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第1页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第2页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第3页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第4页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业、林业、农业和渔业)为原料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行业。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业活动,对生产、贸易和就业作出着重大贡献。山东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工业基础和市场优势较大。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几年来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也必将成为今后重点并加快发展的产业。一、山东省农业加工工业的投资和产品分析(一)基于贡献和贡献的计算1.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出据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为4969.27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171.21%。用这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71∶1,按这一口径,比1986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由于山东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分散,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乃至国有企业单位数不占优势,产值仅占一部分。但由于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较系统的资料,我们按一定方法估算,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为1457.83亿元。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合计为6427.1亿元。据这组数据测算,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21∶1,比1986年提高1.33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0.6个百分点。2.各产业部门贡献率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是经济效益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利用当年价(下同)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部门当年价增加值计算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测算结果: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当年价贡献和贡献率分别为3.5%和19.3%,如果把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因素考虑进去,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约为4.49%,贡献率约为25.18%。3.各工业部门贡献率各工业部门贡献指工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即工业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各工业部门贡献率指在工业经济增长率中各工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测算结果: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0.4%,贡献率为30.3%。4.加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贡献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贡献指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加工业总值增长率(即工业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贡献率指在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率中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测算结果: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的贡献大的前5位是:食品加工业为10.72%,纺织业为6.43%,造纸及纸制品业为4.51%,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2.95%,橡胶制品业为2.41%。贡献率高的前5位是:食品加工业为31.36%,纺织业为18.81%,造纸及纸制品业为13.1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8.62%,橡胶制品业为7.05%。(二)活劳动创造贡献。在经济增长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通常可以归结为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我们采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推荐的增长速度方程: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把v与m之和看作是由活劳动创造的,即活劳动创造了净产值(v+m),故:结合现有数据分析和模拟运算的结果:劳动弹性系数为0.2477,资金弹性系数为0.7523。根据这一系数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各要素贡献情况测算的结果是:各要素的增长率:1998~2003年资金增长率为12.04%,劳动增长率为3.72%,技术进步增长率为8.39%。各要素的贡献率:1998~2003年资金贡献率为49.31%,劳动贡献率为5.02%,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5.67%。(三)经济效益计算1.经济效益分析指标的确定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和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标准值难以确定,我们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参照国家制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在不失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对国家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进行了调整,其计算公式为:2.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将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与全国对比,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的实际水平。而江苏是我国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市之一,其经济水平与山东省相仿,将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与江苏比较,有助于加深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认识。我们选用了2002年数据进行分析。在测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中的总资产贡献率,我们以资金利税率代替。全国、山东省和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3.山东省1999年至2003年农业加工厂经济效益分析山东省1999~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值如表2所示:(四)工业关系的计算1.关联关系量化产业关联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我们以省统计局编写的《山东省投入产出表》(1987年、1992年、1997年)提供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进行测算,并计算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农产品加工企业标准类型及能耗比较1987年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765846,完全消耗系数为1.809885,后向平均关联为1.287865。由于2002年的《山东省投入产出表》尚未公布,我们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状况,在对1987年、1992年和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变化幅度以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2002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进行测算和估计,其结果是,直接消耗系数为0.791139,完全消耗系数为2.218132。把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与工业呈正相关变化,而与农业呈负相关变化(见表3)。3.加工产业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通过对1987年、1992和1997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12个大部门(包括24个小部门)、涉及120个产业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得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12个大部门的分配系数,并对2002年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进行推算,如表4所示:推算的2002年的12部门直接分配系数总和为12.894336,完全分配系数总和为28.553916;农产品加工业直接分配系数关联度为0.974528,完全分配系数关联度为2.379493;前向平均关联为1.677011。把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与其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作一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我们将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后向拉动与前向推动作用之和,称之为农产品加工业对全部产业的“总带动效应”,即后向完全关联度与前向完全关联度之和。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带动力系数如表6所示:推算的200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带动力系数为4.597625。4.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力度系数2002年4月2020.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进行横列逆矩阵系数和纵列逆矩阵系数平均值的计算(分子),并对全部产业的横列逆矩阵系数和纵列逆矩阵系数进行平均值计算(分母),用农产品加工业的横列逆矩阵系数全部产业的横列逆矩阵系数平均值除以全部产业的横列逆矩阵系数平均值的平均,可得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感应度系数:1987年为0.704196,1992年为0.987782,1997年为1.384870,2002年(推算)大于1。用农产品加工业的纵列逆矩阵系数平均值除以全部产业的纵列逆矩阵系数平均值的平均,得出影响力系数:1987年为1.723408,1992年为1.338941,1997年为1.244956,2002年(推算)大于1。二、山东省农业加工的投资和产品定性分析基于上述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贡献和贡献率、要素投入、经济效益、产业关联度测算,我们从整体上做出如下评价:(一)山东省农业加工工业的地位和作用1.山东省是中国的一个省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市场大省,在这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局面正在形成。(1)农产品加工产出目前,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71∶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23∶1。据有关专家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这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已逐渐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2)农产品加工产出发展状况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占全国的13.97%。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占全国的13.31%。200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7%,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0.87%(现价),高于全国13.87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有九个部门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加工业高41.17年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高31.91个百分点,纺织业高13.1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高5.36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高4.87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高6.83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高28.62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高24.99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高27.55个百分点。2.山东省的农产品加工和经济最重要的行业之一(1)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并带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在整个经济增长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力系数也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1987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全部产业的总带动力系数为2.492237,1992年为2.969641,1997年为3.683845,2002年为4.597625,除低于工业部门的总带动力系数以外,高于其他产业部门的总带动力系数。这说明农产品加工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贡献和贡献率测算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贡献及贡献率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增加值看(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1993~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7.3%以上,十年间平均所占比重为9.1%,其中2003年为11.49%。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7.2%以上,十年平均所占比重为29.87%,其中2003年为30.40%。从贡献和贡献率看,1993~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对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6.56%的贡献为1.71%,贡献率为11.4%。其中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率17.85%的贡献为3.45%,贡献率为19.33%。(2)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关联效应明显增强,对工业总体发展贡献日益增加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0.473358(1987年)※0.457507(1992年)※0.693244(1987年)※0.974528(2002年)和完全分配系数0.682352(1987年)※1.023528(1992年)※1.610824(1987年)※2.379493(2002年),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直接分配系数的增大,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供给越来越大,前向直接关联效应越来越明显。完全分配系数增大,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供给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完全关联效应显著。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供给推动作用逐渐增强,并在1997年,其感应度系数大于1,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也可以预见2005年乃至2010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必然大于1,对其他产业的供给推动作用仍然不断增强。贡献和贡献率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贡献率在提高。1993年~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经济年均增长率19.33%(现价)的贡献为5.86%,贡献率为25.74%。其中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率34.33%(现价)的贡献为10.40%,贡献率为30.33%。3.山东省的农产品加工已成为解决“三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1)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日益加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0.765846(1987年)※0.789532(1992年)※0.768602(1997年)※0.791139(2002年)和完全消耗系数1.809885(1987年)※1.946113(1992年)※2.073021(1997年)※2.218132(2002年),都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直接消耗系数的逐渐增大,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需求越来越大,后向直接关联效应越来越明显。完全消耗系数增大,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需要作用越来越大,总体上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其后向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大。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在上个世纪经过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1992年以后逐渐趋于平稳发展。那么,影响力系数为什么会出现下降呢?其原因在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自身特点,其原料来源是供给缺乏弹性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农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拉动反应相对较弱,即使有反应,也会是稳定反应,不会象其他部门那样出现迅速和极度反应,从而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影响力系数出现下降。这种下降,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本身的需求拉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71:1。按这一口径,比1986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据测算,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29.9万人就业(全国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230万人就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山东省恰好相反。这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极大。要素投入测算结果显示:劳动投入增长率和贡献率虽然低,但近几年来在逐年提高。1998~2003年的六年间,平均劳动增长率为3.72%,2003年为8.21%;平均劳动贡献率为5.02%,2003年为40.32%。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农业产出传统收益的产出如用数值、农业产出如表1、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从1986年以来,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带动农民增收262元(全国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2003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20.16%,这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高于全国有直接相关关系。4.山东省农产品加工工业的运营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经济效益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与1999年比,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都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前5位是:纺织业提高54.5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提高52.06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提高48.49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提高46.95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提高44.87个百分点。(2)农产品加工贸易概况经济效益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全国比,有“九高”。即有9个部门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次是食品加工业高41.17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高31.91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高28.62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高27.55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高24.99个百分点,纺织业高13.1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高6.83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高5.36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高4.87个百分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江苏比,有“三高五平”。“三高”,即有3个部门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高于江苏,依次是:食品制造业高38.48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高28.37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高25.31个百分点。“五平”,即有5个部门经济效益水平与江苏基本持平,即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3)流动资产周转率,比类示范产品业提高2.对1999~2003年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经济效益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与1999年比:资金利税率普遍提高,前5位是:纺织业提高5.45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提高4.67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提高4.33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提高3.52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提高2.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普遍提高,前5位是:纺织业提高0.99次,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提高0.9次,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提高0.86次,造纸及纸制品业提高0.73次,食品加工业提高0.7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普遍提高,前5位是:纺织业提高2.84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提高1.97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提高1.29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提高0.52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提高0.3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普遍上升,前5位是: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提高3.59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提高2.48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提高1.83个百分点,纺织业提高1.72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提高1.7个百分点。5.技术进步贡献率逐年上升,但仍处理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逐年增加,技术进步贡献率逐年上升,并比2000年更要素投入测算结果显示:1998~2003年的六年间,年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为8.39%,年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5.67%。1999~2000年、2001~2002年,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现为明显的两个上升波段,技术进步增长率、贡献率2000年比1999年分别提高9.18个、38.63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之后,技术进步增长率、贡献率逐年上升,增长率由2001年的6.05%提高到2003年12.44%,技术进步贡献率由2001年的38.61%提高到2002年的48.60%,且技术进步贡献率已大于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且大有超过资金贡献率之势,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同时,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化的步伐逐年加快。6.山东省的食品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在内的食品类工业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1)工业产出来源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食品类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5.4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67%。规模以上食品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45.5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13.84%。(2)增长速率创新率1993~2003年,全省食品类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20.41%,高于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6.16%(现价)和工业经济18.83%(现价)的速度,成为同期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3)食品工业化过剩食品类工业产业结构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食品加工业产值占食品类工业总产值的70.31%,食品制造业占14.22%,饮料制造业占11.06%,烟草占4.82%。2003年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食品类工业增加值的62.94%,食品制造业占14.22%,饮料制造业占12.50%,烟草占10.34%。从发达国家看,即便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食品工业仍是名列前茅的产业。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大豆、花生、水果的主要产区,以及水产、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省份,伴随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食品加工制品需求会呈加速度上升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食品类工业必将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产业之一。(二)山东省农业加工工业的投入产出存在问题1.山东省的农产品加工仍处于“数量扩张”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是物质和资本的转移(1)渐减弱的趋势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1987年为1.723408,1992年为1.338941,1997年为1.244956。减小的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劳动投入及技术进步总增长情况要素投入测算结果显示:1998~2003年,资金投入年平均增速为12.04%,高于劳动投入年平均3.72%及技术进步年平均8.39%的增速。资金贡献率达49.31%,高于技术进步45.67%及劳动投入贡献率5.02%的贡献率。(3)0—劳动密集型特征在强化要素投入测算结果显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和贡献率虽然是最低的,但近几年来在逐年提高,增长率由1999年的-2.63%和2000年的0.81%提高到2003年的10.22%,贡献率由1999年的-8.66%和2000年的1.20%上升到2003年的8.21%。(4)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经济效益测算结果显示:1999~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各部门,除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的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3.75、4.55和6.92个百分点外,其他部门的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率都高于劳动生产率,食品加工业高12.17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高3.75个百分点,纺织业高26.76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高33.23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高24.47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高41.53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高15.95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高2.76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高4.31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测算结果和相关指标同时也显示:1998~2003年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虽然已接近50%,但还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80%的水平。这种差距表明,要维持原有的增长幅度,在发达国家只需要支付上年增长所创造财富的20%作为投入就可以了,而山东省却需要拿出50%多的财富投入到新增长中去才能实现,长期以往,势必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带来诸多不利。2.b产品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全国比,有“三低”,即有三个部门经济效益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