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_第1页
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_第2页
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_第3页
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_第4页
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相邻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

2010年,《电视周刊》的著名栏目回来,在许多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并不统一。其实,相亲栏目并非今日出现的一种新型交友派对栏目类型,曾经风靡欧美传媒界的《爱的传送带》、《Takemeout》(《带我走吧》)即是典型的婚恋相亲栏目的代表作;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再到凤凰卫视红极一时的《非常男女》,相亲交友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2010年中国电视栏目当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交友栏目最为引人关注。两档电视栏目的收视份额在观众中不断提升和扩展,以一种近乎品牌效应的魅力吸引广大观众的视线,在褒贬不一和众说纷纭中成为本年度电视文化论坛中的典型事件。冷静审视发现,相亲交友栏目的走红并非源于一种简单的男女婚恋速配的戏剧性,也非源于私密情感予以公众化的奇观性,更非宅男剩女们经由荧屏聚焦和把玩的娱乐性。在笔者看来,婚恋现象牵动的是社会的敏感神经,婚恋情感掀起的浪花,归根到底是时代问题与社会症候相生相发的必然景观。所以,相亲交友栏目的兴盛内隐着一种“时代之潮”,而其争议和褒贬背后同样潜藏着一种“时代之惑”。一、青年相互焦虑与焦虑的社会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的都市化进程中不乏“公共情感话题”。上世纪90年代初,以《渴望》、《过把瘾》为代表的电视剧引发了人们对婚恋情感危机的首度凝视和回眸;90年代后期的《牵手》,则激起了人们对婚外情和第三者问题的侧目和热议;新世纪初期的《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等作品再度将公共情感话题引向深度追问和思索。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进入中国后,有关公共情感的话题一直绵延不绝,而今“宅男剩女”话题又成为新的时代话题和情感焦点。其实,宅男剩女现象早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只是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与焦虑、功利与消费纵横交错的时期,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凸显了其存在的沉重性和直面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再加上电视、报纸和商业征婚活动的推波助澜,使得这一问题最终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现象。电视相亲栏目的出现,无疑给青年男女表达和倾诉自我独特的人生态度与婚恋观念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一方面,人们通过纪实性的“真人秀”节目,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他们敢于自由言说情感的夙愿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坚守传统婚恋价值的道德旨归,也敢于向既有婚恋价值取向发出质疑。那些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婚恋情感期待和美好的愿景,让我们看到了“80后”与“90后”正在以火热的激情和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纪实性镜头戳破了社会上对他们的种种消极与失望的冷眼旁观,这是非常令人欣慰与鼓舞的一点。另一方面,公共情感话题的自由表达,具有缓解和转移青年男女现实情感焦虑的“防震”与“减震”的奇特功效作用,促使其最终走向“避震”的良性阶段。宅男剩女的焦虑与困扰倘若没有恰当的宣泄和转移通道,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成为障碍性存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当作他们情感失意的出气筒,最终酿成种种社会问题。而相亲交友栏目的出现,为疏导和缓冲他们的精神焦虑提供了一处良好的“避险区”,在自由的言说和表达中不仅获得了部分群体的共鸣与认同,且重新找回了主体存在的价值与坐标,较好地实现了精神世界的二度平衡。因为表达本身即是一种展示或宣泄,是一种认同的获取,是孤独灵魂最好的栖息方式,而且自由的表达往往在观众群体中假以时日沉淀和汰选,即会成为一种自觉的取舍和评判,它是个体最终实现精神自由和社会最终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二、被讨论的现实人生问题的立体“浮世绘”任何一视栏目的走红,无不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精神生态密切相关。与其说电视艺术工作者打造了电视栏目,不如说某种特定的社会症候借助电视栏目的载体获得了集中体现和总爆发更为准确。无论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还是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仔细考察便会发现,相亲节目的仪式本身只是导火线,透过两性之间赤裸裸的话题交锋、不乏火药味的彼此攻击甚至拂袖而去的愤怒离席,所承载的本质内容只有一个: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和面子以及幸福观、财富观、婚恋观等现实人生问题,困扰并击打着每一个人的心扉。个体生命的现实生存问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物质的占有欲与精神的失衡加剧了个体生命的孤独与焦虑程度,其社会心态借助栏目媒介获得了充分释放和自由表达,这抑或是相亲节目这场狂欢盛宴背后最真实与最本质的社会意义。不仅如此,栏目中嘉宾的热点话题还引起了场外收视群体的共鸣与热议,在赞成与反对的两极中,使社会现实与精神的审视形成了类型化的对垒阵营。比如马诺被贴上了“拜金女”与“宝马女”的标签;朱真芳被贴上了“凤姐第二”和“拜金敢死女”的标签;刘云超被贴上了“富二代”和“炫富男”的标签。一时间,他们成为网络红人和网友支持或谴责的对象,在争议与交锋中将较大范围内个体生命的百态人生以一场不断流转的浮世绘形态呈现出来,于是,一幅幅充满现实焦虑与情感困惑的社会漫画跃然于你我的视野之中而挥之不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相亲节目为载体的有关社会现实与精神生态的讨论,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轻易地否定其存在。因为从长远来看,年轻一代的思想轨迹即是民族未来的路径走向。今天,我们呼唤的公民社会的最终确立,离不开青年一代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只有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向着积极而健康的方向发展,才可能有公民社会的整体解放。讨论往往是社会进步的前奏。今天围绕着婚恋情感的讨论,权且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个体生命对人生权利和精神自由的强烈呼唤。倘若连讨论和呼唤都没有了,那么,无数的现实人生问题将永远成为问题。明乎此,我们即能抱着辩证与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这场由婚恋话题所引发的社会现实争议。当然,辩证地看待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电视相亲栏目,不等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任何人为的放大其优点或是有意遮蔽其中的问题与缺失,都是对电视相亲栏目极不公正或有失公允的评价。1.家庭美学的缺失两性情感本是人间一切情感类型中最纯真、最圣洁和最美好的情感。但是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两性情感就受到了意识形态和资本逻辑等非情感因素的干扰。如石光荣以党组织的名义将褚琴揽入怀中的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即是情感被组织束缚与垄断的典型例证。不知从何时起,情感被财富俘虏和资本绑架的事实已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相亲择偶或是婚恋取向的一种价值标准。婚姻致富、讨价还价或待价而沽的现实场景不绝于耳,而相濡以沫、琴瑟相谐等感人、温馨和美好的家庭奋斗景观被放逐了;勤俭、责任、忠诚、风雨同舟的家庭审美观遭到了部分人的唾弃和不齿。银行卡、房子、车子、别墅、父母双亡、丁克一族等充满物欲和铜臭,甚至诸多非人性的苛刻要求竟然明目张胆地在阳光底下招摇过市,一句话,过多的货币化和过浓的商业味让纯真的情感几近窒息和休克,这样的例子在《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两档栏目中屡屡出现。如女嘉宾朱真芳曾义正辞严地说“月薪20万才可以跟我牵手”、另一女嘉宾马诺更加裸露地说“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看星星”、“你的车可以送给我吗”等诸如此类的言论让人惊愕和诧异。爱情从来都是建立在两情相悦和情真意切的美好基础上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决不能挤占情感的中心位置,倘若物质取代真情而跃居首要地位,那么,剩下的便唯有赤裸裸的讨价还价和挖空心思的利害算计,真情何在?真爱难寻!当然,相亲栏目中出现情感货币化和商品化的个别例证也不足为奇,客观上也是一种绕不过去的社会存在,但电视媒体倘若让大量的嘉宾在荧屏前喋喋不休地呼喊自己的“宝马”和“奔驰”,那么,媒体的社会良知和道德责任就很值得商榷了,这样的收视效应和传播价值取向着实让人为之捏把汗!2.内容方面,表现女性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女性群体的确在历史的重负和意识形态的藩篱下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今天讲女性的生命解放和个性张扬依然没有过时。但透过《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栏目我们注意到,“女性的生命解放和个性张扬”中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女嘉宾的言语尖酸刻薄,出口伤人,甚至不乏野蛮和凶狠,镜头表现和炫耀的“综合狂躁症”较为突出。诸如“真想拿鞭子抽你”、“你太懦弱了吧”、“闻都闻得出你身上有没有钱味”、“你根本就不配和我说话”、“李莲英是你的祖先”等等。以粗鄙的言语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魅力,深深刺伤了男嘉宾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语言是思维的代言,这种粗俗的语言既反映出部分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中思维的本质性误区,也折射出她们强烈渴望“被关注”、“被发现”和“被炒作”的心理。倘若这样的误区不加以纠正,那么,女性的生命解放和个性张扬很可能会陷入另一个怪圈,在过分的自我迷恋和野蛮的放纵中陷入自我束缚的泥淖而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很可能形成与男性世界的对立,与女性解放的根本方向南辕北辙。因为女性解放的理想归宿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和谐、共处。更让人费解的是,相亲节目中的主持人和所谓的心理专家有时非但没有矫正部分嘉宾以丑为美的倾向,反而在点评和不自觉地接话中起着“煽风点火”的作用。倘若节目的制作者将所有的心思与智慧都用到了制造“看点”和“卖点”上,那么,相亲与婚配就不再是节目的中心环节,“挂羊头卖狗肉”即是节目的真实意图所在。事实上,女性生命解放和个性张扬的根本性内容,并非身体和欲望的解放,而是在女性的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中铸就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与一种更加博大的情怀,用女性独特的光辉和伟大的母爱精神去烛照、引领人们。因为无数的历史程证明,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女性的境界与情怀性的人格和素养,有时比男性更加重要!3.节目编排:重构责任担当纪实性是“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特征之一。真实性是“真人秀”节目的生命,这决定了“真人秀”节目不允许掺杂过多非虚构性的故事情节。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景观是“真人秀”节目的天职。如果人为地编织和剪裁生活片段的痕迹过于明显和露骨,甚至有意无意地增加某些故事,那么,其最终的结果将改写和破坏“真人秀”节目的本质属性。收视率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电视的体制问题,它是目前中国电视栏目存活的一条铁律。几十年来收视率主宰下的电视栏目为各大电视台的创收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收视率的缺陷和其优点一样明显,收视率独大的评价标准使得包括“相亲婚配”等“真人秀”节目往往给人“偏离航向”之嫌,有的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改写栏目自身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属性。回顾半年多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的播出,栏目的整体编排方面附带着许多人为斧凿的痕迹。比如,一些面容娇好的职业模特长时间停留在荧屏前是否在为栏目摇旗呐喊“做广告”?尖酸刻薄的野蛮女郎扎堆出现是否有幕后精心配方与设计的可能?成群的“拜金女”在荧屏前呼喊“奔驰”与“宝马”是否有制造话题和故意炒作的真实用意?多数节目中反复出现海归、富豪、总经理、操盘手等当今“时代偶像”的活跃身影,农民工或普通的青年单身男女是被拒之门外了,还是他们的婚恋情感不值得或不屑于拿到荧屏前去与大众分享……凡此种种,不免让人生疑。客观地讲,这样的节目编排,编导主要是着眼于观众的眼球和收视率的提升,也是迫于栏目同行之间竞争与生存的需要。但是,收视率的指挥棒无形之中已将《非诚勿扰》等“真人秀”栏目的本质属性和初衷使命拖出了很远。回首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为代表的电视相亲交友栏目,我们认为,其作为公共情感话题自由表达的平台,以及在聚焦社会现实和凝趋势,简言之即是一种时代之潮。同时,其存在的缺失与问题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因为电视媒介本身即具有放大和导向的功能与作用,倘若唯收视率和吸引眼球的马首是瞻,那么,我们的出发点即是终点,于中国电视的良性发展无甚益处。当然,严肃指出相亲栏目的不足,并非全盘否定其存在的积极价值与重要意义,唯一翘首期盼的是,希望它们在经历风雨后能够迎来更加五彩斑斓的彩虹。相关链接:电视相亲节目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今晚我们相识》(1991年——2000年):2000年,曾被誉为北京电视台名牌栏目的京城电视“红娘”《今晚我们相识》历经9年后停播。该节目的致命伤在于男女嘉宾难以寻找,同时还与北京人“上电视找对象丢人”的观念有关。《玫瑰之约》(1998年——2006年):1998年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开播,形式上借鉴了台湾节目《非常男女》,8年后停播。制片人刘蕾认为,不是婚恋节目老套了,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