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_第1页
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_第2页
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_第3页
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_第4页
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看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的困境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发展现代农业,开展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首选,葡萄、草莓、蜜柚、蓝莓等水果基地、龙头企业、旅游农业等在各地迅速崛起,改变了局部市场、大市场的供给格局,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当地方政府大力鼓吹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时,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来自小农的叹息:产量提高了,收入却不如从前!更有人不断地更换作物品种,因此陷于重复的投资当中。不可否认,发展特色农业给局部地方的部分人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收入,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多的特色农业正在遭遇困境。本文以广西R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为例,通过考察葡萄产业的发展史来展示特色农业失去其优势的动态过程,透视本地特色农业与地方市场和地方农民的互动,以此启发思考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所遭遇的困境。一、本地葡萄种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当下各界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呼声非常高,并且很自然地将其与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认为这些行动可以互相促进,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究竟何谓“特色农业”?其特殊性有何体现?特色农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的关键又在于何处?一些学者回顾近年来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虽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定义,但是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其具有以下一些“特色”:立足于地方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达到一定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归根结底,“特色”在于其本身价值以及市场稀缺。于是,一些地方又提出口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仅批量化生产,更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葡萄是外来品种。当葡萄从外省进入本地市场时即广受消费者欢迎,人们想着是否可以在本地种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R镇开始引进葡萄作为当地的经济作物。然而,最初的种植属于实验性质,试验发现葡萄可以在本地自然条件下生长,然而葡萄种植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而且较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一开始冒险种植的农户比较少,全区的葡萄种植规模小,而且其他省市种植的葡萄亦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葡萄也有其特殊的优势。葡萄为藤本植物,比起木本植物来说,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一般来说幼苗种下后第二年即可以结果,而一旦效益不好,又可以迅速更换其他品种,因此葡萄种植称得上是“短、平、快”的发展项目。于是,1986年前后,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本地向外省的葡萄培育基地引进葡萄进行种植试验,并不断引进和推广种植管理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地方政府规划在公路两旁建设“百里水果长廊”,而R镇所在X县就是重要的葡萄种植区,20年来逐渐推广了葡萄种植技术,扩大了种植规模,建立了几个葡萄种植基地,更有很多农户自发将原来的耕地改造成葡萄园,使该县成为全区最先规模化种植葡萄的大县,并因此获得“南方吐鲁番”的美誉,吸引了一些外地的果商来收购葡萄。在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开始推广之时,葡萄种植规模比较小,农户们只是实验性地种植,由于种植规模小,年产量有限,因而产品主要在区内城际之间销售,也无法吸引外地的果商过来收购,但是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随着水果基地的建设和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葡萄。当时,全广西水果市场上的葡萄非常少,葡萄市场走俏,因此见效很快。一些大胆的农户开始在责任田里种植葡萄,而同时,农技站也适时推广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嫁接、插种育苗等技术相继得到推广,同时也通过挖沟、搭棚等技术改变局部生态,使其更适宜葡萄的生长,也使管理更方便,节约了劳动投入、农药成本,还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延长了葡萄的成熟期。这些技术的推广加快了本地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到2000年前后,R镇的葡萄已经初具规模,葡萄批量化地向外地输出。此外,本地农户和政府也在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巨峰、京亚、黑峰等多个品种在本地得以推广。由于葡萄种植的特点是“短、平、快”,因此很多农户不断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种植品种,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质量更好、收益更高的葡萄品种。2008年以来,不少农户也引进了青提、红提和黑提等。这些新品种的引进改善了产品结构,更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二、发展“特色农业”,“葡萄”大有可为R镇的大规模葡萄种植历史已经有20多年,葡萄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20多年来种植管理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改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人们也不断地往外开拓市场。然而,每年到葡萄上市的时节,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起初是因为一些农户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好收成;然而最近几年却是市场不景气,不仅收购价降低了,而且产品需求量也明显减少了,“谷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不仅当地在扩大种植规模,而且其他很多地方也在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并不断扩大规模。原来的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转变成了商品供给基地。葡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特色。葡萄种植对土壤、气候等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过,多年来,葡萄种植技术不断地得到改善,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局部气候,如通过大棚培育、挖沟垒埂等方式使本地气候更适宜葡萄种植。以前只在日照时间长、降水比较少的地方才能培植出高质量的葡萄,而如今技术的改进使得更多的地方可以种植。一方面,技术的改进对果农来说是好事,极大地保障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威胁,给果农们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也大大缩小了产品销售市场。从客观的自然条件来看,R镇降水量大且地表水丰富,并不是葡萄的最佳种植地。然而,20多年来,R镇的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如今R镇葡萄种植面积已逾5万亩,人均种植面积达1亩以上,几乎家家都多多少少种植了一些,有的农户尚且保留一点口粮田,而有的农户则将农田全部改种成葡萄。即便按照保守的估计,亩产3000斤,一年仅R镇就能产出7.5万吨,可谓产量巨大。技术的普及和改善,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特色农业”大军当中。农村税费改革无形当中也促进了农民的种植行为。农业税、特产税的取消,农民的负担减轻,意味着人们种植葡萄的成本降低了,即便没能从葡萄经营中获得较高收益,这些投入成本也在他们承受范围之内。因此,税费改革无形中对农户种植葡萄有激励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到2010年前后,葡萄市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潜在市场如今都变成了葡萄生产地,市场萎缩严重,而供给量却大大提高。葡萄不再是R镇的特色,也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自2008年以来,X县每年举办大型“葡萄文化节”,希望以此为本县的葡萄树立品牌,吸引更多的果商来本地收购,也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特色旅游。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明显改善本地的葡萄供求现状。一个水果商透露,他们寻找货源的逻辑是逆“明星效应”的,因为招牌越响,价格越高,他们收购的成本越高,所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消费者的逻辑则是寻找质优价廉的产品,对于品牌并不是那么在意。在周边,他们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产品。可见,发展“特色农业”,为本地树“品牌”虽可能引发一些消费者慕名而来,但同时也可能“吓跑”了一些大果商。“特色农业”本身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意义,相反,还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三、反复更换葡萄品种的过程—果农的自救葡萄与很多农作物一样,同一品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上是同时上市的。而葡萄是鲜食水果,一旦成熟必须上市,否则就会烂在果园里。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使人们开始担心市场行情:以前认为是产量太小,所以吸引不来大果商;而现在是产量太大,果商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果农从每年的市场交易行为中意识到每年的市场都不一样,也尝试着给自己寻找出路。产品的集中上市极有可能会冲击局部市场。果农们曾考虑到种植规模扩大之后对市场造成的可能冲击,也考虑到产品集中上市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产品能够避开上市的最高峰,就能够卖个好价钱,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于是,他们考虑到种植不一样的品种,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多种品种,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延长葡萄的成熟时间,以此来规避市场风险。前面提到过,葡萄种植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要换新品种比较容易,只需要1~2年的周期就可以完成。于是在R镇就出现了很多不断更新品种的行为。近十年来,笔者亲眼见一些村民的责任田不断经历着经营方式的变化,由原来排灌方便的稻田建设成葡萄园,之后又复垦为稻田,或者不断更换成其他葡萄品种。唐大叔的一亩余田位于路旁,紧邻一条灌溉支渠,算得上是一块灌溉方便的良田,特别适宜于种植水稻,然而由于水渠常年有水,该田地势低,因此不利于葡萄种植。当唐大叔眼见着一些村民种植葡萄2年便收回了成本,并且获益颇丰,他也决定改造水田种植葡萄。秋收过后不久,唐大叔花了3个月的时间修整土地,又从其他村民那里购买葡萄苗,第二年春天便将树苗种下。由于对葡萄种植和管理技术不甚了解,他满怀憧憬种下的葡萄却没有得到好的收成。连续三年亏损,唐大叔不仅没有获益,而且成本也没能收回,全家口粮也没有保障。最后,唐大叔将葡萄全部挖掉,又复垦成稻田。然而2年之后,随着R镇新的一批种植葡萄的高潮袭来,他又将稻田改造成葡萄园。在R镇,像唐大叔这样不断更换农作物种植的农户不少,他们有的在种植水稻和葡萄之间摇摆不止,有的则是在不停地寻找和更换新的葡萄品种,还有的是在葡萄和其他水果之间摇摆不定。尽管种植的作物不一样,并且作物品种更换频繁,然而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尝试着紧跟市场走,因此频繁更换作物品种;第二,一直处于生产的高投入阶段,生产成本高,而实际收益低。葡萄等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前几年投入大而产出少,而之后则进入衡产期,投入少而产出大。频繁更换作物品种,实则生产的成本极高。除了更换作物品种之外,避开高峰期的方式就是大棚经营,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葡萄的患病率,从而使葡萄能够保存更长时间。大棚经营意味着要加大投资成本。而且,大棚经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过,短短5年之内,大棚技术已经在当地普及。果农们尝试各种方法试图避开葡萄成熟的高峰期的想法确实不错,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正由于葡萄经营的门槛低,很多地方都可以种植,既然有利可图,那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种植。一旦各地都种植了葡萄,那原来的潜在市场就转而成了竞争对手。虽然就本地而言,通过培育不同时期成熟的葡萄品种可以避免产品集中上市,然而,毕竟葡萄成熟于7~10月之间,时间仍然相对集中。而不同纬度的地方种植的葡萄上市时间则可能重合。即纬度较低地方的晚熟葡萄的上市时间可能跟纬度较高地方的早熟、中熟葡萄上市时间重合。也就是说,随着交通、物流的发展,各地市场之间已经可以比较好地实现货物的调配,因此,葡萄仍然会是“集中上市”,果农们面临的问题仍然是经营利润的减少。果农们本意是想通过这些方式和策略最大程度上规避种植葡萄的各种风险,然而,不幸的是大家投入了更多成本,却依然没能摆脱这样的困境。四、市场不稳定,经营困难农户们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当他们发觉某一种产品可能大有市场、能够获得高于水稻种植的效益时,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当遭遇挫折便即灰心,于是考虑更换品种。由于作物有其固有的生长周期,即便当年市场行情好,等到其种植的产品上市的时候,则又不知道那时候的市场是否依旧;缺乏适当的种植规划,绝大多数人们的自发种植行为具有盲目性,纷纷效仿,因此,虽然最近几年葡萄市场波动很大,但是葡萄的种植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人们盲目跟风的行为又往往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增加了农业经营的风险。此外,频繁地更换作物品种,也意味着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不断投入的过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户各自承担种植的成本和风险。在税费改革之后,地方相关部门对农户经营的指导更少,而税费时代的一些灾害补贴等也减少。因此,如此巨大的风险完全都是由小农各自承担。这也是本地没有葡萄种植大户的重要原因。在R镇有一个特点,即虽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却几乎没有见到种植大户。如果种植葡萄明显有利可赚,则必然会产生种植大户。然而在本地,农户们只在自己的责任田或者山上种植,却很少见到承包他人田地进行大规模种植的。据了解,个别农户在湖南省承包了几十亩田种植提子,然而就承包的情况来看,却是亏损居多,极少赢利。5年下来,不仅没有获得收益,反而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受到前文所述的市场不景气、气候影响等,这些对私人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二则是因为如今工价上涨。规模经营是否是经济行为,不仅取决于技术与劳动成本,而且也取决于其所面临的风险。一旦规模化经营,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小农经营大大减少,因此,经营者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葡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