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_第1页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_第2页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_第3页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_第4页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发展

胶体和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科学。它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所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早在1861年,英国化学家Graham首先提出了“胶体”(colloid)这一名词,并建立了一门有系统的学科—胶体化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胶体体系的复杂性,许多规律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然而,近二十余年,这门学科有了明显发展与突破。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解放后开始的,著名的化学家傅鹰院士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其对吸附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亲任室主任,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胶体化学研究生,推动了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其后,赵国玺在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4],并成为第一位应邀担任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杂志(J.ColloidInterfaceSci.)》编委的中国学者。顾惕人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和表面膜方面[5~7],周祖康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转变及胶体体系流变学性质方面[8~10],马季铭在分散体系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基于有序分子组合体模板的生物矿化材料的制备方面[11~12],杨孔章在功能性L-B膜的制备与应用方面,陈宗淇在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胶体的稳定性方面[15~17],王果庭在分散体系稳定性与油田化学品方面,李干佐在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三次采油、油田开发方面[20~22],陈邦林在界面化学吸附及其在河口化学理论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82年以来的30年,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近10年发展尤为迅猛。1983年成立了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组,赵国玺为首任组长,马季铭为第二任组长。该学科经过23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6年升格为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198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迄今已举行过13届。从历年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的与会代表数可以看出,30年来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到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队伍中,一批胶体与界面化学学者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影响,进入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dv.ColloidInterfaceSci.》、《Curr.Opin.ColloidInterfaceSci.》、《ACSAppl.Mater.&Interfaces》、《SoftMatter》、《Langmuir》、《J.ColloidInterfaceSci.》等的编辑和顾问编委的中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表明了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进步和提高。研究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论文的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一批研究突破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并认可。2006年10月15至20日,第12届国际界面与胶体科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充分代表了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展示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也是对中国胶体与界面科学家研究水平重视和承认的例证。近年来,由于功能材料、仿生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要求在纳米尺寸(胶体)的范围内进行分子组装和材料的排列,制备具有各种功能与结构的有序分子组合体和进行仿生合成,特别是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超分子组装、新型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的构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这些领域,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科学家均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1分子有序聚集体结构表面活性剂分子(又称两亲分子)同时具有亲水和亲油特征,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可自组装形成具有介观尺度的二维或三维(在两相界面上或在溶液中)的分子有序聚集体结构(包括胶束、反胶束、微乳液、囊泡、液晶及纳米结构材料等)。这些有序分子组合体,特别是囊泡和液晶相是各种生物膜的最佳模拟模型,对它们的研究涉及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生命科学、医药学和仿生学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际上长久不衰的研究热点。1.1超分子表面活性剂最近,张希院士课题组在超两亲分子可控组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构筑超两亲分子表面活性剂,实现了对分子两亲性的调控,并由此发展了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方法。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利用α-环糊精基团之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光可控特性,设计并制备了轮烷型超两亲分子,并用于构筑可选择性吸附和脱附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表面。基于电荷转移作用制备了双头两亲型(bolaform)的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合成一种末端含富电子芘基团的表面活性剂(PYR),证实PYR在水中可自组装形成管状结构。同时,还合成了含二硝基苯基团的DNB分子,将PYR和DNB分子预组装形成一种电荷转移复合物作为一种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囊泡状的结构,相关工作被《NatureAsiaMaterials》报道并撰写了专论。基于氧化还原响应特性,将紫精分子作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电子受体来制备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其组装结构可实现在无规聚集体和囊泡之间的可逆转换,具有可逆性好以及制备方法简易等诸多优点。该研究成果被英国《Chem.Commun.》选为热点文章,并评论认为基于超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可能发展智能超分子容器和纳米反应器。通过水溶液中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构筑的一种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超长纳米纤维,其弯曲度能通过控制pH实现可逆调节。该成果发表后被美国化学会“NoteworthyChemistry”栏目进行了报道。最近,他们又将光响应的孔雀绿分子引入到超两亲分子中,制备了光响应的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来有望用于制备响应性的纳米导线。1.2维右螺旋结构一维的有序组合体一直是胶体与界面化学关注同时又具有较大难度的研究课题。近来,黄建滨等在钙离子与胆酸盐衍生物的自组装体系中,观察到稳定存在的由纳米带扭曲而形成的一维右手螺旋结构,改变体系的浓度和比例可以有效调节这种纳米螺旋的直径、螺距和缠绕程度等。进而,他们又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多种金属离子/胆酸钠体系中,并成功制得了纳米螺旋。另外,他们将具有特殊功能的偶氮苯和糖脂基团引入到两亲分子中,基于多种分子间的多种弱相互作用(包括芳香堆积、氢键、疏水作用以及分子的柔顺性等因素)在水溶液中构筑自发组装形成的一维有序的双螺旋纤维。通过pH和光化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以实现一维双螺旋向球形胶束转变,从而显示出分子自组装在构筑智能型纳米级有序结构中的优势。1.3刚性多金属氧簇相吴立新等发展出一种以阳离子有机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具有多个电荷的无机多金属氧簇阴离子形成杂化超分子复合物的方法。当选用的有机阳离子具有较强疏水性时,所形成的静电复合物在有机相中可理解为具有疏水外壳和替代了柔性内水核的刚性多金属氧簇为亲水部分的杂化反胶束结构。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使得杂化复合物相比于通常的反胶束不论是在有机相还是两相界面都表现得更加稳定。大多数杂化反胶束不是以球形结构铺展在气液界面上,而是以扭曲状态存在,部分亲水的无机核裸露在界面上并朝向水面,疏水的有机部分则朝向空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多阴离子结合得到的复合物,完全不同于高分子或其他两亲分子体系,复合物本身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组织形成蜂窝状有序多孔膜。1.4脂质体-双晶法制备聚电解质微囊仿生体系的分子组装就是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将分子生物学与纳米工程相结合,模仿生物体特定的组成、结构、状态和功能,设计和构造新型的具有生物功能的体系、材料或器件。李峻柏等[37~40]基于层层组装技术,利用脂质体在聚电解质微胶囊表面的破裂与吸附,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磷脂双层修饰的聚电解质微胶囊。这种仿细胞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壁厚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囊壁的物理化学性质、胶体稳定性和渗透性可以通过调整囊壁组分来控制,且囊壁易于进行功能化修饰。基于共价键的层层组装,他们以戊二醛为胶粘剂,制备了血红蛋白微胶囊,并将脂质双层吸附到蛋白质多层微胶囊的表面,以研究活性物质在微胶囊中的传递和渗透。这种层层组装的仿生微胶囊已经成功地用于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并且利用层层组装技术在布洛芬药晶表面上交替组装人血清蛋白(HSA)和磷脂DMPA微胶囊,结果表明微胶囊对药物具有缓释效果,可望发展为功能化药物载体。1.5小分子物理凝胶基于功能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构建的小分子凝胶,具有小刺激-大响应的特点,不仅可以“固化”很多有机溶剂,而且在生物、农业、材料制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据此,近年来,刘鸣华等设计了bola型的两亲分子,用来固化有机溶剂,获得了螺旋结构的纳米管,进一步利用该纳米管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管,得到了可控的多壁银纳米管。房喻等在小分子物理凝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特色进展。他们以具有典型的氧化还原可逆性的二茂铁为基础设计小分子胶凝剂,有望得到氧化还原刺激响应性小分子物理凝胶。他们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一系列二茂铁胆固醇衍生物,得到了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的小分子物理凝胶、超级胶凝剂凝胶,以及罕见的凝胶乳液和物理凝胶薄膜,该工作被2010年出版的一期《Chem.Rev.》大段正面评价。以胆固醇为基本结构单元,他们[46~49]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可以室温成胶、选择性胶凝、凝胶乳液或者剪切刺激相变的小分子物理凝胶。2lb膜生物应用基于分子水平组装的有序分子膜在材料学、光学、电化学和生物仿生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已经在功能性LB膜构筑及其在生物仿生模拟、光学传感器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近来,功能性有序分子膜在界面有序组装薄膜的构筑方面又取得了显著进展。2.1非手性的双环[3-4-2-分子体系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生命科学、制药以及材料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分子层次的手性以外,分子以上层次的手性问题研究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刘鸣华等围绕分子在界面的有序组装,首次观察到了非手性的两亲分子可以通过气液界面的组装形成具有超分子手性的组装体,系统揭示了非手性分子在界面产生手性的机制以及非手性分子的分子结构与界面组装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基于静电与π-π堆积,利用带正电荷的两亲分子以及带负电荷的卟啉分子在气液界面组装,从非手性的分子形成了手性组装体,卟啉分子的螺旋堆积起了关键作用;基于配位作用,将非手性的萘并咪唑长链衍生物铺展在含有银离子亚相上,形成具有手性的有序膜;基于氢键作用,非手性的长链巴比妥酸衍生物在界面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手性超分子聚集体,以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单层LB膜,看到二维纳米螺旋结构。2.2气/液界面双组分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在表面上完美地复制尺寸可调的纳米功能材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仿生学的兴起,蜂窝状结构因其用料省、强度高、空间有效利用率最高等优点在工业应用上备受关注。郝京诚等发展了以双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多金属氧酸盐通过相转移形成的静电复合物为构筑单元,在气/液界面制备了具有磁性、荧光等性质并易于转移的规则蜂窝状多孔膜。该结果被《Angew.Chem.Int.Ed.》等化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录用报道,并被胶体领域的知名刊物《Adv.ColloidInterfaceSci.》邀请撰写综述文章对该方向的研究结果进行评述。最近,他们以表面活性剂修饰的金纳米颗粒为构筑单元,发展了一种简单、低价的溶剂挥发方法,在气/液界面制备了高度有序、不同形貌的蜂窝状薄膜,其具有良好的转移特性及层级多尺度的纳米结构。这种在界面上可复制的高度有序结构在催化、薄膜分离、微电子表面和纳米控制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此外,他们利用金纳米颗粒的界面活性,采用一步法诱导聚苯乙烯等聚合物在气/固界面形成了规则的有机/无机复合蜂窝状薄膜,该膜具有较高的强度,可被剥离固体基底而独立存在,并在可见光区呈现出了明显的吸收增强及干涉衍射现象。3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合成由于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特定形态、大小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方法在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米功能材料合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基于新型胶体模板的合成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齐利民、郭荣、房喻和褚莹等的研究团队取得了许多出色的成果。3.1碳酸钙单晶的制备胶体晶体是由单分散的亚微米或微米级的胶体颗粒长程有序排列的组装体,胶体晶体模板法在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材料和二维有序图案化纳米结构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齐利民等利用胶体晶体模板法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三维有序孔洞结构的方解石型碳酸钙单晶。这是人工合成出具有三维有序纳米孔洞结构的无机单晶,从而为三维有序纳米图案化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无机单晶材料的可控制备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仿生合成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以“非常重要文章”(VIP)的形式在《Angew.Chem.Int.Ed.》发表,被选为该期通讯类文章的首页插图,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他们还利用有序排列的单层胶体晶体为模板,通过简便易行的溶液化学方法实现了图案化ZnO2一维纳米结构阵列的大面积可控制备;建立了一种基于气液界面单层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纳米网薄膜和蜂窝状薄膜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制备出大面积高度有序的无机纳米网薄膜以及图案化的碳酸钙蜂窝状薄膜。3.2基于金属模板合成的纳米线束的制备反应性模板法通常是指以具有特定形貌的固体颗粒作为反应物或反应中间产物,通过其向目标产物的化学转化或化学刻蚀以获得具有相应形貌与结构的目标产物的制备方法。齐利民等发展了一种利用一维前体模板来制备多种银基纳米线的方法,分别合成了硫化银、硒化银和金属银的纳米线束。同时,他们还发展了一种利用二维前体模板来转化制备圆盘状半导体纳米线网格结构的方法:首先在特定条件下合成BiOCl单晶纳米盘,然后以其为反应性二维前体模板成功合成了新颖的圆盘状Bi2S3纳米线网格结构,从而为溶液法直接合成半导体纳米线的高级有序组装结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3金属ag三角片及zno褚莹等基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的微反应器作用,以葡萄糖还原CuSO4·5H2O制备了金属Cu的纳/微米空心结构,他们又以胶束为“软模板”一步成功地制备了具有空心结构的硫化钴微米管,为一步直接获得金属的各种空心纳/微米结构提供了一条简便有效的新途径。在两亲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结构引导下,首次以苯胺为还原剂,室温条件下制备了金属Ag三角片结构。在乙二胺水溶液中,基于两亲分子对晶体自组织过程的引导作用,在Zn箔上水热合成出具有高轴径比的ZnO微棒阵列结构,为研究两亲分子在纳米材料自组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影响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他们还利用三嵌段聚合物P123在水中形成的胶束为“软模板”,合成了由尺寸为80nm的纳米晶构筑而成具有空心结构的氟化钡及稀土掺杂氟化钡的立方体,使其在药物填载和药物识别等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3.4金属基纳米催化剂聚苯胺导电高分子的形貌可控合成及其应用是当前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的热点,聚苯胺多级结构的导向自组装是形貌调控的前沿课题,基于聚苯胺活性载体负载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等在该方向做出许多国际领先成果,其中包括: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水溶液中通过苯胺的氧化聚合制备了聚苯胺多级结构—纳米纤维编织的微米席;通过在较低氧化剂/单体摩尔比条件下氧化聚合苯胺稀溶液,成功实现了聚苯胺二维片结构与三维花状多级超结构的制备,该室温、低氧化剂的方法非常简便、温和及可控,为构建共轭聚合物多维或多级纳米结构提供了新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导向聚苯胺的化学合成与纳米结构的组装,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制备了一种新型聚苯胺矩形亚微米管;在提出聚苯胺衍生物微/纳结构调控新方法的基础上,将聚苯胺衍生物应用于贵金属纳米催化领域,成功地制备了聚苯胺衍生物负载金、钯纳米催化剂,其中聚邻巯基苯胺负载金纳米催化剂催化低活性氯苯与苯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的产率达到90%,是用金纳米粒子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首例报道;聚邻苯二胺负载金纳米催化剂催化醇选择性氧化产率高达95%以上,该研究不仅成功制备了聚苯胺衍生物负载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取得了很好的催化效果,还为拓展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贵金属纳米催化剂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于2009年1月在《J.Am.Chem.Soc.》及《Adv.Funct.Mater.》上发表后都成为月度热点文章。此外,胶体与界面化学在润滑材料的制备中也有重要应用。薛群基课题组发现,将纳米颗粒,如ZrO2、SiC,作为润滑添加剂引入热塑性的聚醚醚酮(PEEK)中能显著提高其润滑性能。同时,他们还发现,自组装的C60膜和LB膜也具有较高的润滑性能。这些润滑材料在航天、航空等高技术领域具有重大应用。4结合胶体和化合物研究新方法4.1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胶体化学在生物传感器及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4.1.1江龙实验室的研究江龙院士等在葡萄糖氧化酶膜中引进LB膜以扩大电流响应的宽容度,采用聚吡咯以提高响应电流。由于这一工作牵涉到仿生模拟膜的许多理论问题,又涉及糖尿病、病毒和细菌的检测,因此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在1991年第五届国际LB膜会议上,Petty教授在其大会邀请报告中,专门介绍了江龙实验室的工作。江龙等利用变色泡囊以检测病毒和细菌的研究是自1993年开始的。他们首次成功地利用非聚合的方法将糖脂结合到泡囊之中,形成了可变色泡囊,使这种泡囊在遇到细菌时也能变色,为病毒和细菌的检测提供了新型重要途径。在生物有序组合体的研究中,江龙等观察了葡萄糖氧化酶、细菌视紫红质等生物体对不同憎水链长的中性和带电糖脂单分子膜的插膜现象,证明了弱作用力等在形成仿生有序组合体中的重要作用,是使生物体保持α螺旋和活性的重要条件,这一证明对制备仿生分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4.1.2金纳米棒的应用马占芳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金纳米棒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LSPR)来快速敏感检测如人IgG蛋白质的方法。该设计理念可以延伸至使用不同比率的金纳米棒进行光学编码而同时对多个生物分子检测,并在免疫检测和疾病治疗方面有广泛的潜在的应用。他们又以二氧化硅球作为模板制备了金纳米棒包覆二氧化硅核壳粒子,用这些核壳粒子标记上拉曼分子对巯基苯胺(4-ATP),然后再通过St9ber方法把标记拉曼分子的核壳粒子再包裹上一层纳米二氧化硅壳,用这种复合结构的粒子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信号来检测蛋白质分子,达到单组分生物免疫检测的目的。4.1.3苦味酸荧光传感薄膜的制备房喻等发现将荧光活性小分子芘以柔性疏水长臂固定于玻璃基质表面,得到的薄膜对有机铜盐表现出很好的传感特性,而对无机铜盐几乎没有响应。这种选择性被归因于有机酸根对连接臂层的特殊亲和性使得其可以靠近传感元素分子芘,电荷平衡的原因使得猝灭剂铜离子可以靠近芘,从而导致荧光猝灭,据此提出了“连接臂层屏蔽效应”和“二维溶液模型”概念。依据这一概念,设计制备了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苦味酸荧光传感薄膜,相关工作被美国化学会Chem.Eng.News选作HeartCut论文[87~89]。他们将具有超级猝灭效应的共轭荧光寡聚物单层化学组装于玻璃基质表面,得到了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硝基芳烃类爆炸物检测薄膜,并发展了相应的可组网、高性能、便携式爆炸物探测仪。4.2含氟低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目前,设计合成具有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低/无毒特点的新型两亲性高分子,通过对胶束表面进行化学修饰以接枝配体[如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叶酸、转铁蛋白、半乳糖等]实现主动靶向功能,或进行环境敏感(如温度、pH)修饰实现智能给药,是两亲性高分子聚集体构建及生物医药应用领域的主流。国内研究工作者在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设计合成两亲性聚酯(聚碳酸酯、聚丙交酯)嵌段共聚物、肽段和多糖(环糊精、壳聚糖)聚合物以及功能化修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马小军等成功合成出一种能在水中溶胀但不会溶解的高分子水凝胶,被誉为新一代用于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组织/细胞承载系统等领域最具潜力的生物材料。药物的使用价值与其在仿生膜中的存在状态密切相关,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有序组合体为调控药物的构象和性能提供了较好的介质。笔者等基于离子液体的优良性质和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将二者结合,设计合成出异喹啉、咪唑类等功能性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发现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因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例如,十六烷基咪唑,能有效地增溶药物α-生育酚,并能提高药物的抗氧化性能,为发展新型药物载体提供了重要途径。实验还发现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缔合到DNA上形成DNA-离子液体的复合物。上述研究对于理解离子液体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并为离子液体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如对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5人文关怀研究介电弛豫谱作为探测体系内部结构的、电的以及动力学的信息的主要手段,在近年来正得到国际胶体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物理领域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包含界面的非均匀胶体体系。在该领域,赵孔双等在内部参数的定量解析方法上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解析宽频介电谱,可以获得不同频率段反映的不同物质或同物质的不同聚集状态的极化过程动力学,在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计算还可以获取界面电动力学信息。特别是因为介电测量在实验上具有测量速度快、对体系的光学等几乎所有物理性质都无限制的特点,因此被称为一种最有潜力的原位获得内部信息的“非侵入(noninvasive)”实验方法,不仅可用于监测各种材料的合成调制过程,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包括食品、医药、特别是原油质量检测等石油化工应用领域。目前他们已建立介电谱解析的体系包括纳米粒子胶体溶液、金属纳米粒子聚集态、非导电球-导电聚合物核壳复合微球悬浮体系和多孔材料分散体系[97~99]、表面活性剂构筑的分子有序组合体和膜/液界面体系。特别是聚焦于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任何报道。6扩展的领域,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密切结合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