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_第1页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_第2页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_第3页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_第4页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女性是否得到和男性相同的教育机会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我国女性小学净入学率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98.2%,2002年为98.53%,与男性(98.62%)基本持平1;女性在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的比例则从1995年的35.4%提高到了2002年的44.0%2,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看到这种显著进步的同时,还是必须看到,男女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毕竟还是存在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何在?影响如何?怎样有效消除这种差异?这些都是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利用1998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本专科样本分别为11229人和15222人,分别来自全国49所和34所高校),不仅从不同学科、学历、学校、地区、城乡来源分布等角度具体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还将对高校学生学业状况和就业状况进行性别比较,并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纵向比较,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通过这些研究,期望能对进一步了解、分析并促进我国男女之间高等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有所助益。一、女性在高校中的比例由于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当年的毕业生,若以本科、专科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二年推算,1998年调查所反映的应是1994年本科生和1996年专科生的招生状况,2003年调查所反映的则是1999年本科生和2001年专科生的招生状况。根据这两次调查,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高等学校的比例从总体上看仍然偏低,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女性的比例已经有所提高,1998年毕业生中女性为38.2%,到2003年已经提高到41.0%,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女性的比例在不同学科、学历和来源地区有不同特点:1.从学历层次看,在1998年,女性在本科生和专科生中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而到2003年,在专科层次女性的比例已经达到48%,高出本科层次相应比例10个百分点;纵向看,从1998年到2003年,本科毕业生中女性的比例变化不大,而在专科层次女性的比例则提高了1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断,在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过程中,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得到了扩大,而这种新增机会更多的是在专科层次。2.从学生家庭来源看,在两次调查中,女性在城市生源中的比例均较高,占到48%左右,已经接近男女人口比例;而在县镇和农村生源中,尽管女性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但仍然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在农村生源中,女性所占比例在2003年毕业生样本中不到三分之一,意味着农村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不到男性的一半。3.专业结构看,在所列举的样本较多的几个学科中,女性在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中的比例在两次调查中都相对较高,在文学类,女性的比例甚至高于男性,达到被调查毕业生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在工学、农学等学科中,女性的比例则明显较低,在工学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由于工科是招生数最多的一个学科门类,每年都占全国招生数的40%左右,女性在工科中过低的比例显然会影响其在整个高校学生中的比例。另外,不同院校中女性的比例差别很大,女性的比例在专科院校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前者平均在50%左右,后者则不到40%;在外语、师范类院校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科院校,在部分外语类院校,女性的比例甚至在70%以上,而在某些工科院校则可能不到10%。二、关于成绩的分析由于学科、专业、就读院校的课程和要求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指标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业状况进行比较。在2003年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系列参照指标,以期大体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根据被调查毕业生的回答,男女毕业生学业状况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女性的学业状况在多项指标上都要优于男性:1.学习成绩排名是反映大学学习阶段课程成绩的综合指标。从整体上看,毕业生有高估自己成绩排名的倾向,认为自己成绩在前25%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25%,而认为自己成绩属于后25%的人只占5%左右。尽管如此,从相对比例看,有近45%的女性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前25%,而男性只有30%左右;只有2.5%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属于最后25%,而男性中有7.7%。2.英语是大学生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科目之一,也是劳动力市场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从调查数据看,在本科毕业生中,女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比例超过了80%,而男性只有76.4%,经卡方检验,二者有显著差异。辅修其它专业课程也可以反映学生对学业的投入状况,在这一指标上,女性的比例也高于男性。3.毕业时能否升学也是综合反映学习能力和结果的指标之一。从调查数据看,毕业时“准备出国或升学”者的比例一项,女性为18.4%,明显高于男性(15.2%),在本科生中,女性高出5个百分点(男女分别为18.5%和23.5%)。1998年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男性中准备升学或出国的比例为5.1%,女性为6.6%。4.能否担任学生干部、能否在大学入党、能否获得奖学金等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及其它综合表现。从调查数据看,女性在这几项中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其中获得过奖学金者的比例比男性高出10个百分点。而在“课余兼职半年以上”一项上,女性的比例则略低于男性,这也从反面说明女性对课内学习的投入更多。三、毕业时就业状况的比较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主要从三个指标反映,一是落实率,二是已经就业者的就业分布,三是已经就业者的起薪水平。1.生中生里测定的两个点落实率是指在调查时(六月初)已经确定去向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在两次调查中,如果将“已经签约”、“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准备出国或升学”、“申请不就业”等状况都视为已经落实去向,那么,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的落实率在专科生中分别为41.0%和35.3%,二者相差5.7个百分点,在本科生中分别为75.4%和70.8%,二者相差4.6个百分点;在2003年,男女毕业生落实率在专科生中分别为44.9%和39.6%,二者相差5.3个百分点,在本科生中分别是82.1%和78.7%,二者相差3.4个百分点。可见,尽管与1998年相比,2003年男女毕业生落实率差异略有缩小,但缩小的幅度并不大。对本科层次不同学科的分析发现,在1998年和2003年,男女毕业生的落实率都只是在理学、工学、农学等部分学科有差异显著,而在其它学科,这种性别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性,在文学、经济学等学科,女性的落实率甚至还略高。从2000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结果,当年男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77.23%和73.78%,但只在工学、农学等学科,男性落实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其它学科二者互有高低,但差异较小1。2.工作单位类型分布落实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在什么地方、从事何种工作,即就业分布则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从事的是专业性(Professional)工作还是职业性(Vocational)工作是衡量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将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视为专业性工作,那么,在2003年已经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中,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从事专业性工作的比例在男性中分别74.7%和59.6%,而女性中相应比例分别是72.6%和53.9%,女性的比例均略低。从工作的地理分布看,在1998年的调查中,女性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为76.9%,还明显高于男性(为72.3%);2003年调查的结果则相反,男性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为78.3%,而女性只有73.8%。按照通常的观点,在大中城市就业要比在县镇或农村就业有更多优势。以此判断,尽管女性中来自大中城市的比例更高,但在就业的城乡分布上,却已经处于劣势。工作单位类型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可以从中了解男女毕业生就业的分布。根据两次调查,男女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的最大不同在于:男性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而女性在学校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在1998年的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男性低近8个百分点,而到学校的比例则高出13个百分点;同样,在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到国有企业的比例比男性低16个百分点,而到学校的比例则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女性到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也略低,在其他选项上则没有明显区别。3.女性、年龄、就业的基就业收入通常是判断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时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起薪的估计,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的起薪分别为1023.55元和910.96元,经统计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而在2003年,男女毕业生的起薪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在专科层次,甚至女性平均起薪还略高。通过控制毕业生学历层次、就业的地区分布(东、中西部)、城乡分布、工作类别、单位性质等变量后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仍然表明,在2003年的调查中性别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231)。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之所以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起薪差异显著,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年男性就业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与女性就业比例较高的学校之间工资水平差距明显(这两类单位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分别为980.45元和742.09元),而在2003年,在国有企业和学校就业的起薪已经基本一致(本科生分别为1441.48元和1425.03元),因而男女就业单位分布的差异并没有对二者平均起薪产生显著影响。由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说明用人单位基本遵循了“同工同酬”的原则,并没有在工资待遇方面表现出性别歧视。四、女性高考成绩“执行不到位”原因分析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发现:(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逐步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明显低于男性,在农村地区,男女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尤为突出;(2)在高等学校,女性在学业成绩、获奖、升学、担任学生干部等指标上均优于男性,说明在高等学校内部女性并不是弱者;(3)男女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有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不同学科表现不同;而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男女毕业生的工作分布和起薪的差异则相对较小甚至没有差异。针对这些发现,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关于受教育机会: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主要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如果按照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要高考成绩一致,女性应该获得与男性一样的高等教育机会。那么,为什么在男女人口比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女性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会明显较低呢?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参加高考者中的比例较低。不过本文的分析还发现,男女生高考成绩的差异也是造成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根据对2003年调查,不同因素对毕业生当年高考成绩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控制了民族、学历、家庭来源、家庭背景(母亲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后,不论在标准分还是在原始分样本组中,性别对高考成绩都有显著影响(男性成绩高5-8分)。在控制学科类型之后的分析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正因为女性高考成绩略低,她们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相对更少,而在上线者中被录取到专科院校的相对比例也更高;同样,不同院校(如工科院校与外语院校)学生构成的性别差异也是由女性报考者和上线者的人数比例决定的。由此看来,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不是因为高校录取过程不公平,而是由整个基础教育过程甚至是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造成的。第二,关于就业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用人单位应该追求人员使用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但为什么在成本(工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业成绩更优的女性被聘用的比例(就业率)反而更低呢?对此,一种比较简单的回答是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尽管这种观点可以找到许多个案,但却很少有反映普遍性的统计结果。本文在此提出另一种解释,即男性和女性从事的工作类型不同,而在现代社会,传统上更适合女性的工作机会(如教师、文秘等)增长较少,更适合男性的各类企业的工作机会增长相对更快,从而导致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和结果的差异。从本文表3可以看出,与1998年相比,在调查时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2003年本科毕业生中,在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已经明显下降,男性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共占63.7%,比1998年提高10个百分点),而女性则仍然主要是涌向学校,有近40%的女性本科毕业生在学校就业,到各类企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在这五年中没有明显提高(两次调查中分别为46.4%和47.3%)。可见,如果就业传统和就业取向不发生变化,即使用人单位都遵循“按需聘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不能保证男女就业机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