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有许情有诗情有情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

《礼记》提出了“物感”理论,这是中国文艺史上做出的贡献。它指出了音乐(又称文学艺术)产生过程中“心”与“物”的关系,并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心”与“物”的关系。在文艺没有独立地位的经学时代,“物感”说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缺陷。在“心”与“物”这两个关键问题上,《乐记》“物感”说存在两个重大局限,那就是束缚个人情感而强调社会政治的内容,忽视自然审美而片面强调政教的功利,其发展走向就是导致文艺变成政治的附庸。这种思想禁锢,影响了文学理论的科学阐释,为文学的发展带来极大障碍。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的动乱,带来思想的解放,也带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与此同时,文学理论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陆机、刘勰和钟嵘三大文论家都相继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物感”与诗文创作的关系问题。由于他们对“物感”说的传承与探索,“物感”理论逐渐臻于成熟,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用来指导创作实践。一、文学创作论把产生音乐的“物感”说引入文学创作理论的倡导者是陆机。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文学创作论。这篇赋论虽然讨论的主要是文学创作的构思问题,但其开篇之中,首先涉及的就是“物感”说的内容。与《乐记》相比,陆机的“物感”理论阐发了许多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思想。1.“诗缘情”“乐所钟,正在我辈”与《乐记》对“情”的束缚相反,《文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诗人之“心”(即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陆机认为,为文者由“遵四时”、“瞻万物”而产生悲喜之情,由情动而心动,由心动而产生高洁之志。在这里,陆机把主体精神的感物之情看作是与高洁的心志相统一的东西。在《文赋》中,陆机还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强调了诗歌“言情”的功能。虽然陆机的“诗缘情”与《乐记》的“本于心”(即本于情)观点是一样的,但“诗缘情”的观念并没有将“情”与“志”分离,雅与俗对立。他将“言情”“绮靡”作为诗歌的审美特征,摈弃了诗教的政教功利色彩,与曹丕“诗赋欲丽”的观点走到了一起。《文赋》的“物感”理论突破了儒家诗教的藩篱,这是时代变迁与社会思潮巨大变化的结果。魏晋南北朝向称乱世,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曹氏父子掌权之后,在学术思想上兼采法家和黄老之学,迎来社会思想的解放和诸子百家之学的复兴。王弼、何晏分别为《庄子》、《老子》和《易》作注,祖述玄宗,在上层社会与下层民众中得以流行,打破了儒学权威的一统天下,带来了玄学的盛行。由于老庄思想的崇尚,人们的正常情感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喜怒哀乐作为人的本性也得到尽情的发挥,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乃至爱天地万物的泛爱之情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1)道出了晋人重情的人格。宗白华先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2)因此,摈弃汉代经学强调政教功利的片面性,更多地抒写人们正常的生活情感,高扬“情”的旗帜,成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的共同追求。《文赋》将“情”“志”相统一的观点就是这种社会思想的反映。2.“感”的情感特征陆机《文赋》的一大贡献,就是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将心由物动的关系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并把它作为创作构思前的必要条件之一。陆机“物感”说将刺激创作发生的“物”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四时的自然景物,二是形诸文字的古代典籍,三是祖先的功业和品德。魏晋是个重门第的时代,家族地位与声望对后人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当“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感想。“瞻万物而思纷”是陆机“物感”说的中心。与《乐记》的“物感”说相比,这句话有三个特点引起我们注意:一是陆机《文赋》所指的“物”并不局限于《乐记》所片面强调的社会政治生活,而是明确地指向“万物”;二是陆机阐明了感物起情的结果是“思纷”,即是思绪飞扬、自由驰骋,并没有“礼乐之说管乎人情”(《乐记》)的思想束缚;其三、《乐记》的心物关系中,认为“六者(指哀乐喜怒敬爱)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主体情感的被动性十分明显,《文赋》则是强调了一个“瞻”字,创作主体主动观察万物,从而引起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体现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从东汉开始,“品物图貌”之风渐盛,出现了许多咏物赋以及咏物抒情的诗篇。四时物候的变化引起主体情感的变化,已是人们的普遍看法。《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对节序物候、空间地域乃至世态炎凉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将安适?”(《明月皎月光》)秋风白露中无依的玄鸟,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不仅是萧飒的秋景能引起他们的苍凉之感,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令他们想到的也是“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迈》)及时建功立业的追求与无奈成为他们最大的烦恼。魏晋时代,这种物我相感的观念更为鲜明,感物抒怀的作品越来越多。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文论家的曹丕,就是一位感物诗和感物赋写得非常出色的人。他的《燕歌行》睹秋色而思游子,是典型的感物怀人之诗。他在《感物赋序》中说: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虚,惟从太仆君宅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蔗于中厅。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咏叹,乃作斯赋。曹丕在《柳赋序》中又说: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时余始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感物伤怀,乃作斯赋。这种“感物伤怀”的咏叹,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战乱年代尤为普遍。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等兄弟施以打击迫害。曹植后期的诗赋中多有这种因政治迫害而感物伤怀的抒写,《幽思赋》中有“顾秋华之零落,感岁暮而伤心。”的诗句,《赠白马王彪》中则说得更为沉痛: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历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从写物的角度分析,曹操《蒿里行》、曹丕《感物赋序》和《柳赋序》中的“物”是社会生活,是“乱世”;曹丕《燕歌行》、曹植《幽思赋》、《赠白马王彪》中的“物”则是自然景物、个人遭际。“物”的范围呈现丰富多彩的特征,“感”的内容也生动多姿,它不只限于公义(忧国忧民、批判社会),而是呈现出更多人性化的私情(个人情感、人生感悟)。陆机出身于东南望族,祖逊、父抗,都是东吴名将。他本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晋书·陆机传》)。太康末年,他与弟陆云入洛阳,以文章佳美为张华等推重,辟为祭酒,后迁著作郎等职。陆机现存诗一百零四首,有《陆士衡集》。他的《赴洛道中作》二首为人称道,其一: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咏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许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这首诗记述他离开故乡吴郡华亭(今属上海),到西晋首都洛阳远行途中的观感。其中“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二句,尤能代表他“物感”理论的创作实践。可见,《文赋》中的物感理论不仅是陆机对前人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自己艺术实践的结晶。二、玄心的感悟与感悟东晋文学经历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大变化。庄子曾经向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的理想境界,东晋士人逸放山林,游山玩水,把庄子理想变成了实境,并且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也更为丰富细致。刘孝标注引《庾亮碑文》云:“公雅好所託,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这里,“以玄对山水”值得我们注意,东晋士人的谈玄说理已和山水景物紧密联系,由山水之美而感悟玄理。“在这种感悟方式中,山水景物渐见突出,玄理与情志隐入意象之中。正是这一意象化的进程,使‘老庄告退’———退入幕后,而‘山水方滋’———走到前台。”(3)晋末宋初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文学嬗变的倾向。如果说他早期的诗还留有玄言尾巴的话,那么,到永嘉做太守之后,世族高贵的观念已大为改变,山水美景成了他感情的寄托而不是谈玄的佐料。如他的《过始宁墅》、《登池上楼》,完全是写景抒情之作,开创了山水诗的新格局。玄学的贡献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打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玄言诗的写作,促使诗人探究宇宙自然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山水诗的诞生,则是复归人们的自然审美观念,从山水自然中感悟自我、感悟人生,由此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契与和谐,这就是山水诗终能由“附庸蔚成大国”的内在原因。在这种文学背景下,刘勰于《文心雕龙》专立《物色》一章,确立“物感”理论的独立地位。在此专论中,他不仅对山水文学进行了理论总结,而且对文学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问题阐发了许多新颖的见解。1.文思与文思的相对化《物色》开篇指出:“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四季物候变迁,人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天人一气,心物相感,因此,“物色相招,人谁获安?”他在《明诗》一章中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了物候变化对人心的感发作用,与陆机《文赋》的观点契合。刘勰更进一步的是把“物”从物候扩大到山水自然,又进而阐明山水自然与文思的重要关系。文思,换句话说就是创作灵感。刘勰认为,山水自然是启发文思的宝库,他说:“若夫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刘勰的思想是以儒为主,兼宗道佛,他认为山水自然是文学的发祥地,并非出于道家思想的崇尚自然,而是看出了山水自然对于创作灵感重要的激发作用,他举例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魏晋南北朝大量涌现的山水诗、咏物赋、田园诗也证明,刘勰的观点完全正确。2.“感于物”应当成为“一种”陆机《文赋》的心物关系中,开始强调了主体情感的积极性,刘勰的创新之处,在于肯定诗人主动“感物”的同时,还把“物感”说发展成为“感物”论。他在《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创作的发生,有的是被外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触动而引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作家主动接触自然和社会所引发,尤其是在文学自觉的时代,文人把文学创作当作高雅的情趣、交友的手段、艺术的追求,甚至终身从事的“不朽”事业,“感于物而后动”的观点就不能完全切合实际了。因此,刘勰认为,诗人应当主动“感物”,在大千世界中“流连”、“沉吟”,在“写气图貌”、“属采附声”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创作境界。刘勰的“感物”论,鼓励文人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观察自然万物,将主体情感投射于有生命的自然万物之中,达成双向的情感交流,最终完成“感物吟志”的文学创作。这种观点反映了主体精神对客体事物的一种主动把握,强调了创作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3.心物交融,情以物兴陆机《文赋》在论述构思的过程时曾说:“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心和物互相伴随的关系初见端倪,但这种心物关系是分离的、单向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也阐述了构思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作出了“神与物游”的描述。深入讨论心物关系的是《文心雕龙·物色》篇,刘勰提出了两个新观点:一是物、情、辞三者是互相影响而又紧密结合的。他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物”、“情”、“辞”三者关系中,“物”影响“情”,“情”影响“辞”,三者同时又都统一在诗人主体精神的感物抒情之中。二是心和物是双向、交融的关系。他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要贴切地描绘出景物的情状,主体情思就要“随物以宛转”,把外界景物变成心中的景物;即使考虑辞采和声调,也要经过情感的来回斟酌。也就是说,无论景物还是辞采、声调,都是着上了主体的情感色彩,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文赋》中的“物感”说是单向的从“物”到“人”,《物色》篇中“心物交融”的观点则是双向的,灵动的。这种创见,正是刘勰“物感”理论超越前人之处。刘勰“心物交融”观点的提出,是可以从现实创作中找到许多依据的。就以陶渊明为例,他创作了许多田园诗,他不但发现了田园的美,而且进一步达到了心物交融的境界。他在《时运》序中说:“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在《与子俨等疏》中也说:“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人的心情与景物构成一种融洽共鸣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他的《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不驶亦不弛,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这里,创作客体的“南颸”、“闲雨”、“紫葵”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南风不疾不徐,“飘飘吹我衣”;雨后的西园,“烨烨荣紫葵”,让诗人产生“于今甚可爱”的欣然之情,一个“荣”字点出了紫葵旺盛的生命力。当诗人发出“奈何当复衰”悲戚之感的同时,心中又涌起“感物愿及时”的迫切心情。这种“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文心雕龙·诠赋》的心物交融关系,不仅体现了诗人情感体验的丰富细腻,更是诗人热爱自然、珍爱人生的真挚感情的流露。诗人心灵的力量与自然景物“欣慨交心”,所以他不仅觉得自恰人心、欢然有喜,而且觉得息息相通,同乐共悲,达到了物我泯一的境界。他咏的是“物”———田园生活,写的是“心”———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热爱,由此他发现了诗歌创作的广阔天地。玄言诗中的心物关系是剥离的,“以玄对山水”的目的是要阐释玄理,而山水诗、田园诗则是感物生情,即景抒情,乃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心物关系达到融而为一的境界。刘勰将心物关系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的确是对文论的重大贡献。《物色》篇末的赞语是全文的总结,刘勰再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明心物关系:“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里,心与物是双向交流、会通交融的关系,至此,刘勰完成了文学创作中心物关系最完美形象的解说。三、“诗可以群托诗以忧”钟嵘的生活年代大约与刘勰同时而稍后,他的《诗品》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品评了自汉至南朝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对汉魏六朝五言诗的发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对于诗歌创作的“物感”说,钟嵘传承了前人的见解,他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物”的内涵问题上,前人的观点各有侧重。陆机“物感”中的“物”偏向于四季物候的一面,刘勰的《物色》则是偏重了“物”的山水自然一面,那么,“物”的完整内涵究竟是什么呢?。钟嵘在《诗品》中阐述了“物”的三个层面内涵:第一层面的“物”是自然景物。《诗品》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季景物触动诗人情感而引发创作,这是源于人类自然审美观念的最基本的感物起情。在这点上,陆机和刘勰对此已作了充分阐述,钟嵘不再细说。第二层面的“物”是日常生活中的聚散悲欢。“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说的是亲友聚会,洋溢兴奋与欢乐,就作诗表达亲情;离别送行,充满离愁别恨,则借诗抒写怨情。这类诗歌往往多与个人、家庭、亲友的生活情感有关。第三层面的“物”是上升到国家政治兴衰对个人影响的范畴。钟嵘举了八个例子:“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用的是屈原被放逐和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指的是士兵战死沙场、或是苦守边疆;“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边塞游子的思念;“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说的是士人受到朝廷重用奔赴边疆,一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