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_第1页
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_第2页
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_第3页
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_第4页
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的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与民大起义

清康熙五十六年,撒马西蒙古喀什国防部部长萨布拉坦出兵占领拉萨后,军队抵达四川和云南边境。继吴三桂叛乱后,西南再次成了清朝内陆边防的“软肋”。面对如此之局面,为了维护川滇的稳定。清雍正年间,朝廷在云贵川三省进行了“改土归流”,剪除了各大土司对西南的威胁。此外,在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中,为了进一步稳定西南内陆边防,雍正帝又在黔东南苗疆厉行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开辟苗疆“生界”军事行动,设置了“新疆六厅”。但在开辟过程中,由于穷兵黩武,最终诱发了雍乾苗民大起义。朝廷在平息起义过程中,为防范新一轮冲突,在此任用了当地征苗有功者、或土人为土司,以代理朝廷实施间接统治。这些新置土司,由于深谙苗情,在治理苗疆过程中又能兼容清朝的治边理念,为稳定苗疆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查阅当前学界涉及这一研究题域的成果,专著主要有《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苗疆开辟与社会再造》等;论文有《清朝前期完善贵州建置、开辟“苗疆”及其影响》、《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对贵州苗疆的开辟》、《苗疆再造与改土归流》、《在苗疆发现历史》等等。但真正从边疆稳定,苗疆的社会重建与土司新置这一关系展开深入研究者甚少。基于此,本文拟从武力开辟苗疆及社会隐忧、苗疆开辟后社会各阶层的认识、土司设置与边疆稳定等方面加以考察之,以求教学界方家。一、开江路以明金黔东南苗疆在雍正朝开辟前,“向为生界”,无土司管辖,涉及范围包括今天的榕江、从江、雷山、剑河、台江、三都、丹寨等六县,及其毗连地带。这一地区广袤二三千里,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地要冲。主要大江有清水江和都柳江,沿江下行可分别到达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的北部有湖广经黔入滇道从此经过。这一驿路,孔肠一线,为中央王朝经营云南的军事要道,一旦经营未善,驿路不畅,云南局势就会岌岌可危。康熙五十六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后,兵锋直指四川、云南边境。西南继吴三桂叛乱后,再次成了清廷内陆边防的“软肋”。朝廷为了维持云南的稳定,保证该条驿路的畅达,如何经营黔东南苗疆事宜,提上了议事日程。雍正五年,镇远知府方显云:黔省“自黎平府以西,都匀府以东,镇远府以南皆‘生苗’地,广袤二三千里,户口十余万,不隶版图。”进而又曰,该区“无土司管辖。官民自黔之黔,自黔之楚,之粤,皆迂道远行,不得取直道由苗地过。内地奸民犯法,捕之急,则窜入苗地,无敢过而问者。苗又时出界外肆剽掠,内地商旅尤以为苦。界以内弱肉强食,良懦苗民咨嗟太息,恨控诉无所。此黔省之大害也。诚能开辟,则害可除。”方显这一言论说明问题有二:(1)苗疆位处湘黔桂毗连地带,战略地位关系西南全局,如不积极经营,极有可能影响西南地区的战局。(2)苗疆位处湖广经黔入滇主驿道上,这一地区或奸民窜入,煽动苗民,反抗朝廷;或苗民械斗,引发骚乱,就会能导致驿路不畅,进而引发清廷经营云南事宜举步维艰。故建言清廷急需直接将其纳入统治之下。鉴于此,鄂尔泰云:黔东南苗疆“若不改土归流,三省交界均受其扰”。又奏:“黔省下游一带边界,生苗盘踞,劫杀横行,阻塞道路,为害已久。如黎平、镇远、平越、都匀等府‘生苗’环处,俱在百里内外。至凯里地方,则二十里,十余里以外,即系‘生苗’错杂而居,并无防隘,且凯里去清平驿仅四十里,逼近冲途,关系尤巨。故自臣受事,早经留意,详筹博访,而后举行。是即用全力需岁月,必当开通安置,而不可更贻后患也。”张广泗亦说:黔东南“一带生苗,实为民生大害,地方隐忧,欲乘国家承平无事之日,布置开通。”因此对于地处“羊肠一线”,“逼近冲途”的黔东南苗疆。清廷主张“如欲开江路以通黔粤,非勒兵深入,遍加剿抚不可”等等。以上诸言论,一定程度上只看到了开辟苗疆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而很少涉及苗族内部社会传统文化,这种忽视苗疆与内地的文化差异,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做法,必然导致滥杀无辜,引起苗民的反抗。如清军在进攻清水江时,“独捣苗人巢穴”,导致苗人“四山号泣”;进攻上江来牛、定丹时,清军“擒斩四千”等等。据统计,在雍乾苗民起义中,苗疆被毁苗寨1224座,起义牺牲者17600余人。被俘苗民25000余人,其中11000余人惨遭杀害。被俘者家属被“充赏为奴”者计13600余人,此外,还有因清军围寨,被迫投崖自尽饿死者,“实不下万人”。这样大规模地屠杀,无疑激起了苗疆各民族对清军的强烈愤恨,致使苗民起事不断。雍正十年,苗疆“上下九股数百寨反”,出抗官兵,锐不可当。雍正十三年,古州八妹、高表、寨蒿等寨苗民,在包利、红银等领导下,发动起义。顿时“六厅”内外,“群相附和”,“妇人女子,群起若狂”,一时苗疆起义蔓延之势不可收拾。此外,鄂尔泰这一以武力开边的做法,为部分杀良冒功者埋下了隐患,进而导致苗民对清廷“痛恨切骨,结为死党,以拒官兵”。如八寨协副将冯茂为争邀军功,肆意杀害顺苗即为一例。《张广泗奏参副将冯茂折》载:查该副将驻扎八寨时,有一苗寨名乜告者,“自将其寨旁林木尽行砍伐,毁垣填壕,以示不反。该副将贪其易剿。于闰四月初五日潜夜发兵,袭而杀之,以致苗人愤恨不平,结党攻城。”“九门一带苗众在新疆境诸苗内最为懦弱,实系附从,并非首逆,该苗背负枪械,往杨老军营缴械。乃该副将差人于中途要截,杀戮数十人。又传集九门一带已抚苗人千余名赴营领赏,并挑运军械,诱之卡乌河下宰杀至六百余人,捏报战功。”以致八寨、九门一带苗人,在卡乌、烧茶等处拒敌官兵,屡肆扰害。《谕总理事务王大臣著将张广泗所参副将分别严审定拟》亦载:“有乜告一寨,自将其寨傍林木,悉行砍伐,毁垣填壕,以示不反。冯茂贪其易剿,反潜夜发兵,袭而杀之,以致苗人愤恨攻城,几致威殆。……查九门等苗最为懦弱,实系附从,并非首逆。冯茂领兵到日,该苗即相率投诚,背负枪械,前赴哈元生军营缴纳。而冯茂差人于中途要截,杀戮数十人,又传集九门一带已抚苗人,赴营领赏,诱之卡乌河下,宰杀六百余人,捏报战功。以致八寨、九门等处苗众,结为死党,抗拒官兵。”等等。以上所举,反映了鄂尔泰等人一味的强调武力开边、忽视苗疆内情所诱发的恶果,使得雍正朝开辟苗疆陷入了“剿之不能,招之不信”的僵局。引起了朝廷上下震荡,议论纷纷。故朝廷对杀人冒功者必须严惩,对开辟苗疆的经营策略必须做出新调整,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新辟苗疆社会的长期稳定。二、开苗疆的策略选择开辟黔东南苗疆,是雍正朝着眼于西南内陆边疆局势,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变革。但清廷在开辟过程中由于穷兵黩武、行政管理失误,加之对苗疆内情认识不足诸多原因,最终引发了雍乾苗民大起义。据官方文件统计,开辟苗疆自雍正六年至十三年,凡大小战争30余次。仅平定清江一地,共计大战7次之多,具体战次见表1。此外还有若干小战未载其中。这些规模不等的苗民起义,严重危及了清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忧虑,一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深悉苗情的杨名时说:“查贵州接壤苗疆地方,生苗在南,汉人在北,而熟苗居其中间”。彼此相安,其来已久。但自开辟苗疆后,生苗之地界反被官兵驻扎,使生苗失去了安身之所。故认为“御夷之道,贵在羁縻”,“给与土官世袭,分管其地”,“不然,(臣)恐兵端不能息也。”杨明时的言论无疑击中了开辟苗疆的实情,揭示了鄂尔泰等人主张武力开边的不足。进而他还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奏言,如不实施土官治理,不仅国家财政难以支持,而且还会激起苗民反抗,引发清军与苗民持久的拉锯战。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经营方式。开辟苗疆的主要负责人鄂尔泰亦说:“黔省苗疆一案,系臣奏请料理,今台拱、九股诸苗肆行反覆,扰累腹地。皆臣布置未妥、筹虑未周之所致,罪无可辞”。鄂尔泰敢于承认自己在开辟苗疆的失误,无疑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也道出了需要对苗疆经营策略进行新的调整。对鄂尔泰等人在开辟苗疆过程中行政管理过失,雍正帝一面给予了委婉地斥责,一面又说:“朕询问情由,鄂尔泰亦以意外为词。……则朕一时轻率误信,亦无以自解。”此外对于武力开辟苗疆事宜,乾隆帝也说:昨据署贵州总督张允随奏报:“黔界苗瑶,焚劫抢掳,扰害永从等处地方。现在调拨官兵前往擒拿’等语。朕思苗性凶顽,向来不服王化,往往抢夺民财,戕杀民命,为地方之害者已非一日。雍正年间始加意经画,以为乂安生民,一劳永逸之计,此办理苗疆之本意也。乃十数年来,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一事甫定,一事又起……即广泗在朕前,有可保十数年无事之奏。乃言犹在耳,而永从之案又报到矣!岂得谓之无事乎?看来苗疆之事,未得善策,若云经理之人未尽心力,不足以示惩创,则前此古州之役,亦可谓惩创矣。若云苗人难于革面革心,则经理已久.而反复如是,是终无可以化诲之日矣!每一番戡定,必议设汛添营;有一番剿捕,必致征兵糜饷。国家安得有如许兵力,如许经费,尽用之苗地乎?”乾隆皇帝的言论,总结了开辟苗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为开辟苗疆主要是经营未得善策,准备重新回到羁縻苗疆的道路上来。但是这次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归,而是要放弃武力开辟苗疆之策,选择一套有利于苗疆稳定的经营策略。既然要重新审视开辟苗疆的成效,那么应该如何治理呢?朝廷及各地方大臣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理建言。方显、张广泗等人主张在苗疆启用苗族头人,授以“土职“,令其分管其地,以加强统治。贵州按察使方显奏称:“查群苗野性,向无统属,凡有蠢动,寨中即有一二知事苗头,欲行禁止,奈平素无权,群苗罔遵约束,今若就其求抚时,即于各寨编立烟户册,每十人为一甲,择一老成者为甲长,给以委牌。每十甲为一保,择一强干者为保长,给以委牌。凡遇朔望,令保长赴就近地方官衙门听讲上谕,通事、番译,仍量赏盐烟,以示奖励。并令保长回寨,督率甲长,家户谕晓。如此庶群苗各遵约束,而日渐月摩,不出数年,其野性可以渐驯,教化亦可以渐孚矣!”方显曾是开辟黔东南苗疆的主抚派官员之一,在经营过程中,他极力反对武力开辟苗疆,积极主张沿用苗族“议榔”,通过“里老、行头”与各寨“结盟”的方式,逐渐推行对苗疆的治理。由于这一经营策略符合苗疆实情,因而能较快的为苗民接受,其开辟成效,深得雍正帝赏识。因此他的这一言论是建立在尊重苗疆内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当时朝廷命员所推崇。而大举武力开辟苗疆的贵州总督张广泗,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针对黔东南苗疆苗、僚杂处,语言各异,生态环境迥别等一连串的客观现实,会,仅靠军事戍边,照搬内地的行政体制是肯定并通过自己在开辟苗疆过程中的生死磨砺后,逐不够的,故借助土司的内向性和制度性的安排,步领悟到,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地方社才能有效地治理苗疆地区,进而拱卫西南边防。故也积极主张启用当地土人,以加强对当地的统治,他说:“查苗疆初辟,言语不通,路径不熟,文武衙门各就近选取谙晓苗语,熟悉路径之人,委设通事,令其招徕苗民。凡宣布化导等事,藉其传谕办理,各寨苗民,亦各惟其言语是听。迨后相沿已久,一切征收钱粮,查缉罪犯等事,俱藉该通事传崔,其奉差勤慎,办事小心者,固不乏人。”张广泗的做法是准备在苗疆建立一套长期定型的土司制度,既然是一套长期的地方管理体制,有其利,就必然会有其弊,为了更好的羁縻苗民的“心”,就得不断的实施“教化”,以维护朝廷威望,因此对苗疆新置土司的违规、违法行为,就得依法惩处,恩威并施,并规范其行为,以满足新置土司制度的顺利推行。故其又说:“苗寨应签立有人,……(应)酌量寨分大小,或每寨一、二人,或二、三人,签为寨头,注册立案,各本寨散苗,听其约束,毋许为非作歹,毋许劫掠仇杀,毋许私造军器,毋许招纳匪人。该头人如果能实心稽查,地方无事,该厅员量加奖赏,以示鼓励。”此外,贵州巡抚爱必达也直接向朝廷奏称:“新疆生苗与屯军错处,亦额设土弁、通事、寨长、百户分管。”以上建言,反映了清廷上下决心放弃武力开边的决心。经朝廷反复权衡,最后在苗疆新置土司的建言为清廷所接收,清廷于是在苗疆大规模的设置土司,为稳定苗疆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新置土司概况鉴于上述,清廷在平息雍乾苗民起义过程中,基于苗疆与内地语言、风俗各异,社会制度差别过大等因素,在统治方式上主张给当地征苗有“功”者,或土人,授以“土司”之职,具体职位有“土通事、土千总、土把总、土弁”等,形成了苗疆各大小土司并存的局面。《清史稿》卷七十五“地理志”载,八寨厅有“杨武排调司长官一。永安司长官一”。镇远县有“邛水司正副长官一,嗣改为七品土官”等等。而在“新疆六厅”内,朝廷新置土司情况见表2。以上诸土司皆系清雍正年间开辟“新疆六厅”过程增设的,具体设置情况见表3。这些新置土司都是在雍正年间武力开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