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长陵大红门
从北京的文昌市到西北,是一个平坦的平原。再走三里路,就是一道铁路经过的横向石砌水泥桥。过桥到小岭冈处,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大小参差错落的灰色的山峦,远近不等地排列着,象是一个个阙门,使你在它们前面产生通衢八达、莫知所由的感觉。徘徊、行进、巡望间,在遥远的灰茫茫的山岭列缺处,出现一座灰白色的牌坊,象是一个小障屏。它的后面有一座隐隐泛着黄红色的宫门。这便是明长陵的园门——大宫门(又叫大红门)。园门前面的大石牌坊,建于公元一五四O年(嘉靖十九年),宽28.86米,高14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用纯一色的汉白玉石制成,屹然矗立,晶莹光洁,是全国现存牌坊中之最大者。六根大柱排空而立,夹柱石上方,雕刻着麒麟、狮,夹柱石的浮雕有双狮戏彩球、龙以及其它怪兽。门的上端额枋雕浮着层层的云纹。间构为单檐庑殿悬山顶,吻、兽头、斗拱雕琢繁密,每间的上两角都有凹形的云花板,如帷幔状。这座牌坊,总的望去是雄壮奇丽的,上系兰天,下接白山;但是,由于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装建制作的原因所致,在仔细观察时,又有卑琐穷陋的印象,像是五个瘦骨嶙峋、面色苍白的鬼怪挽臂联结、蹲踞、蹁跹,哈护着后面的陵园。夹柱石上的雕刻动物,总的看去是生动、凶猛、飞跳矫健的,但细看它们,却又或是头大身小,头重脚轻(如麒麟、狮),或是拗扭、板滞(如双狮戏球浮雕),或是倒悬无根、拖沓垂死(如游龙浮雕)。的云纹虽似流动而厚重,但也僵枯而疏淡。牌坊,大观华丽,小看朴拙;正看巩固,旁观倾圮。牌坊上面是兰青色坊顶,似单檐而又是重檐,下面是灰白色的坊身,似封室而又是开屏。遥想它当年漆彩时之华丽,近看它今日质素时之浑朴,良有以也!大石牌坊,上兰下白,望去象是与天地浮沉的一朵云,又象是传说中的天上的南天门,也不妨把它想象为传说中的地狱的鬼门关。过大石牌坊,路下行,山云浮荡,气色渐阴。再行约二百米,地转平坦;两侧有山渐近,东边的呈岭状叫龙山,西边的呈峦状叫虎山,山色灰褐,上植柏,如苍翠的阙门,端严壮丽。再行,路渐上升,遂至大宫门。门处地势更高,后面远处的青灰色的群群的山峰都象是横在它的脚下;门前,两旁有两块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大宫门上面的黄色琉璃瓦顶在蔚兰色的晴空中放射着金光。红色的墙垣向东西延展开去,随山缭绕,围护着四十平方公里的陵墓地。陵园围墙有十个门口:从大宫门往东有中山口、东山口,转向北有老君堂;从大宫门往西有榨子口、西山口,再往北是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灰岭口、贤庄口。在西山口那里还有一个小宫门(小红门),是陵园的旁门。在这十口之中,老君堂口、灰岭口、锥石口和德胜口都是进水口。进来的水在长陵前的七孔桥处汇合,从东山口流出。这十个口,当年都有门楼,有人把守。大宫门,建在用砖石砌的台基上。门为三洞,在大宫门的两侧与左右垣墙连接处又各开一个角门。墙用砖石砌,抹灰涂朱,顶用黄琉璃瓦铺盖,为五脊庑殿顶式。顶下接墙处用砖砌六道叠涩檐,山于其各道棱线的方圆、宽窄、斜直的不同变化,便在统一的灰白色的色带中显示出协调而又丰富的花样与色调。台基的前沿用汉白玉石砌,内面用砖竖立砌。这种砌法不仅坚固耐久,且使它的色调由明到暗,从远处看它,感到台基远大。从外到内的灰白——深灰色台基面与红色的墙壁相接,便共同显示出一种深厚雄浑的气势。门洞的下脚与门墙的东西两边脚,皆用汉白玉石砌成,它不仅有效地保护着墙垣,且与门洞里壁用砖竖砌的幽暗色调相对比,加强了门洞和角门的深邃感。大宫门的顶子高度大、宽度小,坡度缓,脊呈曲凹线;墙面下宽上窄,两条边线呈一条横宽梯形;顶与墙比,顶矮而墙高。由这些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大宫门的形体形象,再加上颜色和所处地势等因素,便使人从远处看它如翚斯飞,与山云相驾凌;从近处看它庄严伟壮,雄浑高昂,其气势实在令人惊叹。但是,你如果在它的周围仔细观察,又感觉到顶子似乎是偏薄了,墙像是蹩脚的,几块汉白玉石与红墙、灰砖相接像是破衣服上的白补丁,红墙、黄顶、灰白地面与前面两边灰白低矮的下马碑,像是共同呈现着惨淡凄凉的黄昏暮景。大宫门的三个门洞,用砖横立砌,不涂泥抹色,呈灰青幽暗色,而特别是又在它的中间部分砌成一个深向内半尺多而不能容人的凹槽。这样,使门洞显得特别的邃深,因为它呈现一个灰黑——黑暗——深灰黑的色带,而凹槽,不仅加重了色调,加固了墙券,而且也缓和了南北的通风,使门洞静谧、肃穆。大宫门左右两侧的两个角门,也同样是在视觉上对比出宫门的前而大而近,墙垣的后而小而远,在实用上起通行方便、通风舒畅的作用。过了大宫门,便是陵园。路的地势渐低,呈现出一个四面围山的大山环。山形奇峭,凹凸峥嵘,呈深褐、灰青色,空气凝滞,寂寥无声,是一个死的世界。走过大宫门后面的一段路,约有一里,前面便有一条小河,水已干涸。过河,迎前而立的是碑亭。碑亭建在砖石砌的台座上,端庄地耸立着。亭周围有圜绕和交叉的小径,四角远处各立一个汉白玉华表。右前方有一座栽植着疏落的翠柏的小山。碑亭不大,似楼,呈方形。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复盖,厚墙涂朱,开四个门洞,两脚砌汉白玉石块,台座的外边砌石,内边砌砖,均类似大宫门。但檐线峭拔,上檐较高峻,下檐平直,檐角略上翘,像一个岸然的道士帽。檐间檐下木构件上画兰、青、绿、紫、白色的云花纹图案,构思甚精,用意在于给人以哀痛、惶惧之感。墙两侧边线,欹斜,挺劲。台座除沿边砌尺馀宽的汉白玉石条之外,还在里边的接墙处砌半尺多宽的汉白玉石条,两石条之间平砌灰白色的方砖。里面的石条不仅防止檐水滴浸台面,还与前面的砖石共同组成一条白——灰——白相间的色带,与朱色墙壁形成协调的对比,显示墙之高与台之广。门洞前接略呈35°角的斜面道。道是用灰白色砖向上叠涩砌的。使人行走安稳,益于瞻谒亭内的景物。亭内有龟跌石碑一统,碑顶雕盘龙,正面楷题镌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背面楷书镌刻赞颂朱棣的碑文三千五百余字,末署“洪熙元年(公元一四二五年)四月十七日孝子嗣皇帝高炽谨述”。但是,碑却建于宣德十年(公元一四三五年)。十三陵中只有这一块碑有文。龟呈龙首,有鬃鬛,张嘴露牙瞪眼,甲壳平滑,昂头束尾,如卧如游,样子雄猛而又恭驯。稳稳地驮着高阔的石碑。亭墙基石,刻内凹弧棱线,望之,如水面、云表;壁上端也砌成数道弧棱线,顶为方圆穹窿状,望之,如苍穹浮云。龟与龙游弋、飞动于云水之间。从门洞上端射进来的天光和从台座平面上反射进来的天光,在龟趺石碑与亭内壁顶之间交相辉映,使亭中造成陆离光怪、神秘奇幻的境界。亭内空间和龟趺石碑的体积比例关系很妙,显得龟很大,碑很高,亭的门洞幽深。亭外台道、台面和亭内地面的尺寸比例关系也很适度,使你从亭外走进亭门便很自然地沿着碑瞩目上下四方。这种貌似平易、简单之处,而往往被人所忽略。亭中的前后左右,有阴阳幽明的变化,门洞使亭中的景物与亭外的景物既隔又连。从亭中看亭外之景,四面都不同,好象是有春、夏、秋、冬之分,但都很缥缈、遥远,恍如世外。在亭中围碑而走,边走边看,内外上下,进退动静,五光十色,万象纷纭,使你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置身于亭中而疑在水府,亭外是人间而感觉它是仙境。华表四支,分立在亭外四方,距亭约三十米,向位是亭门洞中线与亭角线之间。八角平面束腰须弥座式基座上边、腰边和下次底边均浮雕龙云,束腰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均雕仰莲瓣和俯莲瓣。柱身浮雕一条蟠龙和流云花纹。上端是飞云云板,云盘束腰处雕莲,顶雕“望天吼”异兽。全身长约三丈半。表者,大概源于禹治水时足涉九州“随山刊木”之木标(苏轼说)。但是,这里的华表与其它地方(如天安门)的不同。它的柱身细弱。龙身扁皮皮的、死贴贴地缠挂在柱子上,如同一条枯乾的蟒皮。而且从碑亭的位置望它,又是断头残尾,体解肢离。云也不是叇的湿云而象是流火尘烟。云板窄薄镂孔,像是旱天晴空中一缕云影。柱顶上的“望天吼”是近世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的异兽,据说又叫“望君出”(向内者)和“望君归”(向外者)——盼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早点儿出去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留连忘返,应该快点儿回来处理朝政。这里的“望天吼”异兽与其它地方的也不一样,它瘦劲窘倨,战栗哀鸣,“累累若丧家之狗”。基台腰面和上下沿面的二十四条小龙,象是蚰蜒之类的小虫子。台面平切状的沿棱锐利,下底是一个薄大的八角石墩,素白无华,这些也使华表增强了穷荒朴拙的形象。尽管如此,你如果绕行巡观,小龙还是在浮游潜泳,而且大有离开石面、凌空入地之势;大龙在盘旋升腾,冲向霄汉;云板的云朵也飘飞扩散,激动翻滚;“望天吼”也踊跃哮叫起来。大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概!华表的位置,是妙观之所在。从这里看左右两支华表,云板与天中的云表虚实相生,“望天吼”是华表的尖端,使天空显得极其高深。从这里看碑亭,它本是正方形而则象长方形,方形而又象圆形,并且显得很高很大,色彩也明暗、浓淡缤纷,极为绚烂绮丽,使碑亭倒像是一幢仙宫。从这里看东南方,越过干涸的小河,又是一段沟濠地,再远是低洼的平地,四五百米的地方是一座小山峦。山腰和山顶植小柏树,略稀疏,迷迷蒙蒙似是东海之中的瀛洲仙岛。山脚的石土,呈灰白色,与浮荡在凹地山侧的薄雾地气相混淆,颇似云水之状。从这里看东边的远处,那里有一二个小村庄掩映在杂林桃柳间,则似乎“桃都”之山,村那里再远是岚光、山影,灰濛濛的天与地,其想像形为汪洋。西边是逶迤的曲径直道,与高山之岭相接,其形则想像为越过昆仑径入西天。北边是幽暗苍莽的谷地,其为“玄冥”“幽都”可也。碑亭和华表的建筑,体现了线的作用。它们可以说是由成千上万条的线所组成的。华表上密密麻麻的线不必说了。仅就一个碑亭的一个檐顶,就有近五十条较大的棱边线,由这些棱边线构成了二十四个空间形体。这些形体再附以以线为主、以色为次的图案、斗拱,檐瓦、檐边和檐脊,便使它形成了一个“九重仙宫”、“万里阿房”。碑亭下部的墙石基和砖石台座,也同样如此。它是一个由平、直、斜、曲四种线,灰白二种色所组成的三层大的空间形体,但是它有若干个面和数十条疏密不等的线所造成的若干个层次,所以使它形成了一个咫尺万里,重重叠叠的大“瑶台”。碑亭的四周的地面上有围绕它的圆形小路和从它向东西南北去的“十”字小路。这些路,纵横交错,是无数分岐的陌阡,如果你围绕着碑亭走,这些陌阡更显得繁多、邈远。这些路线通向华表、远山、天际……使你感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而这个小碑亭又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已。华表上端的云板和顶端的“望天吼”呈十字交叉而且四端都向上翘,碑亭的檐线与脊线也呈十字交叉,而且从在下面往上面看的透视关系上说,也是四端往上翘,把华表置于与门洞线呈三十多度角的地方,而且使云板与檐线也呈一定的角度,这样不仅避免了这些线角的雷同,加强了亭檐的层次和高大之感,而且使檐顶与华表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既高且远的圆形空间。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天圆地方”,既是天上又是地下。当你绕碑亭行走观看的时候,会感觉到有“霭霭停云,八表同昏”之像。亭内的“龟趺”象在蠕动。你走进碑亭,读过碑文,遥想当年的皇子皇孙和文武臣仆,恭行谒祭他们的主子的时候,则必然是中心是悼,悲怆凄恻,仿徨瞻顾,无所适从。亭外的景物和路径纷纭处,正北有两支望柱在那里召引着。望柱矮,地势低,光秃秃的,孤独伶仃。看后感到悲哀茕,肃穆忧郁。它与华表不同,是自上而下渐大。四方形的石座墩,六角形的束腰须弥座式柱座和六角形的柱身,上端有两个下伏和上仰的云盘,柱顶高凸形。全柱刻有云水纹,座上的呈荡漾状,身上的呈浮沉状,顶端的呈激动飘游状。凸顶的云水纹雕琢得较粗壮,动势也较大。这样,从远处看,使之显著,引人注目,符合“望柱”的意义。近处看,它虽然回环激荡,像叆的白云,与天空中的云相辉映,但因为柱身与柱座的细线花纹也因为离近而显得清晰、显著,引人注目,所以使它的形象便相对地减弱,而与全体相谐调,共同呈现着壮伟、神秘、庄重、肃穆、悲哀的气象。望柱的北面,每隔四十米便有一对相向蹲立的狮、獬豸,卧跪和立的骆驼,跪卧和立的象,蹲和立的麒麟,卧跪和立的马,各种两对,共六种,十二对。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三种站立像,共六对。这些石兽和石人叫做“石像生”。据说,狮和獬豸是守卫陵墓的。獬豸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头上长有一只角,“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封建时代御史官的补服上绣着它的图形。骆驼、象、麒麟和马都是坐骑。文、武、勋臣也站在那里,表示皇帝死后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这些石象生体积都很大,其中最大的是骆驼和象的立像,连基座可达三十多立方米。雕刻得非常生动、准确。它们同石望柱一样,充满悲哀,茕、庄严、肃穆、忧郁之情;其中以象和文臣比较明显。这些石像生列置在五、六百米长的陵道两旁。这一个陵道地段,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微缓的慢坡状,而且石像生中居中间地位的立象又最为高大,这样便使人从两端望去感到陵道很迥远。另外,陵道也不是笔直地修建,而是建成从东南弯向东北的微缓的弧线,这样,在平面上也对陵道的迥远有所增强。这条上下左右的弧形线,不仅避免了石像生的前后左右的重叠遮蔽,而且更使它们进退蹲站地活跃起来,显得极多极远,龙腾虎跳。它们的背后又植以两行疏密适宜的柏树,使白色的石像生愈形鲜明、生动,也使墓道显得圣洁、庄严、肃穆、深迥。这样一段约五百米长的陵道和约间隔四十米远一个的石像,当臣子们从碑亭读完碑文,感怀去世的君王的“恩德”而悲悼,再走到这里看见望柱,看见石像生,就会使他们受这些形象的感动而悲痛地落泪,走一程,哭一阵,石像生一个比一个与帝后关系密切,一程比一程悲痛,五百米的阵阵痛哭,便几乎声咽气绝了!石望柱和石像生虽然生动、逼真、感人,然而,如果你仔细地观看,它们每一个又都有缺陷和残伤。譬如石望柱的云盘和上下沿,象是砍切的横断面,身座的接面外象是开了裂,跪象的四肢断了,武臣的腿有伤,文臣的臂有伤,勋臣的腰背有伤,其中以持剑武臣残伤最甚。而且这些望柱和石像生在神情上除主要的悲哀之外,其妙处还在于有其它的感情成分。如望柱的身和座就是滞涩麻木的,立象含着愤怒,勋臣含着微笑。从望柱到勋臣,一个比一个感情淡薄,人不如兽,兽不如物!这些雕刻品,繁简适宜,详略得体;雕琢技术高超,线、面、体交相施用,既写实而又具装饰趣味;形神兼备,程度不同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体现了明代中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世界上的文化瑰宝。这一段陵道,像一张魔术之琴,拨弄着观者的心,使之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当若子若孙从悲思、痛哭以至极度为晕眩、恍惚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勋臣含笑——痛定思痛、悲极乐生的地步,便迷离看到前面似有君王的影子,君王在那里停驻着,停驻在如楼台阁殿的棂星门。这使他转悲为喜,欲即又离,或是因龙颜在上而慑懦不前。棂星门,又叫龙凤门,三个门的六根框柱呈华表状,门有宽大的枋额,枋上面有石琢的火焰珠(所以这门有人叫它“火焰牌楼”)。柱、框、枋额等主要构件均用汉白玉石制成。门柱两边是短矮的黄琉璃瓦顶红墙,墙筑在较高(一米半左右)的砖砌束腰须弥座式的台座上,远望之,如楼似阁。但因其华表式门柱的上端云板如戟状,火珠焰烟上旋,如三丛鬼火,所以又似乎是一座列戟森然的鬼门关。从悲哭气绝而化为“鬼”,大概也是符合情理的。这个“鬼门关”华丽、奇特、怪诞。过棂星门,其外旷宇。下行地势一里许,名为“武坡”。驻足北望,是一片辽阔、深晦的川谷盆地,远山丛中,十三座陵墓的明楼如隐似现,缕缕云霭,呈现着紫白色。右前方有一片水面,玄青凝静,泛几条银白的涟漪。再往前走,便有一座南北纵长约百米的汉白玉石七孔桥。它驾在深深长长的河谷之上。谷中是一片灰茫茫的鹅卵石,散布开去,又与远山脚下的白雾相接。桥面窄长,呈一段缓慢的虹形,桥色灰白,与空中的雾霭天光相混融。桥栏板和栏柱也矮而疏,难倚难扶,使你走在上面战战兢兢,有置身半空之感。过了七孔桥,坡更陡下,好象有人在后面推你,使你踉踉跄跄往前奔跑。跑过一段路之后,前面又是一座石桥,五孔,较小。这桥使你警觉,放慢脚步往前看。前面是巍然屹立的一个高峻的山峦。这个山峦,南北长,东西窄,名叫“天寿山”,朱棣的陵寝——长陵就建在它的上面。一步一步往上走,路向东北,折而正北,登上峦顶,四周的山显得低矮,使你如置身于云霄之上,帝王的“天堂”在望了。那么“天堂”在哪里呢?再行,前面复稍低,走过一小段路,东北望便有一片庄严、华丽的“仙家院落”,那便是明成祖的神栖之所——长陵,朱棣的天堂。宽阔的方形广场,北边建有一个砖石台基、黄瓦、红墙的院落。院门(陵门)有三洞门,朱门黄钉,门顶檐铺黄琉璃瓦,叠砌檐,庄严、整齐。门墙左右接连矮而薄的院墙。门和墙的上空,露出院内一部分建筑物的檐顶,重重叠叠,显得宏深。广场的两侧植松柏,远至墙垣的转角处。广场和松柏在陵门前造成一个肃穆的氛围。墙垣得松柏荫蔽,使之连亘无际,显得院落广袤迥远。经过广场有一条东西横道,这道与经过长陵两侧的西北、东北道相通,从广场顺道远望,感觉那里别有洞天。走进陵门,是长陵的第一进院落。南北短,东西宽,比较狭小,晦暗。院北面是建在砖石基台上的棱恩门①1。东面和西面原来有神厨和神库各五间,但早已毁失。东南角有碑亭一座,亭内有碑,原来是空白的,清朝重修十三陵时,顺治皇帝在碑的正面刻了修葺、保护和地方官吏每年两次视察十三陵的谕旨,乾隆皇帝又在碑的背面以及侧面刻了瞻观十三陵而作的诗文。亭具阶台座,四洞门,平棊平内顶,歇山重檐外顶,龟趺石碑,其形状类似前面的碑亭中者。此院地面稍高于门外广场。棱恩门之东西两侧接连隔墙,墙开两个长方形小门,与第二进院相通。此二小门,既方便了用途,又加强了院的幽深之感。院的四周植长松。这里的棱恩门,相当于故宫的太和门。但这里当你站在门口,望第二进院内的棱恩殿的时候,便感觉到好象殿在不断地膨胀、扩大,一直向你逼近,使你的心胸彷佛也在扩展,呼吸短促,欲张欲裂;又感觉到殿在放射着无穷的光芒,如金光,如电火,使你目眩;又感觉到似乎有一阵阵阴风凉气从那边扑来,冷飕飕,阴森森,使你彻骨儿寒,牙根儿颤。—门为表,殿为里,门的檐、额、进深、空间、构件之大小,彩绘雕刻之装饰等等,与殿的结构相呼应,表里相依,共同配合,产生了上述的艺术效果。此门对于前院说是殿房,对于后院说是道门,迎来送往,既主且宾,一身二任。此院,初进时观看,感到庄严、华丽肃穆,但徘徊留恋地观看一会儿之后,便感到郁闷、压抑、迫塞;棱恩门的阶台似乎是小了一些,院子狭浅了一些,天空低了一些。棱恩门的榜额“棱恩门”,“棱”字写作“祾”,看不清它是“棱”还是“祾”真是“模棱两可”!走进棱恩门,前面是一个灰白色的阔大而低深的大院子。正北面,坐落着宽阔、巍峨、宏伟、肃穆的棱恩殿——这是明成祖朱棣的享殿。汉白玉琢制建造三层阶陛勾栏平面呈凸字形台座,高三米。殿宽九间,中间一间稍大,补间斗拱八铺作;两旁者稍小,六铺作。重檐庑殿顶,有吻、兽首。檐下线平直,两角微翘。斗拱及阑额等处绘兰、青、绿、紫、白、金等色花云图案。色调深重沉滞。门壁为长方形,小方格枋心槅扇,结构细密,如同网罗。陛石三重,浮雕云龙花纹,精细,但不甚生动,迥异于故宫者。阶道三重,狭直。三层勾栏的端首之处,雕云花形状及花纹。殿的左右两侧,原有两庑配殿各十五间,均已毁失。配殿址南,各有一个祭祀时焚烧神帛等冥物用的神帛炉。炉形为横长方,黄琉璃砖瓦砌制于汉白玉石束腰须弥座式座上,歇山单檐顶,如小阁楼。院内汉白玉石砌中道,灰白色方砖平铺砌地面。地面低于前院约一尺馀。院的四周边植松柏。这个院落是安排举行祭祀朱棣魂灵的地方,因之建造得异常严谨,有“肃肃雍穆,与天无极”的气象。《楚辞·招魂篇》有云:“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氾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其境界,概如是。但是你如果留连、细观,则又使你感到内心空虚,好象是已无心肝。——这是此院与前院相比地势低洼,而周围建筑物高大阔厚,下部色淡、上部色浓,上形大而重,下形小而轻(如棱恩殿、神帛炉均如此)等因素所致。如棱恩殿,东西尽头的一间稍窄,使殿远望似呈圆形,或呈多个方形形体,檐顶瓦棱极为明显。总观殿的全体,它貌似天上的“广寒殿”,而实是人间的“阎罗殿”。大略观之,它是一只凌空而飞的老鹤。这座棱恩殿是我国现存木构殿中之最大者,艺术技巧也甚精妙。长66.75米,宽29.31米,总面积1956.4425平方米,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用楠木制作。②2殿中黑黝黝的三十二根巨柱,端严错落地矗立着,它们与二十多根壁柱,共同造成五层四十五间的迁回、低昂的空间。其当中的四柱最大,直径1.17米,两人围抱都不能合拢,原来贴金、装饰金莲花纹,今已剥落。可以想象,当年殿中的庄严宏丽而又阴森、恐怖的气氛便更浓烈。殿中稍后原有一放置供奉明成祖朱棣的神牌的楠木大龛,今已失。龛位后面是一条较长的夹屏墙。墙端有口,可以绕行出殿。“列棼橑以布翼”,空中与墙上的梁、檩、枋、橑及斗拱六七重,纵横构结,形成一个高大、深远的空间世界。天花板,作雕刻绘画制作平棊式,其图案为云龙之间闪烁着菱花花形。墙上斗拱、梁枋斗拱及木架均施彩绘,加强了殿的迥深之感。墙壁斗拱较长大,出昂高举,如鬼臂,青、兰、紫、白、金图案中金色花纹闪耀,如幽暗中的磷火。斗拱的拱端雕成云花状,参差隐现。由这些柱子,枋梁和顶壁装饰所形成的、转折、错落是连似断的无数个空间,又是与前面说过的它的外观呈现多个方形形体相一致的。这种表里统一的配合,是难能可贵的。它是一个房间,而却呈现“广厦千万间”的形象,其构造技巧是高超的。殿中构造不仅幽深、肃穆、奇伟、瑰丽,而且还时时散发出来一阵阵的幽香。棱恩殿是一座艺术的魔宫,凌、棱、祾、棱、菱、凌、冷、棂、陵、灵、睖、陵……把许多“灵”声字的意义都包括了。这是一座宝贵的楠木殿,完工于宣德二年(公元1471年)至今已五百五十多年,但从未发生倾斜变形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前代工匠的神奇。逡巡地前行,绕过了屏墙,那里便是一条又窄又黑又高又深的过道,黑魆魆地,使你毛骨悚然;过道对面有儿缕微弱的光射进来,那是殿壁上返照的回光。真是“彷徨思亲友,倏然复至冥”。走过十多米,左转,便是殿的后门。门外,豁然开朗,恍若呈现一个仙境世界;那里有琼楼、玉宇、丹垣、嘉树、翠峰、霄汉……缥渺,浩瀚,美丽,明洁。其实,那些景象俱是离足下很近的笫三进院内的物件。之所以显得那样神异,是因为这殿与院之间有一个过渡隔离的空间地带。这个地带貌似寻常,是校恩殿与内红门(内宫门)墙垣之间的一小条空地,低洼、晦暗、四面透风,但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的空间感觉上,把那些景物推得杳乎遥远,而又迷离奇幻。内红门,是笫二进院和笫三进院(陵寝所在地)之间的一道门,是三道相距很近的黄琉璃楣门,门两侧有短红墙与陵垣墙相接。进门不远,有一座木石构制的屏门式的小牌坊,小牌坊的两边框柱及门限、门墩等均为汉白玉石琢制,门额、枋额、门框、门扇、檐下斗拱等均为木构,斗拱、额枋均施彩绘图案花纹,门框和门扇涂朱漆,檐为黄琉璃瓦铺盖,构制得玲珑剔透,光洁绮丽。斗拱之孔可以疏光,扉门之口可以溜风。但是色调悲凉,形状局促。它与前面的“三道门”(内红门)重迭隐现着院内的景物,让臣仆们从棱恩殿走进门来,便产生凄凄惨惨,愁丝恨缕的万千思绪。第三进院,是一个长方形的幽深的院落。正北方矗立着方城、明楼,两边是黄琉璃瓦檐脊和涂红壁的墙垣,四周植松柏和阔叶乔木。中间行道,汉白玉石砌为三条,中间一条稍宽,两边二条稍窄,中间与两边之间夹砖横仄立斜向砌,而成为二条砖道,这两条砖道的砖缝便呈倒“八”字形。行道的两旁,直至树下,均铺砌灰白色方砖。院落的地面,比前面笫二院有显著的增高,使你在行进间似有“凌空欲仙”之感。院子北头距明楼方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青灰色石和汉白玉石琢制的横长方形五供台(又叫做“祭台”)束腰须弥座式,上置一石香炉、二石烛台、二石香瓶,供台后是方城洞门。方城,高约三丈,灰色长砖平卧砌墙,灰白色砖平卧砌垛口。方城的后面,接连宝城城墙。宝城,呈圆形,墙的砌法与方城相同。只是方城的墙基为一米多高的汉白玉石雕砌为束腰须弥座式样。方城之上建有明楼,宝城之上建有宝顶(坟头)。明楼呈方形,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复盖,瓦楞清晰、死板如棱恩殿者。檐下斗拱、枋额,均施青、兰、紫、白色的图案花纹装饰,朱红厚墙,四面各开一券顶洞门。明楼踞坐在高城之上,更显得峻峭、明丽,翘然若飞;上层檐下,有长方形木制榜额,兰底金字,楷书“长陵”。你如果在这个院落里行走,一方面感到幽深、落寞、肃穆、森严;另一方面又感到浩瀚、空茫,似是腾云凌波,远离尘世之外。这是因为:砖石花道、平阔的地面、石供台座的雕饰和城基石的雕饰均呈辽阔的云水之状;灰白色的一带垛口,二、三重金灿灿的檐顶,如云似霞;城与楼的上顶和树端,组成纷纭多变的空中图景,神霄蔽光,乍阴乍阳;微微升起的地面、行道,使你比较前一段路程,步履安适,甚至使你飘飘欲仙。前面再看五供台的设计,是极为精妙的。供台上的香炉,呈鼎形,鼎口镶一块汉白玉石琢制的如烟、云、龙状圆头凸形石,烛台呈豆器形,香瓶呈壶形,“鼎”、“豆”、“壶”均用青灰石琢制,显得古朴、苍老、肃庄。方城门洞深邃、幽晦,它与鼎形香炉上面的汉白玉石对比衬托,黑白明暗,愈形昭然分明。洞门边的砌石缝,呈辐射光芒状,它使前面的香炉顶上的汉白玉呈现为一块发光的宝石,或是一盆熊熊、熠熠的焰火。方城门洞,长约三十米,是一个斜向上升的平道,坡约三十余度,灰白色石砌券顶和墙壁,青灰色长砖向上叠涩砌道。使人行走时感觉是上升而又似乎是下降,是向上走而又似乎是向下走。走到门洞中间、一半路的地方,前面愈黑暗,而后面倒还有熹熹的微光,回过头看,华道—供台——一段较长的华道——牌坊——内红门——殿阶——殿门,形成一条窄长的凹状、弧形的彩练,而且它又像是镜中之景。这也是门洞中的奇观。继续向前走,阴森、恐怖,走到临门洞尽头的地方,左边和右边各有一点儿光亮,走近望去,其上面是一个小小的洞口。小洞口与门洞之间有十来层石阶。摒着气,摸索着登阶而上,走出洞口,环顾四方,便感到象是“逃”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北面是植有苍柏的山丘,山丘之下是地宫,南面是方城的顶巅和明楼。踏行阶道,走过去看,明楼大略象陵园南部的碑亭,但它耸拔、明丽,结构轻盈,颜色浅淡,看后使人悲怆。它有四个洞门,墙壁较厚,故而门洞较深;里面的地面高于外面城顶地面约一米,灰白色方砖铺墁;壁上端有叠涩沟棱线,使平棋顶如悬空飘浮,平棋顶绘兰、青、紫、白、金等色图案花纹,色调深厚,使顶部空间愈显高深。四壁面均涂黄褐色,显得静穆。在南洞门的北边有石碑一通。碑座为束腰须弥座式,全碑比较朴素、光滑。碑额篆书刻“大明”二字,碑身楷书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字。此七字,原来是“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时改“太宗”为“成祖”,则把“太宗”二字剜掉,用木头刻“成祖”二字嵌上,万历时明楼失火,碑被焚毁,另制新碑,就是现在的这一块。③3这统碑,大体看去庄重、威严,一向有“朱石碑”之称,但是它并非是一块真的朱红石头,而是在比较细腻的白石上涂了一层朱色颜料而已。另外,还有人叫它“朱砂碑”。朱砂,红色,恐怕也是因碑色而名之的吧。方城、明楼之北是宝城、宝顶。宝顶是一个圆形的山丘,上面植柏树,象征长青永寿。其周长达二馀里,巍然屹立,气势磅礴。此山与明楼、方城的大小比例适宜,太大则拥塞,太小则不壮。它的四周与宝城垛墙之间为通道,可以周而复始地绕行。方城的东西两侧墙的垛口外和宝城城墙的垛口外,均有在墙内栽植而伸出墙外的小柏树。宝顶上的柏树较大而直,与垛边的小柏树相因依,使这座青冢显得高大、深远、蓊郁、阴森。在枝叶荫翳之下的通道上行走,是饶有兴味的:顺时针绕行,左边黑,右边白,左前有斑斑点点的花形光亮,右前有折折棱棱的棂形光亮,再远一点便是幽暗的道头——通道的弯转处。远近景物在阳光照射下使人产生许多奇幻的感觉。这里,充分注意到了造园艺术的“因借”技法:小的,如小柏、城垛、通道与宝顶、大柏、明楼等的相互因借;大的如方城、宝顶与西方的宽谷远峰、献陵、献陵监、庆陵、定陵,北方的高峦低岭,东方和东南方的黑山、阳翠岭、长陵监、景陵等的相互因借。为了“因借”得宜、恰到好处,宝城城圈未成正园形,而是成略微横向的椭园形;城道也有细微的曲直、高低的变化;宝顶也并非光溜溜的正圆而是有细微的凹凸高低变化;所植柏树也有大小、疏密、位置的不同。这样使宝顶显得崇高而远大。宝顶背面正北的坡度缓,而宝城城墙呈横直状,以使你留心多看似与宝顶相连的城外的峦岭,从形象上加强了宝顶青冢与峦岭的壮伟气势。这里的一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精心设计、辛勤建造的。但是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怎样使这人造的景色垂之永久呢?当时的陵园的设计者除了动用他们的科学知识、虑及物质性状的后世变迁而进行设计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胜天的人力而进行施工,如在宝顶外侧砌了砖面,防止黄土的流失、宝城的倾圮,也抑制了小柏的速长。更有趣的是宝顶的顶端,又有一个径丈的小坟丘,藏在密柏之中,它宛如发顶上的小髻。——所谓“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也者的设计,其用心亦良苦也!方城的东西两侧上端和宝城的上端均有水口,青灰色石雕琢而成,长长地伸向外边,如尖戈利戟。长陵院墙墙根均有排水小洞口,泄水外流。院墙外的四周有沟濠围绕,其古名为“城隍”,起泄水、护围、防湿、防碱,且从视觉上加高加厚墙垣的作用。宝城的后面是黄土山,山高于宝顶,植柏树和阔叶树,山向西北转折,而呈蜿蜒的长岭。它与宝顶青冢和明楼相接,则犹如一条青鬃黄鳞的巨龙从西北摇曳而来。其下面的“玄宫”里无可讳言的乃是“龙子”、“天孙”——朱棣与徐皇后了。商传在《明十三陵》一书中,谈到葬埋于长陵的朱棣和徐皇后时说:朱棣史称“太宗文皇帝”(“太宗”是庙号,“文皇帝”是谥号),嘉靖时改庙号为“成祖”,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402—1424年)。徐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在“靖难”之役中,北京曾被建文帝的军队包围,朱棣又作战在远离北京的地方,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徐皇后一面鼓励将士英勇作战,一面亲自率领将士的家属武装登城守卫,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死之后,朱棣学他父亲朱元璋的做法,没有再立皇后。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从未生育过。太子朱标系李淑妃所生,马氏抚养为己子,便宣称嫡出。朱棣和周王朱都是贡妃所生,朱棣也自称嫡出。明朝开国之初,元朝的残余势力尚在漠北一带活动,为了巩固西北地区的统治,朱元璋曾把他的儿子分封为秦、晋、燕、代、肃、辽、庆、宁、岷、谷、韩、沈、安等藩王。其中燕王朱棣坐镇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由嫡系长孙(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继位为(建文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他便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着手削除拥兵在外难于控制的叔父们的权位。先动手削了较弱小的周、代、湘、齐、岷五王,迨至燕王,朱棣便打起“靖难”的旗号,举兵南下,打了三年,攻下了首都南京,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在做燕王的时候曾经多年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战,从实践中认识到安定北方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关系甚大,于是便在公元一四〇七年开始了兴修北京的宫殿和城垣,打算迁都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藏服务收入合同范本
- 公民之间借款合同范本
- 互联网公司办公室翻新协议
- 2025年度安防设备正规售后服务协议书
- 2025年度学生接送安全责任书编写范本
- 2025年度摩托车整车销售权转让合同
- 园林绿化监理居间合同
-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六单元《6.1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教案
- 农村经营餐馆合同范例
- 2025年度房地产纠纷和解执行协议
- 2024-2030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运营趋势与前景动态预测研究报告
- 心血管医疗器械白皮书
- DB31-T 1308-2021 粉尘爆炸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验收规范
- 精神科患者首次风险评估单
- DB36T 1689-2022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实验室管理技术规范
- 跨学科实践活动6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一家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医嘱处理错误应急预案
- M701F4燃气轮机交流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福建卷) 含解析
- 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保险行业白皮书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