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实习报告_第1页
兴城实习报告_第2页
兴城实习报告_第3页
兴城实习报告_第4页
兴城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实习的目的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是勘探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地球物理教学实习依实际生产环节涉及四个部分内容,施工前的准备,野外原始数据采集技术及工作办法,室内资料整顿和数据解决、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解释。在完毕应用地球物理原理与办法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习,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结合研究区的实际,学习并初步掌握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常规野外工作办法和技术,理解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工种之间的关系,学习仪器操作技术,理解应用地球物理多个办法常规数据解决流程,理解物探资料解决和地质解释的办法环节。通过实践对物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掌握,进一步验证、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客观的观察问题的办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方便将来能够胜任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和对应的科研工作。实习的任务在辽宁省兴都市夹山地区进行1:的地球物理勘探(重力、磁法、电法数据采集和资料整顿),通过对所测地球物理数据的初步解决,并结合区域地质概况进行初步解释,初步查明研究区内矿体的赋存状态(平面位置、埋深、产状)、种类、品位。测地实习:理解物探测网步设的工作环节,内容与办法,熟悉并掌握J6级经纬仪和S3级水准仪的基本操作办法,学会用水准仪和测绳步设测线的办法,以及用水准仪测量测线点的高程。最后掌握数据的整顿计算,以及测网的质量检查与精度评价。重力实习:掌握重力仪的操作要领与操作环节,明白建立基点网和基点网的意义和办法,会进行基点网的条件平差和精度评价。能够进行纬度,高度,地形和布格改正并计算精度。最后学会运用天平进行密度测量。磁法实习:理解磁力仪的基本原理,明白建立基点和日变站的目的,意义,办法和规定。会进行一致性检测,能够计算一致性的精度。学会测定岩石的磁性参数。最后手工绘制剖面图,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电法实习:明白自然电位,电测深,联合剖面法,电磁感应法和激发极化法的原理,办法和操作过程。掌握装置形式,维护办法和仪器的工作原理。最后规定手工绘制剖面图,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实习的规定对本次教学实习规定学生理解根据地质任务进行野外工作设计的办法;规定学生掌握学校所提供的多个地球物理仪器的基本原理、构造、操作办法及常见故障的排除办法;理解物探测网的布置原则,掌握布设测网的工作环节和办法,学会简朴的测网布设与联测;规定学生独立完毕测区的部分数据采集工作,较精确地获取每个物理点的原始数据;规定学会野外统计和填写多个计算表格,掌握精度分派的原则和单项技术指标的规定,确保所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学会物探数据的计算整顿、改正,掌握多个地球物理办法数据解决的流程,完毕实验区野外数据的解决工作,完毕多个成果图件的绘制;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质、岩矿石物性和物探资料,初步掌握地球物理异常的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解释办法。学会描述物探异常的特性、圈定异常范畴、做出合理的地质解释;掌握物探成果报告的编写。地质、地球物理特性自然地理概况兴都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协作区的交汇地带,东邻锦州,北靠葫芦岛,西连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地理坐标为E120°42′,N40°37′。在行政区上,该区从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在地貌上,该区属于江西山地黑山丘陵的东部边沿,区域地貌为海滨丘陵。海拔高度普通为20——500m,相对高差200——350m。最高点位于兴都市西北的九龙山,海拔558.7m。山体的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地势总体上西北高而东南低。发源于兴都市西北青山——大虹螺山一带的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和西北河,自西北向南流动,最后汇入辽东湾。兴城工区交通位置图以下:兴都市属于北半球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这里气候暖和,干湿相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份平均气温为-8℃,7月份平均气温24℃,年平均气温9℃,年降水量约620mm。暑期7-9月份,海水温度24℃,海滩沙面温度31-33℃。滨海地区环境优美,空中负离子含量4000个/,比普通都市都高出10~20倍。兴都市交通发达,设施完备,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形成了立体化的运输网络。京哈铁路、京哈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如图一)。区域地质特性兴城地区现在系统区域地质研究工作仍然是1966-1967年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一分队完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K-51-(25)(锦西幅)和K-51-(31)(兴城幅)。1983年辽宁区域地质测量队对该两幅图进行了修测。兴城地区前侏罗纪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华北地台)北部燕山沉降带东段。区域地层发展概况(1)太古宙变质岩石单元在兴城至南部绥中一带大部分分布。1:20万区调称Mr1混合体花岗岩,现称太古宙绥中花岗岩,野外初步观察总体为变质深成岩浆侵入体。(2)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为大陆板块(地台)边沿裂陷槽环境,发育一套地台型海相碎屑岩、富镁碳酸岩及黏土岩。在天津蓟县剖面该套地层划分为三个系十二个组,自上而下为长城系(涉及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组(涉及杨庄组、舞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青白口系(涉及下马岭组、长龙山组、井儿峪组)。(3)下古生界本区下古生界仅发育有寒武系和奥陶系。寒武系在区内分为:昌平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在区内分为: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后,处在沉积间断,缺失上奥淘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直到晚古生代晚石炭世才接受沉积。(4)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蛤蟆山组)更新统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和淡黄色土,以及全新统当代河床砂砾沉积。(5)中生界区内中生界较为发育,但持续性差,多发育在数个独立盆地内。三叠系(红砬组、后富隆山组)、侏罗系(羊草沟组、兴隆沟组、北票组、海房沟组、髻髫山组、土城子组)、白垩系(义县组、九佛堂组、冰沟组)(6)新生界新生代燕山地区整体处在隆升剥蚀阶段,仅局部地区发育第四系更新统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和淡黄色土,以及全新统当代河床砂砾沉积。2、岩浆岩火山岩1:20万锦西、兴城幅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比较发育、出露面积约平方公里,占图幅面积的九分之二。火山活动始于早侏罗世,终止于晚侏罗世。根据中生代地层层序、接触关系、火山活动特点、岩浆演化诸因素,自上而下划分为早侏罗世兴隆沟旋回,中侏罗世兰旗旋回和晚侏罗世义县三个喷发旋回。侵入岩1:20万锦西、兴城幅中侵入岩较发育,出露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占测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根据构造岩浆旋回,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并结合同位素年纪值,能够划分为晚古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燕山早期)、晚侏罗世(燕山中期)和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五期,其中以中侏罗世最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兴城地区前侏罗纪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华北地台)北部燕山沉降带东段。本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华北地块基底形成阶段、华北板块盖层的发展阶段和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华北板块的基底形成阶段在太古宙,本区形成了早期大陆型地壳,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沉积为主,太古宙晚期,这些早期大陆型地壳岩石在较深地壳层次发生中深区域编制作用并有深成酸性侵入体形成。古元古代时期,区内处在隆升剥蚀,形成山海关隆起。古元古代末发生吕梁远东,形成统一的华北板块区,同时伴有深成岩浆侵入及深成变质变形作用,体现为黑石岗岩体的侵入及构造片麻理的形成。华北板块盖层发展阶段中元古代——三叠纪,本区进行华北地台盖层沉积阶段,形成了三套趁机盖层:第一套为中、新元古代陆内裂陷槽沉积。中元古代长城纪早期本区沉积了常州沟——串岭沟期的陆地边沿相沉积物。兴城运动发生在长城纪内,并随着有锦西岩体沿东西向断裂带侵入,是一次造陆运动。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早古生代,典型浅海碳酸盐建造。古生代寒武纪本区再度沉降。早寒武世为内源碎屑夹泥岩建造。中晚寒武世海侵区处在广泛的海侵期,以内源碳酸盐建造为住,为潮见带——潮下带地台相沉积。早奥陶世末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露出水面,风化剥蚀。第三套趁机盖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海、陆交互相近海平原沼泽相沉积至中二叠世、三叠纪为大陆河流相沉积。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中生代三叠纪末开始,稳定的地台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板内变形,地台活化。中生代三叠纪末期,以南北向对偶为主的印支运动形成了本区某些重要的东西向断裂构造和掀斜构造或者说大型的构造向斜盆地,岩浆活动规模不大,以闪长岩类岩株形式产出。燕山期本区发生了更强烈的构造运动,构造形迹方向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北西、南东对偶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随着的大规模带,大杨和沟、盘道沟断裂带等显示地垒式的断裂构造,以及所随着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早、中侏罗世以山间碎屑盆地为主,伴有中基性火山盆花。早白垩世本区形成了一套火山——火山碎屑岩建造,为大陆裂陷盆地沉积。新生代以来,随着海盆地的不停下降、陆地的抬升,海陆差别性升降运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运动形式。第三纪全区处在剥蚀状态,无沉积形成。第四纪近海地区和山间沟谷地带,接受了黄土、砂砾石堆积,其它地区继续遭受风化剥蚀。前人物探工作程度及效果兴城地区现在较系统的地区地质研究工作仍然是1966~1967年由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一分对完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K-51-(25)(锦西幅)和K-51-(31)(兴城幅)。由于“文革”影响,其地质图阐明书及其简陋。后来,20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表》编制;1989年《辽宁省区域地质志》以及1997年《辽宁省岩石地层》等辽宁省区域地质系列性总结工作对本区域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有所概略总结。辽宁地矿局有关地质队还进行过区内数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另外,有关研究所、地勘、矿山部门也在区内进行过某些专项性的研究工作。我院在20实际60~70年代也曾在区内进行过野外教学实习工作。总体看来,现在区内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很低,仅根据有限的资料进行概略总结。应用地球物理办法技术及质量评价测地工作办法技术及技术质量评价第一部分、测地工作办法技术物探测量就是按照物探设计规定以一定的网度布设物探测点,为物探工作拟定物理测点或为化探工作拟定采样点。物理观察点或化探采样点普通布设在一条直线上,称为物探测线,一种测区普通需要布设多条测线。为了控制测线的布设工作,普通首先布设一条或者多条物探基线,基线与测线构成物探测网。本次教学实习,按照设计规定布设,为规则自由网形式布设的物探测网。 物探测网的编号:测点的编号用分数式表达,分母为测线号,分子为本测点的点号;分子与分母都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如50 100代表100条测线上的第50个测点。本次采用双号法进行编号。一物探测网的布设办法物探测网的布设能够通过以下方案进行:1.测网法:是全仪器布设物探测网的办法。用于大比例尺物探测网的布设工作中,采用经纬仪直接布设基线与测线。2.控制网法:用于不大于1:10000的比例尺的物探测网布设工作中,分为控制线法与控制点法。控制线法:基线与控制线(控制线间距普通为物化探测点间距的5--10倍)用仪器布设,物化探测点由物探作业人员用罗盘与步测距离定出;控制点法:先布设基线,在从基点出发沿测线方向布设测线控制点,两点间距普通为物化探点距的2--5倍,对应测线控制点间物化探测点的布设同上。3.地形图布设法:用于中小比例尺物探测网的布设工作中,地形图的比例尺不不大于物探工作比例尺。先将物探测网展绘到地形图上,在实地应用地形图将测网贯彻到实地上。4航片布设法:同地形图布设法。5.GPS布设法二基线的布设布设基线首先拟定基线位置,拟定起始点,然后拟定基线方向,进而延长方向线,按基线点距拟定基线点。1.拟定基线位置:要考虑下列条件:对测线起控制作用;基线靠近控制点,方便于测设或联测,尽量避开地物繁多或地形复杂地区,方便于施测。拟定基线位置,普通先在地形图上设计。如果是非固定网,根据实地状况还能够稍加变化基线设计位置。2.拟定起始点:起始点能够是基线上的任意点,普通也能够在图上选定,其条件是:便于测设或连测,点位安全,便于延长基线。另外,按设计规定,也能够在实地选定。3.拟定基线方向:根据规定或用罗盘给出基线概略方向,或者用前述的测设方向的办法来布设;另外还能够通过太阳高度法或时角法测定方位角来布设。4.测设基点:在测站上按基线方向和基点距定出基点位置,同时钉木桩或铁钉,并写点号插标志旗。5.转站:因地形条件不便于继续延伸基线时,“前尺”员要及时选择既便于安置仪器又便于观察的转站点。转站点间距,同样用光电测距进行。转站后的基线方向,如果是折基线,可用一种盘位或两个盘位测设,如果是延长基线,常采用下列几个办法布设:一次倒镜法或一次平转法。6.埋石:为了固定测网和异常位置,方便于此后恢复测网以及进一步布设地质、探矿工程和物探工作,需要埋石。埋石范畴涉及测网的四角点、基线端点、异常点及其它有价值的点等同。在同一基线上应最少确保有两个埋石点能通视。埋石后须绘“点之记”,即对其周边绘一张大比例尺地形草图,方便此后寻找。7.联测:测网联测重要目的是控制测网获得统一坐标系,为地质、物探成果和地形图吻合提供数学基础。三测线的布设基线布设完毕通过校验合格后,方可布设测线。测线普通闭合于对应两基线点之间,布设办法与基线布设相似,只但是精度规定较低。测线闭合差规定不大于2米(本次实习),延长方向测线普通采用一种盘位进行,距离测设采用测绳丈量。经纬仪安置在某一基点上,照准另一种基点,平转90度,即可得到测线方向,然后用测绳按规定点距布设测点(本次实习测点点距20米),用钉有红布条的木桩予以标记点位,并在红布条上注记对应的点号。一条测线布设完毕后,须实地量出测线闭合差交验工作的质量。在测线布设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测线方向上存在障碍的状况出现,普通可采用以下几个办法来穿越障碍物:等腰三角形法;直角法;直角三角形法;小角度转折法。四基线与测线水准测量基线测量采用S3级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模式进行,基线水准路线布设成起闭与同一基线点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工作时,在一测站上水准仪照双面水准尺的次序为:[1].照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2].照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3].照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4].照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以上次序简称为后-前-前-后;注意:每次中丝读数之前,必须使附和水准器气泡居中,并确保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以消除或减小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产生的视差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观察与读数规定见物化探基线与测线水准测量限差表。测线水准测量采用S3级水准仪按等外水准测量模式进行,每条测线水准路线布设于两基线点之间构成附和水准路线,不必要把每个测线点读连接进行水准路线中,测线点的高程可通过插前视办法进行。进行等外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工作时,在一测站上水准仪照准水准尺的次序为:[1].照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2].照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3].照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4].照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以上次序简称为黑-黑-红-红;注意:每次中丝读数之前,必须使附和水准器气泡居中,并确保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以消除或减小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产生的视差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观察与读数规定见物化探基线与测线水准测量限差表。第二部分、测地工作质量评价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见材料路线检核:对于附和水准路线,理论上∑h-(Hb-Ha)=0;但是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事实上所测得各段高差之和与已知的高差不等于零,存在高差闭合差fh测,及∑h测-(Hb-Ha)=fh测。其允许值fh容对于等外水准测量普通规定为:fh容=±50√L(mm)(山地)。式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若fh测≦fh容,则认为水准测量成果符合规定。对于闭和水准路线,理论上∑h理=0;事实上,∑h测=fh测,fh容对于等外水准测量普通规定为:fh容=±50√L(mm)(山地)。水准路线的高程计算水准测量通过路线检核,符合精度规定后,即可根据已知点高程与各个段高差推算待定点高程。计算表见附表。高程计算环节:高差改正数计算:若fh测《=fh容,则将闭合差按照与距离成正比反号的原则分派到各个段观察高差;即各个测段长度乘以每公里的高差改正数得到各个测段的高差改正数。观察高差加上改正数即可得到改正后高差。高程计算:根据已知点高程加上改正后高差,依次推算水准路线上的待定点高程。最后,将推算出的路线终点高程与已知点高程相比,判断与否相等作为计算检核的根据。测网平面与高程精度评定精度物探测网平面京都评定通过挣个测区测点相对于基线点的最弱点中误差m来体现。全测区测点相对于基线点的最弱点位中误差m计算公式以下:m=√[fc*fc]/Nc;式中,fc为测线闭合差,Nc为测线闭合差的个数。重力勘探办法技术及质量评价一、重力勘探的准备工作重力勘探的准备阶段涉及接受地质任务、收集资料、实地踏勘、施工前的仪器准备实验、编写技术设计、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等项内容。为了确保仪器测量精度,重力仪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必要的性能检查和常规检查。常规检查涉及测程的检查与调节、纵横水准器的检查调节和水泡曲线测试、敏捷度的检查和调节。重力仪的性能实验涉及零点位移的检查(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多台仪器的一致性实验、以及仪器格值的检查和重新标定。二、重力数据的野外采集重力数据的野外采集涉及:重力基点网的联测、基点网的条件平差、基点网的精度评价、普通测点的观察和精度评价等项内容。(一)重力基点网的联测1.重力基点网的设立原则重力仪存在零点漂移的问题。位移大小只有在基准点上先后两次读数做比较才干拟定。这个基准点称为基点。当测区的面积很大时,只设一种基点工作很不方便,为了控制普通点的测量精度,减少误差积累和提高效率,须设立读个基点。这些基点互相联系就构成了基点网。另外,重力测量往往是相对测量仪器测出的异常需在全区内选一种基准点为异常的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又称为总基点。基点网的设立原则以下:①基点网联测应全部按闭合环路进行,当需要建立多个环路时,每个环路中包含相邻环路中的基点数不得少于两个,方便统一平差。②根据仪器零位变化的最大的线性时间间隔和交通运输条件等状况拟定基点分布的密度和网形,在确保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基点的个数。基点网中的基点普通要均匀分布在全区,在地形条件差的地段要增设基点,同时基点要有统一编号。③基点应选在交通方便,标志明显,地基稳固、干扰小、易于永久保存的地点。④基点网联测应使用完善而快速的交通工具,可采用一台仪器多次重复观察或多台仪器重复观察。2、重力基点网的联测办法基点网联测应全部采用重复观察的办法,惯用的有三程循环观察和重复观察等办法。三程循环观察法为了提高精度,尽量确保重复时间相近,多数基点网联测所采用的三程循环观察路线办法,即采用A→B→A→B的观察路线,这样的方式能够分别计算出A、B基点间两个非独立增量来,最后由这两个非独立增量的平均值计算出该段的总平均值,称为一种独立增量。办法如图:②重复观察法是先从一种基点出发依次按次序进行测量,到最后一种基点后按原路线返回再依次重复测量。3、重力基点网段差值的计算办法各相邻两基点间(一种边段)的重力差值称为段差。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都能够消除仪器零点漂移后的重力段差值。以下为解析法求取断差值:∆(二)重力基点网的条件平差与精度评价(1)绘制基点网分布图(2)列出改正数条件方程式本次实习由于共有五个基点,两个闭合环,但基于办法的普遍性,在下文中均以一边形式对解决数据的办法加以介绍。设基点网由r个闭合环构成,各闭合环闭合差分别为Wa,Wb,Wc,…,Wr。把各环每一边待求的改正数Vi编上序号,则可列出r个条件方程式。若ai,bi,…,ri(i=1,2,3…n)为条件式系数。系数的符号按各环边段箭头方向拟定,顺时针方向为正号,逆时针方向为负号,则有:a通过解此方程最后可得到数组仅有关改正数的等式方程组,可用于在背面的精确平差中使用,具体使用办法将在背面提及。(3)建立联系数法方程式法方程式组的普通形式为a上式中,Ka,Kb,,…,Kr称为各环联系数,方程个数与闭合环个数相似。(4)解法方程组解法方程组可得到联系数。(5)计算各边改正数值将算出的联系数Ka,Kb…和第i边的权的倒数1/Pi代入下式Vi=(aiKa+biKb)/Pi,即可得到各改正数。(6)计算平差后的各边重力增量值首先将算出的各边改正数Vi值写在基点网示意图对应的边上。各边的重力增量Li与Vi的代数和,并用Xi表达,即平差后的重力增量值为:Xi=Li+Vi,其中Li为条件式系数与各边段差绝对值的乘积。运用平差值计算出的各圈闭和差应当等于零。但由于改正数Vi值四舍五入等因素,闭和差有时不为零,而有微小差别时可作适宜调节,将不符值分派在不与邻环接界的权较小的边上即可,在改正数的分派中要满足上文提出的改正数条件方程式。普通这种差别的分派原则是:a、分派在非公共边上;b、应分派在P较小的边上;c、当权值相似时分派在段差较大的边上。(7)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的计算各基点重力值是由各边平差后的重力增量值推算而得,因此它是各边重力增量值的线形函数,我们称之为增量值函数G。G=f1X1+f2X2+...+fnXn+f0对于自由网来说f0=0,fi(i=1,2,...n)的拟定办法为:当边段箭头方向同所求基点重力值到起算点的方向一致时f取+1,反之取-1。(三)重力基点网的精度评价求单位权中误差μ=±EQ([Pvv]/r)1/2式中:r为闭和环个数;Pvv为各边段权系数与改正数乘积的和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误差计算转换系数的计算计算平差值函数的权倒数计算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误差计算公式为mc=±μ(1/pG)1/2检查计算成果求基点网的精度各基点的精度求出后,用整个网内最弱点的误差表达基点网精度。(四)普通点的观察和精度评价普通测点的观察本次实习中普通测点采用单次观察的办法,在测线观察时要均匀设立三个检查点,且在两个小时内必须与基点联测一次,以减少零漂的影响。野外实测数据的混合零点改正计算使用重力仪在野外普通测点上进行观察时,其读数的变化即包含了测点间相对重力的变化,也包含了仪器本身零位的变化,还包含了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为了消除仪器本身零位变化和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综合影响,所进行的改正称之为混合零点改正。在测量过程中运用两个不同基点(或同一种基点)进行控制,不仅能够计算掉格系数,并且同样能够计算出各测点的混合零点改正值。其公式为:δgi=-K*△tiA=-K(ti-tA)式中:ti为第i个测点上的读数时间;tA为初次基点读书时间;K为掉格系数,其体现式为:K=[C(SB-SA)-(△gB-△gA)]/(ti-tA)式中:C为重力仪的格值;SB为尾基点读数;SA为首基点读数;△gB为尾基点重力值;△gA为首基点重力值;ti为尾基点读书时间;tA为首基点读数时间。进行混合零点改正和求取测点重力值的环节以下:计算各测点相对首基点GA的读数差△Si=Si-SA,式中Si为该测点的平均读格数;求取重力差;计算随时间的零点位移率,即掉格系数K;求出混合零点位移改正值;根据各测点相对于首基点的读数时间差,计算出各点改正后相对于首基点的重力差值将各测点相对于首基点的重力差值加上首基点的绝对重力值,即可求出该点的绝对重力值。由于以上计算公式以及办法是以国家基点网为基础建立的,而本次实习的总基点并没与国家基点网建立联系,因此各分基点在进行混合零点改正时,须进行转化。本次实习中我组负责第91号线的测量工作,在测量中,我们以G3为基点计算时转化为以G0为总基点的重力值公式为:相对于总基点的重力值=C(Si-S3)-|G3|+δ改三重力勘探仪器介绍在本次实习中用到的重力测量仪器是ZSM-Ⅲ型石英弹簧重力仪。1、的构成:它是在地面上测定重力加速度值相对变化的一种高度精度仪器。仪器的弹性系统用石英玻璃制成,采用零点读书方式,设有精密的自动温度赔偿装置。ZSM-Ⅲ型石英重力仪由弹性系统、光学批示系统、保温隔热系统等构成。基本的组件有:面板、计数器、目镜筒、水准窗、灯泡、开关、电池盒及角螺丝。2、的重要技术参数:测量精度ε≤±0.3g.u.读数精度±0.1g.u.读数器读数范畴0000.0—3999.9格值0.9—1.1g.u./格测量调节范畴>40000g.u.亮线敏捷度16—20g.u./刻度偏一大格时混合零点掉格≤±1g.u./h格值线性度≤±1/10003、ZSM-Ⅲ型石英弹簧重力仪的基本原理在仪器水平条件下,调节读数弹簧,使重荷的批示丝批示与零线重叠,仪器处在水平位置,通过光学系统反射到刻度片中与其零线重叠,此时在读数器上读出的数即为该点的重力值。4、ZSM-Ⅲ型石英弹簧重力仪操作环节:①将仪器的底盘放平、放稳。②小心将仪器从减震箱中取出,轻轻的放在底盘上,并运用底盘凹面粗略调平。③用右手扶住仪器,用左手提起照明电源开关。④旋转水平调节螺丝,先调横水准器气泡居中,后调纵水准器,水平调好后,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切勿按压仪器面板。⑤观察目镜茼亮线的位置,当亮线在刻度片零线左侧时,应顺时针方向旋转计时器旋钮。为了避免齿轮和螺距间隙对读数的影响,每次读数时,总是保持同一旋转方向使亮线与零线位置。两者重叠后,记下此时计数器上的读数。⑥将计数器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周,使亮线偏离零线。重复环节5。⑦重复环节6,直到三次持续读数间的最大差值在允许范畴内为止。⑧检查纵、横水准器,如气泡偏离居中位置不超出允许值,则按下照明开关,并记下此时的时间。⑨最后,将仪器轻轻提起,小心的放回减震箱中,方便转移到下一测点进行观察。磁法勘探办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磁法勘探野外工作是整个磁法勘探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通过磁力仪在野外进行观察获取磁异常资料,通过对磁异常资料的解决和地质解释,达成运用磁力仪勘探解决地责问题的目的。磁法勘探的野外教学实习就是完毕学习掌握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磁法勘探野外工作重要分为现场勘探、野外施工设计、野外施工和磁测资料的初步地质解释等阶段。一、仪器一致性的检测仪器一致性的观察办法以下:1.选择一种有100~200nT磁场变化的地区,拟定10~20个点。2.在上午或晚上日变较小的状况下进行观察。3.全部参加野外观察的仪器严格按操作环节在所拟定的点进行来回快速观察,在观察中应尽量保持点位一致、仪器高度相似、避免一切人为干扰。4.室内计算采用混合改正的办法,计算出各测点相对某固定点的差值。5.用计算每台仪器的均方误差(单台仪器一致性),用计算出多台仪器的总的均方误差(多台一致性)。式中:n为观察点数;m为单台仪器来回总的观察次数,这里m=2n;k为某一观察点上,全部仪器来回的总的观察次数;△Ti为第i点上多台仪器来回观察的平均值。二、基点、基点网、及基点连测与重力测量同样,开展任何磁测工作都要先建立基点,基点可分为总基点、基点和分基点。基点的作用、选择(参见磁日变站选择)及基点网的联测、平差也与重力测量相似。1、磁力仪的基本原理和简朴操作办法本次实习用的是CZM-2型质子旋进式磁力仪。⑴原理:CZM-2型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是由仪器主体、探头和电源三部分构成的。感知外磁场的部件成为探头,是由一盛满含氢溶液(水、煤油、酒精等)的圆柱体,外面是围绕柱体缠绕的线圈构成。运用含氢溶液中的氢质子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顺磁性的特点。水平探头在垂直于地磁场T的方向上加一种很强的人工磁场(由线圈中1-2A),则垂直于T的方向上氢质子便形成较强的宏观磁矩(此过程为极化)。当忽然切断电流时,由于氢质子自旋,宏观磁矩并不立刻倒向方向而是绕着地磁场T的方向进动。旋进的角频率和地磁场的大小成正比。其中为质子的磁旋比,是一种稳定的常数(0.267513HZ/nT)。由于宏观磁矩旋进时切割探头中的线圈,因此在线圈中产生与旋进频率相似的感应电压,很明显,测出这一感应电压讯号的频率就测定了地磁场总强度的绝对值。⑵CZM—2型质子磁力仪操作办法①将电池盒的连线与主机电源插座接通后,启动电源开关。②接通电源后(先不要接探头线),进行自校检查,其办法是先将开关掷向‘自校’位置,然后按动一下极化开关(微动开关),经4秒左右时间,显示屏上显示出49152的数字(即表达自校正常),阐明倍频器及记数显示系统等工作正常。③自校正常后,将探头线与主机探头插座接通,探头轴线置于东西向,参考测程分布表。选择测区的正常配谐档,按动一下极化开关,经4秒左右时间,显示屏就显示出地磁场总强度的绝对值,持续几次按动机化开关,如果显示的数字重复即可开始磁测工作,如重复性较差则应交换探头及配谐档,选择重复性最后的档位进行工作。④每一观察点应持续2-3次数,如两次重复可不必读第三次,将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计算出来,即为该点的地磁场总强度的绝对值。⑤野外工作时需2人,一人持探头,一人操作兼统计,持探头者应去掉身上一切磁性物体并与操作者间的距离要不不大于4米,探头轴线应为东西方向。⑥在野外进行测点观察过程中,有的测点可能在异常区,其磁场可能与基点的正常磁场相差较大,此时应依磁场的变化规律,变化配谐开关的位置。在某一测点上,普通相邻的三档均可能对的读数,但必有一档重复性更加好某些,应选该档。要注意,在异常梯度大的点上不应过分的规定读数的重复性,梯度过大会使读数重复性变坏,甚至无法获得对的读数。⑦当天工作完毕后立刻拔下电源插头。⑶仪器性能及优缺点该仪器定点重复测量误差±2.0nT,测量均方误差±1.5nT,测程3.2—7万nT。测量梯度不得不不大于150nT/M。2、日变观察高精度磁测必须设立日变观察站,观察地磁场的日变化和短周期的地磁扰动,方便消除他们对野外磁测的影响,这是确保磁测精度的一项重要方法。日变观察站地址的选择条件是:①驻地附近;②磁场平稳(在半径为2米及高差1米范畴内磁场的变化不超出设计总均方误差的1/3);③无人文干扰(如建筑物、工厂、汽车等);④地基稳固。日变观察所用的磁力仪的精度应与野外磁测所用的仪器精度相似或更高。CZM—2质子磁力仪读数的时间间隔为0.5—1分,最长时间间隔可达5分钟。日变站的观察开始时刻要早于出工的第一台仪器,而结束时刻要晚于收工的最后一台仪器。日变和短周期地磁扰动随纬度而变化,一种日变站的有效控制范畴与磁测精度有关。普通在半径50—100km范畴之内,高精度磁测日边站最大有效范畴以半径25km为宜。3、野外磁测在野外磁测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就能够开始野外磁测。每个小组的磁测都开始于基点,结束于基点。每个组在基点观察以前都要与日变站核对手表,每4个小时左右在基点上观察一次,观察时点位要准。在地磁场总强度绝对值的磁测中,每一种点都要纪录点线号、时间和读数等,CZM—2磁力仪读数要精确到1nT;基点上要四次读数,读数误差不超出±2nT;测点上普通读数两次,读数不同则读第三次。四、岩(矿)石标本的磁参数测定磁参数指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Mr,k是纯量,Mr是向量,因此为测量出标本磁性的大小和方向,必须采集定向标本,即采集前在露头上标出磁北方向和铅直向下的方向。1、准备工作①将特制的测量磁性的仪器架放好、调平,放上罗盘,定好方向,将标本托架,旋转至磁针静止方向,并将托架倾斜方向调至同本地磁场方向一致后锁紧,此时探头应在磁东西方向。②在标本中心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2、测定环节:①读取To(未置标本的读数);②将标本置于标本托板上,设Z轴朝斜下方时的读书为T1,朝斜上方时读数为T2对X轴和Y轴也能够读取T3、T4、T5和T6;探头中心位于标本磁矩X、Y、Z分量的高斯第一位置。③读取T0`(取下标本);④量取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R(以米为单位);量取标本的体积;3、计算磁参数的公式计算标本视磁化率的公式为:计算剩余磁化强度大小的公式为:计算剩余磁化强度偏角φ和θ的公式分别为:4、技术及精度规定①(T1+T2)/2,(T3+T4)/2,(T5+T6)/2应分别不不大于等于To;②标本中心与探头中心距离R应不大于等于0.45米;③|To-To`|≤2nT;④按一定比例进行重复测量,计算视磁化率和剩余磁化率的相对误差电法勘探办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一部分:野外作业准备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发送机、接受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的工作。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或断点。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级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解决,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激化电极极差应不大于2mV,内阻不大于1000Ω,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装置形式、电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选择(一)电剖面法装置和电极距的选择在电剖面法中惯用的装置有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和中间梯度装置等。选择装置的电极距应遵照的总原则是:①普通要考虑被探测对象的顶部埋深。②覆盖层的电阻率。探测低阻覆盖层下的地质体要选用较大的供电极距。③表土电性的不均匀程度。当供电极距和测量极距大小选择的比例适宜时,可减少表土电性不均匀的影响。④为了获得探测对象的多个信息,可选用多组电极距观察。⑤为了工作方便,测量极距普通取点距的整数倍。⑥选择电极距应在已知地质剖面上进行必要的实验工作。联合剖面装置装置形式为两个对称的三极(AMN和MNB)装置所构成,测量电极MN和无穷远电极C是共用的。在寻找良导的陡倾薄脉时,供电极距AO应选为AO=L+l(L,l分别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当欲分辨相临地质体时,应使AO不不不大于地质体间距的二分之一;在进行地质添图或追索异常时,普通规定AO最少应为被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的三倍,测量极距MN=(1/3-1/5)AO。当探测对象的规模与埋深不清晰或变化范畴较大时,应尽量设计多个极距进行观察,其极距变换比值不不大于2为宜。无穷远电极普通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规定它与近来测线的距离为不不大于AO的5倍;当需要沿测线或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电极时,普通应超出AO的10倍。联合剖面法普通用于寻找良导脉状地质体的位置及产状。其优点是异常幅度大,分辨能力强。缺点是效率低,地形影响大。对称四极剖面装置该装置供电极距重要根据工区基岩顶板或探测对象顶部的平均埋深或疏松层的平均厚度来决定,供电电极距AB最少应为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4-6倍;测量电极距MN应不不大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但不适宜超出AB/3。对称四极剖面法普通用于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其特点是曲线形态简朴、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属四极不对称装置。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间的1/3或1/2范畴内逐点移动测量,且能够一线供电多线测量,但最远的测线与供电线之间的距离不允许超出AB/6。(1)AB极距的的选择,最佳通过已知点上的电测深实验成果来拟定。普通AB=(70-80)H(覆盖层厚度)。对于激发极化法,取视激化率ηs达成最大值所对应的AB距离的3倍,作为最小电极距。(2)测量电极距MN普通取MN=(1/50-1/30)AB。(3)当须移动装置来完毕整条测线的观察时,在相邻装置的接合部位应有2-3个重复观察点。中间梯度法由于AB电极中间部位电场较为均匀,对于直立高阻岩脉,产状平缓的低阻矿体的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异常较为明显。鉴于该办法每布设一次供电电极,能够同时沿几条相邻剖面进行测量,工作效率高,惯用于面积性普查。(二)电测深法电极距系列及电极排列方向的拟定在电测深中惯用的装置为对称四极装置。由于电测深装置的测量成果是表达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为使各电极距在取对数后间隔均匀,分布大概为1厘米,相邻两极距的比值普通为1.5。最小极距应不大于第一层的厚度,并最少用二、三个极距来测的该层的电阻率,以确保出现左支渐近线,在选择最大的极距时,必须使被研究的原则层清晰地体现在测深曲线上。电极排列方向普通应沿着岩层的走向布设,并适宜考虑通行,接地和施工方便。电测深装置重要用于研究地电断面垂向的变化状况,拟定水平地层的埋藏深度和产状,研究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及基岩起伏状况。第二部分野外工作办法一、测站布置1、测站是野外作业中枢。剖面测量时,测站位置应尽量靠近观察地段的中心,方便控制测区较大的面积。测深测量的测站尽量布置在测点附近。普通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通行方便,避风干燥处。2、检查仪器和控制面板线路连接状况,并检查仪器及通讯设备的电源及工作状态与否正常,检查通讯设备授话和收听效果。3、检查仪器、导线及线架与否漏电并统计检查成果4、核对各电极的点、线号5、导线敷设。电极接地结束后,运用通讯设备与跑极员获得联系,先插好测量线插头,确认测量线完好后,再接好供电线插头。粗略测试供电回路电阻并进行供电,选择适宜的工作电压、电流,匹配好平衡负载。二、导线敷设为了避免导线敷设不当而引发电磁耦合,电磁感应或导线漏电,导线敷设应遵从下列规定:1、供电、测量导线敷设不允许互相交错敷设,应尽量分列于测线两边,并保持一定距离。2、测量导线普通应避免悬空架设3、电线接头处应确保接头牢固和外皮绝缘良好4、测量导线应尽量远离高压输电线三、电极接地棒状电极接地普通应遵照下列原则:1、电极应尽量靠近预定接地点标志,垂直地表打入地下,并与地层密实接触,以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2、电极入土深度普通应不大于电极至MN中点距离长度的1/20,当电极距很小时,也应不超出1/103、当单个电极接地不能满足野外作业规定时,应采用多根电极并联成电极组4、供电电极的数目应根据供电电流和接地条件而定。单根电极通过的电流强度以不超出0.1A为宜,以减小电流不稳现象。不极化电极接地的技术规定:1、应在接地点挖电极坑,坑内不得留有碎石和杂草,地表干燥时,应以前半个小时在坑内浇水。2、不极化电极不可埋设在流水、污水或废石堆中。布设时,还应尽量减小两极温差,全部电极应避免日晒。3、当接地点受自然条件限制要移动电极布设位置时,其移动方向应垂直测线,其移动距离不应不不大于观察点点距的1/5。4、自然电场法的电位装置测量时,基点的电极(固定极)接到测量仪器的N端,测点的电极(流动极)接到测量仪器的M端。四、漏电检查在野外作业中,测量仪器、供电线路、测量线路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对观察成果造成误差,因此,必须适时进行漏电检查。1、电法野外观察之前和结束之后,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进行系统检查。2、仪器的漏电检查3、开工前对导线的漏电检查4、当仪器设备在观察现场无法满足2和3所规定的绝缘指标时,应进一步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进行漏电检查五、测站观察野外观察办法分为基本观察、重复观察、检查观察和系统观察。1、基本观察及技术规定基本观察又称为原始观察,其观察成果是原始资料的重成部分。(1)对电阻率法基本观察的技术规定①供电电压不适宜低于15V,以免因低压供电电极极化缓慢致使供电电流不稳;同时供电电压低将造成极化电压所占比例增大,影响观察精度。②在观察进程中,应将供电电流的变化控制在±2%以内。③对于单个测回,应采用短暂而相似的观察时间,以避免观察过程中电极极化引发电流变化以及某些地质体的激电效应给观察成果带来的影响。④应选择适宜的测程来度量输入信号,普通以指针偏转不少于表头刻度的1/3为宜。⑤供电电流和总场电位差应尽量估读至三位有效数字;视电阻率值应算至三位有效数字。⑥当变换测量极距观察时,应当在测量极距被变化的两相邻供电极距上同时获得两组测量电极距的观察值。(2)对激发极化法的基本观察的技术规定:①在供电过程中,供电电流变化不得超出2%。②供电时间的相对误差不得超出5%。③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普通不不大于0.5mV。④观察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和断电后,某一瞬间二次场电位差时,应尽量读取三位有效数字,直读视极化率时,读取到小数后一位。自然电场法在一种野外工作日开工之前,须测定不极化电极的“开工极差”不得超出±2mV。当整个工作日结束之后,应测量不极化电极的“收工极差”,“收工极差”不得不不大于5mV。2、重复观察不变化操作者和观察条件而对该测点进行再次的观察叫做重复观察,即在读数条件比较困难、单次观察难以确保精度的状况下,通过增加观察次数,使最后的成果符合精度指标。(1)电阻率法在下列状况下需要重复观察①当读数不大于0.3mV或0.3mA时。②电测曲线的突变点,与相邻测线对比显得无规律的测段。③电测深作业,当供电电极距超出500m时,应进行重复观察。视电阻率的重复观察应符合下列规定:参加统计的一组观察成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两者的算术平均值应不超出,其鉴别式为:式中n为参加平均的视电阻率值的个数,M为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②在一组重复观察数据中,误差过的观察数据能够舍弃,但必须少于观察次数的1/3。③重复观察应变化电流,但不变化接地位置及条件。④对一组重复观察的有效数据取其算术平均作为该点最后的观察数据。(2)激发极化法测量出现下述状况之一者,需要进行重复观察①断电后某瞬间的二次场电位不大于1mV.②当采用短导线工作方式直读视极化率时,表征二次场衰减特性的衰减系数ɑ超出在对应地质条件下常见值的允许范畴。③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单次观察难以确保最后成果精度时,视极化率的重复观察应符合视电阻率重复观察的四点规定,但其误差鉴别式为:式中M为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n为参加平均的视极化率的个数。当用均方误差衡量质量时,式中ε为设计的无位均方误差。(3)自然电场法在困难条件下进行重复观察自然电场法的重复观察也应符合电阻率法的有关规定。但其误差鉴别式为:式中,分别为该组观察数据的极大值和极小值;Δ为设计的平均绝对误差。六、检查观察和系统检查观察1、检查观察是变化工作条件的重复观察,即操作者本人对已完毕的原始观察点或极距进行的抽样检查或对质量有疑义地段或极距的检查。2、系统检查观察是指对于基本观察进行所进行的全区(或分区)性同精度系统性检查,是变化操作者和观察条件的独立的检查和观察。3、工区观察质量和精度①电阻率法电阻率法观察的精度按均方相对误差M来衡量,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式中,分别为第i点供电极距的基本观察数据和检查观察数据;n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或视电阻率观察数。②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系统检查观察的精度,除低极化率背景段外,均按均方相对误差M来衡量;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式中与分别为第i点供电极距的基本观察数据和检查观察数据;为和的平均值;n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或视极化率观察数。在低极化率背景段(视极化率不大于等于30%),系统检查的精度,按均方误差ε衡量,并应满足ε≤0.2%的精度规定。其计算公式为:式中各个物理量意义同上。③自然电场法自然电场法系统检查观察精度按平均绝对误差衡量,平均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式中与分别为第i点基本观察数据和检查观察数据。n为参加系统检查观察点的数目。七、实习仪器介绍DDC-2A(B)型电子自动赔偿仪操作办法①仪器电源检查:将电源开关次序转到“E1”、“E2②仪器零点调节:仪器电源检查正常后,将开关打开,MN短路,测量选择开关置ΔV,在1mV测程上,认真调节零调电位器,使电表指针指零,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零点调节器位置不变,不必每次测量前重新检查仪器零点。注意零调时,极化赔偿开关应置“断”的位置。③按规定连接好供电和测量线路。④电位差测量办法:测量选择开关置“ΔV”,测程开关置于1000mV档,打开极化赔偿开关,缓慢调节极化赔偿旋钮,使电表指零,然后由大测程逐步换到所需要的测程上,调节各极化赔偿旋钮,使指针归零,即完毕极化赔偿。再将测程开关置于较大测程,按下供电开关,电表指针偏转的刻度批示ΔVMN(mV),若指针偏转未超出表盘满度的1/3,应减小测程重新供电,再行读数;若供电后指针反偏,变化换向开关,重新极化赔偿后进行。⑤供电电流测量办法:测量选择开关置“IAB”,选择适宜测程并接通供电开关,则电表批示的电位差ΔV扩大10倍即为IAB值(mA)。⑥测量完毕后,关断全部电源开关,测程开关置1000mV档。(二)DWD-Ⅱ型微机电测仪1、DWD-Ⅱ型微机电测仪简朴原理及面板构造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是用微解决机控制智能式电法仪器测量参数有自然电位差ΔVsp、总场电位差ΔV、供电电流IAB、二次电位差ΔV2、电阻率ρ、极化率η、半衰时St及综合参数Z=St×0.75η,其构造框图如图1.1.3。本仪器使用80C39单片机完毕整机的自动控制与数据解决。仪器的输入转换开关受计算机“ΔV/I”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为0时测ΔVMN;为1时测IAB)。而“调零”控制信号控制输入短路开关,当信号为1时仪器输入端短路,进行放大器零点检查;反之进入测量状态。仪器的放大电路部分由4级运算放大器构成,输入级采用前3级构成差动放大器,并将MN端的输入信号与D/A转换器送来的极化赔偿信号进行比较以进行极化赔偿,第四级运放是增益受计算机控制的程控放大器。该仪器极化赔偿原理是供电之前测出M、N之间的极差和自然电位值,然后进行A/D转换,由计算机算出其大小,再通过D/A转换、D/A反相及D/A衰减后输出赔偿信号至输入级进行极化赔偿。仪器通过自动供电控制电路控制高压回路中V-MOS开关管的通断以实现供电。另外,仪器还设有压制工频干扰的陷波器,及多个接口电路以完毕整机的协调工作。DWD-Ⅱ型微机电测仪构造框图以下:2、DWD-Ⅱ型微机电测仪操作办法准备工作:涉及仪器内部电源的设立和检查,拨盘置某数以及RAB的测量。打开电源开关,按复位按钮使计算机初始化,同时液晶显示屏显示电池电压(应不不大于8.5V)。高压反向开关应置于“+”或“-”位置,按启动开关,显示“1111”极化赔偿结束后,显示自然电位值;约1秒后,仪器自动供电进行放大器增益调节,表头偏转,液晶显示屏显示“000”;调节结束后,仪器自动断电,显示“1212显示“1212”后,拨动反向开关换向,并按启动开关,AB回路进行正式测量的第一次供电,显示“001”,同时自动观察ΔVMN、I仪器断电后自动转入二次电位差测量,二次电位差共测七块面积,并由此计算出η1~η7,测量结束后,显示“1212”,可进行下一轮反向供电。当供电前将延时拨盘置“0显示“1212”后,拨动反向开关按启动开关,AB进行第二次供电,显示“002依次循环,显示“1212”,将反相开关反相,按启动开关进行下一轮供电,直至达成设定的供电次数后,显示“1999显示“1999”后,按启动开关读取测量成果。每按一次显示一种参数,依次是:总场电位差ΔVMN→供电电流IAB→电阻率ρ→001(极化率序号)→η1→...→007η7→半衰时St→综合参数Z。如果接着按启动按钮,则从头重复显示。这种手动换向工作方式最高工作电压400V,最大电流2A(三)DWJ-3型微机激电仪1、简朴原理及面板构造DWJ-1型微机激电仪是微机控制的直流激电仪。测量参数为:总场ΔV、自然电位差ΔVsp、视极化率ηs、其中ηs可进行一块面积或多块面积的测量。其构造框图如图1.1.5。仪器的微机部分(计算机、A/D及D/A转换、数码显示、接口电路)及电路部分(输入短路开关、输入级、滤波级、程控放大、衰减和反相等)与DWD-Ⅱ型微机电测仪大致相似。仪器设有多路转换开关,使得A/D部分即可接入基准信号(2.4V和0V)进行校准,也可将放大部分送来的被测模拟信号送入A/D部分转换为数字量后送入计算机。拨盘的功效与DWD-Ⅱ稍有不同,DWJ-1激电仪设四个拨盘:“延迟时间拨盘”—控制仪器在断电后开始测量的延迟时间,其范畴为100~1000ms(拨盘数1~0);“积分时间拨盘”—控制仪器在测量二次电位差中的积分时间,其范畴为100~1000ms(拨盘数1~0);“次数拨盘”—决定测量周期的次数,其范畴为1~10次(拨盘数1~0);“周期拨盘”—告知计算机供电时间为1s、2s、4s、8s(周期分别为4s、8s、16s、32s)。仪器可在短导线和外控两种方式下工作。DWJ-3型微机激电仪由微机控制自动实现自然电位差ΔVsp、ΔV及ηs值测定。ΔVsp的测量是通过测量正向和反向供电后断电末尾0.5s内的ΔV2残存值,将这两值相加并除以2得到,ΔVsp由微机记忆,通过D/A转换和反相后,自动进行极化赔偿。对ΔV值和ΔV2的测量,首先通过直接放大,然后进行A/D转换,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计数(其实质与积分测量相似),ΔV积分时间为0.1s,ΔV2的积分时间为100~1000ms,分十挡可选,而后计算机再根据ΔV和ΔV2计算ηs值。由于使用微机,仪器内直流放大器的放大倍数、ΔVsp的测定及赔偿、ηs值计算、所测的ηs值超差与否的判断及取舍、仪器的自检等均由微机控制完毕。DWJ-1微机激电仪的操作办法装好电池后,接通两个电源开关,按“复位”按钮,仪器自检,若一切正常,则显示电池电压。拨盘置数。将连接MN电极的插头插入MN插孔。按下启动开关,仪器首先显示ΔVsp,而后显示各周期未经解决的ηsi值,当达成设定的观察次数后,自动停止测量并转入数据解决,微机把超差(与平均值相差10%以上)的ηsi舍去,对剩余的ηsi求平均值,ΔV的解决是求算术平均值,通过解决之后的ηs值与ΔV值在液晶显示屏上交替显示。若ηs数据很离散,全部数据均超差,这时微机保存全部的数据并求其平均值,并在ηs显示成果前加一种“E”号,电位差和ηs显示成果背面分别加“mV”和“M”以示区别。地震勘探办法技术及质量评价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部分(1)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作用是将接受换能器接受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存储,并传送到计算机,是完毕模拟信号数子量化的核心性电路单元。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图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图(2)普通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本章节所说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指的就是地震勘探仪器。地震勘探仪器普通由地震检波器、传输电缆、地震统计仪及震源装置构成。地震检波器是一种传感器,是一种机电转换装置,他将地面质点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的频率与质点的机械震动频率相似。传输电缆是传输地震信号的载体,他将检波器输出的电信号传输到地震统计仪系统。地震统计系统是将电缆或其它方式传输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格式转换等,并将地震信号统计到磁带上。另外,与地震统计系统相配套的尚有地震回放显示系统、质量监控及测试系统。地震数据统计的信号流程(1)把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地面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是通过地震检波器实现的。陆地检波器由外壳、线圈、磁铁和尾锥构成。检波器里有一种惯性弹簧和外壳相连,本地震波来到地面引发地面振动时,埋在地表的检波器的尾锥和外壳也就随处面一起振动。这时惯性体由于本身的惯性不随外壳同时运动,于是产生了惯性体对于外壳的相对运动。在检波器里,惯性体是一种线圈,一块永久磁铁与外壳固定在一起,惯性体(线圈)又套在磁铁外面。因此,当惯性体对于外壳以及固定在外壳上的磁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线圈两端产生交变电压,这样,检波器就把机械振动转变成了电讯号。 震检波器根据其应用面的不同分为纵波检波器、横波检波器及三分量检波器等类型。每种类型的检波器又有不同的响应频率,如1Hz、8Hz、28Hz、60Hz、100Hz检波器等。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使用根据压电效应制成的晶体压电检波器。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介绍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测线设计折射波法的测线根据激发点与接受点相对位置的不同,测线可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当激发点和接受点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纵测线,当激法点与接受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非纵测线。在非纵测线中,根据多个不同的排列关系和相对位置又可分为横测线、侧测线和扇形测线等。在地震勘探工作中,重要使用纵测线,而非纵测线普通只作为辅助测线来布置,它能够在某些特定状况下解决某些特殊问题,以弥补纵测线的局限性。根据炮点与接受点相对位置的不同,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在纵测线观察中,根据测线间不同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单支时距曲线观察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以及追逐时距曲线观察系统等。2、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浅层折射波法勘探中经常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是为了提高解释精度而设计的一种观察办法。所谓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就是在测线两端放炮,在全测线观察它所激发的弹性波。由相遇观察得到两支时距曲线称作相遇时距曲线。相遇时距曲线观察系统可弥补单一方向时距曲线的局限性,它可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的变化。测线的布置原则测线布置的原则是测线方向要与探测的地质体的走向大致垂直,且要有一定的密度分布。抱负的测线是平面的直线,但在工作区内并不是全部的测线都能满足这种条件。如在山坡上布置测线,本地表坡度角变化时,如图所示,这时线段AB在C点两侧的斜率不同,可分别设两条测线AC和BC。如果测线长度不够,可分别向外侧延长,设计为AˊC和BˊC两条测线。4、测线长度的计算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对于合理设计测线是重要的。下列介绍根据探测深度拟定测线长度的办法。如图水平二层构造的深度为H,第一层速度为V1,第二层速度为V2,则测线长度L为: 5、震源间距设计在折射波法勘探中,震源间距对调查成果有重要影响。震源间距越小,测量精度越高,普通按12至24个检波点设计一种震源点。震源间距的设计也要考滤到震源能量、施工效率和勘探成本等因素,在满足对目的层有效调查的条件下,亦可适宜增大震源间距。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间距称为炮检距,离开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主炮点的间距称为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与探测深度有亲密关系,并受地形、地质及地层波速的影响。最大炮检距最少要为目的层或新鲜基岩深度的7至10倍以上。最大炮检距长度不够便不能掌握深部基岩状况。反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运用反射波法原理勘探地下地质状况需要沿每条地震测线按一定规律和方式多次激发接受地震波,为了明确表达出激发点和接受点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了一种专门的图,这种图在地震勘探中称作观察系统。综合平面图表达法表达观察系统的图采用的是综合平面图,它适于多个观察系统。普通沿地震测线上设计了多个激发点,根据激发点之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尺标在厘米纸的水平直线上,然后过激发点向两侧分别画45°角的斜线,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坐标网。过激发点(或炮点)的45度角的斜线叫共炮点线,炮点之间的地段叫地震排列段,按设计的道间距安置多个地震检波器,这就是一种地震排列。地震排列上的每一种地震检波点向炮点线上作投影,地面排列上的地震道检波点的序号(称为道号)与共炮点线上的投影点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共炮点线反映了地面上沿测线的排列,因此观察系统的综合平面图就表达了激发点(炮点)和接受点的相对位置。简朴持续观察系统要想获得地下界面持续的界面形态或构造特性,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测线上持续追踪观察反射界面,地震勘探采用的办法是每放完一炮,对应的排列沿测线移动半个排列长度,这样进行下去以获得地下持续追踪的地震剖面,称为一次剖面或单次剖面。这种观察系统叫简朴持续观察系统。水平多次覆盖观察系统的绘制假设地下界面近似水平,通过有规律地同时变化炮点与接受点的位置实现重复观察地下同一点反射波的观察系统称为水平多次覆盖观察系统。水平多次覆盖观察系统是针对所要压制的多次波和要加强的有效波的特点而设计。为此该观察系统有对应的参数。即覆盖次数n、偏移距道数μ、炮点距道数v、仪器统计道数N、道间距∆x、总炮数P以及排列方式。根据这些参数可绘制水平多次覆盖观察系统。水平多次覆盖办法施工的规律是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同样的距离,即d=v∆x=s.N2n∆xs=1如何看监视统计看炮号数字地震统计的炮号是用三位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进行计算的。每一位十进制数需要四位二进制码表达。自左至右为百位、十位、个位,脉冲向上为高电位,表达1,向下为低电位,表达0。在计算每一位二进制数时应自右至左进行计算。我们也可简朴地把每位数的四个脉冲高电位自左至右当作20,21,22看初至从监视统计的初至能够看出下列几个问题:有无反道;道工作正常与否;有无地形影响;检波器埋置位置与否对的;炮点有无偏移;爆炸与否完全等。看能量一张好的地震统计必须含有足够的能量,高的讯噪比,数字地震仪采用瞬时浮点增益控制进行数字统计。回放时通地数字自动,能够赋予每个地震道讯号不同的回放增益,回放增益的变化事实上反映了地震讯号能量强弱的变化。在监视统计上只能显示一道增益,由于地震波的规律性,每道能量是均匀变化的,故任一道德增益值对于研究地震讯号的能量和指导野外施工都是很故意义的。看讯号和井口规定爆炸讯号精确、真实、无感应。井口讯号波形要完整,数字解决时可作为选择子波的根据;能反映井深和激发条件的变化。看统计层次和面貌对施工设计中全部的目的层与否都获得了;道工作状况与否正常;外界干扰涉及柴油机干扰;高压线干扰;人的干扰;井动等。地震统计的评价要根据地震勘探生产规范的最新评价原则。地球物理资料的解决与初步解释重力资料的解决与初步解释一、重力资料的解决(一)各项外部改正及布格重力异常的计算办法1、正常场改正(纬度改正)正常场改正采用1901-19赫尔默特公式当测区不大时,正常场梯度可近似常值,普通只作相对纬度改正,其公式以下:式中为相对纬度校正值;为测区中央纬度或总基点的纬度;D表达测点与总基点的纬向距离,在北半球,当测点在总基点以北时D取正值,在总基点以南时D取负值,其单位为km。2、地形改正本次教学实习地形改正分为五个环:近区范畴:0-20m,分四个方位,实地目估高差,采用扇形锥地形改正公式。中区范畴:20-1000m,分2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共四个环,每环8个方位,在1:1万地形图上读取高程,采用扇形地形改正公式算。3、布格改正可采用以下简化公式:4、布格重力异常的计算相对布格重力异经常按下式计算:式中:g为测点绝对重力值;Δg为测点相对总基点重力差值;为局部地形校正值;为正常重力值;为相对布格校正值;(二)重力异常的质量评价误差计算:其中,得出值为0.13g.u.,其中为正算和复算之差,n=10。得出值为0.73g.u.,其中为混合零点改正后检测点与原测点之差。(三)重力异常的解释解释:从剩余重力异常等值线图能够看出中部有一种大的负异常并且幅值不大,磁法该区域并没有异常,推断该区域为一种背斜,从正负异常能够推断该区域可能曾经受过比较大的力的挤压。第二节磁法资料的解决与初步解释(一)磁法资料的整顿1.检查统计中各项填写与否完整、清晰,并且演算平均读数;2.将各测点的平均读数Ti减去早基点的平均读数To计算读数△T1=Ti-To;3.日变改正:从日变曲线图上查出日变影响值△i′,具体办法为:在时间轴上定出早基点的读数时刻to,过to点作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过该直线与日变曲线的交点做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此直线即为该台仪器的日变改正曲线的零直线,就能够查出各个测点的日变影响值△li′,而日变改正值△i′=-△li′。4.综合影响改正值的计算办法该仪器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无零点漂移。但两次对基点消除日变△影响后,仍有差值,即为总基点的改正值,此差值△2称为综合影响。△2=To′-To-△1,此△2′应准时间线性分派到各个测点上,其改正值为△2i=其中为两次基点读书的时间差;分别为测点和早基的读数时间。5.总基点改正:基点联测时所求出的各基点相对于总基点的磁场差值,即为总基点的磁场差值。6.由于测区范畴小,因此,不进行地磁场的纬度改正。总而言之,各测点异常值的算式应为:△Ti=Ti-To+△li+△2i+△3。本次实习中测量地磁场总强度绝对值的总均方差设计为±5nT。(二)磁异常的初步解释测线△T磁异常剖面图、磁异常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以下:从剖面图上运用切线法找拐点,运用公式h=0.5[0.5(X2-X1)+0.5(X1′-X2′)],算出埋深为20.5m。从平面等值线上观察能够看出在94测线和95测线38号点到48号点之间有一种明显异常带,正的异常阐明可能有某种金属矿或者是该区域有较多的铁磁性矿物。结合重力剩余异常确实有正异常可能有矿。第三节电法资料的解决与初步解释室内资料整顿野外观察所获得的原始数据是电测成果解释的基本根据,为此每天工作成果应对观察成果进行认真复查和整顿。复查和验收的内容原始统计本中各项规定与否填写完整洁全。各项技术指标与否达成原设计的规定。如有无漏电检查成果,AB接地电阻的大小,△U2读数的大小,电流与否稳定等。观察中出现的突变点,二次场衰减不正常的点,接头点,异常点等与否有重复观察成果,重复观察取数与否合理。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复算,精度的规定是:K值ρs值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ηs精确到小数后的一位。观察成果的整顿原始资料经验收和复算之后,还需对所获资料进行全方面系统的整顿,目的是使工区内所得全部资料统一、完整、便于应用。整顿工作重要涉及:对工区内不同仪器工作的成果进行仪器改正,使其统一。工作区内如做激发极化工作,应将长短脉冲的成果统一。换算为与长脉冲一致的成果,这种换算称为换时改正。及时绘制多个成果草图,方便随时的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图件不应仅是本办法孤立的而应不停加强与其它办法成果的综合。物性资料,实验资料,典型剖面资料等都应及时整顿成文,绘制成图。本次实习绘制了电测深单点ρs剖面图一幅,电测深ρs断面图一幅,联剖测量图两幅,自然电位法等值线图两幅,中间梯度ρs、ηs图各两幅。二、成果解释部分:异常的圈定确切的圈定异常段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系统的测定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的电性参数,经认真分析,对工区内背景值及异常的强度值进行预计,做到心中有数。在覆盖地区,可通过野外观察的几条典型剖面结合工区内掌握的电性参数,分析拟定背景值。当背景值拟定后,如果背景值稳定可按观察误差和异常所涉及的点数来拟定异常的下限。真假异常的判断当把异常圈定之后,还要认真的分析,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假异常辨别出来。对于中间梯度装置供电电极附近的异常也要谨慎研究,增加部分总做量找出真正异常体的位置。在移动供电电极更换测区时,如脱节点出现高值,也应将AB对称于脱节点布置,重新观察做出对的判断。异常性质的判断判断故意义的异常可考虑下列几个方面:与有利含矿地段相吻合的电测异常。与其它物化探异常相比故意义的电测异常。在已知矿体和干扰体上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与所获的电测异常相比较,为识别矿与非矿异常提供资料,选出故意义异常。图件以下所示电阻率等值线没有负异常在98测线71号测点区域,显示正异常且等值线密集应当与山的地形有关正好是个下坡。极化率等值线96-100测线45-55测线显示正异常与磁法的磁异常相吻合,阐明该区域地层喊有较多铁磁性物质,可能是铁矿。测区全部测点呈现G型测深曲线类型,阐明地下明显的电阻率界面有一种上面的低电阻下面的高电阻。由拟电断面能够看出二分之极距25-75之间测点1.2.3.4存在高电阻区域,并且该测区靠海,可能是某种侵入岩脉。第四节地震资料的解决与初步解释构造解释流程介绍资料准备1)检查并核对本工区全部时间剖面2)本工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资料,测井资料剖面解释层位对比及地质解释空间解释剖面闭合及构造图的制作综合解释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及其它多个地球物理资料进行解释,对本区域的沉积特性、构造发展史及含油气远景进行分析评价。如何对比地震时间剖面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在对比时间剖面前,最佳把基干剖面摆开来或挂在工作室的四周墙壁上,统观一下剖面,观看总体构造特性。拟定对比层位在时间剖面上会有诸多个反射层位,在对比时不可能每一层位都进行对比解释,只须选择重要层位对比。目的层是首选的对比层位,另一方面再选择能控制本区域构造特性及构造发展史的层位、选择角度不整合的层位等。选择基干剖面在本区域内要对比解释的时间剖面有诸多条,可能有数十条或上百条,为了提高对比效率和可靠性,从众多时间剖面中先在测网图上选出个闭合圈,最先对比解释此闭合圈上的时间剖面,待闭合圈上的剖面对比解释完之后再向其两侧外延扩展对比。以什么原则选择基干剖面呢?应选择反射层位较齐全、持续性好、波组特性明显、代表本区构造特性、规律性较强、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