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_第1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2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3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4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构想】《登高》是一首达成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诵课文。【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爱好,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办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办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在朗诵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法办法】吟诵,讲析,点拨,讨论。【教学时数】1学时【课前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知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后来可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好友。第二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停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成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种月,才得到小小的从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步成为一种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六个月,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很快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从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终达成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成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逝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个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同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数年前,一种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并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请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并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单地一种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单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观赏1200数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知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指导诵读导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加好地领略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体现的情感,更加好地鉴赏诗歌。那么如何才干诵读得更加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体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导引: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现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重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由于是深秋了,食物极少了。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回旋,寻找自己的巢。还能够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勇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单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并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由于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种人在外漂泊。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必定想自己像树同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逝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当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烘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尚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种现实主义诗人,一种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反自然规律而请求长生不老,他懂得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因此,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单”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乱,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体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局限性。“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重要的尚有个人艰难。由于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并且浑身是病,他预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因此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始终随着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现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两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当特别强调杜甫的一种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或喜或化的感情。并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当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由于他有肺病等多个疾病,他因病戒了酒,并且还由于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干浇愁,最少能消散某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板书: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单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三、迁移延伸提高能力导引:秋是一种丰富的季节,秋是一种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种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体现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1、抒发离别之苦,怀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经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古典诗词中惯用来体现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尚有诸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2、体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芜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发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四、课堂总结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五、作业1、选做题:(1)把《登高》一诗改写为当代诗歌。(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首诗。规定:①写诗要注意韵律;②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③写诗要意蕴丰富;④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2、背诵《登高》。篇二:登高公开课教案登高杜甫教学目的: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2、.体味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3、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二、按照诗歌鉴赏的次序,先分别请同窗介绍题目、写作背景、作家。(一)题目《登高》(学生介绍)(二)背景(导学案)(三)诗人生平(学生介绍,教师总结)三、朗诵1.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诗歌意境。2.个别学生朗诵(两位)3.集体朗诵四、赏析诗歌赏析怎么入手(情或景,学生论述)(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能够体会出诗人如何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单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因此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什么是回旋着的鸟?都能够: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因此,天地一沙鸥”!老病孤单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全部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乱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到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异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互相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二)朗诵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因此我们在朗诵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诵前两联!(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三)后两联颈联:体会作者写了几层悲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能够指人生艰难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此时安史之乱已通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乱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恨国家仍然动乱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这种遗憾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什么呢?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助,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愁苦、悲愁郁积心头,无法排遣,找不到慰藉,更不能以酒消愁,能够想象作者当时是何等的悲哀啊!(四)探讨:这首诗整体的情感改如何让把握,用一种什么词来概括。(五)再次朗诵课文。把这种悲壮之情读出来。(六)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止转折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获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修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克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顿挫:声律。一颔联为例。五.小结: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六.朗诵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②自由朗诵,争取能背诵!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板书:登高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年华易逝八重悲所抒之情: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销愁无依悲凉悲壮篇三:杜甫《登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久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单元重要是通过学生学习唐诗宋词,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二、学生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对作者有一定的理解,能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重复诵读状况下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文章大意。(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不透彻,对作者的情感寄托把握不准。(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在重复诵读与老师分析点拨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境,这样才干更加好地理解作者体现的情感。三、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杜甫的有关常识(生平、作品);掌握用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如何的基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2)能力目的: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明确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为诗歌奠定了如何的基调,能分析出诗的内涵和体现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感受诗人体现的无限愁绪和哀思。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如何的基调。(2)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五、教学方式:赏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六、教学用品:黑板、粉笔七、学时安排:一学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00数年前,一种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单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种新的高峰,并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崇高,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乱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沧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予以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三)整体感知课文:老师泛读课文,读出诗的情感及停止;再由学生读,纠正学生读的错误。(四)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在飞舞回旋。1、首联共写了几个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