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3_第1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3_第2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3_第3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3_第4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

生理学

邢台学院生化系李海燕第六章循环系统

活动与展示课利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说明一个问题或解释一种现象。

要求:①课件形式。②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讲解。③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答案: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房缩0.1s、房舒0.7s。室缩0.3s、室舒0.5s。1、什么是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的舒缩各占几秒?思考题2、心脏泵血过程中,促进血液流动的动力是___________,决定血流的方向是_________。心室射血时,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答案:心室内压力的变化。瓣膜的开放和关闭。

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答案:1、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部的血管。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2、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部送回心脏的血管。特点: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有静脉瓣。3、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遍布全身的血管。特点:管壁最薄,数量最多,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各有何特点?4、什么是心电图?三波、一段、二间期各指的是什么?答案:①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到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的波形图。②

P波QRS波T波S-T段

P-R间期Q-T间期

第三节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的生成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功能: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一)微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组成:①微动脉②后微动脉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④真毛细血管⑤通血毛细血管或直捷通路⑥动-静脉吻合支⑦微静脉1、微循环组成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

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主要场所→微V3、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o2分压

↓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o2分压

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及流速↓缩血管物质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真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

(二)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组织液成分基本上与血浆相似(除蛋白质较少外)。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从其中摄取O2和营养物质,并向其中排出CO2和其它代谢产物。药物进入体内后必须经组织液,才能与细胞接触发生其作用。组织液是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过滤而形成并再经重吸收回流入血液,滤过和重吸收两种力量的对比决定液体移动的方向。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1、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指促使滤过的力量与促使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动脉端:有效滤过压=(30+15)-(10+25)=+10mmHg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2+15)-(10+25)=-8mmHg2、生成量与回流量

V=(毛细血管通透性+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0.5%~2%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90%入静脉,10%入淋巴管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90%)(10%)3、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肿淋巴↑↓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肿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淋巴系统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第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反射性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心迷走N

起源脊髓胸段T1~T5延髓的迷走神经侧角神经元背核和疑核分布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右:窦房结左:房室交界、束支、左:房室交界房室肌后壁房室肌少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乙酰胆碱(Ach)

受体βM阻断剂心得安阿托品1.心脏的N支配和作用(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1、心率的快慢2、收缩力的大小3、射血的多少1、心率的快慢2、收缩力的大小3、射血的多少

生理作用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时

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自动去极速↓

(正性变时)

自律性↑

(负性变时)

自律性↓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0期0期Ca2+内流↓→0期(传导性)去极速+幅度↑去极速+幅度↓

(正性变传)

(负性变传)

传导性↑

传导性↓

变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

ATP生成↑AP时程(2期)↓Ca2+内流↓

(正性变力)↓

(负性变力)

收缩力↑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

阈电位↓+Na+Ca2+通道激活率↑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兴奋性)

↓↓

兴奋性↑兴奋性↓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率加快(正性变时)◆房室交界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心率减慢(负性变时)◆房室交界传导减慢(负性变传导)◆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总结:

1、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2、一般情况下,心迷走N的作用比心交感N占有更大的优势。在动物实验中,同时刺激动物的这两种N,出现的反应是心率减慢。2、血管的N支配和作用缩血管N舒血管N又称血管运动N纤维支配血管的传出神经交感缩血管N交感舒血管N副交感舒血管N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缩血管中枢(胸1~腰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舒血管)。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缩血管神经纤维的一些特点:◆交感缩血管神经分布特点:

1、皮肤血管分布密度最大(调节体温);2、骨骼肌和内脏血管较少(调节血流);3、冠状血管和脑血管最少(保证血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可引起三种效应:1.器官血流阻力,血流量;2.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比例,平均压力,有利于组织液的重吸收;3.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量。

(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皮质运动区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AChAchP物质或组胺受体MM作用血管舒血管舒局部血管舒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轴突反射②平时无作用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③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骶椎2~3外侧核链

部位

特点

胸、腰、骶段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髓灰质侧角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延

(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中枢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尾端腹外侧)髓

心迷走中枢(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

下丘脑、髓大脑边缘系统以大脑新皮层运动区上小脑顶核......(二)心血管中枢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①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②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或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目的是使循环机能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相适应。心血管活动反射性调节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②调配各器官的血流量以移缓济急。

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窦N(加入舌咽N)。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游离较长称减压N)。(3)中枢联系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心血管反射(4)反射效应:血压下降。压使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小,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反之,血压回升。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孤束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脏活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反射通路与作用压力感受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当动脉血压突然发生变化时,对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降压反射对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维持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正常血供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意义: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2.化学感受性反射(1)感受器位置:颈总A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

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2)适宜刺激:血液PO2、PCO2、[H+](3)传入N:窦N、主动脉神经(迷走N)(4)反射中枢:延髓呼吸N元、心血管N元(5)反射效应: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H+]↑PCO2↑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束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压↑↓↓↓↓直接↓↓↓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不讲)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血压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③对呼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