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_第1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_第2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_第3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_第4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生产状况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采取了“东渐、西部、海域发展”的战略政策,深入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余年的“中期”尺度上回顾这一新阶段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对今后我国石油产量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深入认识。1大区域和时间分类1.1开鲁地区的油田、油田将全国油田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西北区、南方区和海域6个大区。东北区以松辽盆地为主体,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庆、吉林分公司以及辽河分公司在开鲁地区(属于松辽盆地西南隆起)的油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以及地方的“齐市”公司的油田;该区还包括二连、海拉尔和伊通等盆地。华北区仅在渤海湾盆地有石油,一般统计中仅指其陆上部分。江淮区包括苏北、江汉和南襄3个盆地。以上3区可统称为东部(老油)区。西北区指鄂尔多斯盆地及以西的地区。南方区有四川、三水、百色、景谷等产油盆地(产量较少)。海域石油主要产于渤海和南海东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其次为北部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1.2分油田规模变化的基本过程为了从中期尺度上展示产量变化的趋势,一是从资料截止的2004年上溯20年,按10年间隔截取1984年、1994年和2004年三组数据作对比,这种选取类似随机抽样。并且1984年和2004年也是目前能获得分油田详细储、产量变化的最早和最晚年度,从其变化得出的结论便于与储量变化、油田的规模构成变化相对比。二是按储量,特别是产量变化的“关键点”划分时间段,这个关键点可以从对东部老油区的分析中找到。2东老油区的产量和组成发生了变化2.1生产指标变化东部老油区是我国石油主力产区,产量曾长期呈上升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产量增长幅度明显变小,在1988年出现了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折。这个年度恰与华北区(渤海湾盆地)、江淮区的年产量转折点吻合,而比东北区的年产量变化点早2年(表1)。东部老油区剩余可采储量峰值在1985年,比产量的峰值年早3年,这符合产量的变化滞后于储量变化的一般规律。作为我国主要石油基地的东部老油区经历了近30年的储、产量增长之后转向下降,这不能不被视为一个影响全国石油发展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在2004年到峰值年或2004年到1984年的两种对比时间段间所出现的产量年均增量、年增率的不同结果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间所进行的随机抽样式的年度对比,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趋势性的变化。2.2区域可采储量增量的年际变化1988年以来,东部老油区的产量整体呈降势,16年间的平均年递减量为111.6×104t,年递减率为0.94%。但2004年与1984年的产量相比则略有增加,平均年增量仅为8.7×104t。以10年为期,前10年平均年增量为161.8×104t,后10年为-144.3×104t(表2)。而东部老油区的剩余可采储量在峰值年(1985年)为204452×104t,2004年为150525×104t,19年间平均年递减量为283.8×104t,明显超过了2004年与历史峰值年间产量的平均年递减量(111.6×104t)。这说明东部老油区产量递减的根源之一是可采储量的补充系数小于1。由于东部老油区的产量下降,其占全国产量的份额大大降低(表3)。2.3老地区、北区和华北区小幅度来变化东部老油区的产量集中在东北区和华北区,1988年以来的产量减少也主要是由该两区的产量变化造成的。江淮区的产量2004年与1988年和2004年与1984年对比都有小幅度的上升。在江淮区内部,南襄和江汉盆地20余年来整体呈降势,1984~2004年平均年递减量约为2.8×104t,但苏北盆地的产量上升(平均年增6×104t)却超过了南襄和江汉盆地的递减量。东北区在1984年还仅有松辽盆地产油,到2004年已有二连、海拉尔、伊通等盆地产油,但该年松辽盆地产量仍占东北区产量的97.88%。华北区一直仅有渤海湾盆地产油。松辽和渤海湾盆地(陆上)在1984年和2004年分别占东部老油区产量的96.51%和94.88%。3西北地区的产量和组成发生了变化3.1西北区产油盆地产量增加中国最老的产油区在西北,建国初期也曾几乎把全部普查勘探力量集中在该区。然而,从发现大庆油田开始的“战略东移”,却使西北区长期成为被忽视的地方。以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为契机,开拓西部逐渐被人们接受。于是,在人们的习惯语言中西北成为“新区”,成为对东部老油区实现产区战略接替的主要希望所在。20年过去了,不仅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酒西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又增加了吐哈、焉耆、三塘湖等新的产油盆地。20年间西北区的储量、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的产量分别是1984年和1988年产量的5.77倍和4.42倍,产量平均年增量分别是164.8×104t和192.8×104t。以上的论述和表2中的数据表明:①由于西北区产量呈持续升势,对比时所采用时间段起始的早或晚(如1984年开始或1988年开始)一般只能造成上升数字间不大的差异;②西北区的产量上升速度在加快,后期的年均增量一般都明显大于前期。与上述增势相对应,西北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率也由1984年的6.03%增加到1994年的10.75%和2004年的22.97%(表3)。以1988年为起点计,西北区的增产量为同期东部老油区减产量的172.76%。换言之,西北区的增产不仅弥补了同期东部老油区的减产,而且也是全国石油产量增长的首要贡献者。1984~2004年本区剩余可采储量年均增量为2191×104t,为同期产量年均增量(164.8×104t)的13.3倍。因此,西北区的产量增长有较坚实的储量基础。3.2西北区盆地产油气藏成藏潜力在20世纪80年代,多数人把西北实现产区接替的希望寄托于塔里木盆地,继之扩大到新疆三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在对低渗油田的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和地方及民营采油大发展的基础上,鄂尔多斯盆地储量、产量快速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要求以整个西北,特别是6个盆地(表4)的共同努力实现产区战略接替的目标。20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证明,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三大盆地是西北区增储上产的主力,其产量增加量占西北区的85.78%(表4,其中鄂尔多斯盆地1994年的产量未包括各县钻采公司名下的产量,因而明显偏低;吐哈盆地从1992年开始独立计算储、产量,该年产油量为58.5×104t)。但近年来的勘探表明,这3个盆地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岩性油气藏或以岩性为主控因素的岩性-构造油气藏。在勘探深度大、地表条件差和勘探程度低的情况下(这在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更为突出),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难度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分析一下鄂尔多斯盆地2004年产量的构成能给人不少启迪。该年长庆油田产量为774×104t,而延长油矿和各县钻采公司名下的产量分别为211.7×104t和508.9×104t1,其他单位(如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产油量约为10×104t。各县钻采公司实际上是民营的,国家和省并没有给予投资,但其产量却占全盆地产量的33.82%,这一产量已近于吐哈、柴达木、酒西3盆地产量的和(表4)。西北的三大盆地加上东部的松辽和渤海湾盆地的产量约占全国石油产量的95.93%(1984年)至84.99%(2004年),这充分说明了少数大盆地的主力作用(表3)。4该海域的产量和组成发生了变化4.1海域石油产量与西北区相比,海域更是名符其实的“新区”。在海域,1984年仅渤海产油32×104t,占全国产量的0.27%;1990年9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一个中外合作开发油田(惠州21-1)投产,当年海域石油产量突破100×104t;1991年8月南海北部湾盆地自营开发的涠10-3北油田投产;到1993年渤海和南海产量分别为111.8×104t和340×104t。以1988至2004年的16年计,海域产量年均增加量为149.8×104t,已超过东部老油区的同期年均递减量111.6×104t(表2)。这使得海域占全国产量的比例由微不足道的0.27%增加到2004年的14.08%(表3)。4.2储产比变动的南海表现为与东部、西北等区的产量构成变化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海域内部正实施着产区的接替。以2000年为例,南海产量占海域产量的60.21%,其中珠江口盆地占54.88%,而据有珠江口盆地大部分面积和油田的深圳分公司产量占海域产量的44.9%。深圳分公司的产量曾快速上升,1997年达到峰值1297.3×104t,占当年海域产量的79.9%,但其储产比降到了1.7;此后产量连年下降,到2003年产量仅为867.6×104t,为峰值年产量的66.88%,储产比为2.3;2004年产量增加到1097.5×104t,储产比仅为0.82(表5)。为了弥补深圳分公司的减产,湛江分公司的产量由2001年的195.9×104t增加到2003年的410.8×104t,但2004年又降到了373×104t。整个南海的储产比在2003年为4.12,在2004年降到2.55。特别要注意的是,按储量依次排序,珠江口盆地主力油田(可采储量大于1500×104t)2004年的储产比:流花11-1(稠油)为4.63;西江30-2为-2.4;惠州32-3为4.85;西江24-3为-1.83(储产比出现负值意味着累积产量已大于储量表上的可采储量,这显然是没有及时复核储量所造成的)。惠州32-3油田1997年产量为236.3×104t,储产比为2.2;2004年产量已降到44.8×104t,储产比反而有所上升。海域的条件使油田挖潜措施受到很大的限制。无论是在南海东部还是在整个南海,在这样低的储产比背景下改变产量快速下降趋势的可能性都不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渤海发现了以蓬莱19-3为代表的一批新油田,稠油开发的实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该区产量由2000年的351.4×104t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941.5×104t,储产比高达25.5。渤海将在短期内超过南海而再次成为海域的首要产区,其未来的增产在弥补南海产量的快速递减后仍能对海域和全国产量的上升作出“贡献”。相对于陆上产区来说,南海产量的快速上升和继之的快速下降,是合乎一般海上油田的产量变化规律的。在对海域产量作中、长期预测时必须考虑以上因素。5全国产量的变化5.1西部存在较大产量差异每个有独特勘探领域的产油区,都将按油田生命周期经历自己的兴衰。在一个有多个产油区的国家(或大区域),产区之间的战略接替有3种表现形式:①在老油区产量尚未下降就实现了新区的接替,整体产量将跃上新台阶,产量持续上升,如前苏联从“第一巴库”到“第三巴库”(西西伯利亚)的发展;②在老油区产量已经明显下降后,新产区才得以接替,整体产量将下降到低台阶或产量曲线出现明显波谷;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情况,即大致保持整体稳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石油产量变化恰属于第3种情况,即西北和海域两个新区的产量上升弥补了东部主力油区的产量下降,并使全国产量有小幅度上升(表2)。如果没有新的产区接替,且这种态势再保持10年,全国产量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1.8×108t;情况更好时有可能持续15年,在2020年前后达到1.9×108t。5.2天然气、南海和南海储产比是评估已探明储量(油田)今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参数。从20年的时间尺度上看,全国储产比从1984年的19.5降到2004年的14.1(2004年世界石油储产比为40.5),新增可采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入不敷出的(表6)。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海域的储产比在2004年整体上已降至11.55,低于全国均值,且南海产量已开始下降。而西北区的储产比也从1984年的31.3迅速降到2004年的16.4。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的一些主力油田已经出现产量下降的趋势。在塔里木除了新发现的塔河油田外,3个可采储量大于1480×104t的主力油田依次是哈得4、塔中4和轮南油田,2004年其储产比依次是11.4、7.3和4.4,后两个油田已越过了产量峰值,产量连续数年下降。在整体仍处于青年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