载该寺曾遭受两次强余震(1607年和1609年)的破坏“楼颓其角”,分析现存该寺寺门的主体及其以后添(填)加的部分,如寺门边侧墙体顶部,原为阶形北低南高,现砌成同一高度所留下的痕迹表明,历史上其墙体曾进行过修复。另外寺门顶层为灰砖砌成的望月台,其结构体系只起围护作用,实际相当于女儿墙的功能,而女儿墙在历史地震的宏观震害中已证明是抗震的薄弱环节,易遭受地震破坏。但上述情况并不影响寺门主体结构的承重体系,这也是该建筑物在大震后经局部修复仍能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3)为防止地震时墙体的倒塌并倾轧邻近建筑,清净寺的一些建筑在震后重修时增加了建筑物之间的甬道,使相邻建筑物之间留有空间隙地,改变了震前“楼北无庭除”的现象,由于震后重修加设了“抗震甬道”,使建筑物结构的平面布局更趋于合理和有利于抗震防震。(4)从清净寺的寺门及与其连接的奉天坛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结构体系设立了抗震缝或伸缩缝,各主体结构的墙体相互独立,互不搭接,避免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及地震时由于结构高度不同和振型不同而可能产生连接处的相互碰撞现象。(5)清净寺和天后殿附近场地的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该场址存在可能产生地震液化的饱和砂土和可能产生震陷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属抗震不利地段,但实际上这次大震两场址均未出现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现象(未有这方面记载,或基础沉陷遗迹),这是与按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进行评判得到的不同结果。5历史地震和桥梁结构的抗强性5.1造桥热价的兴起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与晋江、洛阳江下游的江海交汇之处。在宋元时期,随着交通与商贸迅速发展的需要,人们盼望着能用桥梁来代替方舟,使天堑变通途,于是泉州各地兴起了一股造桥热潮。由于泉州盛产花岗岩,因此古石桥建筑成为一种地方特产。其中经历了这次大震的典型桥类建筑物(表1)分述如下:(1)洛阳桥桥场址桥两图它是泉州众多的古石桥中年代最早的跨海大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亦是我国最早的海港梁式石墩大桥,该桥当时全长约1200m,宽约5m,有46座桥墩,桥面为架设于船形(双尖型)桥墩上的长条石梁,桥上尚有石栏、石亭、石塔等附属设施,该桥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现该桥桥长834m,桥面宽7m,桥墩现存31座,桥面已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桥场址的地貌单元属海积阶地,场地土类型为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Ⅲ类,存在可液化的饱和砂土和可能震陷的淤泥质软弱土层,属抗震不利地段。据现立于洛阳桥中亭泉州太守延陵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石碑记载:“万历三十五年秋(1607年),地震桥圮,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又据姜志礼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万安桥记》:“桥圮尤甚…旧有中亭,有石关,有镇风塔,俨然巨观,一时悉坏。…桥北石梁塌低于南四尺奇,潮至辄没,人不能行”。上述记载可见,“桥圮尤甚”可能指的是地震造成一时悉坏的中亭、石关、镇风塔等附属建筑,或局部的承重结构,“人不能行”是由于大石梁折入于海,潮至就会漫桥所至,而桥本身的主体结构,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潮未至,人仍可以行走。因此可以认为该桥在1604年的两次强余震中,虽局部承重结构和桥上一些附属建筑物损坏,但主体结构破坏并不严重。(2)安平桥中亭式桥场址泉州另一座驰名海内外,结构形式仿洛阳桥的古石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该桥横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的海湾,始建时桥长约2700m,桥宽约5m,疏水道362孔。现存该桥桥长约2263m,有长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3座,桥面宽2.9-4.0m,桥板长度5-12m不等,厚0.34-0.78m,桥板最重达25吨,桥板两端接头处横铺石条,以避免前后错动,桥墩均用条石按一丁一顺、纵横交错垒砌而成。该桥场址的地貌单元亦属海积阶地,场地土类型为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Ⅲ类,存在可液化的饱和砂土和可能震陷的淤泥质软弱土层,属抗震不利地段。该桥场址由于自然变迁,原桥下海滩已逐渐被泥沙淤塞,除中亭港、西姑港及水头港三港外,其余地段已几乎全部淤成陆地。安平桥与洛阳桥不同的是,不论石刻碑文或文献都未提到1604至1609年这几次地震造成的破坏,也许只是破坏轻微,只要经过小修理,或者是桥身本身无损坏,但是桥身坚固应该是勿容置疑,否则当时这样重要的建筑物不应该没有留下记录。从桥上中亭周围保存的十三座重修碑记中查到,离1604年这次地震后时间最近的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秋郑芝龙再倡修中亭,翌年正月竣工”,重修的只是中亭,而且重修的时间很短,属于一般小修。从几次重修的碑记可见,桥身比桥亭坚固,因重修的记载主要是指桥亭这类附属建筑,所以重修的时间一般很短,均为一些小修。4.2桥梁桥加固通过对上述这两座典型桥类建筑的抗震分析可得如下认识:(1)从有关历史记载可见,无论洛阳桥还是安平桥,历次重修的重点部分主要是桥亭及桥板等附属建筑,其原因是桥亭系木石结构,易遭虫蛀和人为破坏,而桥板(梁)容易受损是因为石构件是一种脆性材料,抗压强度高,而抗弯能力差。如将之作为桥墩有利于发挥其抗压能力,但将之做为梁板之类的受弯杆件,则不但自重大也亦因杆件受拉力,而易产生裂缝。但作为梁式石桥的主体及其主要承重部分,桥墩的坚固、稳定性及其抗震能力最为重要,这是上述两桥能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由于石构件经济实用,能就地取材,且抗其他灾害的能力强,因此目前仍被广泛用于造桥工程。(2)在桥墩建设方面,洛阳桥采用沿桥轴线两侧抛石形成水下过江小石堤,并在所抛石上繁殖当地附石而生的牡蛎,使之将石块胶结形成整体,解决了当时用石灰作为砂浆在水中不能凝结的问题,然后在抛石上建桥墩的方法,并利用涨潮的浮力把几十吨重的石梁架设到桥墩上,上述建桥的三大特点,即:①采用筏形基础(沿桥位抛石,比现代桥梁工程所使用的方法提前了约八百多年);②采用生物固石(种蛎于础以为固,是建桥史的创举);③采用木排浮石(架梁采用“浮运法”)。这三大特点保证了桥墩基础的稳定性,增加桥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大石梁的截面尺寸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并顺利安装。同时也为以后泉州地区梁式古石桥的建筑提供了先例与样本,例如在许多方面安平桥几乎是模仿了洛阳桥的建桥方式。(3)在桥墩的选形方面,洛阳桥采用船形(两端成尖状);安平桥则采用三种形式:其一,在水流端急处采用船形,可减少涨潮时来自东面海水和退潮时来自西面江(河)水的压力;其二,在水流一边急、一边缓的地段则采用半船形(即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平直状);其三,在水流平缓的浅海海滩则选用便于施工的长方形桥墩,上述砌筑方法充分考虑了相应水域主要水流的朝向,并通过减少桥墩迎水面水压力的方法来达到延长桥墩的使用寿命。上述各种形式的桥墩均采用条石按一丁一顺、交错叠置的方法,以增加墩体的稳定性、整体性及减少不均匀沉陷的可能影响,同时亦提高了桥体的抗震能力。上述桥墩建设与选形方面的特点,可能是奠定洛阳桥和安平桥的主体结构能够经受住1604年及以后历次地震考验并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6结构抗震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1604年泉州海外大震与泉州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本文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1604年的这次大震由于波及十几个省的部分地区,影响最远的记录可达1000多公里,结合建筑物的破坏特征分析,该大震可能是一个震源较深的地震。然而1607年和1609年的两个余震,虽震级远小于主震,但泉州地区遭受破坏的记载并不少于主震,部分建筑物的破坏甚至比主震还严重,鉴于这种情况,本文认为有关地震目录在确定这两个余震的有关地震参数时宜考虑下列可能的因素:①余震离泉州地区较近;②余震的震源深度较浅;③建筑物的震害是主余震双重影响的叠加结果。值得指出的是,这次大震及其余震有许多关于建筑物破坏的记载,但却无人员伤亡的记录,实属罕见,值得疑思。因此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