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培训资料_第1页
消防安全培训资料_第2页
消防安全培训资料_第3页
消防安全培训资料_第4页
消防安全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映,普通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称为燃烧。燃烧需要必要和充足条件,所谓防火和灭火的基本方法就是去掉其中一种或几个条件,使燃烧不致发生或不能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种由未燃烧状态转换为燃烧状态的过程。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含有下列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只有在上述条件同时含有的状况下可燃物才干发生燃烧,三个条件无论缺少哪一种,燃烧都不能发生。第二节燃烧类型燃烧的类型按燃烧的状态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一、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涉及能蒸发蒸汽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成一定的浓度,在碰到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闪燃。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闪燃现象时的液体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亦称闪火点。二、着火可燃物在空气中受到火源的作用而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物质着火,需要一定的温度。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又称着火点)。三、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叫做自燃。根据热的来源不同,物质的自燃可分为两种,一是受热自燃;二是本身自燃四、爆炸(一)爆炸的种类物质由一种状态快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内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常见的爆炸有两种:一是物理性爆炸,二是化学性爆炸。1、物理性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而引发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称物理性爆炸。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及化学成分均不变化。例如,锅炉和压缩气瓶的爆炸,都属于物理性爆炸。2、化学性爆炸物质发生极快速的化学反映,产生高温高压而引发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可燃性气体、蒸汽以及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就是化学性爆炸。第三节燃烧产物及其毒性燃烧产物的含义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普通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1)燃烧生成的气体,普通指: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等。(2)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氧化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放出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体现,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对人体含有明显的物理危害。(3)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第四节火灾及灭火原理一、火灾定义和分类(一)火灾的定义根据国标G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二)火灾的分类根据国标GB4968-85《火灾分类》的规定,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引发的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含有有机物性质,普通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溶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乙醇、沥青、石蜡等引发的火灾。(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等引发的火灾。(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镁、钛、铝镁合金等引发的火灾。二、灭火的基本原理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规定,任何可燃物产生燃烧或持续燃烧都必须含有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足条件。因此,发生火灾后,所谓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映终止的过程。灭火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克制。前三种灭火作用重要是物理过程,化学克制是一种化学过程。第二章易燃易爆化学物品防火第一节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分类及火灾危险性一、危险物品的分类及标志(一)危险物品的定义根据国标GB6944-86《危险货品分类和品名编号》规定,所谓危险物品系指含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品。(二)危险物品分类危险物品品种繁多,惯用的约有2200多个,性质不一,危险性大小不同,并且一种危险物品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危险性,而经常含有多个危险性。但是,每一种危险物品必有一种体现最为突出的重要危险性。为此,国标GB6944-86《危险货品分类及品名编号》将危险物品分为九类:第一类爆炸品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七类放射性物品第八类腐蚀性物品第九类杂类二、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我国将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三、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一)分类在《化学危险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名表》中将其分为三类:(1)可燃气体:这类气体燃烧性极强,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乙炔气、液化石油气等。(2)助燃气体:本身不燃烧,但其氧化性很强,能加剧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及爆炸性能,如氧气、氧化二氮、一氧化碳。(3)可燃的毒性气体:不仅有毒并且易燃,如煤气、液氮、氯甲烷、一氧化碳(二)溢漏、着火的应急方法1、漏气解决钢瓶漏气时先检查漏气部位,如果气瓶未关严则及时设法拧紧气嘴。如果是氨瓶漏气,在无法关严时应将漏气的氨瓶浸入水中;其它剧毒气体漏气时,应将钢瓶浸入石灰水或水中,操作人员应戴防毒面具。2、着火解决当漏气着火时,如有可能,应将毗邻的气瓶移至安全距离以外,并设法制止泄露。必须注意,若漏出的气体已着火,不得在气体停止泄漏之前将火扑灭,否则可燃气体就会聚集,从而形成爆炸性或毒性和窒息性混合气体,因此,在切断泄漏之前应先对容器进行冷却,在能够设法制止泄漏时将火扑灭。对已受热的乙炔瓶,即使在冷却后,也有可能发生爆炸,故应长时间冷却至环境温度时的允许压力,且不再升高时为止。第二节火灾特点与扑救一、可燃气体火灾(一)火灾特点(1)易造成大面积燃烧爆炸。可燃气体的明显特是含有燃烧爆炸性,当气体泄漏后,比空气轻的气体则有可能聚集于建筑物上空;比空气重的气体则扩散于低处聚集。液化气体泄漏后由于急剧气化造成体积膨胀,很快形成大面积气雾区,遇火源则发生强烈的爆炸,瞬间形成大面积燃烧。(2)储罐、气瓶在火灾时容易受热而发生爆炸。(3)储罐爆炸会引发相邻储罐发生连锁爆炸,造成灾情扩大,引发大面积火灾。(4)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易燃易爆气体火灾的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可燃气体火灾不造成人员伤亡的。(5)火灾扑救难度大。易燃易爆气体在爆燃时面积大,破坏性强,一瞬间即可覆盖整个气体扩散区,在形成稳固的燃烧后则危险性相对减少。(二)扑救办法(1)可燃气体发生火灾,应首先扑灭泄漏处附近被引燃的可燃物火势,控制火灾范畴,为进一步扑救泄漏处燃烧做好准备。(2)气体泄漏着火后,不可容易关闭阀门,更不能随时关停输送气体的设备,避免回火引爆炸。应首先关小阀门,控制阀门流量,减少气体泄漏压力后进行灭火,并事先做好堵漏准备,火熄灭或立刻进行堵漏。(3)气体泄漏起火后,不能盲目扑灭泄露处燃烧,以防堵漏失败后大量可燃气体继续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性气体,遇火源发生二次爆炸。(4)如果泄漏口不大,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予以封堵,则可用水、干粉、卤代烷、蒸汽、氮气、二氧化碳等灭火,然后组织人员快速实施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驱散泄漏气体。(5)如果泄漏口裂缝较大,难以堵漏或无法堵漏,则可用冷却着火容器周边容器的方法,避免发生爆炸,任其稳定燃烧,直至自行燃尽熄灭。(6)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容器、气瓶或设备的冷却或灭火工作,要运用地形、地物、建筑物等为掩体,将容器放入其中,以防爆炸伤人。如果有爆炸预兆,要果断将人员撤离。二、易燃液体火灾(一)火灾特点(1)先爆炸后燃烧。这是易燃液体储罐火灾时常见的特点。(2)先燃烧后爆炸。有三种状况:一是在易燃液体泄漏遇明火发生燃烧,容器发生物理性爆炸;二是易燃液体储罐已经发生燃烧,在燃烧中发生爆炸;三是易燃液体储罐内蒸汽浓度超出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燃烧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进入使浓度达成了爆炸极限,从而使燃烧瞬间转为爆炸。(3)泄漏易燃液体遇明火发生燃烧,燃烧面积随液体流散面积扩大而扩大。(4)火焰温度高,热辐射强。(5)液体形成稳定燃烧。(6)易造成人员伤亡。一是易燃液体爆燃时造成人员伤亡;二是有些易燃液体毒性很强,使人中毒伤亡。(二)扑救办法1、储罐火灾的扑救。(1)及时冷却罐体。当易燃液体储罐发生火灾时,首先启动固定式水喷淋系统,对燃烧罐和临近罐进行冷却。在未灭火之前要持续不停的冷却,避免罐体受破坏。(2)集中力量灭火。针对不同的易燃液体,对的使用灭火剂,普通使用干粉、泡沫等,集中力量进行灭火。灭火前准备足够的灭火剂,扑灭后再持续喷射一段时间,避免复燃。(3)优先扑灭液体溢流燃烧。由于溢流液体在防护池内燃烧,直接威胁罐体的安全和灭火行动。2、泄漏火灾的扑救(1)及时堵漏。泄漏易燃液体燃烧,应及时采用关阀、倒灌、塞孔、捆扎等办法,目的在于减少或制止易燃液体泄漏。例如,某化工厂苯罐底部阀门损坏,苯液泄漏并燃烧,扑救中采用向苯罐注水以提高液面制止苯液泄漏的办法,获得良好的效果。(2)控制扩散。泄漏易燃液体燃烧,随着流淌面积的扩大,燃烧面积也随之扩大。(3)快速灭火。易燃液体在流动中燃烧,扑救比较困难。可集中加大干粉、泡沫等灭火,快速扑灭早期火灾是减少损失的核心。(4)避免燃爆伤人。在及时扑灭易燃液体燃烧后,液体快速挥发的蒸汽很快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燃烧。因此,灭火后要采用泡沫覆盖、导流回收等办法,减少液体挥发,同时要严格控制多个火源。3、可溶性易燃液体火灾的扑救(1)灭火时采用抗溶性泡沫、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剂,使用普通蛋白泡沫,则应加大泡沫供应强度,不间断喷射直至燃烧停止。(2)根据实际状况可用大量水稀释燃烧液体,但此办法灭火后,易燃液体不能再使用,损失较大。(3)泄露出的可燃液体燃烧,可使用大量水稀释,减少火灾危险性。、(4)可溶性易燃液体因本身含氧、含碳量较少,燃烧时火焰为蓝色,有时不易发现,因此在灭火时要避免流淌的燃烧液体伤人。第三章电气防火第一节电气火灾因素电气火灾的因素是多个多样的,归纳起来重要有下列几个:一、短路短路——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或地线)在某一点由于绝缘损坏等因素造成的相碰或相接,引发电气回路中电流忽然增大的现象,又称碰线、混线或连电。短路是电气设备最严重的一种故障状态。短路经常发生在电气线路中,分为相间短路和对地短路两大类,造成短路的重要因素有:(1)电气设备的选用或安装与使用环境不符,致使其绝缘体在高温、潮湿、盐碱环境下受到破坏。(2)电气设备使用时间过长,超出使用寿命,绝缘老化或受损脱落。(3)金属等导电物质或鼠、蛇等小动物,跨接在输电裸线的两相之间或相对地之间。(4)电线与金属等硬件物质长久摩擦使绝缘层破裂。(5)过电压使绝缘层击穿。(6)错误操作等。二、过负荷过负荷——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在运行中超出安全载流量或额定值的现象,也称过载。由于电线的发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过负荷时,发热量往往超出允许程度,轻则加速绝缘老化,重则会使绝缘层燃烧而引发火灾事故。造成过负荷的重要因素有:(1)设计、安装选型不对的,使电气设备的额定容量不大于实际负荷量。(2)设备和导线随意装接,增加负荷,造成超载运行。(3)检修、维护不及时,使设备或导线长久处在带病运行状态。三、接触不良——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处由于接触面解决的不好,接头松动,造成连接处接触不良,局部产生较高电阻的现象。由于接触不良,造成局部电阻大,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能够使金属变色甚至融化,并有可能引发电器线路的绝缘层、附近的可燃物质及积落的可燃粉尘着火。造成接触不良的重要因素有:(1)电气接头表面污损,接触电阻增大。(2)电气接头长久运行,产生导电不良的氧化膜,未及时消除。(3)电气接头因震动或冷热变化的影响,使连接处松动。(4)铜、铝排相接时或铜、铝导线相接时,由于接头解决不好等。第四章消防设施和器材第一节消防给水一、消防水源不管哪种水灭火系统,都必须有充足、可靠的水源。水源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火灾的扑救效果。消防水源,既能够是市政或公司供水系统,也能够是天然水源或为系统设立的消防水池。(一)天然水源的基本规定天然水源能够是江、河、湖泊、池塘等地表水,也能够是地下水,系统采用的天然水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量。确保枯水期最低水位时的消防用水量,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常年有足够的水量。2、水质。消防用水对水质虽无特殊规定,但必须无腐蚀、无污染和不含悬浮杂质,方便确保设备和管道畅通及不被腐蚀和污染。被油污染或含有其它易燃、可燃液体的水源不能作为消防水源。3、取水。必须使消防车易于靠近水源,必要时可修建取水码头或回车场等保障设施。同时应确保消防车取水的吸水高度不不不大于6m。4、防冻。严寒地区应有可靠的防冻方法,使冰冻期内仍能确保消防用水。(二)消防给水管网普通状况下,设有给水系统的城乡,消防用水应有给水管网供应,并符合下列规定:1、供应消防用水的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应布置为环状管网,以确保消防用水的安全。但在建设早期,可采用枝状管网,但应考虑将来有形成环状管网的可能。普通居住区或企事业单位内,当消防用水量不超出15L/s时,为节省投资可布置成枝状。2、为确保环状给水管网的水源,规定向环状管网输水管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它输水管仍能通过消防用水总量。3、为确保火场消防用水,避免因个别管段损坏造成管网供水中断,环状管网上应设立消防分割阀门将其分成若干独立段。为使消防第一出动力量达成火场后,能就近运用消防栓一次串联供水,及时扑灭早期火灾,两阀门之间的管段上的消火栓的数量不适宜超出5个。4、设立室外消火栓的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直径不应不大于100mm。根据火场供水实践和水力实验,直径为100mm的管道只能供一辆消防车用水,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较大管径。(三)消防水池凡储存消防用水的水池均称为消防水池。有生活、生产和消防合用的消防水池;有生活、消防合用的消防水池;有生产、消防合用的消防水池,有独立的消防水池。二、消防给水系统(一)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的分类1、按消防水压规定分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和低压消防给水系统。(1)高压消防给水系统。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管网内经常维持足够高的压力,火场上不需要使消防车或其它移动式消防水泵加压,从消火栓直接接出水带、水枪就能灭火。在消防用水量达成最大时,最不利点的水枪充实水柱不应不大于10m。(2)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管网内平时压力不高,在泵站(房)内设立高压消防水泵,一旦发生火灾,立刻启动消防水泵,临时加压使管网内的压力达成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压力规定。(3)低压消防给水系统。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管网内压力较低,火场上灭火时水枪所需要的压力,由消防车或其它移动式消防水泵加压形成。在消防用水量达成最大时,最不利点管网压力不应不大于0.1MPa(从室外地面算起)。2、按给水系统用途分类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按用途分为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系统,生产、消防合用给水系统,生活、生产和消防合用给水系统,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3、按管网布置形式分类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按管网布置形式分为环状管网给水系统和枝状管网给水系统。4、室外消火栓的分类(1)室外消火栓按设立条件分为地上消火栓和地下消火栓。①地上消火栓。消火栓部分露出地面,含有目的明显、易于寻找、出水操作方便等特点,合用于气温较高的地区。但地上消火栓容易冻结、易损坏,在北方设立地上消火栓时要有防冻及自动排水设施。普通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宜采用地上消火栓。②地下消火栓。地下消火栓设立在消火栓井内,含有不易冻结、不易损坏等优点,合用于北方严寒地区。但地下消火栓操作不方便,目的不明显,特别是在雨天、雪天和夜间。因此规定在地下消火栓旁设立明显标志。(2)室外消火栓按压力分为低压消火栓和高压消火栓。①低压消火栓。室外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的管网上设立的消火栓,称为低压消火栓。低压消火栓是供应火场消防车用水的供水设备。②高压消火栓。室外高压或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管网上设立的消火栓,称为高压消火栓。高压消火栓直接出水带、水枪就可进行灭火,不需消防车或其它移动式消防水泵加压。(二)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就是根据建筑对消防的水量、水压保护范畴和水质等的规定将消防水源给水系统所提供的水,输送到建筑物内部的各消火栓的灭火设备处。1、消防供水设备市政供水、高位水箱(池)供水、消防水泵供水、通过水泵接合器消防车供水等。水泵接合器是消防车往室内管网供水的接口。其作用重要有:一是当室内消防水泵因检修、停电或出现其它故障时,运用消防车从室外水源抽水,向室内消防给水管网提供灭火用水,二是当遇大火室内消防用水量局限性时,可运用消防车向室内消防给水管网补充消防用水。2、室内消防给水管网涉及:进水管、水平干管、消防立管、阀门、减压装置等。3、室内消火栓灭火设备涉及:消火栓、水带、水枪以及消防水喉设备第二节建筑灭火器的配备一、灭火器的类型、使用办法及选择(一)灭火器的类型按所充装灭火剂的类型科分为:水型灭火器(涉及清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按灭火器的移动方式分为:手提式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背负式灭火器;悬挂式灭火器。(二)灭火器的使用办法(1)干粉灭火器。将干粉灭火器提至火灾现场,颠倒摇动几次,使粉松动,拔去保险销,一手握住输粉胶管之喷头出,另一只手按下压把,干粉即喷出。喷射干粉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及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避免火焰回窜。扑救液体火灾时,不要使粉流冲击液面,避免飞溅和造成灭火困难。(2)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一手持喷筒,一手提灭火器提把,顺风使喷筒从火源侧上方朝下喷射,喷射方向要保持一定角度,以使二氧化碳快速覆盖着火源,达成窒息灭火的目的。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电器火灾时,要注意应先断电,后灭火。使用时要戴手套以免皮肤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避免冻伤。二、灭火器配备基准(一)配备数量基准(1)每单元最少配备数量。一种灭火器配备场累计算单元内的灭火器配备数量不应少于2具。(2)每点最多配备数量。一种灭火器设立点的灭火器配备数量不适宜多出5具。第五章、火场逃生常识一、当周边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静,以免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判断或采用错误的行动,受到不应有的伤害。二、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淋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不要往柜子里或床底下钻,也不要躲藏在角落里,更不要贪恋财物,盲目地往火场里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