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宋明茶志》辨正_第1页
宋明《宋明茶志》辨正_第2页
宋明《宋明茶志》辨正_第3页
宋明《宋明茶志》辨正_第4页
宋明《宋明茶志》辨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明《宋明茶志》辨正

景佑三年(1036年),神宗命令李杜等人总结茶法变化的经验教训,恢复射法。”谘等复言:‘奭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缘边十六军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下诏戒敕”50景祐三年,恢复贴射法:(1)“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2)“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3)“前已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4)“天圣四年,尝许陕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在所给券,径趣东南受茶十一万一千,茶商利之,争欲售陕西券,故不复入钱京师,请禁止。”(5)“商人输钱五分,馀为置籍如保期年半悉偿,失期者倍其数”。这些规定,具有兴利除弊的意义,即使其对旧茶法有所让步,也是出自维护官府的信用而无可厚非。经过这次整顿,“县官滥费自此少矣”。51(6)景祐四年二月,又补充规定,“自今商人对买茶每百千,六十千见钱,四十千许以金银折纳”52。“康定元年(1040年),叶清臣为三司使,是岁河北谷贱,因请内地诸州行三说法……庆历二年又请募人入*粟如康定元年法,数足而止,自是三说法稍复用矣。八年,三司盐铁判官董沔亦请复三说法,三事以为然,因言:‘自见钱法行,京师钱入少出多,庆历七年,榷货务缗钱入百十九万,出二百七十六万,以此较之,恐无以赡给,请如沔议”。53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借口,恢复三说法将会使政府财政遭到更多的困难。当时监京师榷货务的薛向,对历来的茶法作了比较,他认为三说法不是好办法。三司只希望大批的见钱进府库,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不肯实实钱应付入中粮草,当然不肯采纳薛向的意见,但又看到执行三说法不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梦想,于是改三说法为四说法:“河北沿边州军客人入粮草,改四说之法,每以一百千为率,在京支见钱二(当作三)十千,香药、象齿十五千,在外支盐十五千,茶四十千。”54“初,四说法止行于并边诸州,而内地诸州有司盖未尝请,即以康定元年诏书从事。自是三说,四说二法并行河北,未几茶法复坏,刍粟之入,大约虚估居十之八,米斗七百,甚者千钱。券至京师,为南商所抑,茶每直十万,止售钱三千,富人乘时收蓄,转取厚利,三司患之,请行贴射之法,每券直十万,比市售三千,倍为六千,又入钱四万四千,贴为五万,给茶直十万。诏又损钱一万,然亦不足以平其直。久之券比售钱三千者,才得二千者(此者为衍文,据《宋史》卷一八四《食货志》校正)往往不售,北商无利,入中者寡,公私大弊”。55因此,人们纷纷抨击三说、四说法。“知定州韩琦及河北都转运司以为言,下三司议。三司奏:‘自改法至今,凡得谷二百八十万馀石,刍万十六万馀围,而费缗钱一百九十五万有奇。茶盐香药又为缗钱一千二百九十五万有奇。茶盐香药民用有限,榷货务岁课不过五百万缗,今散于民间者既多,所在积而不售,故券直亦从而贱。茶直十万,旧售六万五千,今止二千,至香一斤,旧售三千八百,今止五百,公私两失其利,请复见钱法。”56嘉祐元年(1056年)十月,用薛向议:‘罢并边入中粟,自京辇钱帛至河北,专以见钱和籴,’惟入中刍豆则仍计直给茶。行之未久,论者谓辇运科折,烦扰居民,且商人入钱者少,刍豆虚估益高,茶益贱”。以攻击这项办法。“诏翰林学士韩绛龙图阁直学士和谏院陈旭即三司经度。绛等言:‘自改法以来,边储有备,商旅颇通,未宜轻变。唯辇运之费,宜敕有司悉从官给,而本路旧输税绢者,毋得折为见钱。其入中刍豆罢勿给茶,所在平其市估,至京师以银绢三物偿之。皆从其说,自是茶法不复为边籴所倾,而通商之议起矣”为茶法的变更创造了有利条件。茶法究竟怎样变革才能从交引、三说法的死胡中走出来?才能对国家利?景祐三年,权判户部勾院叶清臣指出:宋初以来的茶法,“刳剥园户,资奉商人,使朝廷有聚敛之名,官曹滋滥虐之罚,虚张名数,刻蠹黎元。建国以来,法弊辄改,载详改法之由,非有为国之实,皆商人协计,倒持利权,幸在更张,倍求奇羡,富人豪族,坐以贾赢,薄贩下估,日皆朘削,官私之际,俱非远策”。国家征榷茶法只有利于豪商巨贾,而不利于国家。“若令天下通商,只收税钱,自及数倍,即榷务、山场及食茶之利,尽可笼取。又况不费度友之本,不置榷易之官,不兴辇之劳,不滥徒黥之辟”。稍后,李觏也认为“今日之宜,莫如一切通商”。69嘉祐三年,著作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等都主张弛茶禁,“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税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务以偿边籴之费,可以疏利源而宽民力。”“淮南转运副使沈立亦集《茶法利害》为十卷,陈通商之利。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等决意响之,力言于帝”。茶法之趋向于通商法几乎是士大夫的一致看法。宋初以来,茶法屡变,国家征榷之法仅有利于富商巨贾,而不利于茶叶生产与流通,更不利于国家财政。第一,“官既榷茶,民私蓄贩皆有禁,腊茶之禁又严于他茶,犯者其罚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然约束愈密,而冒禁愈繁,岁报刑辟,不可胜数,园户困于征取,官司并缘侵扰,因陷罪戾以至破产逃匿者,岁比有之”。第二,前面很多事实说明了在官榷之下,豪商巨贾攫占高额茶利,这是从国户、茶工身上榨取的,而榨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茶叶生产者手中低价收购,二是尽可能从茶叶生产者手中多征购,前面已经说过,不多赘述。这种榨取必然影响到茶叶生产,以至“园户困耗,捕欠岁程,至如石桥一场祖额一百七万,而近岁买纳,才得十万”。茶法屡变,岁课日削。至和中,岁市茶淮南才四百二十二万馀斤,江南三百七十五万馀斤,两淅二十三万馀斤,荆湖二百六万馀斤”。“岁课日削”,或者反映茶叶生产萎缩,或者表明私茶增多,二者必有其一,更可能兼而有之,总之,征榷之法对茶叶的生产和流通是不利的。第三,极大地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臣窃见国朝茶利课额,自收复江淅之后,总山场榷货务,逐步共得四百馀万贯。太平兴国之初,并是实钱。其后西北边急,于刍粟入中,遂添估耗。汇淮出茶之所,西北入粟之地,不相应会,以是实直尽为虚钱。至大中祥符六年、七年,亦各及三百万绩,末年虽不及元额,在京榷货务尚得引钱一百五十贯。自顷年变法以来,惟存虚额,其实入之数益少,近岁尤甚”,到至和中“岁售钱并本息计之,才百六十七万二千馀缗”,茶课缗钱岁当二百四十四万八千,嘉祐二年才及一百二十八万,又募人入钱皆有实虚数,实为八十六万,而三十九万有奇是为本钱,才得子钱四十六万九千而已,其辇运之费丧失与官吏兵夫廪给杂费又不与焉”。在官榷之下,茶税锐减,对国家财政极不利。又“官茶所在陈积,县官获利无几,论者皆谓宜驰禁便”。于是,在嘉祐三年九月,“命绛、旭及知杂御史吕景初即三司置局议之”。并遣官询察利害以闻,诏遣司封员外郎王靖等分行六路,及还,皆言如三司议便”。在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的支持下,遂于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决定废除宋初制订、后来屡次执法的榷茶法,实行刘式、李咨等提出和执行的通商法。嘉祐四年二月通商法主要内容:(1)“以三司岁课均赋茶户,凡为缗钱六十万有奇,使岁输县官,比输茶时,其出几倍,朝廷难之,为损其半,岁输缗线三十三万八千有奇,谓之租钱”。(2)“与诸路本钱,悉储以待边籴”。(3)“罢十三场、六榷货务”。唯腊茶禁如旧,馀茶肆行天下矣”。(4)总之,所谓嘉祐之法,“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茶者,官收征算,而尽去禁榷,谓之通商”。执行通商法后,在士大夫中反映怎样呢?王安石对旧的禁榷法是不赞成的,而对新茶法是赞成的。他说:“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败,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败者,夫夺民之所甘,而使不得食,则严刑峻法有不能止者,故鞭流徒之罪之未赏少驰,而私贩私市者亦未赏绝于道路也,既罢榷茶之法,则只此为患皆可以无矣,然则尽岁入之利亦为国者之所当务也”。另外一些士大夫如刘敝、欧阳修则不赞成实行通商法。刘敝认为,“先时百姓摘山者受钱于官,而今也顾使之纳钱于官,受纳之间,利害百倍,先时百姓冒法贩茶者被罚尔,今翻均赋于民,赋不时入,刑亦及之,是良民代冒法者受罪,子子孙孙未见其已。先时大商富贾为贸迁而州郡收其税,今大商富贾不行,则岁额不登,且逐国用”。欧阳修说:“茶之新法既行,而民无私贩之罪,岁者刑人甚多,此一利也,然而为害者五焉,民旧纳茶税,今变租钱,一害也,小商所贩至少,大商绝不通行,二害也,茶税不登,顿亏国用,三害也,往时官茶容民入籴故茶多而贱,今民自买卖须要真茶,真茶不多,其价遂责,四害也,河北和籴,实要见钱,不惟商旅得钱艰于移用,兼自京师岁岁辇钱于河北,理必不行,五害也。一利不足补五害”。上述两种意见,到底是谁是谁非呢?从茶法变更以后国家所收茶利来看,“及治平中,岁入腊茶四十八万九千馀斤,散茶二十五万五千馀斤,茶户税钱三十二万九千八百五十五缗,又储本钱四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一缗,而内外总入茶税钱四十九万八千六百缗”。嘉祐通商法较宋初榷茶法收入少一些,这是一些士大夫试图改变通商法,恢复征榷法的一个借口,如果从茶叶商业性的生产和流通的情况来考察,就会看出通商法远胜于征榷法。“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宋官府给茶叶生产的“本钱”,对抵制高利贷资本侵袭弱小园户是有利的。但是,官府正是利用“本钱”,把园户置于官府征榷的范围中,实质上切断园户向商品经济的道路发展。官府又利用“本钱”,强迫园户以低价向官府出售茶叶,这是官府压榨园户的重要手段,对茶叶生产是不利的。官府以低价收购的茶叶,又以“虚估”的办法送给豪商巨贾,这就造成园户同官府、豪商巨贾的矛盾。如前所说,官府利用征榷法切断园户同商人的联系是困难的,特别是它的价格政策逼使广大园户冲破征榷法,同商人们直接交易,而追求较高的价格,这就是为什么官府花那末大的力量用那末严刑峻法禁私茶却不能收到效果的原因所在。通商法虽然不再给予“本钱”,但却放松了禁锢,园户能够直接同商人贸易,有利于茶叶的生产和流通,这是适应茶叶生产发展要求的。南宋人林对北宋茶法变更有概述:“尝以国朝榷茶之法而观之,曰榷务,曰贴射,曰三分,曰三说,曰茶赋,纷纷不一。然论其大要,不过有三,鬻之在官一也,通之商贾二也,赋之茶户三也。乾德之榷务、淳化之交引、咸平之三分、景德之三说,此鬻之在官者;淳化二年贴射法,此通之商贾者;嘉祐三年均赋于民,此赋之茶户者”。林所区分的三种形式,其实只有两种,淳化刘式提出的贴射法和嘉祐的均赋于民,都是通商法。经过百年的纷更,适应客观发展要求的通商法终于实现了,虽然福建“腊茶禁如旧”,仍行征榷法,这个通商法还不够完全、彻底。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上(宋神宗)对辅臣言向来茶法之弊。文彦博曰:‘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王安石曰:‘榷茶所获利无多’。吴充曰:‘仁宗朝茶法极弊时,岁犹得九十馀万缗,亦不少,茶法因用兵而坏,彦博所言是矣。然立法之初,许商人入刍粟边郡,执交钞至京师,或使钱、银、绸,或香药、象牙惟所欲,商人便之,故法大行,至祥符初,限以三税之法,立定分数,不许从便,客旅拘制,又茶官多买茶之下者,苟足课额,商人得之,往往折阅;又法数变,而民不信,此其所以大坏。如边郡无事,法令不为小利轻变易,自无不行之法’。王安石曰:‘茶法本元不善,须挟见钱、香药等乃能售,盖见钱、香药等已足办边籴,而茶乃更为贾人之累,以此小贾不能入中,惟大贾能之,惟大贾始能,则边籴之权制于大贾,此所以籴价常高,而官重费也”。在宋代,东南榷茶始于乾德二年(964年),弛禁于嘉祐四年(1059年),崇宁元年(1102年)复榷。四川地区榷茶始于熙宁七年(1074年),较东南晚一百一十年,但一直未曾弛禁。“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由于对熙河用兵,必须禁榷川峡茶叶以解决军需,由于同西北诸族贸易,以茶易马,在宋神宗主持下,于熙宁七年开始对川茶征榷。熙宁七年正月,“遣三司勾当公事李杞相度成都府置市易务”。同年四月,“始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画买茶,于秦风、熙河博马与成都漕司议合事方有端,而王韶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乏茶与市。即诏趣杞据见茶计水陆运至,又以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度牒五百付之,假常平及坊场馀钱,以著作佐郎蒲宗闵同领其事”。同时,将成都路、利州路西路产茶由官府榷卖,成立了提举成都府路、利州路买茶司,在产茶地区置茶场以专门收买,严禁私买。翌年八月,“权发遣盐铁判官、提举成都府、利州、秦凤、熙河等路茶场李杞言:‘买茶博马,乃是一事’,‘乞同提举买马,岁以万千匹为额’。诏杞兼提举买马,且以二万匹为额,二年取旨”。自宋以来历史上的“茶马法”从熙宁八年开始了,川茶官榷制度如下:自宋以来成都府路、利州路开始,后推行到梓州路,夔州路由于产茶甚少,终北宋之世始终未实行榷茶政策。自宋以来,利州路产茶最多。据吕陶记载,”蜀茶岁约三千万斤(原洼:元丰七年二千九百一一十四万七千斤,八年二千九百五十四万八千斤”。(二)各产茶州军都设有茶场,如彭州导江县有堋口、蒲村、永昌、木头等镇均有茶场,“三路三十六场,大小使臣殆及百员”,“到元丰八年,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三)茶农、茶园主同官府茶场的关系:(1)茶本。“茶司本于秋成之际,收籴仓米,高估价钱,俵于茶户,谓之‘茶本’。不愿籴者,例须支俵。假令米一石八百钱,即作一贯文支俵,仍出息二百,计一贯二百”。(2)园户要为官府提供好茶。“提举成都等茶场司请出茶州军,每岁晓示园户,如敢采造黄老秋茶中卖,不以多寡并没官,仍乞每别委官验视,已有纳到如此色样,并令烧毁”。(3)园户、茶园主采造新茶之后,即到各茶场投卖,有的远在一百四五十里之外,也要来场,投卖时,由牙人掌秤收购,在收购中,一则压低份量,“每称和贷一十八斤,牙子只称作十四五斤,若是簿弱妇女卖时,只称作十三四斤,每称约陷著一、二斤;二则压低价钱”,往年早茶每斤货卖得九十至一百文,现今只卖得六十至七十文”“[等二等]每斤合淮直价钱九十文,当日减下价例……,只得大钱四十七文,“[第三等]每斤合准直价钱七十文,……又只作大钱三十七文”。(4)由于官府“尽榷民间茶货入官,旋买旋卖,取利三分”,“客旅并牙子等为见榷茶,不许衷私买卖,一向邀难园户,或称官中高抬斤两,或言多方退难,遂便于外面预先商量减价。其园户为畏法惧罪,且欲变货营生,穷迫之间,势不获己,情愿与客旅商议,每斤只作七分实钱,中卖于官,所余三分,留在客人体上,用充买茶之息”,从上而收买情况来看,茶利“岂止三分而已”。在官榷之下,所谓三分及三分以上的茶息,全部出自园户身上,这就使小园户很难维持生活。假定一个五口之家小园户,有二亩茶园,按照《四时纂要》的估计,亩产一百二十斤,共为二百四十斤,不雇工,全由自己家庭制造,一等早茶可得十分之一,为二十四斤,不“高称低估”,以七十文一斤计算,可得钱一千六百八十文,二等茶可得十分之二,为四十八斤,每斤四十七文,可得钱二行二百五十六文,其余一百六十八斤为三等茶,每斤三十七文,可得钱六千二百十六文,总为钱十千一百五十二文,试问这些钱能维持五口之家的最低生活吗?这些园户必然反对官榷,对茶叶生产不感兴趣,使生产减少。以永康军为例,自实行官榷以后,“熙宁九年买获并税过客人茶货共一百三十二万馀斤,比八年计亏九万馀斤,比七年计亏二十六万馀斤,“盖是园户畏罪失业,造茶减少,是致税数有亏”。在官榷之下,小茶园主所获茶利也不多,他们雇工造茶,除去雇工钱、口食钱,所得茶利很少,他们也反对官榷。由于官员过分刻剥,爆发了堋口事件。彭州导江县堋口镇是重要的产茶地区,有园户、雇工共计五千馀人,熙宁十年四月,他们聚在茶场,“直上监官厅上,止约不得,致打公人,并毁骂官员”。当时知彭州吕陶向朝廷申奏;堋口事件是由刘佐、李杞、蒲宗闵等过分刻剥造成的,“园户既被污损,无可申诉,遂便聚众喧闹,人数颇众,难约束”(102)。宋神宗熙宁十年五月诏:“四川中茶场今后不得亏损官私,其取净利三分指挥更不施行”。在此后茶息降到二分了。(四)茶商同园户、官府的关系:(1)官榷之前,茶商直接向园户购买茶货,并可以预定的方式将明年的茶买到手。官榷之后,茶商同园户不再直接贸易了。但是,非法之贸易是无法禁止的,而且很多。(2)官榷之后,茶商直接到茶场买茶,熙宁十年以前两三年中茶场低价收购园户茶叶,十分只给七份价钱,取利三分,“假如茶一百斤,每斤合卖一百三十文,计价钱十三贯,……(园户)直作十贯卖与官场,即时却是客人纳钱一十三贯请买,文历虽正,情弊则深”。熙宁十年以后,改茶息为二分,对茶商则无所损,所谓“情弊则深”大约指的是茶商要获得较好的茶叶,必须向茶场行贿了。(3)茶商购买茶货,到远处去卖,需要交纳茶价的十分之一,即一贯文纳一百,谓之“长引钱”。此外还要交纳停驮钱等之类的商税,“旧例住税每斤六文,客人买出翻税每斤六文,两项可得二十五万贯;所过场务,远者十处,近者三两处,再远者四五处,过税每斤收二文,五场共计十文,又可得二十五万贯”。如“客人兴贩川茶入秦凤等路货卖者,并令出产州县给长引,指定只得于熙、秦州军通远军及永定寨茶场中卖入官”。大抵茶商品只能在川峡诸路贩卖。(五)为了使川茶在熙河、秦凤等路畅销,元丰元年五月下诏:“应南茶辄入熙河、秦风、泾原路,如私贩腊茶法,其巡捕,如川峡茶入禁地法”。各类茶都有一定地分出卖,这就限制了茶商的竞争。(六)对川茶的征榷,主要是博买西北各族的马,雅州名山茶是西北各族最喜爱的,“令专用博马”。元丰元年买马茶额实际为二万驮,加上籴粮等用茶共四万余驮,每驮百斤,总计四百馀万斤,占川茶总产量约百分之十三。这些茶的搬运,从成都府至利州、兴州,入陕西,沿途都设置茶铺,运茶非常艰苦。“蜀道行于溪山之间,最为险恶,搬茶至陕西,人力最苦,元丰之初,以成都府厢军数百人贴铺搬运,不一二年,死亡略尽,茶官遂令州县和雇人夫,和雇不行,即差税户,其为搔扰不可胜言。后遂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间,破官钱一百五十六贯,益以民力,仅乃得成,今已置百馀铺矣……又茶递一人日搬四驮,计四百馀斤,……往还山行六十里,稍遇泥潦,人力不支,逃匿求死,……沿路号茶铺为纳命场”。由于路远,在雅州不满十贯之茶,运到秦州,可以卖到三十至四十贯。自官榷以来,四川茶利是递年增加的。李杞主持之日,茶利年额四十万缗,其后蒲宗闵主持时达六十万”,自熙宁七年置场十年,总入息税钱百二十二万九千馀缗”,李稷于熙宁十年主持茶司,因堋口事件,茶息减为二分,茶利反而增加,“自熙宁十年冬推行茶法至元丰元年秋,凡一年,通计课利及旧界息税并已支见在钱七十六万七千六十二万缗”。“(李)稷领治茶司事,于五年间除百费外,收获净利四百二十八馀贯”。官榷之前,茶叶的销售价低,官榷之后,茶叶的销售价提高,官府收购茶叶,加重对园户的剥削,使园户破产,影响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园户和有识的官僚、士大夫的反对,“元祐元年,侍御史刘挚奏疏曰:‘蜀茶之出,不过数十州,人赖以生,茶司尽榷而市之。园户有茶一本,而官市之,额至数十斤。官所给钱,靡耗于公者,名色不一,给借保任,输入视验,皆牙僧主之;故费于牙僧者又不知几何。是官于园户名为平市,而实夺之。园户有逃而免者,有投死以免者,而其害犹及邻伍。欲伐茶则有禁,欲增植则加市,故其俗论谓地非生茶也,实生祸也。愿选使者,考茶法之敝,以苏蜀民’”他们要求废除官榷。朝廷遣黄廉入川调查处理此事,黄廉指出:“若致详于公私之议,则先当议民,其次商贾,其次边计利害,各有所在也”。“若悉以予民,则边计不集”,“今蜀民通患币轻钱重,商旅赍携,息不偿费,若捐榷茶尽予商贾,则百货未能通流,脚乘未能猝备,非惟园民之货郁滞,绝其资之路,若蕃市交易万一不继,亦足以害经久之法”。因此,他把官榷与通商结合起来,“十一州之茶与之商贾”,行通商法,其余川茶“发至陕西六路者为纲茶”,专用博马,其中雅州名山茶、兴元之大竹和洋州之西乡茶,专博马,以一万八千匹为额。到陕西诸路的“食茶”,禁止“榷买侵刻,取息太重,搜捕苛扰,差雇不和,配卖赊欠,预俵折纳滥赏诸弊”,并禁止南茶到陕西,“以利蜀货”。“所奏皆可,即有是命,使推其法行之”。宋神宗统治时期,还推广水磨茶。水磨茶是用茶磨制成的末茶,各地都有。元丰六年二月,“都提举汴河堤岸司言”,“欲置水磨百盘”,在汴河置水磨百盘,委托六十户茶铺磨制末茶,每户年出息五千贯,共纳三十万贯,以供应汴河京城的需要,为了保证末茶的质量,“禁止茶铺户入米豆外料拌和末茶,募告首者,一两赏三贯,及一斤十贯至五十贯”;不许在京卖茶人户等擅磨末茶出卖,许诸色人告首,依私腊茶科罪支赏”。元丰七年六月,开封府界各县茶铺,“为见在京茶铺之家,请买水磨末茶货卖,别无头畜之费,坐获厚利”,也都要求买官府末茶,以便在“府畿货卖”、在实行末茶专卖后,私家茶铺“免雇召人工养饲头口、诸般浮费,及不入米豆荷叶杂物之类”,“民间皆得真茶食用”,其价亦较伪茶贱。这就充分证明末茶由于得到技术上的改进,比较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崇宁(1102—1106年)到政和(1112—1117年)是宋代茶法发生大变更的时期。崇宁元年,右仆射蔡京言:“祖宗立禁榷法,岁收净利凡三百二十馀万贯,而诸州商税七十五万贯有奇,食茶之算不在焉,其盛时几五百馀万缗。庆历之后,法制寝坏,私贩公行,遂罢禁榷,行通商之法,自后商旅所至,与官为市,四十馀年,利源寝失”,要求变更茶法。为了增加国家茶利收入,宋徽宗命蔡京在全国实行榷法,对现行茶法进行变更,主要内容:(1)“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州军产茶,依旧禁榷,于产茶州县,随处置场,官为收买”。(2)“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湖南于潭州,湖北于荆南,淮南于杨州,两浙于苏州,江东于江宁府,江西于洪州。其置所在:蕲州即其州及蕲水县,寿州以霍山、开顺,光州以光山、固始,舒州即其州及罗源、太湖,黄州以麻城,庐州以舒城,常州以宜兴,湖州即其州及长兴、德清、安吉、武康,睦州即其州及青溪、分水、桐庐、遂安,婺州即其州及东阳、永康、浦江,处州即其州及遂昌、青田,苏杭越各即其州,而越之上虞、馀姚、诸暨、新昌、剡县皆置焉,衢、台各即其州,而温州以平阳”。所在茶场收购买卖当地茶货.(3)“所在茶场均有茶本钱,茶本钱有度牒二千道、末盐钞二百万贯,诸色封桩钱四十万贯,共三百万贯”。(4)所置场委官籍记园户姓名,产茶由官府收购,“更不于人户税上科纳,禁客人与园户私相交易”,“园户茶租折税仍旧”。(5)“勾集园户,籍会户数,酌量年例所出,约人户可卖之数,年终立为茶额”。(6)“产茶州军许其民赴场输息,量限斤数,给短引,于旁近郡县便鬻”。(7)“馀悉听商人于榷货务入纳金银缗钱或并边粮草,即本务给钞,取便算请于场,别给长引,从所指州军鬻之”。(8)“商税自场给长引,沿道登时批发,至所指地,然后计税尽输,则在道无苛留”。崇宁四年(1105),蔡京再次变更茶法,主要内容:“罢官置场,商税并即所在州县或京师请长短引,自买于园户。茶贮以笼篰,官为抽盘,循第叙输息讫,批引贩卖”。“长引许往他路,限一年;短引止于本路,限一季”。为使商人到各地贩茶,“诸路旧例原无加饶耗茶去处,并依江东例加饶一分”。“逐路重别立到息钱多寡不等”,“每斤各量添一十文”,其见纳息钱不及一十文者,并只对数增添,内无买价小,搭息多,即不得过元买价一倍”。经过变更,到大观三年,“计七路一岁之息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九百馀缗,榷货务两岁一百十有八百五千馀缗”。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大增损茶法,即所谓“政和茶法”,主要内容:(1)“京城内以水磨茶官卖,其京畿、京东、京西、河北、河东、淮南、两浙、荆湖、江南、福建、永兴、鄜延、泾原、环应路,并为客贩南茶地分,客贩许至京城与水磨茶并行,除京城水磨存留外,馀路水磨并罢”。(2)“在京见置比较铺并罢,在京置都茶务,专管供进末茶及应干茶事”。(3)“诸路茶园户,官不置场收买,许任便与客人买卖,仰赴所属州县投状充客户,官为登记,非投状充户人不得与客人买卖”。(4)“客人贩茶须有茶引,茶引由太府寺以厚纸立式印造,并书写当职官姓名,置合同簿籍讫,每三百道并籍都茶务”。(5)“客人许于茶务买引,指定某州县买,往所指定处任便货卖,客贩茶并于茶务请长短二引,各指定所诣州县住卖,长引许往他路,短引止于本路兴贩”,“客人请到文引更不经由官司,许径赴茶园户处私下任便交易”。(6)“客请长引,每引纳钱一百贯,若诣陕西路者,加二十贯文,许贩茶一百二十贯,短引二十贯,许贩茶二十五贯,若非指定出卖者,依私茶法罪,告赏亦如之。客贩茶不请引而辄贩者,加私茶法一等,告赏亦如之。若引外增数搭带,或以一引两次行用,若逾限不申缴者,罪赏准此,印茶引辄私造者,依川钱引法赏钱三百贯,已成,未行用,减一等”。(7)“客请引贩茶,许自陈乞限,长引不得过一年,短引一季,于引内批书所至州县,卖及批凿,自赴茶务或遣亲人缴引务官对簿销落”;“客贩长引茶至所指处馀限未满,愿入别州县住卖者,经所属批引前去,卖讫缴引”;“客引逾限不缴,本务下所属追人并引赴务,依法施行”。给限是按里程远近规定,“不及十程限五日”,二十程已上限十五日”,“如去住处卖二十程给限程三十五日”。(8)“应客贩茶地分,而诸色人辄以茶侵越本地者罪赏以私茶论,已至而未卖者,减一等,客人引违限一日笞一十,三日加一等,至徒一年止,若有故听申所属展限,讫报务不得过一季,即已展而违者罪亦如之”。(9)“茶园户随地土所出,依久来分为等第,即不得以上等为中等,以次等为上等,馀等亦如之,违者各杖一百,州县春月,园户茶出时,集人户以递年所出,具实数卖价,县申州,州验实,以前三年实直与今来价具封申户部,下茶务照会,若平价不实,虚抬大估者,杖一百,受赃者以盗论,赃轻徒一年,吏人公人牙人配千里,许客赴诉”。(10)客人赍引辄改易,徒一年,若添减斤重、日限者,加二等;以水火盗贼而损失者,并随处经所属自陈,验实召保,赴茶场再请买,违者依私贩法,客人请引须正身,若亲人正身赴场,不得假请他客,借人或倩之者各杖一百”。(11)“客人责引贩茶,所至州县,若商税市易务堰闸桥镇棚门,辄邀阻留难,一日杖六十,二日加二等,三日徒一年,又三日加一等,至徒二年止;吏人公人并勒停,永不叙;即受财者以自盗论赃,吏人公人配千里”。(12)“福建腊茶旧茶法不许通商,并许客人依草茶法兴贩。(13)为避免走失税课,“今后客茶笼篰并用竹纸封印,当官牢实粘系,不得更容私拆,如擅拆封及擦改者,杖一百,许人告,赏钱三十贯,客于园户处买到茶,并令园户于引内批凿的实色号、斤重价钱,于所在州县市易税务点检封记”,“今后盛茶笼篰长阔尺寸并笼叶斤重,分为二等,一百三十斤为限制造,用火火印重记题号,降付市易税务收掌”,“令客收买盛茶,候装到茶令所在州县市易税务点检封记;不许用私笼篰;每只除工费外,不得过五十文,以所卖息钱充工料之费”。(14)系籍园户,客无引而辄自卖,若私贩者,杖一百,许人告,赏钱五十贯,已贩者,依私茶法;不系籍而与客买卖者依此”。(15)产茶并通商路分茶事,并令盐事司管干,无盐事官处,从朝廷专委官管干”。从崇宁到政和的十年间,蔡京三次变更茶法,第一次恢复宋初的官榷法,第二次废除了官榷法,第三次是以加强国家管理为主的政和茶法,这项茶法综合了宋初以来的征榷法和通商法,在管理制度上更严密和完备,以保证国家获得更多的茶利。这项茶法对南宋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代榷茶制度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是极为值得注意的一项茶法。由于蔡京在十年之内三易茶法,是立足于利字上,从政和二年到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缗,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万五千六百馀斤,“岁收息钱至四百馀万缗”。由于立足以利,“掊克之吏,争以赢羡为功,朝廷亦严立比较之法,州郡乐赏畏刑,惟恐负课”,争先恐后增加茶课。“陕西非产地,奉行十年,未经立额,岁岁比较,第务增益”,“州县惧殿,多前路招诱豪商,增价以幸其来,故陕西茶价,斤有至五六缗”,用增价的办法,增加茶课,得到朝廷的奖赏。在产茶地区,也要食高价茶。迨至南宋继续实行了政和茶法,而且有所发展。为了解决西北防线十万兵的需要和川峡诸路地方财政开支,必须变更熙宁以来在四川实行的茶马法。成都路转运判官赵开提出:榷茶买马五害:“黎州买马,嘉祐岁额才二千一百馀,自置司榷茶,岁额四千,且获马兵逾千人,犹不足用,多费衣粮,为一害。嘉祐以银绢博马,价皆有定。今长吏旁缘为奸,不时归货,以空券给夷人,使待资次,夷人怨恨,必生边患,为二害。初置司榷茶,借本钱于转运司五十二万缗,于常平司二十馀万缗。自熙宁至今几六十年,旧所借不偿一文,而岁借乃准初数,为三害。榷茶之初,预俵茶户本钱,寻于数外更增和买,或遂抑预俵钱充和买,茶户坐是破产,而官买岁增。茶日滥杂,官茶既不堪食,则私贩公行,刑不能禁,为四害。承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几八九,犹患积压难售。今关、陇悉遭焚荡,仍拘旧额,竟何所用?茶兵官吏縻衣粮,未免科配州县,为五害。请依嘉祐故事,尽罢榷茶,仍令转运司买马,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如谓榷茶未可遽罢,亦宜并归转运司,痛减额以苏茶户,轻立价以惠茶商,如此则私贩必衰,盗贼消弭,本钱既常在,而息钱自足”。“朝廷是其言,即擢开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使推行之”。建炎二年(1128年),”大更茶马之法,官买卖并罢,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茶百斤为一大引,除其十勿算,置合同场以讥其出入”,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户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凡买茶引,每斤春为钱七十夏五十,旧所输市例头子钱并依旧,茶所过每斤征一钱,住征一钱半,无得妄增,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秤茶封记、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