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资料)_第1页
荆轲刺秦王(资料)_第2页
荆轲刺秦王(资料)_第3页
荆轲刺秦王(资料)_第4页
荆轲刺秦王(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学案【每日箴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及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背景。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线索。3.掌握1、2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知识链接】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又称,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背景材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预习检测】一、注字音。督亢()拊()心变徵()淬()忤()视瞋()目遗()赠创()伤拜谒()戮()没()偏袒()自刎()血濡()缕()陛()下惊愕()剑鞘()箕()踞()目眩()樊()将军揕()其胸图穷而匕首见()秦将王翦()更()虑之骨髓()被八创()二、识通假。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5.卒起不意卒,通三、积累名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3.卒起不意,。【学习内容】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进兵北略()地2.卿()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6.诚()能得樊将军首7.愿足下更()虑之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进兵北略地2.秦兵旦暮渡易水三、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学法指导】“足下”的由来【牛刀小试】一、第1自然段中连用了、、、、、等6个动词,目的何在?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荆轲刺秦王》学案3【每日箴言】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学习目标】1.掌握3~9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2.背诵第9自然段(易水诀别一段)。【知识链接】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强调的是主观上认为,是心理活动,客观上未必如此。意动用法只有名词的意动和形容词的意动,没有动词的意动,因为动词本身就有表示“认为”“把……看成……”意思的词。例如:1.文帝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史记·张释之列传》)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古时音乐分、、、、、变宫、变徵等七音。【学习内容】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秦之遇()将军2.将奈何()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4.顾()计不知所出耳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7.血濡()缕8.人不敢与忤视()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10.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函封之2.太子迟之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四、注意古今异义词。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今义:)五、注意下列特殊句式1.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六、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学法指导】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一、定语在中心词后,用“者”煞尾,即“中心词﹢定语﹢者”。例如: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纪•廉颇蔺相如列传》)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再用“者”煞尾,即“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韩愈《马说》)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即“中心词﹢之﹢定语”。例如: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四、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他山之石】于易水送人一绝(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①,壮士②发冲冠。昔时人已没③,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指燕太子丹。②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③没:死,即“殁”字。赏析: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被武则天抓进监牢。可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两句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荆轲刺秦王》学案4【每日箴言】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是否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如何打好坏牌。——柯罗连科【学习目标】1.掌握10~18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2.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内容】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持千金之资()币物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愿举()国为内臣5.比()诸侯之列6.给()贡职如郡县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8.未尝()见天子9.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0.自引()而起,绝()袖11.卒惶急无以()击轲12.左右()乃曰:“王负()剑!”13.断其左股()14.被()八创15.轲自知事不就()16.秦王还柱而走()17.箕踞()以骂曰1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函封2.乃朝服,设九宾三、注意古今异义词。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今义:)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各句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嘉为先言于秦王2.见燕使者咸阳宫3.群臣侍殿上者五、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1.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4.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5.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学法指导】一、“以”字用法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2.以次进3.乃以手共搏之4.箕踞以骂曰二、谈谈“走”古代走路的走叫做“行”,奔跑才叫“走”。金文走,上半像人奔跑时摆动双臂并大迈步之形,下边是一只脚。守株待兔的故事中,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走”就是奔跑的意思。奔跑是走的本义。再说兔若不是奔跑,怎么会触死在树桩上呢?古代走路称“行”,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其中“行”就是现代汉语的“走”。古代“走”就是奔跑,如走卒就是奔跑之卒,走狗就是跑得快的狗;走马上任就是骑马急速上任,走马观花就是骑在奔跑着的马背上看花,飞沙走石就是沙、石飞滚。走从奔跑引申为逃跑。《孟子·梁惠王》中“弃甲曳兵而走”的“走”,《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都是逃跑的意思。走有方向,走又引申为奔向、趋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