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的一切源头来自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创新思维,空有意志、知识乃至大量信息,最多能产生“比葫芦画瓢”式的再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则不然,它所面临的是未曾遇见过的问题或需要新的解决办法的老问题,没有独特的办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是思维的精髓。数学课中的创造力是指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活动中,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答案,以及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求异思维等品质,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创造性不能传授,但可以塑造。不少有突出成就的创造性人才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会追溯到青少年时代所受教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由此看来,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对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很大,如果无视孩子身心特点与发展的需要,不尊重他们,对孩子束缚、限制过度,就不利于少年儿童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的问题,不只是与智力发展水平有关,智力水平相同的人,创造力不一定相同。创造力,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别于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他们的数学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显示出来。这种显示出来的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状况,又必然应该具有某些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数学创造性活动具有如下特征:1•发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新功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某种情境下,使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发挥其功能。学生在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情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创造性就表现在新情境中,不但能再现教师所讲,还能够发现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新功能,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这一特征表现在:学生独立地演绎已知的数学公式;灵活地运用公式和定理;独立地拓广数学结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对已熟悉的数学概念的含义更深入的探索;不同情境中利用数学关系的双向性;发现有价值的例题和习题的新功能等方面。把已知的数学方法独立组合成新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数学方法,他们又从教师的教学中看到如何将其组合成某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表现为独立组合成其它的新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3•对数学问题的结构的洞察和概括。许多数学问题外表不同而结构相同。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常常表现为能抓住某一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并以此对数学关系进行概括,从而超出感性经验的局限性。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新的变式时,看得出类似的结构,就能顺利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4.多侧面观察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往往具有多侧面性,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活动表现出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数学问题。这种观察和研究,从思维方面讲,常常被称为“发散性思维”;从教学方式讲,常常体现为“一题多解”。培养创造力,不仅要提倡发散性思维,也要求具有集中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是对发散性思维提出的多种可能性,在比较的基础上评价和选择,从而获得较合理、较简便的可能性。例如计算:2/5三(-2/5)—8/21X(-7/3)—0.25。既考虑到可以按常规先乘除后加减,又能从另一角度——运算律的角度去考查,发现还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于是得出两种可能性,并从这两种可能的解法中,确定后一种可能解法,然后通过运算,把可能性变为实际解法:原式=2/5X(-5/12)—8/21X(-7/4)—1/4=(-2/3+8/3T)X1/4=1/4。这位学生,就在思维的发展与集中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一题多解,一般是在复习课中使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多种解法,集中比较优劣,录求最简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首先要先好题目。入选题目的多种解法应有一定的代表性,题目的内容要与教材密切配合,不是解法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创造能力的培养。5•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这里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别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如学生独立发现定理的新证法,独立探索题目的新解法,运用自己推演的新公式和定理来解决问题,发现新定理或新的性质,把一个系统中的某种方法独立迁移到另一个系统,独立制作一定难度的教具和学具,独立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等等。学生探索新知识、新办法,是他事先不知道的。探索的最初是进行发散性思维,其结果只能是对新知识和新方法有某些猜测,接着便是集中思维,对各种猜测进行选择,而后便是推导、证明。因此,猜测和证明是探索过程的两个主要标志,是发散和集中的表现形式。这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说明了猜测和证明的作用。另外,完成了的数学的确是严格的演绎体系,但在建立过程中,数学也像其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类知识体系一样,必须先发同定理,然后才去证明它,证明时则是先猜测证明思路,然后才着手证明。因此,如果想在数学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学的创造过程,就必须不仅教学生证明,而且要教学生猜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㈠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前提和保证。俗话说:“学高为师”、“名师出高徒”。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行为、人格、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新才智。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增进学识,努力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良好的创造思维,创见性地钻研教材,创见性地进行教学,用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改善量去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用求异创新的眼光对待新问题,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对知识的新见解,具有自己的创造个性。㈡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1•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创设一种师生和谐、积极、自由研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才会无拘无束,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情绪,时刻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常常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甚至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法越多越好,想到多少说多少,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特别注意对学生有创见性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同时,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是突发的、幼稚的,甚至是脆弱的,因此教师应尽力保护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答案应慎重判断,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创造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就会活跃起来。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在相互交流时,发生思维碰撞,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巧妙地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造成他们认知上的冲突,激励他们去探究新知,解决新问题。创设学生探究、创新的问题情境,要把握好“激励情感——设计问题——组织探究”三个环节。此外,创设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学生应有一定的思维基础,并具有启发性、定向性和层次性。例如,几何“垂径定理”的引入,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锅盖,需要在正中安一个把手,你能准确地找到位置吗?”大家一听,马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又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垂径定理',学完之后,看谁能运用它迅速找到答案。”这样极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维和积极探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探究交流式学习活动中,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以及观察、对比、归纳等数学能力。因此,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气,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尝试;同时应注意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好热情的旁观者和学习的合作者,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保持思维的兴趣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㈢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1•要求学生遵循学习规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特别关注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教材的内在逻辑性由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两个方面来保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良好,新旧教材能否相互积极作用,虽然和教师的教学也有极大关系,但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才能使学习过程顺利完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总在形成和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时要在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找出单个学习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概念化,使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良好的组织。特别是在单元、章、节教学完毕的时候,这样的工作教师要做,也要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去做。良好的认知结构还有赖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记忆。特别是每次学生做作业之前,即学生运用新知识之前,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复习,一定得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题”的习惯。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又有利于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教材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适当基础,那么,教材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要使这种潜在意义转变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现实意义,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关键的因素。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他们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来学习。2.指导学生读课本,学会向书本学习。课前读课本是为了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知识的概貌,了解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旧知识,找出自己学习有困难和阅读时不懂的部分,以便带着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来上课,就会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预习。如果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某段教材,最好事先提出具体有预习要求,以免预习流于形式。上课时指导学生读课本,是为了学生及时而准确地掌握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读懂重点课文和难点课文。既要学生从语句方面读懂,又要求学生领会,包含在课文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后者在教材中不可能全部写出来,这就要靠教师指导出或教师指导学生去领悟,去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概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各种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后读课本是为了复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指导学生复习时抓住课文的要点,研究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文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自己要生动做必要的概括。对课本上的例题,也要认真搞清楚,要学习课本上解证题的书写格式,为做课外作业打好基础。单元结束时读课本,主要目的是复习该单元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和整理该单元的知识体系,概括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听课,学生向教师学习。由于中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掌握前人已发现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理应是快速和高效的。能否实现快速和高效,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听课,使学生学会向教师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是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正确体现数学思想和方面的楷模。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特别要听教师讲产生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配合教师的讲解积极思维,既要注意领会新知识、新方法,也要注意发现各种问题,必要时还要敢于和善于向老师提问,要教育学生把听课和阅读课本结合起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在群体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是在班级作为背景的群体中进行的,而群体的认识能力,往往高于个体的认识能力。因此,有必须指导学生利用班级的有利条件进行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有密切联系的。课堂教学由于发展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因而促进课外活动的开展;反过来,课外活动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扩展和加深这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的兴趣。课堂讨论是学生在群体中学习的好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小组或自愿组合进行。它能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在通过讨论而产生的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加以弥补。课堂讨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和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好形式。教学时教师要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拟定讨论提纲,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做好讨论的准备。讨论时要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自己发言时要争取把问题尽量讲解得准确、简明。讨论结束时要认真听取教师所做的小结。另外,课外同学间的讨论和课内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同学间的短暂讨论,也可以收到较好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教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先让每个学生用纸折出正方体,然后每相邻四人一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并讨论:①平面展开图中的正方形个数与正方体的面的个数成怎样的关系?②正方体中的对面在平面展开图中的位置怎样?③一个正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④把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至少需要剪几刀?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主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㈣引导思维发散,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对同一个问题探究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维,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思维的发散。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在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估算、猜测和检验。如计算“9+99+999+9999+99999”这道题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和猜测结果,然后再让他们尽量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来加以验证。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想到“借数补整”:把9、99、999、9999、99999五个数分别借1凑成10,100,1000,10000,100000;又有的想到把9、99„„看成(10-1),(100-1)„„。由此可见,猜想是一种飞跃性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孩子提高想象力,促进创造性的培养。设计开放式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一图多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2•倡导求异,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多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去找找不到的方法和窍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打破盲目顺从的陋习,允许学生思维“越轨”,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深化的发展,增长创造才能,激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完“直线、射线、线段”一节知识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设计一题:“有9颗树苗,要分成3行,每行4颗,该怎样种?”让学生解答。解答时,学生需跳出常规思维,才能找到答案。3•鼓励质疑,在探究中不断创新。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来说是疑问的东西,疑问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就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课前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课中鼓励学生置疑问难,教育学生不盲目迷信课本、教师,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课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更多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自己查阅资料,探索创新。㈤注重联想指导,培养创新思维。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他的思维就没有深度,缺乏广度,他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就不能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多向性地进行思考,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学生通过联想,能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存联系,从而有利于开阔他们的思路,有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㈥巧设开放性、应用性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数学的原型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创新的最高体现。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巩固练习,教师都就尽量挖掘生活中的实例。渗透数学中的转化,代替思想,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画面,从而促进知识顺利地迁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从生活中提炼思想,创新的火花也才会时时闪现,思维的激情也才会越来越饱满。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我变胖了”一节知识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题:“用一长35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其中鸡场的长边靠墙,一个同学设计的长比宽多5米;另一个同学设计的长比宽多2米。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通过想象、思考、讨论,再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会想到:所围的面积越大,饲养的鸡就越多,从而选择出合理的方案。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创造力的培养,是附着于每一节课之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复杂过程。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心理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强的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感受创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都江堰市尚阳学校钟敏内容摘要:后进生同学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其形成的主要表现。进生的转化: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就主动学习;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考试难易适度,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关键词:后进生、形成、转化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深刻感受到后进生在初级中学中转化的困难性,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有家庭的,社会的,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其中绝大部分后进生却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后天生问题谈谈自己怕一些看法。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定理、公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理、定理记不住,看见课本仿佛知道,关上书则茫然不知所云。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读书被动,无自觉性。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发现不出问题,仿佛好像懂了似的,但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显得困难重重,读书被动,无自觉性。课堂练习不积极。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关心,无所谓,不肯动脑筋,不去分析问题,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课后作业应付了事。课后不复习,不思考,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不于分析,不去寻根问底,解题缺乏步骤和依据,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竟争意识。抱着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全凭“临时发挥”。总之,在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由厌倦变为放弃,为要应付考试只得硬着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者完全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和进步。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本人在这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就主动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可感觉的东西。例如在讲“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的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种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采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讲解生动有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平铺直叙,语言过于呆板,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物表情,后进生容易思想不集中开小差,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活跃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注重情感教育人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后进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比之优生更需要教师的注意,关心和帮助。教师应对后进生多了解,多关心,多帮助,肯定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对取得的进步应及时表扬,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自信心,感觉自己还行,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布置作业难易适度,注意分寸。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绝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要选择难易适度,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帮助解决,取得的成绩要大力表扬,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耐心辅导帮助其逐步提高。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动脑筋,一遇到问题,要么问老师,要么不管。教师应注意启发教育,让他们学会自己动脑筋,独立分析,解答,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后进生既要关心爱护还要严格要求。后进生形成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意志不坚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纪律差,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后进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考试难易适度,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在平常的各种检测中,注意题目的难易,让后进生在考试中得“高分”,让他们尝到甜头,让他们感觉自己还可以学好。考前提出要求,划分重点,个别重点,个别辅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得出较高的分数,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向上,最终实现后进性的转化。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帮助很大,对后进生的转化很有帮助。古人云:“和积洼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后进生之所以没有学好就是没有一步一步的学,学了公理忘了定理,学了公式,忘了概念,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学,也就越来越差。只要我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认真、耐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希望最终会实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数学教学都江堰市尚阳学校钟敏摘要:优化教学过程,探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正确处理优化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形成整体优化教学的组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趣)1、启发式激趣法2、创设景趣法二、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法)三、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能得知。关键词:优化激趣导学主动自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数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学论基本观点和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为指导,去探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正确处理优化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形成整体优化教学的组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使教为为不教,从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和研究,受到众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趣)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它是推动一个人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积极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法精练含解析
- 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桩系统技术与工程建设规范
- (3篇)2024-2025年少先队工作总结
- 安全监理工作方法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VI形象重塑与传播合同
- 2024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总结例文(四篇)
- 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教学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飞机租赁及航空器改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施工合同2篇
- 2021-2021学年高中化学212脂肪烃第2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应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 2025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限公司总部招聘工作人员(2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缝纫技能培训课件
- 《翻板式隔爆阀性能试验方法》
- 2024年销售岗位工作总结
- 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采购管理实务案例库
- 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条文解读
- 2024-2030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发展需求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版
- 202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
- 专项11-三角形中角度计算-经典小题(3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