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亭联句》新考_第1页
《瓦亭联句》新考_第2页
《瓦亭联句》新考_第3页
《瓦亭联句》新考_第4页
《瓦亭联句》新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瓦亭联句》新考

《瓦亭联句》是北宋著名诗人苏顺勤与他的兄弟苏顺远共同演唱的长诗。诗中所记当年宋夏战事的发生地及诗题之“瓦亭”均在宁夏固原境内。笔者认为,诗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应当加以考辨。此外,苏舜钦其它一些有关宋夏战事的诗,不仅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深刻,具有真实可靠的历史认识价值,而且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学欣赏的意义,很值得重视和研究。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以期引起讨论。《瓦亭联句》全诗如下:阴霜策策风呼号,羌贼胆开凶焰豪。[子美]赤胶脆折乳马健,汉野秋穟黄云高。[才翁]驱先老尪伏壮黠,襄以山壑鬼莫招。[子美]烽台屹屹百丈起,但报平安摇桔槔。[才翁]喜闻羸师入吾地,主将踊跃士惰骄。[子美]神锋前挥拥胜势,横阵立敌俱奔逃。[才翁]不知饵索落槛阱,一麾发伏如惊飙。[子美]重围八面鸟难度,相顾无路惟青霄。[才翁]地形窄束甲刺骨,眦裂不复能相鏖。[子美]弃兵衮衮令不杀,部曲易主无纤嚣。[才翁]恸哭皇天未厌祸,空同无色劲气消。[子美]狂童得志贱物命,陇上盘马为嬉遨。[才翁]苍皇林间健儿妇,剪纸沥酒呼嗷嗷。[子美]将军疾趋占葬地,年年载柩争威崤。[才翁]朝廷不惜好官爵,绛蜡刻印埋蓬蒿。[子美]三公悲吟困数败,车上轻重如鸿毛。[才翁]白衣壮士气塞腹,愤勇不忍羞本朝。[子美]重瞳三顾可易得,亮辈本亦生吾曹。[才翁]穷居哀牢厌咄咄,岁月奔激朱颜凋。[子美]当年请行大明下,今日颓堕思南巢。[才翁][才翁]笔倾江河纸云雾,叹颂天业包陶姚。[子美]诗句后标名“才翁”者,是苏舜元之字;标名“子美”者,乃苏舜钦之字。苏氏兄弟三人:舜元、舜钦、舜宾,皆为朝廷命官。舜元与舜钦,诗文齐名于一时,且喜联吟作诗,如《荐福塔联句》、《悲二子联句》、《水轮联句》,《紫阁寺联句》等。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子美兄舜元、字才翁,诗亦遒劲多佳句,而世独罕传。其与子美《紫阁寺联句》,无愧韩孟也,恨不得尽见之耳1”读此《瓦亭联句》,亦可知二人才力相匹,欧阳所见甚是。下面,先是本诗考辩,然后论及其它。一、定川墩,瓦亭之败瓦亭,宋称瓦亭寨,位于固原城南九十里的陇山北陲,故址座落在清水河北岸,依山傍水,十分险要。是宋代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直通渭州(今甘肃平凉)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据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瓦亭碑记》载:“瓦亭者,据陇东陲,为九塞咽喉,七关襟带;北控银夏,西趋兰会,东接泾原,南连巩秦,诚冲衢也。”宋夏之战时,宋朝在此屯驻重兵,进可驰援镇戎,退可扼守渭州大门。宋仁宗庆历年间,曾任渭州知府兼管泾原路经略安抚公事的尹洙,在其《上四路招讨使郑侍郎议御贼书》中称:“泾原诸将练事而可倚者莫若狄青;泾原地形可守而为要害者莫若瓦亭。”可见宋人对瓦亭战略地位的重视。从实战情况看,也正是如此。据《宋史·王珪传》记载:“康定初,元昊寇镇戎军,珪将三千骑为策先锋,自瓦亭至师子堡,敌围之数重,珪奋击披靡,获首级为多。”这是一次瓦亭争夺战的记载。宋仁宗庆历初年,宋夏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二十五里处)的两次大战,皆有瓦亭驻军作为主力参战。庆历元年二月,好水川之战,行营总管任福及泾原路都监桑悦、泾州都监王珪、参军耿傅等十几名将领及近万名士兵全部阵亡,其中就有驻守瓦亭的渭州都监赵律及其所率领骑兵二千二百人。次年九月的定川寨之战,宋将葛怀敏几乎全军覆没,也是未能据守瓦亭所致。其战死的近万名将士中,又有驻守瓦亭的都监许思纯的数千步骑兵。溃败后,由于宋军失去了瓦亭要塞,无关可守“于是敌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惊民畜而去。”定川寨之战,使瓦亭寨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瓦亭犹如街亭,一但失守,便会导致全局溃败的后果。这一点,在定川战前就有人已经料到。第一,《宋史·王沿传》载:“元昊入寇,副都总管葛怀敏率兵出捍,(王)沿教怀敏率兵据瓦亭待之”,可是,骄傲轻敌的葛怀敏却不听军令,擅自进兵镇戎。王沿得知后,又“以书戒勿入,第背城为砦(约在瓦亭北二十里处),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怀敏不听,进至定川,果为所败。”(同上)第二,《西夏纪》卷九记通判尹源遣怀敏书曰:“敌举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宜驻兵瓦亭,择利而后动。”可惜葛怀敏还是置之未理。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瓦亭于此战的成败何等重要!若或葛怀敏果听王沿之令、尹源之言,据守瓦亭,设伏以待,此战结果恐怕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关于瓦亭战略地位的重要,不仅为战前王沿、尹源等人所料到,而且战后分析失败之由时,很多人将不据守瓦亭作为此战失败的首要原因。庆历三年正月,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在奏疏中对瓦亭的战略地位又做过一番精辟的分析,他说:“瓦亭寨,其西则居镇戎大路,其东则历弹筝峡、嵩(疑为“蒿”)店、安国镇至渭州,其东南控六盘来路,其南去制胜关、万岁寨二十里,与仪州相接。自唐以来,皆宿重兵,为控制之地,当四路走集,最为冲会,宜常置一将军马,以捍其奔軼。”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可惜庸将葛怀敏不能领会,轻离险关而趋于死地,不亡奈何!二、诗的本质的考证(一)战水之战与启示从诗所记战事本身来看,很象庆历元年二月的好水之战。但诗中又明明写着战事发生在秋季。经过诗史校参,笔者认为:作者没有搞错时间,本诗所记就是定川寨之战。可从以下诸点判断:1.定川丘之战的宋军官证而宋军则是不究前者之失,屡次贪功冒进,遭致惨败。对于这一战争特点,当时的陕西、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就有过明确的分析与总结:“延州、镇戎军、渭州山外三败之由,皆为贼先据胜地,诱致我师,将佐不能守险击归,而多倍道趋利,方其疲顿,乃与生兵合战,贼始纵铁鹞子冲突,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致掩覆。此主帅不思应变以惩前失之咎也。”在王尧臣做以上分析的时候,定川寨之战尚未发生。然而定川寨之战的宋军指挥官并未以前失为鉴,又一次重蹈覆辙,钻进西夏军队预先布好的埋伏之内。定川之败的具体战斗过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中有较详记载。2.定川丘之败定川之战前的几次大战皆不在瓦亭。如三川口之战是在延州,与瓦亭无关;好水川之战虽在六盘山下,也与瓦亭有关,但瓦亭偏居战场之东较远,并非要冲,对战争胜败不起关键作用,只有定川寨之战,才具有是否据守瓦亭、诚为胜败关键这一特点(具体情况已如前述)。战后王尧臣总结定川寨之败的四条原因时,将“不驻瓦亭”列为其首。他说;“今体量定川之败,其失有四;不驻瓦亭,奔五谷口,一失也。离开边堡北,不入镇戎军,由西南直移养马城,二失也……。”由此可见,诗题为《瓦亭联句》正是诗人从瓦亭关乎胜败考虑命题的。3.水川之战与诗中“秋”“秋穟”即秋穗,正值谷物成熟之时。《长编》卷137将定川寨之战系于庆历二年闰九月。而好水川之战则在庆历元年二月。定川寨之战正与诗中“秋穟”吻合。同时,诗人所获是由奏报所得,肯定不会搞错。他有《已卯冬大寒有感》诗云:“近闻边方奏,中覆多沉没。”正因秋冬相接,故称“近闻”。上述三点便可充分证明:《瓦亭联句》所写的只能是定川寨之战,而不会是其它战斗。(二)将其作为定川之战的头兵力量事务,一无四人,围绕这一根本目的,确定其功能定位,三不一以其为中心的形象,这也是旅游景区参与定川战争的主要原因诗云:“驱先老尪伏壮黠,裹以山壑鬼莫招。”是说西夏先派老弱羸兵作诱饵,而将“壮黠”之兵埋伏于山壑间,使神不知鬼不觉。从史料记载看,此战西夏“以兵十万,分二道,一出刘璠堡(今宁夏海原县西南),一出彭阳城(今宁夏彭阳县),入攻渭州。”可是宋军对这一敌情似乎一无所知。《长编》卷137引司马光《纪闻》云:“寇以羸胔饵之,知和告胜相继,军中心跃。”李知和是参加定川之战的将领,这一记载和诗中“喜闻羸师入吾地,主将踊跃士惰骄”所言正合。主将葛怀敏出兵瓦亭,未遇敌兵,更加踊跃轻敌,甚至还要“先引从骑百余以前”,若非走马承受赵政以“距敌近,不可轻进”相劝阻,他就要率从骑直趋敌营了。为了进一步麻痹宋军,彻底把宋军引进伏击圈,西夏军队再设假象,以“五千人列于定川寨北”,佯装其主力全在于此,摆出决战阵势,准备迎敌。可是,当看到宋军主力后,又故作怯战,“拔栅逾壕”先行逃走,造成诗中所记“神锋前挥拥胜势,横阵立敌俱奔逃”的假象。此时宋军对西夏十万大军的主力似乎还是一无所知,自己已经钻进埋伏圈了,还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结果被西夏军立即拆毁城壕板桥,断了归路,又切断水源,使宋军陷入“重围八面鸟难度,相顾无路惟青霄”的被动挨打的困境。王尧臣悲愤地指出:“使数万之众投于死地,劲兵利器,如委沟壑。用兵以来,无辱于此。”此战宋军将领葛怀敏以下十七人阵亡,“余军九千四百余人,马六百余匹悉陷于贼。”(三)意热,真知人,一意即归诗云:“狂童得志贱物命,陇上盘马为嬉遨。”正如诗中所记,元昊纵兵长驱,直抵渭州,十万大军烧杀抢掠,使渭州幅员六七百里之地,备受摧残,只是未能攻破渭州。《宋史·王沿传》载:“贼乘胜犯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张旗帜为疑兵,贼遂引去。”才使城内生灵免于涂炭。元昊虽攻渭州不下,却纵兵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居民多窜山谷间。”为了表现战败后又遭劫难的悲惨情景,诗人还非常恰当地通过景物描写来加以渲染,即“空同无色劲气消。”“空同”即今平凉崆峒山,在城西十五里。山势峭拔,险峰入云,可是遭此兵败被劫之灾难,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劲气”。这一笔以景物写战事,情景交融,非常传神。而元昊却因连胜宋军而志骄意满,据吴天墀先生《西夏史稿》第二章记载:“元昊在胜利声中用‘诏书’形式告谕宋朝关中军民,内有‘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王巩《闻见近录》谓系张元所作)一类的豪言壮语,表现出兴高采烈的得意心情。”《长编》于此事也有记载:“昨定川事后,元昊有作伪诏谕镇戎兵民,有定关辅之言。”此皆“陇上盘马”句之史证。(四)敏恩宠加表诗中称:“朝廷不惜好官爵,绛蜡刻印埋蓬蒿。”据《长编》卷138载,仁宗庆历二年冬十月癸丑,朝廷对定川寨战殁的大小将领全部加官赐爵,计葛怀敏以下共17人,尤其对葛怀敏恩宠有加,不仅将其原泾原路副都部署升为镇西军节度使、兼太尉、谥忠隐,而且还将其子宗晟、宗寿、宗礼、宗师皆迁官,还将其妻王氏封为河内郡夫人。真是“一门旌表”,荣耀非常。其余死难将领皆封赠有加。可见诗中所写并非虚言。应当指出的是,作者此笔绝非客观记述,略加揣摩,即可感到诗句中寓含着两层讥讽之意,一讽朝廷功过不分,事非不明,兵败后不总结失败之由,不图整兵雪耻,更不追究败军之责,反而向败军之将加官进爵;二讽将帅庸懦无能,不识兵机,自蹈死地,以致丧师辱国,纵有官印如斗,也只能埋于蓬蒿青冢之中。(五)葛怀敏非对才的一知定川战败,苏氏兄弟怎样看待“主将”?诗云:“主将踊跃士惰骄”。“踊跃”二字含有讽刺意味,应是贬义,从全诗来看,作者对“主将”形象却勾画了一个十分清晰的轮廓:盲目轻敌,贪功冒进,不懂兵机,导全军自赴死地。“主将”为谁?葛怀敏也。1.《宋史.郭逵传》载:“(陈)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缴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战前,人们对葛怀敏看法不一,但事实胜于雄辨,实践证明郭逵看得对,陈执中自然信服。这是战前的评价,不存在以成败论英雄的问题。2.据《长编》卷138冬十月丁卯条下云:“先是,(王)沿子豫谓怀敏非将才,请沿奏易之,沿不听,故及此。”连其子王豫都看出怀敏不是将才,可身为主帅的王沿却茫然不知,可悲乎!3.葛怀敏曾守雄州(今河北雄县),知谏院张方平云:“向来雄州守将如葛怀敏辈,皆以善承迎得虚誉,误蒙采擢,终败大事。”54.宋夏陕西之战开始,葛怀敏即被起用御敌,朝廷欲命他知延州,使之担当延州前线重任,可是“范仲淹言其猾懦不知兵,复徙泾原路兼招讨、经略、安抚副使。”16这些材料足以说明葛怀敏并非将才。三、内容上:揭露作用,单次给药,真实再现边塞诗发端于魏晋而盛于唐季,宋代渐衰,但终宋之世,边患未已,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苏舜钦就是宋代边塞诗人中的皎皎者。他的《庆州败》、《已卯冬大寒有感》、《瓦亭联句》等诗是专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是纯粹的边塞诗。另外还有《串夷》、《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吾闻》、《有客》等诗,皆有感于边塞战事而成篇,或议御敌之策,或抒报国之志,或斥强敌入寇,慷慨豪迈,悲愤激昂,从而构成其边塞诗的基本格调。对苏舜钦边塞诗的审美价值,我觉得应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对唐代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二是对宋代边塞诗的开拓与创新,所谓继承,就是说在取材上与唐代边塞诗有承传关系。所谓发展,是说在边塞题材的开掘方面比唐人有了新意。我们试以岑参为比较。岑参的边塞诗,向来以著名的“两歌一行”为代表,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些诗,境界阔大,气势磅礴,景象雄浑,情绪激昂,放射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表现出一种意气豪放、气吞山河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如写胡天飞雪则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军威的雄壮豪迈则是“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战马寒夜行军则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等等,处处表现着一种气壮山河,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而苏舜钦的边塞诗却恰恰与此相反,他没有了岑参那种必胜强敌的英雄气势,只是怀着一颗蒙羞受辱的赤子之心,无比沉痛地记述宋军屡战屡败,丧师辱国的事实。如《庆州败》所写“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之事,就是真实地记述了宋景祐元年(1034)宋军增援部队在庆州节义峰中伏大败,主将齐宗矩被俘之事。诗中记述宋军状况充满了嘲讽语气,云:“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箭何所施。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我们可以从其嘲讽的语气中,隐约感受到诗人的隐痛与悲愤。在他的笔下,宋军将领不是庸弱无能的乳臭儿,便是寡谋轻敌的莽撞汉,其军队更是一群毫无战斗力,贪生怕死的乌合之众,故而每战必败,丑态百出。岑诗与苏诗的这些区别,绝非诗人的随意想象与夸张,而是各自时代的真实再现。比较而言,苏舜钦的边塞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记实性强。岑诗重在气氛渲染,多写出师气势之豪壮,对于战斗过程则很少涉及。而苏诗的笔触重在对战斗过程的具体记述,更象战场实录。从出兵遇敌写到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再写到战败后的哀祭,整个作战过程都被完整地记述于诗中。岑诗是通过描写抒发感情,而苏诗是通过记实“流露”情感。二是对比鲜明。岑诗多以两军对垒渲染战斗气氛;苏诗则是将敌强我弱相对比,以强见弱。岑诗如“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惟在渲染临敌前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而苏诗则善将短兵相接时的强弱情状加以描述。比如,《庆州败》描述宋夏的战斗能力和斗志对比,西夏军队是“十万驰骋山岳倾”,斗志旺盛,势不可挡;军宋却是“我军免胄气死所”,怯懦畏敌,乞求活命。在兵机谋略方面,西夏是“驱先老尪伏壮黯”,设伏诱敌,暗藏杀机;宋军却是“喜闻羸师入吾地”,轻易上当,自投陷阱。在短兵相接时,西夏是“一麾发伏如惊飙”,宋军却若“相顾无路惟青霄”。总之,西夏指挥若定,运兵如神,战则必胜;宋军盲不知兵,仓惶出战,每战必败。作者这样写,自有一种难言之痛,并非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是尊重战争事实的,他是希望宋廷能认真总结这些惨败的教训,面对现实,有所振作,所以才用对比方法,以强衬弱,把宋军的不堪一击的真实情况活生生地托现了出来。三是讽刺性强。苏舜钦恨“羌贼”入寇,更恨宋师无能,故而多用喜笑怒骂之笔,对腐败无能的朝廷和不堪一击的宋军时常流露出辛辣的讽刺与嘲弄。如《庆州败》云:“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问得庄严,答得荒谬。《瓦亭联句》诗,作者将讽刺笔触仍然指向朝廷,其云:“朝廷不惜好官爵,绛蜡刻印埋蓬蒿”、又揭露出宋廷只顾给死者赐官封印,却置壮士空老于不顾的荒唐事实。作者徒有雄才大略,欲效命疆场,但却无路请缨。从他“重瞳三顾可易得,亮辈本亦生吾曹”之句来看,其英雄自诩之情和安边静尘之志是何等强烈!他的讽刺含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善意,是一种饱含悲愤的、蒙羞受辱情感状态下的讽刺,并不是充满敌意的嘲笑。四是强烈的自我意志的表现性。诗人虽然屡次记述宋军败绩,但从未因此而沮丧不振,相反却从中激发出他那种驱逐强虏,扫除狼烟的英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在《瓦亭联句》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其壮志豪情作了淋漓的抒发。诗人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身赴国难的战斗精神、誓灭强敌的必胜信念等等,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虽然他也流露了自己的思想矛盾,说了“便欲买田学秧稻”之类的话,但忧国意识还是驱使他的正确抉择;虽然他怨恨朝廷所用非人,不识英才,但当国难当头,民族受辱之时,他还是一个爱国赤子可贵的胸怀。他在《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中热情漾溢地写道:“不然弃砚席,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