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西农业灌溉研究_第1页
明清时期河西农业灌溉研究_第2页
明清时期河西农业灌溉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河西农业灌溉研究

甘肃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然而,从春天到夏天,每年都会结冰的院长,冰已经越来越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洪水从山上流出,滋润着绿化区。因此,自古以来就有相对发达的灌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兼之统治阶级用兵西北,缺乏军粮,因此河西的荒地得以大量开垦,水利也相应得以大规模开发。河西水源主要是祁连山雪水。为了引水灌溉田地,这一时期不仅修筑的河渠数量多,而且有些工程规模也很大。在河西走廊从东到西,沿着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开挖了许多渠道。每条渠从上到下又修提筑堰分引出许多条支渠,浇灌沿渠一带土地。河西走廊东部。武威有金渠,大渠、永渠、杂渠、怀渠、黄渠共六条大渠。永登最大的渠是大通渠,浇田一百三十多顷;另有庄浪渠、岔口渠等渠能浇田五百多顷.民勤共有大渠七条,浇田九百二十多顷。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民勤县城东南一百里,从西河口起到大更名坝和二更名坝以下,修了一条大渠,又分出东、中、西三条支渠,在这三条支渠上再开岔渠几十条,各长数里不等,浇灌渠旁土地。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城东西的新开渠、仁寿渠,城西面的龙首渠,都是明朝嘉靖年间开凿的。这三条渠分别浇灌城东西两面的土地.而城南的土地由阳化西渠、阳化东渠、宣政渠、大慕化西渠、大慕化东渠和小慕化上坝等渠浇灌。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修的鸣沙渠,长六十多里,浇灌城北的土地五十七顷。高台县、临泽县等县也开挖了许多渠道,在渠旁广种稻谷和其它庄稼。河西走廊西部,主要是沿疏勒河开挖渠道。安西县境内开渠的情况是:从安家窝铺起到乾沟止,开渠一条,长五十里;自炭窑起到安西城一带开渠一条,长五十一里;后来又从安家窝铺的新开渠口上游七里的地方开渠一条,长一百零四里。敦煌县在明清以前已有普渠和永丰渠,但因地宽渠浇少,灌不及,所以又新开了通裕、庆余、大有等八条渠,共计十条渠浇灌全县的土地.酒泉城西南文殊山口外的免儿坝渠,长二十多里;城南的红水渠,长一百多里,城东南有丰乐川渠,浇灌全县的土地。为了浇灌更多的土地,大面积提高农业产量,明清时期的地方官还督修了一些穿山越岭的引水工程,这些工程充分显现了河西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明隆庆元年(1567年),在张掖县开挖梨园堡新开渠。此渠要通过“石崖一里,钻明沟四十丈,石洞四十五丈.河口北筑拦水坝二道,南开利沟一道,下安石柜四个,上搭凳槽六连。小草场沟首安闭水闸一座,退水闸一座,低窳一十五处,搭凳槽一十五连”.酒泉城南一百五十里的祁连山脚下的九家窑有良田万亩,但因无水,只得荒弃.清雍正十年(1732年),肃州知州童君华开始督修这里的引水工程。他集结匠役,“凿通大山五座,穿洞千余丈,洞高七尺,阔五尺,开渠千五百丈。其悬崖断岸,水不能过者,架桥四座”。洪水河上游因地势高土地不能浇灌,童君华呈报朝廷后,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动工开渠,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基本完工,共花费白银上万两。这里山高坡陡,修渠时,“人马蚁缘而下,大不盈寸”,因断壁很多,渠道不能联属,还要架设渡槽,修明渠暗洞,其技巧“疑于鬼工”,令人惊叹。此渠仅长十里,而暗渠却占去全长的十分之七,可见工程之艰巨。明清时期河西的地方官对水利的兴修极为重视。明朝在河西屯田,屯田官兼管水利,打破了地方豪绅对水利设施的垄断,“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西抵肃州,绵亘近二千里,所资水利,多夺于豪势”。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地方官在河西走廊西部的赤金堡招集民户,开挖了四条渠道,“灌田六十余顷”。地方官还给迁到河西的民户提供生活方便。清初从外地迁敦煌的民户有二千四百户,敦煌地方官把空闲营房借给这些民户居住,还给每户发房价银三两,并“于城外每户给隙地二分四厘,各盖房二间”,“每户应给地一顷”,“共给地二千四百五十顷”。这批民户在当地得以立足,很快修复了已经淤塞的东大渠、西大渠,又新开了庆余渠、西中渠。明洪武年间,肃州千户曹斌在酒泉城外引河水灌溉旱田一千多顷,还开挖了黄羊坝、沙子坝、洞子坝等渠道,其中黄羊坝渠和沙子坝工程较大。黄羊坝渠起自酒泉城西的讨来河岸,止于城东北的水磨渠。渠“阔一丈,深三尺五寸,长六十余里”。沙子坝渠在黄羊坝南,长七十余里,“阔一丈五尺,深三尺”。酒泉城南有不少荒地浇不上水,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兵备道陈其学在这里开挖了一条渠,使“水得周济近城之田,因得复成沃壤,故名曰通济渠”。清雍正年间,肃州知州童君华为了修九家窑水利工程,曾前后捐银三千两。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以后,左宗棠因河西战乱刚刚平息,为稳定政局,发展生产,除发放赈粮和寒衣外,又进行屯田和开渠。他督率军民在张掖开渠七条,修复了废弃的马子渠五十六里,浇田六千八百亩。在“肃州就临水河治七大坝,并以均差徭。抚彝厅报开挖渠道,支银一千七百七十五两有零”。在特殊情况下政府也动用兵力修渠。清同治初年,因黑河水泛滥淤塞了马子渠道,时值姓徐的提督在河西带兵,便督率所属官兵用一年半时间修复了整个渠道,“徐帅朝夕督工,疏浚引水,全资灌溉。”河西各州县的地方官在农闲时,都要督率百姓分段筑渠堤,浚渠身,开支渠,增建水闸木槽。凉州知府和甘州知府还在每年春夏之交亲自巡视水利工程,然后将情况“通报查考,即以修渠之勤惰,定州县之功过。遇有保举,将如何修渠造入事迹册内,以表实在政绩”。明清时期河西修筑的水利设施,收到了明显的效益。由于荒地大面积的开垦,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国家的赋税收入也有了增加。酒泉城东南的丰乐川渠修成后,沿祁连山脚下的一带土地得到了浇灌,“边堡之民,遂足食矣”。酒泉城南红水河上游的东渠修成后,能灌溉土地数百顷,每年增收粮食二万石,“河西边郡获此利济,无旷土,无游民”。酒泉城南的沙子坝渠东西二洞子修成后,沿渠一带土地年年丰收。当时民谣称:“有人修起西洞子,狗也不吃麸拉子”。这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当确定无疑。由于耕地的增多,产量的提高,国家在河西的赋税收入也有了增加。就高台县在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四年(1726年)、五年(1727年)、和十一年(1733年)四个年头而论,总计新开荒地五十三顷多,而这些土地从雍正七年(1729年)到十二年(1734年)就给国家纳粮共一百四十多石。清朝初年武威县的黄羊渠一带土地,每年给国家纳粮五千一百二十七石,纳草三万八千二百五十三束;杂木渠一带每年纳粮七千三百八十七石,纳草五万九千六百四十束。武威县从雍正四年(1726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于水利的兴修,“新垦熟地六十七顷二亩三厘”。使国家所收赋税增加很多。除浇灌土地外,有的渠道还兼有防洪作用,有的还能泛舟运粮,转动水磨。如临泽县的渠道要流经一些旱河滩,平时河滩里并无滴水,但当雨水季节,百川之水汇集,洪水奔腾而下,漫入渠中,或将渠岸冲决,或将渠床淤塞,为害极大。清朝时开始在渠道上安置水闸,又“挖开上流,分出支流”“以杀其势”?使洪水的危害得到了控制。黑河水还被广为用来载运。清雍正年间,一个名叫沈青崖的官员曾试造了一种叫“子”的平底木船,因吃水只有七寸,故能在浅弱的黑河上行驶,每船能“载粮二十四石”。从高台至张掖,“轻舟逆水东下,三人驾之,行四日。重运,顺水而西,四人驾之,亦行四日。装卸、阻风、往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