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B.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前提是调查的生物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C.若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D.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2.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B.IAA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C.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D.单侧光引起IAA向背光侧转移3.山茶象甲用缘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C.图2中P区数据可能采集自北部地区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甲、乙,丙、丁,戊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乙和丁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B.用适宜刺激刺激丁,可在乙上测到电位变化C.该反射弧可能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D.丙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吮吸等反射的进行5.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目的是通过降低A的某个数量特征来影响种群密度B.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的种群都具有图示的各种数量特征C.推行实施“三孩”计划生育政策,目的之一是改变DD.若研究某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6.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呈“J”形增长,也可能呈“S”形增长B.乙曲线的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第4年时,甲曲线所示种群个体数多于乙曲线所示种群个体数,其种内竞争也大于乙D.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a放一块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b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如图甲所示)。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b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结论:1.下端b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a的琼脂块。

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除了上述结论外,还有一个自变量也可以得到上述结论,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增加_____________,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凤丹是一种油用牡丹,因其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亚麻酸含量超过40%,被称为“液体黄金”。实验人员以凤丹种子为实验对象,探究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利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种子萌发率=(发芽种子粒数/实验种子总粒数)×100%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浓度单位为mg/L)处理S1S2S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名称CK乙烯利赤霉素吲哚乙酸浓度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本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2)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作用,其优点是_________(至少答两点)。(3)据表分析,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具体表现为_________。(4)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_________作用。(5)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_________。9.(10分)下图是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据图回答:(1)该图是_____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_____时为止。图示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还缺少处于_____期的细胞简图。(3)图A细胞中含有_____条染色体,_____条染色单体。(4)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_____中(用字母表示)。(5)B、C、D三图中a、b、c结构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10.(10分)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表示不同体长某种鱼的食性比例。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所示外还有_____________。图1中食物链有_____________条,甲和乙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2)水草、藻类、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结构,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3)假设图2表示的某种鱼是图1中的甲,其直接从水草和藻类中获得的能量比例相等,则该种鱼体长为4.2cm时,体重增加10g至少要消耗藻类_____________。(4)若下图为甲的能量流动模型,B代表甲的粪便量,则A代表_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B中所含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的同化量。11.(15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3)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万个/mL)32?762824819821820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48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_________(无色/蓝色)的酵母菌。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万个/mL。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4)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增加、减少)。(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增加入口密度。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2)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的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3)样方法调查时必须随机取样,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详解】A、调查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A正确;B、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适用于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B正确;C、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某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统计的结果比实际的种群数量偏大,C错误;D、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可能偏大或偏小,D正确。故选C。2、B【解析】分析图示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为上胚轴切段是否生长,光源可认为是无关变量。从实验结果看出,含有生长素的切段生长。【详解】A、由于缺乏含胚芽鞘尖端部分的对照实验,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A错误;B、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从实验结果看出,含有生长素的切段生长,因此证明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B正确;C、实验中未设置上胚轴切段倒置的实验组,因此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错误;D、实验中虽有单侧光,但上胚轴切段没有尖端,不会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不能证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D错误。故选B。3、B【解析】由图1与图2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随着果实的果皮厚度的增加,象甲的喙长度增加。【详解】A、由图1图2分析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说明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B、无法从图2信息中确定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的高低,B错误;C、图2中P区的果实果皮厚度较小,因此数据应的是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B。【点睛】4、C【解析】分析题图:乙上有神经节,因此乙为传入神经,甲为感受器,丙为神经中枢,丁为传出神经,戊为效应器。【详解】A、神经冲动在乙和丁上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导,A错误;B、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因此刺激丁,乙上测不到电位变化,B错误;C、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是脊髓,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也是脊髓,因此该反射弧可能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C正确;D、丙是脊髓,泌尿、吮吸反射的神经中枢就是脊髓,因此丙损伤会影响泌尿、吮吸等反射的进行,D错误。故选C。5、B【解析】1、分析图可知,图中A可以直接使种群密度增加,所以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可以直接使种群密度减小,所以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C可以通过影响A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所以D为年龄组成。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目的是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A正确;B、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例如某种细菌,或某种雌雄同体的植物所构成的种群,B错误;C、D为年龄组成,最新的三孩政策,目的之一是改善年龄结构,增加幼龄个体数,缓解人口老龄化,C正确;D、城市人口流动性强,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不可忽视,D正确。故选B。6、C【解析】1、甲为“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乙为“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A、年龄结构是增长型时,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呈“S”形增长,也可能呈“J”形增长,A正确;B、乙曲线的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C、第4年时,甲曲线呈“J”形增长,该增长模型发生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该条件下无种内竞争,C错误;D、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学说中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色氨酸(3).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4).对照试验(5).将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其他条件都相同【解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3、图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下端琼脂块,说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是该实验缺少一组对照实验,即将胚芽鞘倒置,其它处理相同,观察上端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下端。【详解】(1)由分析可知,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其本质是吲哚乙酸。(2)根据题中的实验结果除了能得出上述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是在重力作用下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3)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增加对照实验,因为只有在对照实验的支配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具体的操作是将图中的胚芽鞘倒置,即将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其他条件都相同,然后检测b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点睛】熟知生长素的合成部位、运输方向和作用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来进行实验并得出合理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8、(1)激素的种类和浓度(2)①.催熟(或促进果实成熟)等②.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3)①.不同②.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4)①.大于②.抑制(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解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种子萌发率。【小问2详解】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小问3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乙烯利浓度为S4时萌发率最大,小于S4的浓度都促进作用弱,大于S4的S5浓度起抑制作用,据此可知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表现出两重性。【小问4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S2与S7、S3与S8、S4与S9、S5与S10、S6与S11相比,S7-S11种子萌发率高于S2-S6,说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大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处理后,与对照组(S1)相比,萌发率降低,据此可知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小问5详解】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表格和柱状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9、(1).植物(2).B→C→A→D(3).下一次分裂完成(4).间(5).8(6).0(7).A(8).核膜(9).纺锤丝(10).细胞板【解析】分析题图: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中,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末期。【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细胞有细胞壁,且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故为植物细胞,由以上分析可知,A处于后期、B处于前期、C处于中期、D处于末期,所以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上述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B→C→A→D。(2)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上图还缺少处于间期的细胞简图。(3)图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含有8条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4)有丝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A中。(5)B、C、D三图中a、b、c结构分别称为核膜、纺锤丝、细胞板。【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并学会判断细胞中的DNA和染色体数目,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0、(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5(3).捕食和竞争(4).营养(5).有机物(6).81.25g(7).甲的同化量(8).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9).水草、藻类、乙生物(少一个不给分)或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1、图1分析:水草→甲→丙→丁,藻类→甲→丙→丁,藻类→乙→甲→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共有5条食物链。2、图2分析:该种鱼的体长小于2.8cm时,其食物中肉食性比例大于植食性比例;当体长大于2.8cm时,其食物中肉食性比例小于植食性比例。【详解】(1)图1是食物网,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食物链从水草和藻类两个起点开始,到达最高营养级丁,共有5条食物链,甲和乙都可吃藻类,同时乙还捕食甲,所以甲和乙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2)水草、藻类、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该种鱼的体长为4.2cm时,植食性比例为0.75,肉食性比例为0.25,且这种鱼直接从水草和藻类中获得的能量比例相等,所以甲直接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10×0.75×1/2÷20%=18.75g,通过乙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0.25×10÷20%÷20%=62.5g,则该鱼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18.75g+62.5g=81.25g;(4)若下图为甲的能量流动模型,B代表甲的粪便量,则A代表甲的同化量,D代表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由于B代表甲的粪便量,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水草、藻类、乙生物同化的能量。【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