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近代汉语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唐代以下,清代以前的实际语第一章绪论言为研究对象。其历史时段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一样,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二、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近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历史学科。(1)学术界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几种意见1、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写作的《“这”“那”考原》一文中开始使用“近代汉语”这个名称。2、王力:(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1840—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3、潘允中: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2)学术界三点相同的认识1、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2、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3、基本上能够同意近代汉语时期是:南宋、元、明、清前半期(3)认识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要确立两条原则①是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南宋、元、明、清前半期→根据②是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近代汉语的非主干部分是语言新质与旧质交替演变较显著的时期,语言现象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共管地带,从旧质的逐渐消亡着眼,非主干部分是前一阶段的下沿;从新质的逐渐生长着眼,非主干部分同时又是后一阶段的前沿。上沿向前推几个世纪:晚唐时代的敦煌变文,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因为近代汉语的若干特点,在上列文献中已经出现,如从敦煌变文的异文别字中,已可以发现浊声母清化,闭口韵和入声消失的早期迹象)下沿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因为近代汉语的某些特点,如仍然使用助词“将”(位于动词之后:走将近来)和副词后缀“生”(好生快活)在上述作品中还可以见到。把近代汉语分作主干部分和非主干部分,是为了论述其历史范畴的需要。二近代汉语的历史地位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地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近代汉语作为汉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为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一)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1、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明显特点:(1)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语,一部分表达原有的概念,一部分表达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概念。(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3)从内部结构看,双音词、多音词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结构。如A:不A不B:不僧不俗不荤不蔬B:A三B四:挑三窝四拿三搬四C:七A八B:七肥八瘦七断八续(4)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偏义词、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2、、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明显特点:(1)在构词上,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后缀有:子、头、儿、地(立地、坐地)、当(问当、记当)等。这些前缀、后缀多数是近代汉语阶段产生的,也有少数出现较早,但近代汉语里使用得比较普遍,而且用法也比较复杂。比如后缀“头”在南北朝时已出现,但只是充当名词后缀(且使用率较低),到了宋代的口语文献里,除了大量充当名词后缀外,还可以充当副词后缀(竞头,争头,明头,暗头—这些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具有副词的性质)(2)在句法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如:难道……不成、连……也……、动词+教+补语、……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被动者置于动词之后、被动式、处置式混合句型、处置式与结果补语混合等。3、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明显的特点?(1)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帮系)里分化出唇齿音(非系),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声母,等等。(2)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尾-m并入了-n,等等。(3)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近代汉语不仅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而且比之古代汉语是更为进步、更为发达的语言。新词、新义的大量出现,双音、多音词语的比例大大提高,多种新的句型频繁使用,使汉语反映概念更加精确,表达思想有了更多的形式,长篇巨著的产生,固然是文字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语言发展的结果。近代汉语位于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之间,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近代汉语在汉语史的研究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二)历史地位1、汉语史纵向研究的许多问题都必须经过近代汉语才得到圆满解决。如:古代汉语的时间副词“岂”除了常见的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外,还有表示反复问的用法(相当于疑问副词“可”):(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种“岂”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多写作“可”,如:你爹娘可有?可是菩提耶?现代方言中也有和上述“岂”、“可”性质相同的时间疑问副词,如合肥话中的“克”:你克相信?你克喜欢看电影?昆明话中的“格”:你格认得?你格上街?把上述“岂”(古读溪母、“可”、“克”、“格”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汉以来两千年左右的汉语口语里,始终存在着一个以舌根塞音为声母,可以构成反复问句的时间副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对近代汉语里“可”字用例的研究,古代的“岂”与现代的“克”、“格”之间便难以联系,上述结论也难以得到。2、语言的纵向研究,许多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近代汉语。如古代汉语前期,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战国以后,人称代词后面加“侪”、“辈”、“属”等可表复数,但还不是纯粹的表示复数的标志),纯粹的复数标志“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3、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异较大,而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小。因而现代汉语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便与近代汉语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的A”格式(唱的唱,跳的跳。吃的吃,喝的喝)直接来源于近代汉语(宋代文献:烧火底烧火,扫地底扫地)。现代方言的许多问题也与近代汉语有联系。如上海话“白白里跑了一趟”。“白白里”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空无收获地”。其中的“里”是什么意思,联系明清作品常见的用例:白白里作成了别人。待我慢慢里问他。可知:“里”是结构助词,作用是联系状语和谓语,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地”。若不联系近代汉语,对这个“里”便不容易解释。三、近代汉语和历史文化1、历史文化直接间接地影响语言的变化,产生新词。①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新名词:状元、榜眼、探花等。②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说话、诸宫调、杂剧、生、旦、净、末③刻版印刷技术:坊刻、家刻④元曲兴起后:出现新鲜词语P14⑤佛教词语:方便、因缘、投机、火坑、五体投地2、文化的发展使许多词语具有特定意义。如禅宗语录里有“把茅盖头”一语,字面的意思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指“禅僧主持寺院”。3、近代汉语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在整个词汇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古代汉语。4、文化的发展对语法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①近代汉语词缀的使用更加频繁,也更加灵活,从而使加缀式双音词和多音词大大增加。近代汉语词语的总量超过了古代汉语。②第一人称复数,具有排除式、包括式的区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下而产生的。5、文化因素影响句法的变化。如①产生把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②产生系词既出现在正常位置,又重复出现在句尾的特殊判断句。③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里的特殊被字句。④句型比前代更丰富。定语、状语、补语的音节数量增加,内部结构更复杂,长句更多。6、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近代汉语语音的变化。如《切韵》、《中原音韵》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首都从长安转移到大都。第二章文献一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类型和特点(一)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类型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有三: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基本是用当时口语写成,是研究近代汉语最可宝贵的资料。有所反映,但不甚充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略有反映。基本以文言写作,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文言作品中出现口语成分,有两种原因: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词句羼杂进文言。记事需要(口语应答,记录、诉讼、供词的文字)(二)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特点1、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如《大宋宣和遗事》前后用文言,中间用口语。2、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懂西厢)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杂剧反映北方口语,宋、元、明时的南戏多用浙江等地的口语,《拍案惊奇》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文献语言的这种方言色彩体现于语法、词汇、语音各个方面。如①诸宫调作品中有这样的“被”字句型: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被动者不置于“被”字之前,却置于动词之后,这是燕京一带口语特有的“被”字句型。②<<水浒传》里“帮”有“紧靠”之意,是淮河流域一带的语言。③个别书籍的别字反映了语音上的方言色彩。如吴语区里将“为”写成“会”。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如前缀“阿”在近代汉语里常见两种用法。附在代词之前,如“阿你”、“阿谁”、“阿那”。此用法元代以后逐渐减少。附在称呼性名词之前,如“阿耶(爷)”、“阿娘(娘)”、“阿婆”,此用法贯穿整个近代汉语时期。再如:代词、名词后缀“每,门(们)”通常表示复数,但有时也并无表示复数的作用,后一种用法多见于宋元时代的文献。动词后缀“其”、“于”、“取”、“当”的使用时间大抵在明代之前。“连……也(都)……”句式常见于明清时代,连你也烧了。(《金瓶梅词话》)连姜秀才前程都问革了。(《拍案惊奇》)这种句式在元代之前较少使用介词“连”,而多用“和”: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介词“和”的这种用法在元代之后逐渐减少。二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错字原因主要有两种:①形近致讹。如“一国绮罗阗塞路,万门莫信满长街。”(英彦)“为人却要心明了,莫学掠虚多帝了”(多事)②音近致讹。如“鱼透碧波堪上岸,无忧花树最宜观”(赏玩)③形讹与音讹纠缠在一起④其它原因。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文字有时夺文和衍文一起出现。错简错简指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如:“汝母时多昔造罪”应为“汝母昔时多造罪”。俗体字通假字29-30页句读标点阅读近代汉语文献,应该根据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情况来辨明句读。如:乐毅于阵前叫曰:“齐王闻!早献纳降书。”黄巢听得恁地说,不觉泪眼汪汪道:“叔叔好交!您知咱也是曹州人氏……”上面两例中“闻早”、“好交”是近代汉语里的常用语,“闻早”是“趁早”的意思,“好交”的“交”是“让,使”的意思,“好交您知”应该连读,意为“好让您知道”。所以,上面两例标点应该为:“齐王!闻早献纳降书。”“叔叔!好交您知咱也是曹州人氏……”近代汉语语法中:“有”字有时作句首词,置于人物名词前。如:皇帝曰:“关外亢旱,关内无雨,卿等如何有?”宰相璟、崇奏曰……应该为:皇帝曰:“关外亢旱,关内无雨,卿等如何?”有宰相璟、崇奏曰……叁研究方法一语言调查与合理假设研究近代汉语主要依据该时期的书面资料。所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近代汉语文献。常用的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穷尽调查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的、没有遗漏的观察,称为穷尽调查比如要研究《水浒传》中的被字句,就应该了解该书共682例被字句的情况。穷尽调查常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经过穷尽调查,我们不仅可以指出有某种语言现象,而且也完全可以说没有某种语言现象。穷尽调查有时可以解除疑惑,纠正谬误。如:“度”字,《小说词语汇释》解释为“丢”通过遍检《清平山堂话本》与同时代的《水浒传》“度”字的所有例子,应该是“递,交”的意思.。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如洪业所编《杜诗引得》、日本柳田圣山的《祖堂集索引》可供参考。抽样调查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采用抽样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根据研究题目的需要选择书目。比如研究《五灯会元》的口语词,应该同时查检时代相近的著作如《朱子语类》等。《五灯会元》中“眼光落地”是死的意思。抽检《朱子语类》前几卷可确证。选样应注意代表性。如研究明代山东口语,应避免选择《金瓶梅》的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南方人补写);再如研究宋代口语,应该避免选择《五灯会元》前几卷(唐及唐以前).。防止刻意挑拣。有时可同时采用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调查前的合理假设科学的假设是研究者依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参照语言发展的有关规律,对新情况、新规律的合理预测。步骤:合理假设查找依据作穷尽调查二比较研究比较法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研究近代汉语就常常需要和各代汉语、现代汉语进行对照,比较异同。借助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已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来促进近代汉语各个具体问题的研究。1、运用比较法的原因:许多具体的语言问题,须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与古代汉语相比,更具有明显的方言差异。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时间变化形态和地域变化形态。比较法的具体应用与古代汉语比较近代汉语“被ZV”式比例逐渐增多,古代汉语“被ZV”式只占少数,通过比较,得出:在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被字句中的“被ZV”式由少数变成多数。与现代汉语比较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意思,如“试试看”、“想想看”。现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的区别是:现代汉语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如:“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带动量),“先做几天看”(带时量)。变文的“看”其前面的动词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用重叠的“看看”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尝试,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三)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如“被ZV”式比例逐渐增加(62%-90%左右),至南宋、金、元时代“被ZV”式所占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以后,这个比例不再上升。(四)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不同地域的比较就是不同方言的比较。仍以被字句为例,南宋、金、元时代,江南一带方言里的被字句,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用“被VS”表示,而大略同时代的燕京,却经常可见到。运用比较法,要求被比较的语言材料确凿无疑。三综合研究近代汉语综合研究分为近代汉语内部的综合研究、近代汉语和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近代汉语内部的综合研究指在本学科范围内对语言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以求全面地、合理的解决问题。如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有时以比喻的方式出现。所以,解释词义时须要从修辞角度考察,须要从语法、语音等角度着手分析。近代汉语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与文学明代的沈德符认为《金瓶梅》第53回至57回不是原作者手笔,理由是:①该书中反复问句一般是“VP不VP”型,只有少数是“可VP”型(该类型基本集中在53回至56回)。②该书中人称代词“咱”一般用作第一人称包括式(即包括谈话对象)。但是53回至57回用作包括式的只有一次,其余23次用作第一人称单数。查阅《金瓶梅》,沈德符的理由可得到旁证。(2)与版本小说<<平妖传>>现存版本主要有二:20回本<<三遂平妖传>>和40回本<<新平妖传>>.有人认为全是罗贯中所作,书中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鉴别。<<三遂平妖传>>共使用“好不”八例,全为否定式。《新平妖传>>共使用“好不”26例,12例为否定式,14例为肯定式。“好不”肯定式在明代中叶以后才出现,因而,20回不是40回删简本。与宗教“瞥地”是领悟的意思,这个词义的产生与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与心理习惯唐代小说《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变文集》有“不记”一词,也是“未曾,没有”的意思。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唐五代俗语中,把“没有”说成“不识得有”。唐五代作品常见用“未省”表示“未曾,没有”。从以上可知,唐五代口语中,常常用表示不记得(不忆,未记)、不识得、不知道(未省)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来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心理习惯。与民俗今江苏、上海、浙江一带民俗,婚事中忌食梨,因“梨”谐音“离”,有分离,离散之义。然而,宋元南戏中,却屡见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第四章语音汉语音韵学概述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传统的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分科。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1)近代汉语文献里,对语音的表达方式自成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声母。近代汉语音节里声母,一般是用“字母”表示。古人把36个字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汉语音韵学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全清、次清)和浊声母(全浊、次浊)。韵母唐宋时代的韵书里,韵一般是指韵腹、韵尾、声调,多半不包括韵头。《广韵》是北宋陈彭年、丘雍等人根据前代韵书修订编写的,对韵腹和韵尾作了较细的分类,共分206韵。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大抵有以下四种情况:鼻音韵尾(-m,-n,-n)塞音韵尾(-p,-t,-k)元音韵尾(-i,-u)无韵尾(音节最后音素是主要元音)近代汉语文献把韵母分作四等,这种分等的依据主要与韵腹有关,也和韵头有关。将韵母分等的作法最初反映在唐宋时期的韵图上。“呼”的概念最初也出现在唐宋韵图上,分为开口、合口两呼。宋元之后,两呼八等遂演变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元代以后北方话的四呼与现代汉语的四呼的情况是相近的。南宋开始,有些韵图作者把《广韵》的韵归并为16大类,称为16摄。声调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语音的一个特点。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说影响很大。四声的两种分类是:a、平、仄(上、去、入)。b、舒声(平、上、去)促声(入声)。声母的清浊不同,声调也会有区别。所以,四声应该再分为八个声调,可直到元代的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反切反切是注音识字的方法。它抽出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如:同徒(t)红(óng)切反切法的使用:汉魏至清代末等韵学韵图是通过表格来反映语音结构和语音系统的,通过韵图来研究汉语音系的学科称为等韵学。汉语音韵学最初的萌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最早编制字母的舍利、守温都是僧人。二语音的发展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声母唇音分化。隋唐之前汉语唇音声母只有一组双唇音(古称重唇音)唐末宋初,声母中增加了一组唇齿音(古称轻唇音)浊音清化浊声母在金元时代的北方话中各自转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清声母。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知组、照(庄)组声母的演变。明代徐孝编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知组、照(庄)组声母已全部合流,都读成卷舌音了。见组、精组声母的演变。韵母相近的主要元音合并韵母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音相近的主要元音合并了。塞音韵尾和双唇鼻音韵尾(闭合韵)的消失。介音的演变明清时代的音韵学学者创立了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的说法。声调平分阴阳《中原音韵》第一次把平声区分为阴平、阳平两类。浊上变去。指《切韵》音系中浊声母的上声字,在南宋以后的北方话中变为去声。如敦煌写本中的“仕”(浊上)写成“事”(去声)。入派三声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去声。三《中原音韵》音系《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反映了近代汉语前半阶段的语音变化。该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十九韵韵部,后一部分是《正语作词起例》(1)、韵部和韵母1、十九韵部十九韵部比前代韵书如《切韵》、《广韵》、《集韵》等大大减少。十九韵部正是大都一带北方话口语的反映,这点作法是开创性的。2、四十五个韵母A、没有带韵尾-p、-t、-k的韵母。B、一些发音接近的主要元音在元代已经合并。《中原音韵》的韵母无论与《切韵》音系相比,还是与现代北京话音系相比,都有明显的质的差别。声母—25个与《切韵》比:有浊声清化、唇齿音(f)产生等重要区别。与现代北京话比:见组和精组声母中尚未分化出舌面塞擦音、擦音。声调《中原音韵》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从《切韵》的平声里分出阴平、阳平两类,入声归并到平、上、去三声。“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周德清的两大发现。4、为什么说《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代表音系?(1)《中原音韵》音系全面反映了近代汉语语音的主要特点。(2)入声开始消失,上声和去声已无阴调、阳调之分,全浊上声归于去声;平声则保持阴、阳之别,全浊声母已经消化;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原知、照二组声母发生重要变化。(3)韵母中发音接近的主要元音趋于合并,韵尾-p、-t、-k失落。四方言语音1、语音演变较慢①“能”用如“然”,面染=面善②唐五代方言中,a清、青韵的读音与齐韵相同。梯=听鼎=帝敬算=计算b遇摄和止摄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宗诸=宗枝c效摄字和遇摄字相押韵。之出现以上现象,是方言中有整齐对应规律的有系统的特殊语言现象。(即使是同一方言也有读音差别)d古无舌上音2、超前演变〈〈中原音韵〉〉韵尾-m仍然存在,可在晚唐五代,有些文献就透露出-m尾并入-n尾的消息。3、大规模人口迁徙,造成方言在地域的流动a晚唐到明初,客家人一再南迁。b靖康之难,北方语音流进杭州城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它方言语音的长期影响下,会产生不同于其它方言也不同于原来方言的新的方言。词汇一近代汉语词语新貌(1)、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词语的类型:1、大量的新概念用新产生的词语来表达。如科举制度产生后,陆续出现了“状元”、“榜眼”等一批新的词语;文化娱乐方面,陆续出现了“平话”、“诸宫调”等一批表达新概念的新词语。2、许多旧的概念也用新产生的词语表达。如“仆人”用“院子”表达。3、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在近代汉语文献里产生了新的意义。如古代表示官名的“郎中”,宋代以后用来称医生二词的结构近代汉语的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1、单纯词:只含有一个构词单位(词素)。单纯词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或多音节的。(1)叠音词。双音节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如兀兀、腾腾、刀刀、洋洋。三音节叠音词多模拟声音,如“赤赤赤”。四音节叠音词多为AABB式,如悄悄冥冥,潇潇洒洒。(2)联绵词: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1、双声词:声母相同。尴尬、踌躇、伶俐(不正当、行迹可疑;犹豫不定;机灵)2、叠韵词:韵母相同。郎当、伶仃、鏊槽(破败、孤独、肮脏)3、双声叠韵词:展转(转动)4、非双声叠韵词:妯娌(3)象声词1、叠音形式(AA):呀呀、哇哇、喃喃(啼哭声、鸟鸣声、读书声)非叠音形式(AB):呢喃(双声--燕子鸣声)、啁啾(叠韵—鸟鸣声)咕咚(非双声叠韵—物落地声)三音节:ABB式(古鲁鲁,各刺刺---鸣叫声,车行声);AAA式(赤赤赤—男女私会时打口哨声);ABC式(可磕擦—行走声)。四音节:ABCD(劈丢扑搭--口唇颤动税);AABB(必必剥剥,刮刮杂杂—火烧爆烈声)(4)、音译词2、合成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词素)的词。(一)加缀式。含有词缀的词。a前缀:兀谁、兀那里、阿你。B后缀:爪老、坐地、贪生(二)联合式: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类、相对或相反的实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如:门户、成办、寿算、嘴舌(官差、成功、寿命、责怪埋怨)(三)偏正式)(四)主谓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主谓关系的词。如口滑、头高(说话收不住、没分寸;欲望大、要价高)(五)动宾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动宾关系的词。如:点胸、净手(高傲,大小便)三词的意义本义,别义,常用义A、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睁”的本义是“用力张大眼睛”、“露柱”的本义是“四周显露的柱子”。B、别义:指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如“睁”的本义是“用力张大眼睛”,“张开(眼睛)”、“明亮(指视力好)”就是它的别义。C、常用义:一个词若有几项意义,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意义称为常用义。如:“张开(眼睛)”就是“睁”的常用义。2、引伸义,影响义别义一般可分为引伸义和影响义两类。A、引伸义:在词的原有意义上演变而来的意义。如:“睁”的本义是“用力张大眼睛”,张大眼睛看事物特别清,因而,演变出“明亮(指视力好)”的引申义。词义引申有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①辐射式:由词的一项意义为基础,演变出两项或多项引申义。A义∣→B义∣→C义∣→D义②连锁式:由一项意义引申出另一项意义,再引申出另一项意义。A义→B义→C义修辞方式在词义的引申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媒介和促成作用。影响义指词的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如“良久”本是“很久,颇久”的意思,由于“良久”常与“默然”、“不语”、“思惟”、“沉吟”等词连用,由于这些词的影响,“良久”有了“默然,沉默”的意思。假借义(同音假借)是一种特殊的影响义。如:a、“大”经常借作“待”(打算,将要)。b、不分=不忿=不愤四同步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词互相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如:1、实词①“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组同义词,都有“递,交”的引申义。②“看”和“见”是一组同义词,都有“听,闻”的引申义。③“惭”和“愧”是一组同义词,都有“感谢”的引申义。④“支持”和“支吾”都有对付的意思,是一组同义词,都有“胡说,搪塞”的引申义。2、虚词①“将”、“把”、“捉”都有“拿,持”的意思,都虚化为表处置的介词。②表被动的介词“被”、“吃”,都可用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③告辞”的意思.④后有时,一对反义词还能引申出相同的意思,这是同步引申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好”和“恶”都可作甚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甚,真”。五词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1、词义变化。如①浑家②容易③胡言汉语2、词义变化,结构性质也变。如:①老大(很大),结构是“副词+形容词”,是短语,由短语→词(十分,很)。②好不:否定用法,“很不,真不”(唐—明中叶),好不知礼=很不知礼(好+不知礼)→肯定用法,“很,真”(明中叶后),好不热闹=很热闹(好不+热闹)。3、词义不变,但词形变①捞笼、罗笼(招致,控制某人)→捞龙打凤、罗龙打凤→打凤捞龙→打凤凰。②早晚:(什么时候--唐五代)→多早(蚤)晚(元代后)→多昝(咱)(明代后)。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词语表示①赏给歌伎艺人的钱物:缠头(唐五代)→利市(宋)②对成年男子鄙视性的称呼:捣子(宋)→光棍(明)5、地方方言色彩炕—北方床—南方老酒—绍兴酒日脚—日子(浙江方言)蛮子—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鄙称6、方言中的特殊含义取--距,离(宋代齐地)毛、冒—没有(清代江汉一带)客作儿(佣工、俑夫)→骂人之词(宋代江西方言)医生:大夫(北方)--郎中(南方)六模式词语(一)特点:(1)一定的字数(三个).如:连不连、紧不紧。(2)有不变的字(不)。如:窘不窘、疾不疾。(3)有固定的组合模式(A不A)。如:淡不淡。(4)有固定的意义类型(A不A=A或AA)。如:连不连意为连连;紧不紧意为紧。(5)“A不A”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新词语。如:淡不淡、疾不疾。常见的例子1、好A(多表安慰、叮嘱或问候之意)(1)好看--叮嘱之辞,含有“留心,提防”之义。(2)好与--叮嘱之辞,含有“小心,留神”之义。意义类型:无论A、B4、不A不B(A、B两个意义相类):常与“不伦不类、不合分寸、不合常理”等相关。如:“不伦不类”意为“不三不四、不合分寸”。5、七A八B(A、B相类、相对或相反)常与“多”、“乱”有关。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非常杂乱。七手八脚—纷纷动手。七大八小—大小不匀。6、三A六B:常与统括、众多的概念有关。三姑六婆—泛指走门串户,像三姑六婆一类的妇女。三推六问—泛指各种程序的审讯。三街六巷—泛指所有街巷(居民)。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近代汉语拥有多种词语的固定模式和一大批模式词语,这是语言发展、进化的结果。固定模式的词语具有比较稳定、比较明显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它具有能产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构造词语的方式。七倒序词语倒序词语亦指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的词语。(一)倒序词语的字序颠倒的格式有:1、AB—BA(双音节):动摇、猜疑、把守、搀扶、力气、敌头、蔬菜、整齐、光明、共同、莫敢。2、ABCD—CDAB(四音节)方头不劣(愣头愣脑)、三梢末尾(结果,归宿)成家立计3、AABB—BBAA(四音节叠音词语):喃喃笃笃、丢丢抹抹(嘟嘟嚷嚷;扭捏作态,梳妆打扮)4、ABC—CAB(三音节):多才俊(女子对男子的昵称)5、通假式:教招—招交(教育)、劫劫巴巴—巴巴急急(辛苦,艰难)(二)倒序词语多为联合结构,也有偏正结构和其他结构倒序词语应该是独立词语。倒序词语形成的原因:1、双音节词语的内部组合还不很牢固。2、由两个双音词语联合而成的四音词语,一般凝结得不很牢固。3、与方言习惯有关。4、修辞的原因(调平仄,凑韵脚等)八倒反词语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1、倒反词语的特点:倒反意义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结构形式。2、结构形式①“不A”、“不AB”、“无AB”、“不A不B”、“没A没B”、“无A无B”(由单音词或双音词加上一个或两个“不”、“没”、“无”组成,否定词实际是表示肯定语气,并且都带强调的意味)。如:不时常=时常,经常;不甫能=甫能,刚刚能够;不尴尬=尴尬不尴不尬=尴尬不端不正=端正,不偏不斜没颠没倒、无颠无倒、无颠倒=颠倒没缭没乱、没乱=很缭乱②“可A”“可AB”(=不可,多带有或嫌恶,或亲昵的感情色彩)。如:可耐=不可耐可憎=可爱可憎才,可憎人=可爱的人可人憎=讨人喜欢③具有一种或几种通假写法3、倒反词语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词汇现象,它既具有生动的修辞效果,又具有一般词语的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的特征。 九偏义词语近代汉语的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1、偏义复词,如:死生月日动止成败吉凶褒贬姊妹偏义复词的一些特点固定用语中含有偏义复词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是罕见的,这是偏义复词在使用上的一个演进。2、四音偏义词组是近代汉语的新的词汇现象。不偏不正不歪不正有的没的寻死觅活清醒白醒做官做府嫌好道恶上前退后3、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语素在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①结构上,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语变成四音固定词组,可以使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②有些偏义复词还具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情色彩的意味。③表义上,近代汉语的偏义词语比古代汉语偏义词语显豁和稳定些。4、近代汉语偏义复词之所以形式比较多样,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口语基础。十词语训释法1、排列归纳法把某词语的若干用例排列出来,从中归纳出该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称为排列归纳法。排列归纳法是词语训释最基本的方法。使用此法,用例多多益善,排列的用例越多,归纳得出的结果越是可靠。2、比较法3、因声求义法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其意义往往相同,这是因声求义的原则。所谓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必须是声母和韵母都相同或相近,有时还须考虑声调的因素。如:厌厌=艳艳(水波升腾)“抹、蓦、莫”都是穿越的意思监解=尴尬(行为不正当)比较法和因声求义法一般都须要以排列归纳法为基础。第六章语法一、语法研究的若干视角语法研究应该重视描写的方法。1、时间和地域①近代汉语语法具有丰富的时间变化形态。语法现象之间的差别有时是由时间因素造成的,纵向的跟踪推寻的方法是经常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②近代汉语语法具有丰富的地域变化形态。时间变化形态表现语法的历时演变,地域变化形态表现语法的共时差异。同一时代语法现象之间的差异,有些是由地域(方言)不同而造成的。2、范围和频率①范围指的是语法形式在语言内部能够使用的场合,它反映语法形式的实际功能(语法功能、搭配功能等等)。如:a疑问副词“还”可以在反复问句和特指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也可以在选择疑问复句中充当关联词。b表示判断语气的“是”一般置于主语和表语之间,也可以置于表语之后,还可以在一个判断句中出现两次。②频率用来衡量语法形式在实际语言里使用机会的多少。在多半情况下,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成正比,但有些语法形式使用范围很窄,使用频率并不低。如动词后缀“地”只跟在“坐”、“立”、“卧”、“住”等几个表示人的活动的不及物动词之后,副词后缀“生”只跟在“好”、“偏”、“甚”几个副词之后,使用范围很窄,但“坐地”、“立地”、“好生”、“偏生”等带缀词却经常使用。3、沿用和替代①沿用沿用维护着语法的传统格局,保持着语法的稳定性。语法形式的沿用并非一成不变,会发生或显著或隐微的变化。如人称代词你,我,他在近代汉语时期一直沿用,但A、宋代起B、宋元时常见的人称代词带后缀“家”,明代以后逐渐消失。C“阿你”的说法明代以后极少使用。D“我”在宋、元、明时代可带后缀“行”。4、替代一种语法形式代替另一种语法形式,这种情况在语法史上也是不断发生的。替代淘汰着陈旧的语法形式不断地改变着语法的面貌。如元代之前的“和……也……”句式,表示强调作用的介词“和”在明清之际被“连”字所替代,但“和(连)……也……”的句式却被继承下来。5、整齐和参差①整齐同步发展造成了许多整齐的语法现象语法的整齐现象清楚地说明了语法发展是有规律的运动。②参差语法发展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A、使用时间不同:表处置的介词“拿”出现较晚;表祈使的助词“休”在明代后逐渐消失;“罢”一直使用到现代。B、使用频率不同:唐五代时“将”比“把”多见,宋代后“把”比“将”多见;“捉”用作处置介词用例很少。6、配套和空缺①配套语法形式的配套现象很普遍。如:②空缺语法形式的配套现象虽很普遍,但是,也有许多语法形式并不配套,或者在一组配套形式中缺了一项或数项。如:A、前缀“打”只与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结合,其余非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并没有另一个专用前缀。B、金元时代已出现“我们”的合音“俺”、“你们”的合音“您”,但同时并没有“他们”的合音形式。C、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唐五代才有所使用。语法形式的空缺常和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心理特点有关。6、分工和混用共时语法中存在着分工和混用的对立。①分工②混用二词缀一、区分词缀和助词的原则:(1)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如:阿;助词是词,如:的、了。词缀的使用属于词法范围,一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二、前缀1、阿2、兀:代词前缀兀谁、兀那、兀那里。“阿”和“兀”的区别:a“兀”只作代词前缀,“阿”既可作代词前缀,还可作名词前缀。b“兀”作代词前缀,较多地使用于宋代,并有逐渐排挤代词前缀“阿”之势,明代后前缀“兀”逐渐消失。3、亚=名词前缀“阿”。4、老5、打前缀“打”在使用上的二个特点:A、附加前缀“打”而组成的动词多半是不及物的,一般不带宾语。B、带前缀“打”的动词都是表示人的行为动作的。6、所“所”作动词前缀,其结构是:所+动词=动词前缀“所”字的作用是附在单音动词之前,构成双音动词;这个双音动词的意义与单音动词相同。如:所卖=卖所发=发所问=问所愿=愿所算=算注意:动词前缀“所”与古代汉语的“所”字结构的用法不同。P1507、有作动词前缀,其特点是:①只与单音节动词组合。如:有烦、有请、有负等等。②“有V”一般表示人的动作行为。(2)后缀1、子2、头3、儿:北多南少、前少后多(元代前少)4、家(常常含有表示同类的作用)5、行: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表人名词后缀:咱行、夫人行、我行、兄弟行、姑娘行(向姑娘、在姑娘面前)——元代使用特频繁。6老:名词后缀(宋、元):渌老、听老、爪老、区老(多表示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7、们、门、每、瞒、懑:表复数(有时不表复数多见于宋元代)8、地,的:动词后缀:坐地、立地、卧地、住地、坐的。9、其(动词后缀,多见敦煌文献):有其、说其、愿其。动词后缀“其”一般附于单音节动词之后有调谐音节的作用。10于(动词后缀,动词多为单音节):识于、有于、行于。11取(动词后缀,元代后逐渐消失):学取、留取、识取、问取。12、当13、生14、自:连词和副词后缀:虽自、已自、权自、竟自。三数量词(一)事物数量1、数词+量词+名词(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三个女人三句语五钱银子三个铜子2、数词+名词(与古代汉语相同)。如:一神人一事一女子3、名词+数词+量词(与古代汉语相同)。如:水一盆字一行元宝一百个银子二十两(二)动作数量1、动词+数词+量词,作补语。如:打三下说了一回2、数词+量词+动词,作状语。如:三拳打死一下打折一拳打去(三)表概数1、连用数词表概数。如:一二十次二三两银子三四年特点:①一般是两个数词连用。②连用的数词在数序上一般相连。③连用的数词多由小到大顺序排列。2、使用某些表概数的词:约,可,数,许,以来(来),把①数②清代之后,“零”变成一个专门用来填补缺位的词。③名词前单独用量词,而省去数词“一”,这种“量词+名词”结构说法简练,有表少的意味,如:把茅=一把茅滴水未进=一滴水未进四代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1、2、儿:年轻女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唐代前已使用)—北方方言3、宋代以后,“奴”用作妇女的谦称。4、咱a自家合音写成“咱”,从宋代开始。b“咱”可带后缀“家”—咱家c“咱”、“咱们”表示第一人称复数,表示包括式(包括谈话对方)。洒家=咱家5、俺a“俺”是“我们”的合音词,最早使用于宋代。b“俺”或“我们”表示排除式(不包括谈话对方)。6、某,某甲,某乙:近似单数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二)第二人称代词:你,您,恁1、“你”从古代“尔”演化而来,在唐代文献已普遍使用。2、金、元、明时代的“您”,比没有尊称对方的意味,“您”和“恁”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3)第三人称代词:1、他(与古代汉语的“他”不同),它a近代汉语没有指人、指事之分。b、他=别人,他人(南北朝)。c、他人=他(它)(元明时代)d、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普遍使用,标志着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配套更加完备。2、伊a、唐宋时常用,宋元后少用。b、也用作第二人称“你”(金元戏剧作品)。3、渠:由“其”演变而来,唐宋后少用。(二)指示代词1、这、者、遮、只(唐代后,“这”成为最基本的近指词)2、恁、任、惹、偌、若、日、如=如此,这样3、那:远指词a、五代时常用。b、远指和近指的区别有时不明显。如:这厮和那厮c、有些不便说出来的事(隐讳语)—现代汉语也用.(三)疑问代词1、谁a、用疑问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如:他谁睬某甲=他根本不睬我。b、相当于“什么”。如:汝名谁耶?c、可重叠。如:谁谁谁谁识2、什么,甚么,啥①、“什么”和“甚么”实为一词。②、“什么”和“甚么”的特殊用法:A、帮助表达诙谐、讽刺语气。如: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B、含轻蔑语气。如:把那甚么孙行者拿来凑吃。③“做甚么”经常置于句末表示询问原因,如:唤我做甚么?④“啥”大概是“什(甚)么”的合音字。3、争,作么,怎a争=怎(唐、宋、元)宋元时代,“怎”逐渐替代了“争”b、作摩(么)=怎么(“怎”出现后,“作么”逐渐消失)。4、若,那A若元后消失B那五介词和连词1、从a表处所、时间起点及其他起点①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②从今一去,再不践也。③正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b表经过的地点:从独木桥上过。c表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这是近代汉语的特殊用法,如:①流从石洞里去。(向)②从东去了。(往)2、自,自从①、“自”多表时间起点。如:A、自少出家。B、自古圣贤作此调。②、双音介词“自从”一般表时间起点:如:自从与你相别之后。3、打,打从A、“打”表处所起点(清代):我打四妹妹那里出来。B、“打”多表经过地点(元明):①打潭州过。②、须打此地经过。C“打从”也表经过地点:打从建州经过。注意:“自从”表时间起点,“打从”表经过处所,它们的分工是很明显的。4、向A、表行为动作的对象和方向,如: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B、表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如:香从辛里得,甜向苦中来。C、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如: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5、问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如:问酒保讨个大碗。B、表方向,如:望君频问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6、去A、表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对象,如:轻轻去锦袋内偷取个石子在手。B、表起点或由来,相当于“从”,如:去那树阴之下挑出一个酒旆儿来。C、表时间和地点,相当于“在”,如:去开成四年六月。7、在A、表处所,如:我只在这里等你回报。B、表方向或到达的处所,如:孙子在那里去了也?C、表时间,如:吾说之在前,行之在后。8、连“连”和副词“都”、“也”前后呼应,形成“连……也……”、“连……都……”等格式,表强调语气,如:①连你也饶了。②连个手炉也没有。9、和A、表强调语气(唐宋时代可见到,明代起由“连”代替),如: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B、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元、明、清):看他和你怎地?(对)C、元代起,连词“和”的用例多起来,如: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六助词(一)结构助词1、底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灵利参学底人。B、中心语不出现,“底”字结构有指代意义,如:为肯者说,不为不肯底。(不肯底人)C、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呵呵底笑。D、附在某些形容词后,并没有连接作用,如:时长恬恬底。2、地A、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炟赫地显露,如今便会取。B、置于谓语或补语之后,如:飞龙在天,文言说得活泼泼地。3、的A、联系定语和中心语,如:你两个撮鸟的头,B、中心语不出现,“的”字结构有指代意义,如:众做工的只得四散,分头各去。C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整月的住下。秀童叫天叫地的苦将起来。D、连接中心语和补语,相当于“得”,如:吃的大醉。押司如何来的慌速?4、里(元代前少见)A、连接状语与谓语,如:匹头里见一个先生。足足里病了一个多月。B、用“里”连接的状语一般都是双音节的,有AB(如“匹头”、“一心”)和AA(如“白白”、“粗粗”)两种形式。5、得A、表动作、行为的可能性,如:赃物现存,如何赖得?你既害病,如何来得?B、联系谓语和补语:吓得忘前失后。C、联系谓语和宾语:挑得三二百斤担子,打得三五十人。D、表动作、行为的实现:天津桥上赊得一瓜。6、将A、联系动词谓语和趋向补语:但见军马冲掩将来。叫将起来。B、联系谓语和宾语:不谢将我。C、动词和“将”之间可插入否定词“不”(少见)三日内也取不将来。D、跟在形容词后面:雨越下的大将起来。E、后面不跟其他成分(唐、五代多见)天下鬼神,尽被净能招将。7、教(交):联系谓语和补语——使定打交他粉身碎骨。(二)时态助词:了、着、过、却却(三)语气助词1、但,念句首助词,后面一般紧跟自称词语(弟子、贫道、刘备、张飞等),多表示自我说明、自我介绍的意思。如①但弟子东西不辩。②张飞曰:“念某特来见主公”2、那①用于是非问句,相当“吗”或“啦”,如:A、汝是湖南出家那?(吗)B、这汉困那(啦)②置于特指问句末尾,相当于"呢"(元代后被”呢”代替),如: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3、罢,波,休末尾带“罢”、“波”、“休”的句子,一般表示说话人的愿望,若施加于别人,则多含有祈使语气,若对于自己,则含有酌定语气,如:A、你快回去罢!/姐姐,好住下罢。B、你听我说波。/我试问一下波。C、你快去休!/俺们回去休。4、看①表试助词“看”多数置于句末。你倒说说看。②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5、煞(杀,死,晒)①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之极,如:为别后相思煞。/大王夫人喜欢晒。②形容词加上“煞”后能带宾语,如:这糊涂死了我!/岂不快乐死了我吗?③动词、形容词加上“煞”后,与宾语之间常常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医科大学《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柳河县重点中学2025届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模拟卷(二)含答案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离散数学(全英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供应链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香山中学2025届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模拟卷(八)含解析
- 山东艺术学院《园艺植物病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份2月钻探劳务分包多探头测井数据融合标准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美容中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防灾科技学院《朝鲜语视听说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4月自考1504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及答案
-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联考 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 服装公司品质(质量)管理手册
-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
- 办公楼弱电系统设计方案
- 黄金卷02(广州专用)-【赢在中考·黄金预测卷】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卷(考试版)
- 2025-2030年班用帐篷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招聘701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射线无损探伤合同范本
- 创意活动策划方案及执行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