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_第1页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_第2页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_第3页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_第4页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足球的发展

1“植根乡土,服务山区,弘扬客文化”是新专业的特色嘉应学院位于郴州。它以教师培训为主体,根据现代建设的需要,拓展学科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家乡扎根,在山区服务,弘扬客家文化”是这所学校的独特特色。学校要申办新专业,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弘扬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继承和发展梅州的足球文化不仅是体育专业办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众多海内外乡贤和梅州人民对曾经辉煌的乡土文化再度兴盛的期望。1.1郴州足球文化的繁荣和当地群众对足球文化发展的期望1.1.1日本高尔夫球场的发展历程梅州素以“足球之乡”闻名,其足球运动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73年,德瑞巴色传道会在五华县长布镇源坑村设教堂,并创立中书馆(学校),开设体操课和军事训练,并将现代足球介绍到五华县。1901年,教会牧师在五华县石坑山窝竖起球门,教授学生足球,这是梅州足球运动史的开端。巴色教会教士前乐育中学校长文申特·恩斯特(中文名:万宝全)于1917年书写梅州足球协会章程,成立梅州最早的足球协会。1935年梅州足球队赴汕头以2:1胜英国海员队,当时的球员几乎成为街谈巷议的英雄。1938年起梅州足球连续多年蝉联广东省冠军,从20世纪30年代起的50多年里,梅州籍的足球运动员不仅活跃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甚至还包括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20世纪30年代起就享誉中外的“球王”李惠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梅州足球也由此闻名遐迩。从1951年至2003年53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次、季军32次。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设立16个足球重点地区,梅县亦榜上有名。至此,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依托众多业余体校、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以及星罗棋布的业余训练点,梅州足球的发展迎来了一段高潮,足球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国家队球员35人。鉴于梅州足球在中国足球运动史上的地位,足球界素有“北大连、南梅县”之说。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队。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所,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1.1.2社会上的地位梅州是早已蜚声海内外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和足球之乡。梅州的足球运动有近百年历史,并涌现出以威震全球的“亚洲球王”李惠堂为代表的一批佼佼者。1979年被列为中国16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曾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广东有‘三乡’,其中梅县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到这‘三乡’去参观。”正是由于周总理的推荐,50年来,海内外客家人一直把梅州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而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国人的认同。2004年容志行在代表广东省政府授予梅州“足球之乡”的授匾仪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梅县是中国著名的“足球之乡”,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为国家、各省、市足球队培养和输送过许多优秀的运动员。过去,梅州籍的足球运动员曾在国家队占了半壁江山,在海内外传为佳话。梅州在足球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地方文化相结合,产生和铸就了梅州人民足球之乡情结。1.1.3日本足球人口数量下降,女性和职业资原本辉煌的足球文化历史不仅提升了地处粤北山区梅州的知名度,也为本地区众多的青少年和足球爱好者提供了无限畅想的空间,时至今日,梅州的民众对足球运动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学校、机关单位最普及的大众体育项目依然是足球。但是随着中国足球水平的下滑,梅州足球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亦渐次陷入了低谷。一方面是梅州培养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日趋减少,中国男子足球队已多年无梅州籍队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亦逐渐减退,梅州各中小学的足球人口数量下降明显;重拾往日足球文化的辉煌已经成为梅州乡贤和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热切愿望。为此,广东省政府、梅州市政府均在不同场合表示要为振兴广东足球,振兴“足球之乡”而努力。尤其是梅州市政府已将振兴“足球之乡”的计划纳入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其中,于2008年6月梅州市政府李嘉市长主持召开了发展梅州足球文化事业的研讨会,来自国内和省内的梅州籍知名人士以及梅州各界的足球爱好者共商振兴梅州足球事业的议题,其中就提出要嘉应学院为地方培养足球专业的高级人才做出贡献。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新形势下,走“体教结合”之路是振兴梅州足球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体教结合”则离不开当地高校——嘉应学院的支持。1.2足球运动的未来发展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以来,中国足球的发展可谓每况愈下,一是中超联赛的市场吸引力、观众人数均急剧下降;二是中国足球队的竞赛成绩差强人意;三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不力,足球人口锐减。北京奥运会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更是使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陷入了历史的前所未有的低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足球发展较好的时期,也恰是梅州籍球员在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大放异彩之时。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杭勤、蔡锦标、曾雪麟、邓锡权等人,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则有池明华、杨宁、郭亿军、赵达裕、伍文彬、谢育新等人。这说明中国足球运动要走出低谷、有所突破,仍然离不开类似梅州这样的“足球之乡”的复兴。这就需要依托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培养多方面的足球人才。而招收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人才,予以专门培养不失为一新的创举。1.3嘉应始终把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准则,对学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嘉应学院的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当前,学校正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即将原有的校-系两级管理改变为校-院-系三级管理,建立学院制,使二级学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院制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发展学科,这也是各国建立学院制的基本准则;二是为了缩小管理幅度。没有学科也就没有大学,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它在一所大学乃至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都是变化的,现在看来有前途的学科,将来也可能丧失优势。所以,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始终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让不同的学科交叉产生新的生长点,使原有学科得以继续发展;二是不断发展新学科,以便原有学科一旦失势时,因有新学科的及时弥补而不至于影响学校的实力。尽管近年来嘉应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正在实行学院制改革,但是专业设置偏少依然是一些二级学院的主要矛盾。如体育学院,目前只有体育教育一个专业(包括本、专科),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申报新专业保证学院协调、科学、合理地发展。运动训练专业的增设,不仅能促进嘉应学院体育学院的不断发展,也可完善嘉应学院的学科体系建设。2创建一个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的可行性2.1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扩嘉应学院于1996年开始设置体育教育专科专业,2002年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经过12年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在广东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外,在运动训练方面,近年来嘉应学院亦成绩卓著。在2006年全国高师田径运动会上,共获得8枚金牌,列同层次院校金牌总数第一名。在省大学生运动会和省高校田径赛上获得金牌5枚,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足球竞赛更是成绩显著,体现了“足球之乡”的深厚足球底蕴,先后获得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第四名、乙组第五名、男子第六名,大学生联赛第六名;尤其是2007年,学院男子足球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11人制足球联赛广东赛区第三名,5人制足球联赛广东赛区第一名、南区决赛第五名、列全国前10名,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同年9月份,男子足球队又参加了全国“百事球王争霸赛”,获广东赛区冠军,全国第五名。2008年我校男子足球队再获“百事球王争霸赛”广东赛区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2学术成果显著显现嘉应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科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就,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学校于2003年首批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科组成员共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学科的主要学术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5年来,学科点在科研、梯队优化和运动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的明显的成效。科研成果:学科组成员在体育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含2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编写体育专业“十五”规划教材1部,主编体育专业教材1部,2人外聘参与体育教材编写;1部专著获广东省体育科学技术奖优秀论著二等奖;8项科研课题立项,其中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规划课题子课题2项;2007年又有2项“关于梅州足球研究”的课题获学校重点立项。梯队建设:5年来,学科组成员中有2人晋升为教授,2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晋升为讲师,1人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组正认真总结经验,凝练方向,优化队伍,以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3取得学位的情况体育学院现有教师43人,含教授4人(有3位为自己培养的教授),副教授13人,高级职称占教师的39.5%;45岁以下的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占45.5%。有1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4位省级优秀教师,1位“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位嘉应学院“教学名师”,6位嘉应学院优秀教师。在近2届的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这是保证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2.4有足球运动专项的人才尽管当前中国足球的发展处于低潮,但由于历史原因,足球运动在广东向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表明,高水平的足球人才在广东省仍然较受欢迎。一是受到企业、社会组织的青睐。他们长期招聘一些有足球运动专项的人才,为其参加各种业余足球竞赛。如深圳市,由于业余足球联赛的红火,足球专项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大,以致存在一批专为各种企业、社会组织参加足球竞赛获取报酬的自由“职业球员”。二是可从事体育教育。尽管广东省的经济较为发达,但是教育却相对落后。目前,体育教师在广东省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兴宁市为例,2008年全市共需各类体育教师672人,但实际只有334人,占总数的49.7%,仍缺编338人,占实际所需总数的50.3%。三是一些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由于长期未补员,如兴宁业余体校已有10余年未补充新的教练员,使其年龄结构日趋老化,未来几年对足球专业人才会有一定的需求。因此,从总体上看,足球人才在广东仍然有相当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足球之乡”梅州。3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的基本原则3.1嘉应学院的运行模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亦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嘉应学院设置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为“振兴足球之乡”培养足球专项人才,是履行其服务地方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也需要梅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鉴于梅州市政府希望通过嘉应学院实施“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足球专业人才以振兴“足球之乡”的决心与愿望,嘉应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的设置宜采取“市校共建”的模式,优势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依托嘉应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做好招生、培养工作;而市政府则为嘉应学院足球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经费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支持。3.2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现实为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缺乏所带来的退役就业工作困难问题,当前,诸多运动队采取“体教结合”的模式,依托普通高校或体育院系培养运动员,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优秀运动员文化缺乏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嘉应学院足球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根据社会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足球专业人才是一种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振兴“足球之乡”服务,因此,其培养过程中,专业要体现“精深”,文化教育则要体现大众化教育的“博广”,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性。即精通现代足球专业理论,又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能够从事足球训练、管理、科研、裁判工作的专业化人才,又能从事一般性的社会工作。避免出现类似国内退役优秀运动员“除所学的运动专项外,无一谋生技能”的现象。3.3隐性课程的培养形式非教学(或跨教学)培养形式实际上是对被称之为“大学隐性课程”的过程设计。由于凡是超出了课程教学范围的人才培养活动都可归入“隐性课程”,因而此类培养形式的构建和具体运用情况千差万别,不拘一格,很难框定其变化规划。就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的人才培养而言,非教学(或跨教学)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