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伞头乡村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吕梁山伞头乡村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吕梁山伞头乡村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梁山伞头乡村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梁农人对“天”的信仰吕伞头民歌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反映了吕梁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反映了吕梁农村农民几千年来在黄土上形成的“尊重自然”的精神形态。吕梁农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千古留传下来的对“天”的信仰,“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天上的众神灵是慈悲善良的,认为人只要想法设法去感动苍天,不冒犯上苍,就会风调雨顺。而由“唱秧歌”、“扭秧歌”所组成吕梁伞头秧歌,所采用的基本舞蹈形式,秧歌的曲调,选择的道具以及伴奏的乐器,都内含了黄土高原农人世世代代这种期盼和寄托。1o与调tioa道具扇子象征着“风”。打鼓子与拉花子的演员上、下、左、右不停地挽绕的扇子,不仅是一种扇舞样式,也是古代人们在实践中对风可生云雨雪,一种感性认识在舞蹈中的表现,是农耕民族一种呼风唤雨强烈的愿望象征。唱秧歌的曲调,寓意为“风调”。因为调(diào)与调(tiáo)是一字两音,曲调是通过不断“调”整到一定的高低度才会和谐的。实际上吕梁秧歌“调”多是一种祈求语气和声调,这表现出农人们希望风雨协调到和风细雨的状态,才有助庄稼生长的心愿。秧歌队领舞和领唱的伞头,打着的“伞”和“虎衬”(套在伞头手指上一个铜制的空心开缝,内径约8厘米,外径约14厘米,外围开1厘米环形口,并放几颗圆球铁子圆环),也是一种愿望和象征。伞象征着天空,雨水是从天空而降,因此,伞又象征着雨水。虎衬是一种法器,伞头摇响,锣鼓就得停下来,等待伞头唱秧歌,实际上摇响虎撑就是请上苍众神注意,有愿祈告。扭秧歌时的队伍无论人数多少,无论是走街,还是采场,演员必须是在伞头的带领一个顺着一个,这才能使秧歌队伍秩序井然不乱。这又是农人祈求天顺人意,既不要天旱,也不要雨涝,更不要出现风暴冰霜洪水蝗虫等灾害的象征。2伞头歌谣,石击石《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说法。相传在尧舜时期就有这样的创举,《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又以麇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鼍鼓、土鼓、石磬、陶铃、铜铃、陶埙,就足以说明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充分说明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模仿上苍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举动。伞头秧歌锣、鼓、镲的演奏也可能就是新的生产条件下的演变,但原有的意义仍然存在。鼓声象雷霆,锣声似闪声,大小镲的摩擦也无不是淅淅沥沥的风雨交加声。可见,象征电闪雷鸣的锣鼓上阵,隐喻风调雨顺的道具采用,无疑说明先民们在发展农耕生产活动时对天的一种依赖与敬畏,当然也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表现。伞头音乐及诗歌的表达吕梁黄土高原因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但这样的地理环境,被这里的农人视为“刮金板”,“聚宝盆”,并为之顶礼膜拜。这是祖祖辈辈紧紧依偎、虔诚崇拜的深情表达,是吕梁农人代代对黄土深厚情感的表现。农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紧紧依恋着黄土地。保证一日三餐的种植离不开黄土,每日行走的是黄土大道,筑墙盖房用黄泥土,住的是黄土窑洞,冬天睡温热的土炕。过去孩子生下来,就放在在细黄绵软的黄土炕里,从小玩的是土块泥蛋,上厕所也用土块代替手纸。即使离开人世也深埋黄土地下。为此,吕梁农人不仅视黄土是生命的承载,也是最终的归宿。可见,对土地崇拜是与生俱来的。而用什么样的形式可让大地看到或听到而感动恩赐于人,什么样的声音可打动苍茫大地的怜悯之心,什么样的祭祀能赢得五谷丰登,这是世世代代吕梁农人生命尤关的大事,也是年年岁岁必须考虑并应举全社之力解决的问题。于是年年就出现祭祀土地神,岁岁全民出动闹社火的景象。表示崇敬献猪献羊祭坛的设置,娱神怨神的山歌劲舞编创,均构成吕梁农人析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心声。但这种期盼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充满了奋斗的精神。临县伞头秧歌中,保留着大量关于敬惜土地、勤农劝耕的唱词与颂文。如“自古道人勤地不懒,大丰收全凭包了产,大囤子圪堆小囤满,责任田变成刮金板。”就表明了这样的心声。但十年九旱也给这里的农人带来了抹不去的惆怅,一首“一春期尽把黄风嚎,黑豆稻黍也捉不了苗,沟坪坝地都不湿潮,耕起的土块能碹成窑”的秧歌秧带着忧忧心伤留存下来。当然这里的人们,也会用秧歌责问和反思,如“为求下雨把猪献,雨点点也没啦见,庄稼晒成盐沫面,神神也会把人骗。”但这些怨情的内在还是隐含着种种的期盼。所以每年的秧歌队总会端着水酒、端着祭品祭奠风神、雨神、田神、谷神、河神等等。行祭时秧歌表演人员一起跪拜,社主焚香献酒,伞头跪唱祭奠秧歌,内容多为神灵保佑五谷丰收,人口平安。“风神爷爷显一显灵,行雨离不开你展云,你老家掩住半扇扇门,千万不要喊起黄尘。”就是一首包含深情的祈祀语。三、伞头秧歌“闹社火”形式促进吕梁多元文化的融合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或侵入或迁徒长期入居吕梁各地。各民族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吕梁独特的伞头文化。一方面,吕梁方言是各民族语言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也为伞头秧歌唱词的表达增添了无限的韵味。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匈奴语是多音节,这些残存的多音节词汇多是以前的匈奴语的遗存。如有词缀“圪”,如“圪都”(拳头)、“圪躺”(躺)、“圪朽”(蔫儿)、“圪九”(蹲)、“圪揽”(杆)、“圪栾”(环)。而这些语音、语节、语韵是今天伞头秧歌丰富而又趣味无穷的语言。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这么一首批评电老虎的秧歌:“说是个电,真是个电,比个神神还灵验,一顿不给吃白面,忽啦地就让你看不见。”其中“忽啦地”一瞬间的意思,但如果用一瞬间就不象用方言则生动形象。诸如此类,形成了吕梁伞头秧歌独特的词语资源。另外,北方游牧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在音乐、舞蹈方面,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祀舞蹈、民俗舞蹈,娱乐舞蹈在秧歌中得以吸收。在乐器方面,像蒙古族长号、唢呐,在秧歌队起身和班师回朝时都要吹蒙古族长号传出信息,还用唢呐吹奏曲调。还有,游牧民族手持羊铲和羊鞭站在草坡上放羊,悠闲自得编唱着自己的心事的山曲。伞头秧歌与此十分相似。一方面,每年在春节期间闹社火,走村串户,既能联络感情,沟通思想,又能娱人。特别是用秧歌的形式进村进户添喜道贺,确能起到和谐社会的作用。如据《临县志》(1917年版)艺文志中的一首竹枝词:“秧歌队队演村农,花鼓斑衣一路行,东社穿来西社往,进门先唱喜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