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02

【单元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

【群文学习任务】

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1课时)

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2课时)

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2课时)

04

【课时安排】5课时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

01

导入

1.单元导语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而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不单是展现优美的景物,而且富含哲理,表达对或自然或生命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感悟和思考。本单元这组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在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2.单元学习任务(见教材P123)

02

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阅读群文,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课文都是描绘同一城市的景物,景物多彩多姿。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如果遇到令你心动的写景段落,可及时批注。

2、请以“我最喜欢的风景是,它在《》的第段”为开头,描述画面,写清楚你喜欢的原因,不少于100字,并相互交流,各自修改。

【与你交流】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古园(地坛)风貌”,它在《我与地坛》的第5自然段。古园虽无人看管,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生灵的可爱,生命的诗意,生命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

3、小组代表发言。组长和教师点评。

4、教师小结

大家选取的风景丰富独特各异,如清华园月下荷塘、故都风物、北平秋天的院落、北国的秋槐落蕊、古园风景、地坛自由的生命等,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或赏析,或感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趣味、情趣和启示,各展笔触,各美其美,实在令人大开眼界。可是,我们不能只道眼前美景,因为由于作者的经历、生活背景各不相同,每篇都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请同学们课外了解三位作者的人生经历,查找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后,再去体会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5、作业

(1)了解三位作者的人生经历,查找写作背景。

(2)把自己喜欢的一幅美景转化成一首小诗。

“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细读群文,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品美句,赏美景,体会作品描写景物时情景交融的写法,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情,领悟作品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体会群文中“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教学过程】

01

导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上节课里,我们初读了三篇文章,追随作家笔下的自然景致,欣赏了自己最喜欢的风景。但那美,却不是真的美,为什么呢?这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一探究竟。现在,让我们再次翻开美文,走进作家,走进他们的时代,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感受郁达夫“故都”的景中味、朱自清“荷塘”的画中意、史铁生“地坛”的景中悟到底打上了什么样地情感烙印。

02

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问题设置。

第一组

1.品读《故都的秋》。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写景段落,分析情景关系,感受景中味。

【与你交流】

示例:

用景物描写来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晨院秋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天空纤尘无染,极显“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觉,以闹写静,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漏”字让阳光多了几分萧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视觉,这是心的宁静,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一椽破屋”“破壁腰”,残破的屋子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这是境的悲凉,给人落寞之感。

2.品读《荷塘月色》。说说作者在描绘月下荷塘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赏析,体会景中情。

【与你交流】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比喻。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高而直、且又舒展的风姿。

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下荷花的神韵,富有静态美。“袅娜”写出了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出了荷花的含苞待放,赋予了荷花生命力和感情,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韵味。

(2)通感。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特点,烘托出月下荷塘的幽雅和宁静。

(3)拟人。写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是视觉,形象地展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写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以拟人手法来写流水无声,“脉脉”有情,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4)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点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作者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

作者在开头提及心里“颇不宁静”,但在第3段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可见作者得到了片刻自由,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感受着这片脱离了人世的仙境。一是因为独处,一是因为自然,两者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独一无二的荷塘。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到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它们无一不美,无一不深情款款。荷花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深切,尤其是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以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感化,如同身在其中。

3.品读《我与地坛》。阅读第一部分里景物描写的段落,说说“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与你交流】

以第三段为例:

古园一片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着自由的生命气息。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地生活,蜂儿稳停,蚂蚁捋须,露水滚动......仿佛都在述说出自己生命的美丽。

作者身体残疾,处境糟糕,对前途感到很渺茫,却在无意中走进了这个园子,走进了这个与自己的经历一样荒芜冷落的园子。可他却看到了花草树木在竞相生长,听到了昆虫窸窸窣窣的响动,没想到,在这个寂寞的园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者心中悄然涌动,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他从中意识到:虽然身体已经残疾,但心不能颓废,要坦然面对生活,要按自己的生活方式顽强的生活,人活着就应该像它们一样活得灿烂。

4.教师小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一起领略了群文里一种情景交融的美,这种美,或直率或含蓄地传递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郁达夫的雅趣,朱自清的诗意,史铁生的哲思,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涵泳咀嚼。

5.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语段赏析制成美篇,发至班级群。

(2)阅读汪曾祺、张晓风、余秋雨等名家的散文。

“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联系写作背景和文本,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2.进一步体味作者的独特情味,了解作者的审美心理和特点。

【学习重难点】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01

导入

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进一步探讨。

02

继续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问题设置。

第二组

1.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一种审美情趣和民族审美心理。请问,在郁达夫的笔下,“悲凉”的秋味为何也成为一种美?

2.《荷塘月色》开篇表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颇不宁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朱自清的内心在寻找什么?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品味其话外之意。

3.《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请问,母亲于我,到底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

【与你交流】

以《故都的秋》为例。

把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可能只有知识分子郁达夫才能做到。他在第二自然段里说道,“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他告诉我们,秋的美不是观名花,赏美酒,随随便便都能够体会到的,“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所谓“花赏其半开,酒饮其微醺”,作者认为,只有带着这种精神状态,才能欣赏秋天的悲凉的美。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蓝朵的牵牛花,是一种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是一种蓬勃的生命。作者认为蓝朵的牵牛花还不够过瘾,还要加上几根疏落的枯草。枯草有什么美呢?有什么诗意呢?青草还差不多,可这正是他的趣味所在。青草显示生命的旺盛,要欣赏不难;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就不值得欣赏吗?作者就是与众不同,相对而言,他欣赏的是惨败的生命。

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感受,从这个意义来说,悲凉就是一种美。因此,在郁达夫的笔下,“悲凉”的秋味也成为一种美。(《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4.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学习和探讨,进一步明白了郁达夫、朱自清等文人雅士的“雅趣”,也再次跟着作家史铁生的回顾了怎样面对命运、面对苦难的问题。同学们课外可以继续多方面查找资料,继续探究。

5.作业

(1)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三篇作品语言各异,《故都的秋》细腻深挚,《荷塘月色》清新典雅,《我与地坛》凝练深刻。请选择其中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颁奖词,与同学交流。

(2)课外阅读钱理群的《品一品故都的秋》与《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群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写作水平,提升审美能力。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01

导入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02

归纳群文写作方法。自由发言

【与你交流】

1.《故都的秋》意象的组合、叠加与情感完美融合,以情驭景。

2.《荷塘月色》运用多种修辞,动静结合,工笔细描,其间,叠词和准确生动的动词更添艺术效果。

3.《我与地坛》抓住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特征写景状物,借景衬情。

【教师补充】

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景美情真意丰厚,各具特色。

一是作者善于观察,善于选景,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有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