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创新演练: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岳麓版3)_第1页
高二历史创新演练: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岳麓版3)_第2页
高二历史创新演练: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岳麓版3)_第3页
高二历史创新演练: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岳麓版3)_第4页
高二历史创新演练: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岳麓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解析:“群众推荐”是看谁家庭成分好,看谁手上的老茧更厚.许多青年上大学,要过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7道关,这中间有多少人情关系和干扰因素?那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答案:C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和所学史实,材料意思是指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3.(2012·合肥检测)小明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解析:从材料中工业大学、科技院校、工程研究所数目来看,我国在50年代重点发展工业,理工类院校较多。答案:C4.通过观察下图可知,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A.“教育大革命”的进行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C.《扫盲教育法》的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解析:该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A项发生在1958年,C项针对的是青壮年文盲,D项强调的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答案:B5.毕业证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证明,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图所示的毕业证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解析:从图①中“光绪"字眼可知是清朝;从图②中“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可知是国民党时期;图③是“文革”时期;图④是改革开放后。答案:A6.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解析:1977年底恢复高考,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改变自己命运”说明了人们求知的热情。答案:B7.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解析: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不断,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说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答案:D8.(2012·厦门质检)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符合“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要求,C正确;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与题干中“进一步提出"不相符合,A错误;B与题干材料无关,可以排除;“三个面向"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D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2: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3: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6分)(2)比较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8分)(3)结合材料3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以中国不同时期留学生情况为主线展开。注意其出现的原因、影响等,要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不同情况加以分析。答案:(1)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