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_第1页
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_第2页
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_第3页
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_第4页
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寻找失落的世界

——从“学生打呵欠〞现象透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不久前,我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鹭》一课,看到课堂上孙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提问,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的表现以及师生之间那种默契而自然的互动,让我倍感羡慕及敬重;环顾自己的课堂,有时鸦雀无声,有时“小猫两三只〞,有时“鸡同鸭讲〞??更离谱的是:随后在自己班级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我教学第六自然段的“我不禁提心吊胆,艄公却很冷静〞时,让学生自读后思考:“你们可以从哪儿感觉到艄公很冷静?〞起先,一片寂静。突然,角落里有只小手向上举了举,我不由地暗自高兴起来;可随着小手的下落,我发现小手的“目的地〞竟是——嘴巴!一个不长的呵欠虽然是悄悄进行的,可还是被我发现了。后来,我提的问题是解决了,一堂课也终究较有成效地完成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意味着这堂课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学有成效的,这让我不时又想起孙老师那堂严谨却又灵动的课,心中更是感慨万千:“为什么同样是靠着新课标的理念,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呢?〞“是我走错了方向,还是用错了方法?〞同样的问题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帮学生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一个失落的知识世界!

可是,要寻觅学生失落的“世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事情。首当

其冲,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先找出其失落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于是,我刻意留意了自己以前的几篇教案,回想了近几天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学生在学习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两点,初探为“失落的原因〞。失落的原因

一、单一的提问方式

虽然说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满堂

灌〞、“填鸭式〞教学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提倡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气氛。然而,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上,却依旧有老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哑口无言的现象,可以看出前文的“打呵欠〞现象正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无言抗议。以前,我自认为已经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上每一篇课文前都做到熟研教材,准备充分;课堂提问着重以学生感悟课本

1

内容为主,往往提一些比较空乏的问题,如:“看了这幅图,你感受到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从他(她)的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能把你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吗?〞,等等。然而,现在看来,话中的“感受〞一词并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来问。试问,课文不是学生写的,学生也没有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经历,他们怎么会单凭读一读文中的几句话就有所深刻感悟?假使学生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岂不奇哉怪哉!二、枯燥的回复内容

相对而言,既然课堂上有了老师单一的提问,那么也就难免学生会有枯

燥的回复了。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具有较强的依靠性,缺乏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一般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或“见风使舵〞、“随机应变〞,或呆若木鸡、“洗耳恭听〞等;虽说现在的学生都是21世纪的小主人,但是小主人们却很少有自己的主见。我曾经教过《小镇的早晨》一课,当一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请各位“小评委〞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班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评价为——“他读得很好〞、“他很好〞,之后再无其它的言辞。从这么简单而乏味的回复,不但显示不出学生的特性,更糟糕的是——学生没有更多的知识储存让自己表达出特性来。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避免出现以上类似的状况呢?那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要深刻地领会新课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确凿地学习新课标精神,才能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上有一番收获。寻觅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织、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在这段话中,已然明白地告诉我们老师应当如何做,才能帮助学生寻觅失落的知识世界。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三条:一、多角度训练,积累生活语言。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在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只有学会生活,驾驭生活,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所得的生活语言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在,从而真正达到与文本之间的双向交流。经过几番摸索,我觉得以下几点颇有成效。

2

1.经历生活实践,感受语言。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是语文学习丰富的源泉。要让学生亲身跳入

生活这个“大染缸〞,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他们领悟到生活的微妙。在教学《小镇的早晨》的其次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先去菜市场或超市观测那种喧嚷、拥挤的场面,亲身感受开心的气氛;然后再读其次自然段,提醒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滋味放进去,结果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有的读得眉开眼笑、兴致勃勃,有的甚至手舞足蹈、跃跃欲试。由此可知,正由于有了之前的生活历练,学生们都已经身不由己地投入到课文为他们所设置的生活情景中了。

2.创设生活情景,学习语言。

在情景中学习语文,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习语文,是最能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管是低年级段、中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只要是直观性的事物,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兴趣度和能动性。心理学研究也说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应紧扣教材的“闪光点〞,见缝插针,精心创设生活情景,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开心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信用卡》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因此我让学生快速自学之后,就把重点放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信用卡〞方面。为此,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幕:星期天中午,小明和小红两人一起去银行取钱。小明没带信用卡,结果在银行的柜台等了足足两个小时,才在银行业务员的帮助下取到钱;而小红呢,由于她事先带了信用卡,所以只要在银行的取款机上依照既定的程序,快速地取款就行了。在两位“小演员〞的精彩表演下,学生们先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接着兴奋地倾诉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使用信用卡方面的难题,后来为自己能在课堂上解决了生活问题而露出一丝丝释然的笑容。瞧,这不就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所提倡的“要让学生乐学〞的最正确证明吗?3.善写生活实例,运用语言。

感受了语言,学习了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生活。因而,会截取生活片段,会写生活实例,会运用生活语言,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较全面地看出学生理解文本、领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经常性地写一些以自己的生活经历

3

为主的读书笔记,记载一些发生在自己周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在做一些课堂小问题时,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如在教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课外观测题(小练笔):“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举一个生活小事例。〞这是一道实践题,所以我给了学生三天时间来完成。当我看到学生作业本上那多彩多姿的生活场景时,我不由地从内心感到欣慰:有的学生写“妈妈忍饥挨饿,完成缝衣服工作〞的事,有的学生写“奶奶十年如一日地照料我、希望我成才〞的事,有的学生写“哥哥每天勤奋学习,终究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事??这些,虽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名人轶事,但这不正是学生用感悟生活的笔触在向老师描绘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吗?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一定不会再出现“打呵欠〞的现象了。二、全方位拓展,丰厚知识储存。

如今的“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语文教材也相应地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是内容的变化,随之是范围的扩大,物理、化学、自然、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甚至是信息现代化方面,都有涉及到。我们都知道,语文是让学生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祖国的语言文字内容何其多,范围何其广,单凭几篇文章是无法描述的,也是无法让学生了解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吸收更多的知识,把握更多的信息,使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充实,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尽可能积累课内的典范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语),能成为例子的语言内容我们都称其为典范语言。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捷径〞。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上重视的是以读为主,通过自读、默读、选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达到熟读成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滚瓜烂熟〞,从而感悟课文内涵,就很自然地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管是苏教版教材,还是国标本教材,每组的单元练习中都设有积累成语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就必需要求教师在平日加强指导,提高质量,保证完成率。2.多方法涉猎课外的大量知识。

除了以上所谈的个人生活语言、教材语言外,课外的大量知识资源也是值得学生去摸索、去发现的。《语文补充阅读》、《唐诗三百首》、四大名著以及一些

4

作文书等属于课内语文范畴的书目;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报告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属于课外社会范畴的资源,这些都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方法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无法想象。总而言之,教师必需善用一切资源,重视指导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积累知识,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存。

三、深层次整合,构建学习平台。

我们都知道,学习过程是由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两部分组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活化和升华,知识的有效积累是能力培养的平台。没有了基本知识的把握,就没有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可能,那么学生的能力培养就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织、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告诉我们教师,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对自己所得的知识有所整合,要能举一反三地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多方位地实际运用能力。在以下的教学尝试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所积累的知识进行一层又一层深入地渗透、整合,让学生学而好玩儿,学而有效。实例:《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评析,同时出示两个学习要求:1.快速默读,说说课文哪些部分着重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经过;2.自选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找出有关语句,并且读一读,想想他是什么样的人。

[其次步]赏析课文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水浒传》或观看电视《水浒传》,了解林冲所处的环境,体会他在棒打洪教头前和棒打洪教头后的不同表现,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

[第三步]明白学生已经深入了解林冲这一人物后,我设计了几个能让学生发挥自我的题目:1.当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时,林冲怎么说?怎么做的?完成一次小练笔。2.课外搜集有关林冲的小故事,进行一次“英雄故事会〞。3.组织几个小伙伴,以课文内容为蓝本,自己发挥想象,排演一次课本剧。[第四步]在我得知学生对水浒英雄感兴趣后,课余安排了两个余兴节目:

5

1.每周一次“水浒英雄故事报告会〞(赞颂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水浒英雄)。2.每周一次“水浒英雄排行榜〞(按自己的喜恶排列水浒英雄)。

以上的教学“四步曲〞虽是教学初探,但依稀可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其中知识的把握促成了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又帮助了知识的把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总之,学生想要把握的知识世界宛如浩瀚的海洋,倘若要在这海洋中自由逍遥地畅游,必需特别注意平日的“积少成多〞;而教师就宛如这浩瀚海洋中的一只导向船,引导学生在知识之海“畅行无阻〞。归来的“世界〞

“发现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