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王阳明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关系
一、对安民心外无“理”的理想观明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宋代的理学在明代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思想是艺术创作的先行,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审美和风格。明代的文学之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理学的影响,或赞赏或排斥,或先赞赏后排斥,或先排斥后赞赏。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于种种契机,变化发展的。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明代创建了一个与当时流行的程朱学说不同的思想体系。作为明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王阳明思想包括以下几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王阳明来说,心外无“理”主要强调心外无“善”。他在《与王纯甫》中云:“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外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格物与致知都是围绕着挖掘、呈现至善的根源入手的。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即把不正纠正为正;“物”则定义为“意之所在”。因而,“格物”就是纠正意之所在。格物的直接意义是“去其心之不正”。根据这个解释,格物就是格心。第三,四句教。王阳明晚年提出“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这四句话,王阳明曾解释为“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根据他的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讨论的问题与伦理学的善恶无关,根本上是强调心作为情绪感受主体具有无执着性。喜怒哀乐往来出没人心,但心之主体无喜无怒无滞无执。因此人心虽生七情,却应使之一过而化。它所指向的是周敦颐、程颐等追求的洒脱、和乐的自得境界,其中也明显地吸收了禅宗的生存智慧。王学弟子众多,其中较出名的王艮、王畿、湛若水、欧阳德、邹守益、魏良器、钱德洪、聂文蔚、陆九川、黄直、何廷仁等都曾投入阳明门下2。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王阳明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既有儒家思想,又渗透着佛老思想。他不同于一般的理学家充满着经院习气,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灵性,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也正因为此,他的思想对明代以及之后的文学,尤其是唐宋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对心学的态度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虽然目前学界对唐宋派的命名及成员问题提出质疑,且唐宋派成员间各自的文学观念及价值取向颇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文学处境及文学主张是相近的,都或多或少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唐宋派对心学基本是持赞许的态度。归有光曾在《〈戴楚望集〉序》中云:始,楚望先识增城湛元明。是时年甚少,已有志于求道。既而师事泰和欧阳崇一、聂文蔚。至如安成邹谦之、吉水罗达夫,未尝识面,而以书相答问。及其所交亲者,则毗陵唐以德、太平周顺之、富平杨子修,并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予读其往来书,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噫,道之难言久矣。有如前楚望所为师友,皆以卓然自立于世,而楚望更与往来上下其议论,则楚望之所自立者可知矣……予与诸公生同时,间亦颇相闻,顾平日不知所以自信。……黯黯以居,未敢列于当世儒者之林,以亲就而求正之。又怪孟子与荀卿同时,而终身不相遇。及是,而楚望之所与游,一时零谢尽矣。此予之所以为恨,而羡楚望之获交于诸公间也。因读其集,慨然太息而归之。3此文为归有光62岁时所作,集中体现了晚期归有光对心学中人的态度。文中所涉心学诸人,湛元明即湛若水,少从陈献章游,后又与王守仁相应和,但二人学问崇尚各不相同,湛“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欧阳崇一即欧阳德,号南野,多次讲学。聂文蔚即聂豹,与欧阳德一同“发明阳明宗旨,始无遗憾”。邹谦之即邹守益,师从王阳明,里居讲学。文中追忆了传主与诸公的来往,这些人“大抵从阳明之学,皆以卓然自立于世”。可见,归有光对当时的心学闻人是钦佩赞赏的,只恨自己与诸公同时,间亦颇相闻,而终身未遇,颇感遗憾。“读其所往来书”,楚望能与之游,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归有光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然是接触了心学的理论,并对他们有所了解,颇欣赏其为人与学问。归有光曾编有《文章指南》一书,选录王阳明文章7篇,数量仅次于韩愈、苏轼、苏洵和欧阳修,足见归有光对王守仁为文的称许。唐顺之和王阳明一样,认为心体的理想状态“天机圆活”是洒落而无拘束的。他在《与陈两湖书》中说:“天机尽是圆活,性地尽是洒落……然人知恣睢者之为率易矣,而不知见天机者之尤为率易也。人知任情宕佚之为无拘束矣,而不知造性地者之尤为无拘束也。”真正的洒脱不是放纵自我、任情恣睢,而是体悟天机,言行一任己心而又不为外在的事物所累,找回自己的良知,达到至善之境。王慎中与王学中人多有书信往来,如与王道有《与王顺渠祭酒》,与穆玄庵有《上穆元庵太常》,与陈儒有《与陈芹山》,与陈良谟有《与陈栋塘》,与万表有《与万鹿园》等等。王阳明的心学对唐宋派文学观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唐宋派否定前七子的主张。他们不同于前七子的轻视汉以后文,能正确评估唐宋文的成就,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视前七子的文风为模拟剽窃4。唐顺之曾在《与陈两湖书》中云:“近时文人说秦说汉说班说马多是呓语耳。”归有光也曾在《沈次谷先生诗序》中曰:“今世乃惟追章逐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蔽一生以为之,徒为孔子所放而已。”唐宋派对前七子贬斥的言论不胜枚举。茅坤曾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唐宋派否定前七子,其主要原因是反对前七子盲目崇古。茅坤对当时这种摹拟蹈袭的陋习极为不满,他曾尖锐地指出:“余少好读《史记》,数见缙绅学士摹画《史记》为辞,往往专求之句字音响之间,而不得其解。”(《刻〈史记钞〉引》)茅坤形象地以写像来譬缙绅学士之摹画《史记》,批评他们往往专求句字音响,就如同写像者只得人之形而未得其神一般5。这一点,与王阳明的“四句教法”中所体现的思想不谋而合。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喜怒哀乐往来出没人心,但心之主体无喜无怒无滞无执,灵活洒脱,不受牵绊。反映在文风上,不应受形式的束缚。如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一文,于平淡之中见出作者的深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3文中描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在他的其他散文中也可见到这种特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阁子有如陶渊明的山居田园,然而作者却对这间简陋的小屋充满了深情。小屋因它的主人的过往而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感情——对老妪的回忆、对妻子的深情、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读来不禁令人落泪。归有光的这种文风,继承了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优秀传统,结构精巧,曲折多变,言简意赅,真切感人。再以前七子中李梦阳的《叙松山小隐》为例:铜陵徐君墅松山之旁,自称曰松山小隐。五山汪子者,徐之娅也。言于李子,李子曰:“嗟,徐君隐乎?小乎?然予闻之矣,人也,固斯人之徒也,立弗遗世,行罔离群,居匪殊域,乃称曰隐。又自小之,斯殆寂乎嚣者也。夫嚣者,棼纶尘溷之名,而隐之反也。是故高人之于天下也,恶嚣之贼已也。于是思超然以自脱,恬而不棼,静而不纶,洁而不溷,清而不尘,凡以保寂破嚣焉。尔而乃举眼无可意之事,开口鲜契心之友,和通有之扰,孤亢多危疑之忧,于是乎即山居焉。以泉石猿鸟足以寂吾而绝嚣也。抚松盘桓焉,以厥毛可衣,实可茹厥风,瑟琴可听,厥色冬青厥根苓食之,寿是之谓隐。然君子弗之取,何也?以行之非中也!夫人有仁义中正之彝,以成身也;有耳目口鼻四肢之嗜,以全生也;有父母妻子君臣朋友之伦,以振经也。若一切山居而松游惟隐乎躭是绝物之行也。夫寂嚣不于其迹,于其心者也。故处棼而恬者,真恬者也;在纶而静者,实静者也;于溷而洁者,能洁者也;居尘而清者,大清者也。夫徐君者固有人道之伦、仁义中正之彝者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嗜度而不逾,孤而无危,亢而无疑,和而无扰,通而靡随,是迹嚣而心寂者,称之曰隐,又自小之殆,是之谓矣。”6作者针对徐君隐居松山一事,借李子之口展开议论,从而指出徐君恬而不棼,静而不纶,洁而不溷,清而不尘,凡以保寂破嚣焉只能称其为小隐,非真隐士也。真正的隐士不是身隐而是心隐,能处乱世之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尽君臣朋友父母妻子之义,以振经也。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拟古之作,注重美刺,多是议论,关心政治。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第二,唐宋派几乎都强调文与道的统一,这也是唐宋派主张的最主要的观点。唐顺之在《答廖东雩提学》中曾明确提出“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之言,以博其旨趣,而后发之”。而王慎中则尤其欣赏曾巩文章能“会通于圣人之旨”,“思出于道德”(《遵岩集》卷九《曾南丰文粹》)。他们强调自身道德涵养,体味圣贤之道,遵循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作文则讲究先道德后文章,将道德涵养融贯到文风之中,以便写出“字字发明古圣贤之蕴”的文章7。由此观之,唐宋派受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主要思想还是儒家。他曾提出“心外无理”,而“理”的涵义主要指“善”,格物与致知都是围绕着挖掘、呈现至善的根源入手的。此外,王阳明把“格物”定义为“纠正意之所在”,去其心之不正,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唐宋派提出的“文以明道”与王阳明“格物致知”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再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中的一段: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作者表面上是论竹,实际上是阐发人生的道理。竹遇风不折,遇雨不浊,笔直挺立,默默无闻。又以其虚而有节,素雅宁静,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与竹”的名言。光禄任君独爱竹,与他自身的情操是契合的,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是不能真正欣赏竹之高洁的。然竹往往是孑孑然,又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是因为人们远离道太久了。京师人贵竹,只是以此斗富,装点门面,那是对竹的亵渎,这与那些伪道士是一般无二的。唐顺之认为人不可以谐于俗,而要修养身心,洗涤心源,浸涵圣贤之道。第三,唐宋派特别强调独抒胸臆。在这一点上表现突出的是唐顺之,他的“本色论”的最大特点是,只要是独特的、自己的东西,表达自然甚至有悖于儒家之道,他也认为极有价值,值得赞赏,能够流传后世。他认为先秦诸子流传久远的原因,也在于能保持各自本色,不失自我。与唐顺之的“本色论”相似的是王慎中的“自为其言”论。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二》中说:“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王慎中云:“然发而为文,皆以道其中之所欲言,非掠取于外,藻饰而离其本者,故其蔽溺之情,亦不能掩于词。”意思是,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因袭古人,提倡文章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归有光在《戴楚望后诗集·序》中云:“故其为诗,不规摹世俗,而独出于胸臆。经生学士往往为科举之学所浸渍,殆不能及也。”4他反对科举考试对作文的束缚,拘于形式而不能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失去其价值了。茅坤更是强调为文必求万物之情而务得其至,他在《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中说:“近乃取百家文之深者按覆之,卧且吟而餐且噎焉,然后徐得其所谓万物之情自各有其至,因而悟曩之所谓司马子长者,眉也,发也。”这段话反映了茅坤作文的演变过程。起初他也曾摹拟百家之文,试图找出其中的玄妙,卧且吟而餐且噎焉,可谓很刻苦了,忽而悟道万物各有其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因而单靠摹拟是学不来的,要抒写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感受,才是为文之道。这与王阳明“龙场悟道”极为相似。王阳明早年曾经信仰过朱熹的学说,并诚心诚意地按照朱氏的教导去格物穷理。《传习录》载,他在21岁时,认为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为了实践朱熹的学说,便邀一钱姓朋友格其父亲官署门庭前之竹,“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8王阳明感到朱熹的格物方法是行不通的,于是便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当他由京城贬到贵州龙场之后,忽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领悟到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人们心中。所以,王阳明强调“心”的作用。与王阳明经历相似的还有王慎中、唐顺之。王慎中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所谓“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开始对王慎中的所作所为并不信服,以后“久亦变而从之”,并且认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曾巩)”,对曾巩推崇备至7。可以说,他们都曾走过一段弯路,最终找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实际上,王阳明的心学在很大程度上受禅宗的影响,这才使得他的心学体系极为灵活,易于为人所接受。人之穷理求至善,只需在自己心上去发掘,反映在文学上,强调情感的抒发,抒写内心的真实情感,不受外界的限制,随心所欲,更不受形式的束缚。王阳明的“心外无理”与唐宋派的“独抒胸臆”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如茅坤的《三益先生传》一文:三益先生者,不详其氏系,或曰汉时人。生而文颡、剑颐、碓齿、垂耳,眼中时时烟雾起,世不知,相者遇之,亦卜曰“山泽之癯也”,家甚贫,无三亩之官,儋石之储,以自将澹如也。少好着文章,尤笃辞赋,自屈原、宋玉、景差、贾谊、司马相如以下数摹拟之,无不得其似……后仕显不终,南徙至河上。河上丈人闻而赞之曰:“世之人尝称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岂不以大道逶迤若龙蛇,然后能容耶?先生硁硁然守诗书仁义之旨,欲与金石四时争尺寸之能,难矣!虽然,传不云乎:世有杨子云,安知其不好也?”先生逊迹以俟焉。9文中的“三益先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联系茅坤的生平,不难发现“三益先生”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三益先生可谓博学多才,很多人都仰慕他的才华,但他最终也未被重用,行文中传达着作者深深的无奈以及怀才不遇之感。三、前七子:文学的发展道路探索细究起来,唐宋派散文家受心学影响主要指他们的后期创作,对此,前文已略有提及。王慎中、茅坤等前期都追随前七子,走过一段弯路,后尊崇唐宋,自成一派。近百年来,学界对唐宋派贬抑较多,主要是认为唐宋派的道学气息太浓。这个观点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唐宋派受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的影响,主张“文以明道”,这在他们众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其思想内容有其保守的一面,为人所诟病。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评论是有些偏颇的:第一,唐宋派某些“文以载道”的作品写得很轻灵。比如前文提到的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一文,清新婉转,耐人寻味。另外,唐宋派的诗文不都是传道的工具,事实上,唐宋派是很重情的,主张独抒胸臆,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创作了一批充满灵性的作品。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一文: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3这篇散文叙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电力工程设计著作权许可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转让合同转让条款及转让价格
- 医疗废物转运车合同(2篇)
- 取消婚约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林地木材采伐与销售合同
- 存款合同书范本协议样本
- 物流运输与标准制定协议
- 物流资源创新合作合同
- 水厂清水池施工方案
- 出租车合作协议格式模板
- 2024年军队文职人员统一招聘考试英语真题
- 电力专业数据传输(EPDT)通信系统 总体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说明
- 公共交通车辆清洁标准
- 苏州2024年江苏苏州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及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NB-T47023-2012长颈对焊法兰
- 费曼学习法课件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可直接打印
- 劳务合同不续期通知函
- 校本教材与教学评价方案三篇
- 校园周边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4年0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招考聘用4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