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中的中国音乐_第1页
文化传统中的中国音乐_第2页
文化传统中的中国音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传统中的中国音乐

在青蛙鸣声的季节,甚至在三级跳跃。抵达西安广州和吉隆坡后,主人高兴地呼唤机场的入口。突然,他感觉像马来西亚一样的热情。1992年8月,我应大马华人文化协会会长、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钟正山先生邀请,到该国讲学访问,历时六十天,除了在艺术学院做了题为《文化传统中的中国音乐》和《艺术研究方法论基础》两组讲座外,还走访了许多地方,考察了该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教育。从朴实沉稳的马来人到富于幻想的印度人,从勤劳精明的华人到山林气息尚存的奥兰阿斯利(ORANGASLI,土著)人,总能由衷地表现出真诚的友谊,流溢着对中华文化的热情。一传统音乐及创新的“世界之歌”这是一个中国人曾经很熟悉的国度,隋唐时期的汉文典籍称此地为“末罗游”(大约是Malay的译音吧),而对南洋古国的了解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则几乎每次都要在马来半岛驻足,至今,马六甲市还留下了数不清的遗迹和说不完的故事。二千年来,马来亚半岛及婆罗洲(古称“渤泥”国)上的沙巴、沙捞越就处在中国文明的持久影响下。这里还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撞击点。中古时代的阿拉伯文献称马来半岛为“黄金草原”,波斯一阿拉伯文化以及伊斯兰教很早就传播到了这里,你在今天的马来西亚,可以强烈地感到这种文化移入的效果,语言的、习俗的、宗教的、艺术的异域色彩颇是浓郁。而作为地缘文化学和地缘政治学统一体的东南亚广大地区,还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所谓“印度化国家”时期,小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有过广泛的深长的流布,今天人们在马来西亚看到湿婆神崇拜和到处可见的绚烂夺目的“纱丽”以及民间皮影戏和歌舞剧中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内容,是不足为怪的。对于这个国家和马来民族,印度文化不仅是有影响,而且还是文化史的一个阶段。到15—16世纪,西方殖民者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相继以炮舰撞开马六甲王朝苏丹的城堡,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西方文化,传统西方乐器吉他、小提琴和钢琴、萨克斯风加入了古老的加美兰乐队,鸣奏着一首奇特的“旧世界之歌”。二这样一种独具风采的文化格局,造成了今天马来西亚音乐的如下特点:首先是共时层面上的多元文化性质,恰如其多命种族社会一样。携带着古老中华文化因子的民间音乐还大量存在着,就是在悠远的沙巴、沙捞越,当你了解到当地民族与大陆的久远联系时,土著音乐能令你惊讶文化传承的韧力和文化内蕴的保守。我曾亲聆来自沙巴洲的卡达赞族(Kadazan)老人泰库斯(ThaqiusBinyugot)吹奏他制作的口弦(Geng-Gong)和葫芦笙(Sompotan),其音乐之律、调、音阶、旋法几乎类同于中国南方一些民族,这种笙乐和口弦乐广泛流行于婆罗洲的杜森人(Dusun)和卡达赞人(Kadazan)中,殊异于马来半岛北方那样浓的泰国、缅甸味儿。中华文明当然地还主要由华人传承发扬着,这儿可以买到任何一种中国乐器,中国音乐盒带及乐谱、书籍随处可见,许多华文中学有自己的华乐队,而全国据说有六十多个不同规模的华乐团!演奏着流水、幽兰、广陵、渔舟等传统古曲和赛马、迷胡、长城、梁祝等现代创作曲。我也曾在印度人社区俱乐部探访,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传统舞蹈,青年们在操弄维那(Vina)和西塔尔(Sitar),本族传统音乐系脉未断、新枝犹茂,文塔卡拉曼先生介绍说,他们保持着与母国文化的密切联系。真的,在马来西亚,你可以听到纯正的南印度音乐。而马来人的音乐,则混合着世界三大乐系的特点,听他们的音乐仿佛是在“读”一本带音响的历史书,中国的、波斯一阿拉伯的、欧洲的文化隐隐透过乐声显现出来。看他们的舞蹈,可谓是不同文化的“展览”:传自暹罗的歌舞剧如“美诺拉”和“玛雍”(Menora,Makyong)、传自苏门答腊的舞蹈如“碟舞”和“椰壳舞(Tariapiring;TariaTempurong)、起源于波斯的“波利亚舞”(Boria)、源自中国的“花卉舞”(Ma-inang;TariankembangChina)以及与葡萄牙人土风舞有关的最流行的“弄迎”(Joget)等,皆在马来社会活跃着。看他们的乐器,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竟是一个多文化的大家族!安格龙与加美兰和鸣着瑞巴布(Rebab)、竹筒琴和锁奈依与贡或芒交响,最古老的与最现代的都在奏鸣着。而许多乐器的马来语名称的外来语痕迹,更是在启示着其文化的多元性质:直笛bangsi出于梵语、螺号SAnggusiput出于巴利文Sankha、锁奈依Surunai出于波斯文surnai、ching和po转译自汉语。马来西亚音乐的第二个特点,是历时深度上的多层文化垒叠,恰如其社会历史纵的“透视象”,在这方面,俾以为学术价值最丰厚。在今天,我们拨开某些现代文明“外衣”,可以洞见到骇人古老的土著文化的“俏影”:猎头乐舞、原始崇拜、咒术巫歌、渔猎生活……。但这儿又有极“现代派”的创作,槟城理科大学艺术中心的陈瑞敏博士曾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用传统马来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会,电影画面、人声、塑料袋挥揉声、击地拍腿、汽球漂浮都呈现在你面前。音乐文化的物质焦点是乐器,最能实在地告诉我们其时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内涵,这里有最原始的“前乐器”(pre-instrument)如竹锯、乐弓、风吼镖、竹砣螺、赶鸟器、椰壳互击器(RauRau),也有虽原始具有乐器应有内含的初级乐器如竹筒琴(Bamboozither)、桨状的巨大沙佩琴(Sapeh,沙捞越卡扬族,多弦有品拔奏),椰匏鼓(半岛马来族,名为KER-TUKKELAPA、椰壳为匏,上横一木或竹片,击奏)、相当奇特的无弦却有弓的竹身拉奏器(RerantongBuloh,沙捞越伊班族)等;更有起源纷纭莫衷一是的瑞巴布(Rebab)、深边乳锣(Tawak-Tawak)、编芒(CELEMPONG)及种类杂多的鼓:桶形、碗形、钟形、细腰形、粗腰形、瓶状形、高脚杯形……。当听说马来人把锁呐哨子称为“皮皮”(pi-pit),看见土著人的如古筑形的竹筒鼓(左手执拿、右手箸击,器与人身平行直立)、状若巨炮的祭典大鼓、精美的二弦棒状匏琴等,不免生出许多学术瑕想,因为它们强烈地暗示着其文化的纵深度,有很大音乐学意义。信乎人言:“此地乃音乐学者乐园”也!三“中艺”音乐社团两月造访过去了,但我忘不了那灿烂的阳光和热情的人们,大马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尤令人动容!廿年前以第一部华语歌剧《汉丽宝》轰动马国的陈洛汉先生,八十高令,仍孜孜于创作;作曲家许元良夫妇创设了一个音乐中心;古筝家赖亚来主持着日新中学华乐团;陈重平先生开办了十数所艺校,长年巡迥教学;厂长陈松宪先生深迷于古琴艺术;名医杜志昌为徐志摩诗全部谱曲;几位年轻的商人为“中艺”音乐社团而出资出力;马六甲市还有一位毕生宣传“南音”的经理先生。还有许多我不知名的人们在几十个华乐团活跃着,坚定地从事着让华人保持与母国精神联系的工作。而作为华人文化协会会长的钟正山先生,则更是言必中华、书必中华、乐必中华、画必中华!其“醉醒斋”中,可以感到扑面而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