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昌镇_第1页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昌镇_第2页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昌镇_第3页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昌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昌镇

安昌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北角。是浙东著名的水城之一。古镇依街河而起,北岸街市多设商家店铺,南岸街市则分布深宅民居,两岸由众多石桥缀连,风貌古朴迷人。现镇内占地1.2平方公里的古街区风貌保存完好,越俗风情氛围浓厚,师爷历史文化深厚,旨在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一、安昌从“宗”到“世”安昌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西北端,与杭州的萧山相接,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图1)。全境北枕大和山,南抵涂山,环西小江,境内支港四达,绿畴平野。关于安昌山川记载始于禹迹,两周时期已有先民聚落。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武肃王钱名俘获董昌地羊石寨为安昌。《羊石山石佛庵碑记》谓:“大唐中和间,武肃王以八都兵屯羊石寨,平刘汉宏,及获董昌因名其乡为安昌焉。”这是安昌地名的缘起。明弘治二年(1489年)郑斗南“谋诸众捐地为街,捐荡为河”始开安昌市。随街市的日兴和水运交通之便捷,至清末、民国初年,安昌各类商号有933户,占全县11.9%,为绍兴北部最主要的棉、布、米集散大市和金融商贸中心,市井之繁,成萧绍边界一带之巨擘。二、街区布局特点古镇基本沿横贯全镇的街河而起,呈“十”字状东西-南北走向,形成南北街市。街河属西小江支流,全长1700余米,河面宽约为8米至16米,前后连贯水21条,分别为:东市油车、炮船、谢家、寺、郭家、赵家、大陈家、沈家、娄家、范家、彭家、四方、徐家、滕家、平家、小沈家、诸家、詹家、陈家、小王家、西市油车,素有“蜈蚣百足,众水归一”之说。街河驳岸多用条石砌成,每间隔一定距离设有河埠,方便古镇乡民停泊船只或汲水用水。镇内道路由青石铺设,分为街、弄两级,有曲有直,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自如的空间状态。街区布局单一,分区明确,形成街——河——街并行的线性空间。北岸街市(图2)为半开敞式的街区空间,骑楼雨廊连缀,宜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各类商家店铺骈集于此,以点串线,以线围面,形成东市、西市、中市。其中,最早形成的西市聚集着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它们往往集经营、生产、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为前店后坊布局;东市一带多开设花行、布行、米行、木行、油坊、磨坊、典当、钱庄等服务业、金融业店铺,层次相对较高,店肆高大宽敞。商市的繁荣促使北岸民居、弄堂傍河毗邻而建。南岸街市(图3)为全开敞式的街道空间,除少数商家店铺外(如创设于清光绪十七年的仁昌酱园),分布着大量石库门墙的深宅,以居住为主。街河成为商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隔音带,为古镇乡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屋、街傍街河东西纵向蜿蜒,达1747米。而南北横向的延伸却十分有限,未形成第二层商业街道。两向比例悬殊,街区分布呈线条状,“形如新月”。三、黑、白、灰、黑相互调和的色彩深化的台门建筑安昌台门多是富商大户所建,与街河垂直,多为南北纵向的封闭式组合民居建筑。台门四周筑山墙,内部沿中轴线布置院落,依次由台门斗、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等组合而成。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寡而置,宽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适于聚居,亦可分爨。总体来说,安昌台门讲究因地制宜,明系台门粗犷、厚实;清系台门则精巧、实用,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受古越文化尚黑之风的影响,台门建筑的外部通常以黑漆大门、黑瓦、白墙、灰线和石雕为装饰,内部柱、枋漆成黑色,红褐色梁、椽、门窗上再加黑,形成黑、白、灰相互调和的色彩基调。屋内陈设也多为白色、深色。以位于中市南岸的谢家台门为例(图4):灶间墙面及灶台皆刷白灰,石板铺地,陶缸、碗橱、木桶、水瓢等厨房用具经桐油涂刷后再上黑漆,配以灶台四周绘制的黑白兰花与祥瑞纹样,渲染安康、富裕的氛围。黑、白、灰的色彩基调,与青山、绿水、路、桥互相映衬,形成富有节奏及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将厚重、肃穆的古越文化与安昌人中庸、谦和的性格特点有机地统一为一体。镇内今存台门104处,以建于明末清初的方家台门、万源台门,建于晚清的义和当、隆盛堂、宝树堂(谢家台门)、敦诚堂最为完好。其中位于西市南岸的方家台门,占地约1600平方米,前是“一字形”门楼五间,门前石阶左右竖旗杆、置石鼓,仪门后是砖雕门墙,上书“维德之基”四字。二进、三进皆是正楼五间、侧楼一间,各呈“凹字形”。倚屋东旁建有花厅楼上、下两栋,侧楼六间,后院高墙围筑。整体构置坐北朝南,气势恢弘,是明末清初官僚阶层的广厦大宅。万源台门系清初万源米行老板之宅邸,门兜已毁,厅堂三间,正楼五间,左右侧楼,楼上楼下,四周迂回连通。木柱粗实,檐下双面雕花窗简朴,卷棚中木雕精致,正厅悬挂“柒衍堂”匾额,颇具秀姿。而如茂德台门、白洋村十台门、姚家台门、严家台门、天官第东台门等,因遭兵燹或年久失修,已名存实亡,失去盛时姿容。四、古街长与桥桥的关系有桥,河添景;有桥,水更幽。据《绍兴县交通志》记载:后唐钱建造安昌桥为安昌建桥的最早记载。该石桥原位于东市街端,南北横跨西小江,清康熙十四年予以拆除。更多的石桥为明代及其后来所建,以拱、梁石桥居多,分布、构筑于交通线之上。据《安昌镇志》所列,整个镇区古石桥为78座。仅三里长的街河就多达17座,自西向东分别为金家桥、清墩江桥、清风第一桥、宁安桥、广济桥、庆安桥、新安桥、益市桥、利市桥、安吉桥、瑞安桥、魏公桥、安昌桥、普安桥、东安桥、永安桥及高桥。其余水路要道诸如直江、西小江、大肚江、堰江,分别由敏济桥、朱公桥、安昌桥、重庆桥、华封桥等一一接驳、连通两岸。辅以粉墙黛瓦,商铺林立,行人接踵,构成一幅色调清丽、风光旖旎的市井图。此外,古镇石桥多采用含有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字眼命名,如东安桥、宁安桥、长安桥、万安桥、长乐桥、永福桥、长生桥等,承载着乡民对平安、祥瑞的渴望与祈求。在安昌传统婚俗中,迎亲的花轿或船只至少要经过其中的三座桥,感染桥名的吉祥之后,方能进夫家之门。桥名连同桥本身构成了浓厚、灿烂的石桥文化。受岁月的洗礼,古街十七桥或残垣残存,或不见踪影。俗谚“三里十七桥,隔岸便是景”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为使古桥的浓浓古意流芳久远,兹将遗存至今的原桥概貌,由西向东,分述于下:(一)桥三桥墩始建于明代中叶,地处主要商市街段,为利于集市兴盛,故名利市桥。清嘉庆年间,翰林陈思济重修,单孔石梁桥型,上铺筑三条石梁,俗称三板桥。桥长12.3米,宽2米,净孔4.3米。(二)桥圈和结构设计位于徐家口,建于明代中叶,原是座桥上有屋、桥面狭窄的石拱桥。民国五年有徐云太师爷主持重修,为单孔月亮形拱桥,桥长15.8米,宽2.8米,圆度净跨5米,中心标高3.3米。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底龙门石镌有凸形盘龙,桥面覆顶盘石,四只望柱石狮,形态逼真,生动活泼。桥当宽绰,南北两旁桥沿坡度,铺有四条锯齿状栏石,砌成九级阶梯座位,可供乡民休息、盘坐(图5)。(三)现行被拆建的地方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年久失修,桥梁坍塌,故于1987年按原样予以拆建。今桥长14.3米,面宽2.05米,中心标高2.45米,净孔4米,桥面四角望柱石狮姿态各异,生动温顺。(四)寺桥桥建于元代,系镇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因桥南有安康教寺之设,故又称寺桥。桥长13米,面宽1.9米,净孔4.2米,桥上牝牡相接的桥墩石、仰莲雕饰的望柱头、折枝花纹的抱鼓石望柱,透露着浓郁的佛教色彩(图6)。(五)“颖安桥”石景位于东市局弄口,原为石梁桥,桥长12.2米,面宽3米,净孔3.7米,俗称王家桥。因桥北堍石级、桥孔影响车辆通行,已于1990年向东移建,为半圆形拱桥,俯视呈“工”字形,更名为“颖安桥”。两岸均有桥阶37档,两边望柱32根,桥上四只石狮形象逼真,面色温顺。栏板正面雕凿“浮云松鹤”、“双鲤盘戏”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桥门拱肩东西桥壁各有半圆形倚柱,顶上龙首盘踞,整肃庄美。两面柱联——“圆月彩虹状石桥胜景,长街小河呈水乡秀姿;清风沐浴宜四方游客,碧水贯街泽两岸居民”,更将人、桥、景的美好尽收其中(图7)。十七桥犹如17座丰碑,是安昌商市的繁华之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人们正通过安昌古桥静静地聆听着古老的故事。五、越地条“清”立“堂”安昌是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它肇始于明代中期,兴盛于清一代,衰亡于清末民初,有“师爷故里”之称。以清朝一代为例,有史可查的师爷就有49位,如撰写《秋水轩尺牍》的名幕许思湄、增修《大清律例》的刑学泰斗姚润皆出自安昌。现镇内保存师爷故居12座,并依托西市新安桥西首娄心田师爷的故居“斯干堂”开辟绍兴师爷博物馆。用大量资料、实物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特有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安昌民风雅俗丰厚,古商业街市保留着箍桶、竹编、扯白糖、打棕绳、挑花边、纺棉花等传统作坊以及水乡社戏、河上迎亲、祝福礼仪、迎神会、赛龙舟、三乌文化等越地习俗。古镇特辟谢家台门作为安昌民俗风情馆,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安昌几千年的地方风情。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昌古镇作为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占地1.2平方公里的古街区风貌保存完好,越俗风情氛围浓郁,师爷历史文化深厚,旨在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从现状来看,古镇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古建筑年久失修。现有的部分台门民居因原屋主已不在当地,后搬入的居民在台门内乱搭乱建,致使一些传统建筑被毁,欠缺及时修复、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