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5600字(论文)】_第1页
【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5600字(论文)】_第2页
【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5600字(论文)】_第3页
【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5600字(论文)】_第4页
【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56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反馈配合康复训练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疗效研究目录TOC\o"1-3"\h\u268521绪论 1133092资料与方法 141382.1研究对象 123442.2纳排标准 2255482.3方法 2308372.4观察指标 3113742.5统计学方法 3234473结果 318958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131303.2两组治疗前后GDS评分结果比较 382863.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191244讨论 429486结论 56863参考文献 61绪论痉挛型脑瘫简称脑瘫,是由于胚胎期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等症状。近年来,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5~2.5%,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为1.5~5.6%,我国脑性瘫痪发生率为1.2~2.7%,作为导致儿童终生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沉重负担[1]。痉挛型脑瘫属于神经肌肉紊乱,一般发生于椎体交叉以上区域病变,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脑瘫患儿会因为活动受限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尤其以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更为显著[2]。严重者,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比如,独立穿衣、吃饭、如厕等等。国内外主要对于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从而难于顾及其他诸多并发障碍,严重影响脑瘫儿童的全面发展,造成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如何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成为了我们特殊教育要研究的一个问题[3]。目前临床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主要以综合训练为主,除传统的运动训练外脑电仿生电刺激、感觉统合训练成为临床的热点治疗方案,通过生物电刺激对患儿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其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而改善其相应功能,促进脑功能成熟,并改善认知的发展[4]。本文通过将生物反馈疗法加入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综合性治疗,从而改善患儿治疗效果,现将其进行报道如下。2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联合组包括男性女性分别为24、16例,年龄5个月~2岁,平均(1.22±0.22)岁;出生体重在1.5~4kg,平均(2.41±0.39)kg;对照组包括包括男性女性分别为22、1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36±0.22)岁;出生体重在1.5~4kg,平均(2.56±0.59)kg;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未显示明显差异(P>0.05),可比度良好,在开展研究前首先将相应研究方案及资料报告给伦理委员会并在获取相应许可后选择执行相应研究步骤。2.2纳排标准纳入标准:(1)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有关标准,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脑性瘫痪[5];(2)无严重并发症及癫痫患儿;(3)患儿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并且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排除标准:(1)患儿严重认知障碍,对评估造成影响;(2)存在脑积水、脑肿瘤者;(3)患儿营养不良;(4)存在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5)不能耐受有效电流的患儿;(6)因病情过于严重而无法配合治疗。2.3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常规训练进行康复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需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常规训练:常规治疗包括降低肌张力的被动运动,扩大关节活动度、控制头部,双手支撑、跪、爬、坐、走等训练;肩关节屈伸练习:1、肩部放松,手臂下垂,掌心向前。2、将肘关节屈曲,指尖尽力伸向肩部,然后缓慢放松,将肘关节伸直,指尖尽力向下向后伸。3、注意动作缓慢,匀速,尽力。手拿一个哑铃,然后将肘关节屈曲,尽量屈曲到肩部,然后再慢慢放松,将肘关节伸直,尽力往后伸。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2)腕关节活动度练习:1、腕关节掌屈指手腕向手掌一面活动,背伸指手腕向手背一侧活动。2、手放松,尽力将手腕掌屈,然后缓慢放松,再尽力将手腕背伸。3、注意动作缓慢,匀速,尽力。患儿手握哑铃,然后尽力让腕关节掌屈使手腕向手掌一侧活动,反之亦然;(3)腕关节拉伸练习:1、借助健侧手帮助练习患侧腕关节进行拉伸练习。2、先压住患侧手背使腕关节尽量屈曲,维持姿势不动。3、在搬住患侧手掌或手指使腕关节尽量背伸,维持姿势不动。4、注意保持患侧肘关节处在伸直位。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每个位置坚持15-30秒;(4)手指抓握练习:1.前三指练习,将矿泉水的瓶盖稍微拧松,让小A练习将瓶盖拧开或者拧紧。2.练习数数,将1-10用手指比划出来。3.玩游戏,石头剪刀布;(5)膝关节屈伸练习:1.患者处于仰卧位,平躺于垫子上,身体摆正。2.借助健者双手按住患者双膝,尽量使膝关节屈曲,贴近腹部。3.然后慢慢放松,将膝关节伸直,用力按压,使双膝能贴近地面。生物反馈训练:开展治疗前首先向患儿和家长讲述治疗原理、目标和训练方法,引导患儿对环境进行熟悉,并逐渐形成对于肌电刺激的兴趣,从而更积极的配合,开展生物反馈电刺激时患儿采取坐位,使得其可以直接看到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对于需要配合训练的肢体部位采用电极相连,每次训练在开展前先通过表面肌电值进行评估,并在要求下让患儿根据最大程度做抓握和足背屈曲动作。首先,肌电图会引起电刺激,按照计算机的指示,孩子会努力做和放松。当儿童收缩肌肉生成的表面肌电图超过阈值水平时,计算机显示成功,一个刺激作用于目标肌肉。相反,如果孩子的收缩肌力不够,它们就达不到阈值水平,不能产生电刺激。在训练中,可以根据情况调整门槛,为了避免门槛上升得太快,孩子们会继续的能力和关注,同时孩子们会持续进步。处理时间根据情况由机器自动调整,约10-20分钟.训练后休息5分钟进行下一次EMG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分为六个模块,选择其中三个模块:第一个肌肉松弛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和肌力耐力训练。肌肉松弛训练每次持续5分钟。孩子们需要尽量保持安静,放松肌肉,使表面上的EMG值低于设定的阈值。这样,电脑屏幕显示太阳慢慢升起,或者绿色的光亮起,音乐连续播放。相反,如果孩子的放松不满足要求,则不能运行动画,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阈值。该系统有多种动画模式可供选择,大大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兴趣[6]。肌肉力量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各10分钟,以确保孩子们不会太累,有兴趣参加第二天的训练。训练方法基本上和以前一样,作为疗程每天进行1次、每周5次、30天的训练。2.4观察指标(1)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对患儿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将疗效分为显效(总分之和较治疗前高出20分及以上,且分项功能评分≥12分)、有效(总分之和较治疗前高出10分及以上,且较治疗前高出分数不超过20分,12分>分项功能评分≥6分)、无效(总分之和较治疗前高出分数低于10分,或低于治疗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该评分由不知情工作人员依据患儿做出的动作完成程度进行评估[7]。(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S)评估结果,GDS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完善和功能情况,包括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行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采取发育商进行计算,分数越低代表该维度异常情况越严重;该评分由不知情工作人员依据患儿表现进行评估[8]。(3)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5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通过SPSS22.0软件完成,其中计量的信息采用(±s)呈现,两组间采取t值分析,多组采用齐性方差检验;计数的信息用(%)呈现,通过x2分析;P<0.05为差异较为明显。3结果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联合组(n=40)19(47.50)17(42.50)4(10.00)36(90.00)对照组(n=40)14(35.00)15(37.50)11(27.50)29(72.50)X24.021P0.0453.2两组治疗前后GDS评分结果比较联合组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会行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GDS评分结果比较(`x±s)组别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行为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联合组(n=40)64.56±7.4177.56±8.14*38.48±7.9459.61±6.76*53.76±5.4665.35±6.42*62.56±8.5675.29±7.61*55.23±6.3567.56±7.29*对照组(n=40)65.26±7.5272.35±7.29*37.59±8.2153.59±5.38*54.36±5.9661.28±5.86*63.49±7.9371.39±6.85*54.85±7.1562.07±6.85*t0.4193.0150.4934.4070.4692.9610.5042.4090.2513.471P0.6760.0040.6240.0000.6400.0040.6160.0180.8020.001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3.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50%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哭闹皮肤破损感染烦躁总发生率联合组(n=40)2(5.00)3(7.50)3(7.50)1(2.50)9(22.50)对照组(n=40)1(2.50)2(5.00)2(5.00)1(2.50)6(15.00)X20.739P0.3904讨论随着日常生活的多元素发展,造成脑瘫患儿患病的因素也不断增加。而痉挛型型脑瘫患儿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其病程长、症状复杂多样,常规的康复训练内容较为单调、费时费力,患儿的服从能力较差,在感觉运动控制、核心肌群肌力等方面的训练较差,所以在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要从多方面着手,以提高疗效。肌电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相结合的技术能对患儿功能的学习进行引导,从而实现脑瘫儿童残留自发表面机电信号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实现巧妙结合,从而帮助脑瘫患儿重新建立新的大脑指挥功能,这属于现代神经和康复医学主动治疗模式的典型。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生物反馈联合常规训练有较好的疗效。脑瘫儿童常伴有姿势与运动障碍,且不同类型之间的症状表现不一,运动发育迟缓以及运动方式异常是是识别脑瘫的标志,粗大动作发展在所有发展中是最差的,不同程度的脑瘫患者,损伤越轻,其持续进步的空间越大,越严重的脑瘫儿童,他们的动作发展会出现停滞现象,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针对脑瘫儿童的粗大动作的训练也是刻不容缓。脑电仿生电刺激将治疗电流无创伤的导入小脑顶核区,达到改善大脑供血、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使得脑部血液循环功能得到改善。脑部血流能在电流刺激下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提升神经的可传导性,使得患儿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反馈为脑瘫患儿提供大量的感觉刺激,包括内耳前庭觉、本体感觉、皮肤触觉、视听觉等,使得这几种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使得患儿对外界刺激做出良好的顺应性[9]。联合组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会行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提示生物反馈联合常规训练能明显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从而帮助其获取良好的运动功能,改善脑瘫相应症状。目前研究认为脑电仿生电刺激仅能通过调整患儿脑部血液循环来对其神经系统进行调整,通过训练来提升患儿调节感觉信息的能力,从而克服感觉信息接受和处理问题,对患儿组织能力、注意力集中有更大的帮助,使得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整合功能更高,从而提高其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功能[10]。动作发展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手的动作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最早起源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让婴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启动自己的双手,感知认识自己的双手,体验手部抓握、扔、捏等动作的方向和力度,同时,当手的动作发展越精细,大脑激活的面积越大,因为技巧性的精细动作需要有更多复杂功能的神经元支撑。对于脑瘫儿童来说,其精细动作的掌握非常重要,特别是手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都会用到手,又特别是生活自理这一方面,穿衣、吃饭、如厕、身体清洁都会用到手。并且早期精细动作的顺利发育有利于脑功能的成熟,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患者在接受生物反馈的同时可通过这种刺激形成对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进而实现患儿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良好的效果。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50%与对照组15.00%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不明显增加患儿不良反应。脑电仿生电刺激的电流均设置在安全范围内,故而不会明显对患儿产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此外也有临床研究从从MRI征象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脑瘫患儿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故头颅MRI表现亦不同,早期表现可为脑室周围白质囊腔形成,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和脑室壁不规则,髓鞘形成延迟等;晚期MRI影像改变多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T2高信号,脑白质容量减少,脑室扩大且室壁不规则,胼胝体变薄,脑沟、脑池异常改变,脑沟可接近或达到侧脑室边缘室旁白质软化是一种脑缺血缺氧性变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能导致双侧痉挛性偏瘫、四肢瘫痪等,而生物反馈能通过调节患儿脑内血流,改善患儿脑室旁血氧循环功能进而减少脑室旁白质的软化组合中枢神经信息来有效整合感觉信息,平衡网状上行机制,从而使得机体能对各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应答,改善其脑发育,调节其基底节丘脑功能,进而降低其进一步脑瘫的发生风险[11]。结论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说,应用生物反馈疗法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促进脑瘫患儿更加进行全面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应大力推广,以帮助更多脑瘫患儿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AkiraN,TakEfUmiM,WataruM,etal.Predictionofprognosisofupper-extremityfunctionfollowingstroke-relatedparalysisusingbrainimaging[J].JournalofPhysicalTherapyence,2017,29(8):1438-1443.[2]张新恒,王德强,毕锋莉,等.脑性瘫痪的定义,病因机制及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21,11(3):1172-1178.[3]RajeshS,PaulV,MenonVG,etal.Securebrain-to-braincommunicationwithedgecomputingforassistingpost-strokeparalyzedpatients[J].IEEEInternetofThingsJournal,2020,7(4):2531-2538.[4]边传振,朱美娇,鲍超,等.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评估无灶性脑瘫患儿脑损伤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4):70-74.[5]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22):12-19.[6]KoJ.Functionalimprovementafterthe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88(gmfm-88)item-basedtraininginchil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