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_第1页
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_第2页
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_第3页
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_第4页
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文学的多面性箭垛效应

一、箭垛式的人物中国通俗文学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令人惊叹。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地域的变更,众多人物的光辉形象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被进一步地堆砌和添加,甚至达到被神化的地步。这些有名的人物有很多,如黄帝、周公、包拯等等,成为我国民间文学上的“箭垛式人物”。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一文认为,最早提出“箭垛式人物”的是胡适。胡适在《读楚辞》中谈到他十分怀疑《楚辞》的作者都为屈原的真实性,同时又认定“战国时代不会有奇怪的‘忠君忧国’的观念,所以若真有屈原其人,也‘必不会生在秦汉以前’。《楚辞》中那些奇怪的君臣观念是‘汉朝的老学究’把当时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使‘屈原成了一个伦理的箭垛’”①。于是,他便断定“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如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的‘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②。什么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呢?胡适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他给出了较为明晰的回答,“古代有许多东西是一般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人感恩图报,或是为便利起见,往往把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薄上去”。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像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其典型的特征是,“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③。在这里,胡适没有谈及这些“箭”的不同,也就是说萦绕在箭垛式人物周围的传说和故事并没有明确指出必须是相同类型或相似情节;但却指出了这些“箭”“不伤及皮肉”的本质。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箭垛式人物的看法发生了轻微的变化。韩致中认为,箭垛式是“民间文学中……一个具有突出特征的艺术形象树立起来以后,人们便相继往他身上垒积同一类型的故事,情况犹如万箭齐发,射向箭垛”①。此处强调的重点是“艺术形象树立后同一类型故事的相继垒积”。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箭垛式人物是“主人公性格基本定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故事数量不断增加,流传地域不断扩大……以后关于他的传说日益增多,由历史人物渐渐变成了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②。可见,钟老强调的是“定型的人物性格”。陈建宪在《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上)》中谈到“人们往往将同一性质的传说,全都附会在某个类型化的人物身上”③,并指出箭垛式是民间传说中的现象,箭垛式人物身上附会的故事性质基本相同,人物形象都是类型化的。刘守华先生在《民间文学教程》中也谈到“所谓箭垛式,是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④,并指出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人物形象。总体看来,四位学者的观点虽与胡适先生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对箭垛式人物的定义却大同小异。二、面形象堆积通过材料梳理,笔者发现:箭垛效应存在着正面人物的正面形象堆积、反面人物的反面形象堆积、正面人物的侧面形象堆积,以及正(反)面人物的反(正)面形象堆积四种类型。(一)箭垛式人物与膜生的人物民间传说中的正面箭垛式人物数量非常多,应用十分广泛。根据人物的类型可以分为:政治人物、文化人物、能工巧匠、僧人道士和其他人物等五类。胡适先生推举的箭垛式人物例子基本都是政治人物,有黄帝、周公、包拯等。在这些政治人物中,清官往往是最为典型的箭垛式人物。胡适在《〈三侠五义〉序》中谈道: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⑤吴晗也指出了两个“箭垛式”的人物———况钟和周忱。他认为,“由于封建时代的青天极少,所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青天,也就成为箭垛式的人物,许多人民理想中的好事都被堆砌到他们身上了”⑥。包龙图与况钟、周忱共同的特点是“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有学者认为“孔子是按照谶纬的文化逻辑和政治逻辑进行重新塑造的一个典范”⑦,自然是文化人物的至尊代表。孔子虽“博学多才、万世师表”,但“生前不如意事常八九,死后的哀荣却更像是显戮,许多由帝王、将相、军阀、儒生弄出来的烂账、呆账和死账都得由他老夫子一头顶着,被迫变成了箭垛式的人物”。①屈原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民间传说就连山鬼也被他的遭遇感动得哭泣。人们还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风俗也附会到他的身上,说划龙舟是为了找屈原的尸体,并且包粽子投汨罗江喂蛟龙鱼虾,以免它们吞食屈原的身体。这些传说表现了人们对屈原命运的强烈同情,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忠君爱国”形象的箭垛。②这与胡适先生的假设不谋而合。能工巧匠的典型箭垛式人物以鲁班为代表,其“巧夺天工、神乎其技”的手艺令人们拍案叫绝。从春秋末期开始,鲁班就是一个著名的巧匠,以后关于他的传说日益增多,他由历史人物渐渐变成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很多著名的建造都归到他的名下。更有甚者,他的故事不只在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鲁班故事,云南蒙古族中还有“鲁班节”。③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鲁班的传说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但鲁班作为巧匠的基本性格特征一直保持不变,他的传说的发展演变主要通过各种故事的增多,逐渐把历史人物变为箭垛式传说人物,并在现代和各地古代建筑联系在一起,流布的范围继续扩大”④。僧人道士以张天师为代表。张天师是以张道陵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具有广泛概括意义的道士形象,是融注道教理想与民众意愿的活神仙。这是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借助神奇幻想对天师形象进行夸张虚构的产物。劳动人民在这个形象上加上一个又一个传奇,使之性格特征不断饱满、丰富。⑤张天师由此成了“伏魔降妖、法力无边”的形象代表。其他类的箭垛式人物也很多,尤以我国各民族中出现的机智人物最为突出,在这里箭垛式人物与机智人物发生了些许重叠。少数民族地区机智人物刘三姐和阿凡提,成了箭垛式人物的另外一种典型。刘三姐是在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的歌墟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⑥,俨然成了“聪慧机敏、歌如泉涌”的形象代表。(二)从“弓垛”看反面效应《礼记·檀弓下》说到“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世间人情大抵如此。《论语·子张》第二十章也谈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古人把一切罪恶都堆到桀纣身上,就同古人把一切美德都堆到尧舜身上一样。⑦即往往把一切好事归聚于某个英雄伟人身上,而把一切坏事归聚于一位与正面英雄作对的劣徒身上。一旦成为正面人物靶子,那么各种好事之箭都射向这个正面目标,在正面靶心上集中一切美德功勋;而一旦成为反面靶子,则一切恶坏劣迹之箭也会汇射在这一反面目标上。于是好者像滚雪球似地更好,直到完美无缺,坏者愈坏,直到坏得无以复加。历史上这样的声名狼藉的箭垛式人物数不胜数。“五帝”之世,黄帝与蚩尤就是正反对立的一对“箭垛”。由于蚩尤是黄帝的死对头,所以成为了反面形象的箭垛。⑧陈世美也是一个反面形象的箭垛式人物,民间文人将社会上一些因升官发财而抛妻弃子的事迹串联在一起,造就了陈世美“忘恩负义”的反面形象。(三)孔子、班《孔子》、《班孔子》、《天下无难事》、《班孔子》、《班孔子》、《班孔子》、《天下无难事》也许部分民间文学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类型故事,或者为了表现人物前后不同的形象,于是便从不同侧面幻化出种种不同的故事来。在民间传说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孔子借粮》表现了叫花子总向读书人乞讨的“缘由”①,《鲁班求教张班》、《鲁班学艺》表现了鲁班虚心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②,《天下无难事》则是反映鲁班战天斗地、凿海致穿的大无畏气概,《鲁班教子》表现了他从严教子、哺育后人的良苦用心③。上述故事与孔子、鲁班的核心人物形象显然不同,然而却不无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彼此补充,互为因果,使人觉得耳目一新。这类故事开拓了题材的新领域,丰富了有关箭垛式人物的性格,却又没有违背或者破坏他的主要特征,两者就象绿叶扶着红花,互为辉映,相得益彰。这类作品往往很有特色,数量虽小,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人物的光辉形象。(四)孔子形象的融资射向箭垛式人物反面的箭无疑是对其人物形象的颠覆。从现实情况看,颠覆人物形象的传说故事的确是存在的,而且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包拯、孔子、张天师、阿凡提和陈世美都有反面形象的堆积。包公在《鹰叼老鼠断不清》中,虽然也明察秋毫,机智过人,但毕竟没有破案,成为其断案生涯中不完美的一笔。④《石棺葬包拯》中,包拯在自己的后世问题上自作聪明、糊涂一时,原来“包公儿子十分调皮,从不听包公话,做事情喜欢反着来。包公临死前想让儿子为自己准备一口木棺材下葬,怕自己直说儿子办不到,就故意要求儿子为自己做一口石棺材。谁知包公儿子心想自己一辈子不听父亲的话实在不太好,就顺着包公的意思做了口石棺材。包公弄巧成拙,结果不能投胎转世”⑤。《列子》中有一篇这样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才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在这里,孔子遭到两个小孩的嘲讽,与“孔圣人”的形象大不一样。道貌岸然的圣人孔子在此完全被颠覆,《两小儿辩日》里的孔子是一个智商连小儿都不如的形象,将孔子形象推到了另一个极端。另外,《孔子问礼》讲述了孔子在向老子问礼的路上被小孩刁难,不得不求助于老子的故事。⑥《孔子求教杜三娘》则讲述了孔子被“九曲明珠穿不过”所难,转而求助于采桑女杜三娘的故事,同样与博学多才的性格不符。⑦《过虎君关》则反映了孔子迂腐的一面⑧,而能言善辩的孔子在《孔子住店》里却被店小二辩驳得哑口无言①。鲁班在《赛公桥》里面与自己的儿媳在武当山下比赛造桥,结果儿媳“巧巧”心灵手巧,不仅造桥比鲁班多,而且在桥上修了两排雕花栏杆。鲁班觉得自己太骄傲了,有眼不识泰山,说道:“你的手艺比我高,我要拜你为师了。”②反映了鲁班也有技不如人的一面。张天师在某些传说故事里也扮演着反面角色,《莲花石》、《僧尼峰》等篇就是如此。当一些由动植物精灵幻化而成的女性真心实意来人间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时,张天师却怀着偏见进行干预。③在这里,张天师法力无边、半人半神的形象没有丝毫改变,但其顽固的观念以及扼杀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行径,俨然是代表封建礼教的恶势力。阿凡提也有这样的反面教材。在《买油》中,“油很快地倒满了碗,剩了一点儿再也倒不进去了。他便把手中的油碗一翻,指着碗底儿说:‘就倒在这个碗坑里吧。’油哗啦撒了满地,人们哄然大笑了……他老婆问道:‘那么多的钱,怎么买来这样一点点儿油呢?’纳斯尔丁说:‘不,这边还有呢。’他说着又把油碗翻了个过儿,这样,碗坑里那仅有的一点点儿油,也就撒在地上了……”④在这里,阿凡提与其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不是机敏过人的为平民争取利益的智者,而且还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傻子”。尽管陈世美臭名远扬,但在均县的民间传说中却流传着《陈世美好》的一些传说:“陈世美一行四人进京赶考,只有陈一人高中,三位同窗及其师父向其求情,希望要得一官半职,陈世美念及国家功利,一口回绝。老师和三个同窗因此怀恨在心,在由京城回家乡的路上编戏歌唱,添油加醋后说陈世美忘恩负义、嫌贫爱富、不认乡亲、不认前妻,又把包文正从宋朝拉到清朝铡陈世美。四人辗转半年才回到家乡,陈世美已将老师的烂草房变成了青砖瓦房,并送了好多银两给三位同窗,三位同窗自知羞愧,跳汉江自杀,但此时陈世美的恶名早已传开了,恶名的形象和故事被一直附加下去。”⑤当人们读到此文时不禁大跌眼镜,如果传说属实,那么陈世美可能是历史上造成的冤案;但传说的真与假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反面的人物形象,的确也存在着扎在自身箭垛反面的“箭”。三、“部型化模拟”“本土化改造”模拟中“可能的人物”和“特定的背景作为民间文学尤其是民间传说的重要现象,箭垛式人物的形成与我国民间文学的作者是集体性的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莫大关联。箭垛式人物呈现出的多面性特征,也与民众的集体创造密不可分。上古神话中的诸多箭垛式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使然,是古代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黄帝及其周围的人物被看做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蚕桑、仓颉造字等),体现了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古代神话传说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良、发明创造,实质上是早期人类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先民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例如夏禹其人不是虚构的神话,而是实有的夏朝先民群体的合成体。“夏禹”这尊“箭垛”上既有一个有名姓的酋长的事迹,又不止是“这一个”酋长的事迹。①古代社会一大堆相似人物的集体存在,在传播语境中逐渐演变为一个相似的“人物符号”,不仅增强了原有人物的性格,更塑造了此类人物符号多元化的形象。日本学者藤惟寅在18世纪就首次提出“古代活跃着多位扁鹊”,所谓“年代矛盾”的记述,实际上与不同的扁鹊有关,在史学界颇具影响力。他认为扁鹊是上古神医,周秦间凡称良医者皆谓之扁鹊。治歌太子的是一位扁鹊;诊赵简子、见齐桓公、骂秦武王、答魏文侯、为李醯所杀者,又分别是一位扁鹊。注疏者不了解,反而怀疑年代龃龉,可谓谬误。②春秋时代,人们经常将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活扁鹊”。但是,这种称呼也只是在一种赞誉的语境中才是有意义的,一旦变更了语境就有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假如一位姓高的大夫治好了你的疑难杂症,你感激地称他为“扁鹊”,但你意指的却是高大夫;但在口头传说传播过程中,很多人听到的是“扁鹊治好了你的病”,而这些倾听者在身份转换为讲述者时,更多时候传播的是“扁鹊治好了你的病”。也许真正的扁鹊只有一位,而世界上活跃的更多的是高大夫,即使高大夫与扁鹊的医术相差不大,但都顶着扁鹊的“符号”被大家传说开来,正是由于有这么多的高大夫,所以才汇集凝合成现在我们心中的扁鹊。弥散化过程中的“类型化模拟”③及“本土化改造”,塑造了众多“可能的人物”。“类型化模拟”与先前的“一大堆集体人物”的存在类似,但差异显著。前者是人物间差别不大,只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变化而被误认为是一人;后者则是因为区域、民族间的竞争而人为塑造或包装的一个明星。在“类型化模拟”中,我国经常见到,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明星式的人物,立马也会在另一个地方被模拟出来。“奶茶妹妹”之后,各个大学基本都有了所谓的“豆浆西施”、“豆浆妹妹”④,而将“豆浆妹妹”说成是我们这里的“奶茶妹妹”之后,在口头传承中很多的听众可能就以为这都是“奶茶妹妹”,就有可能形成“奶茶妹妹”的以“清纯可爱”为特征的箭垛。与“类型化模拟”不同的是,“本土化改造”结合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注重对箭垛式人物进行自我修正和评判。在陈世美的故乡均州,民众甚至不惜改变大众心中的人物形象,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说成“尊师重道、热爱乡邻”的真君子。“类型化模拟”和“本土化改造”塑造了较多的“可能的人物”,虽然这些人物传说的真实性较低,但却是多面性箭垛式人物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众人附会的集体加工,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叠加到箭垛式人物身上,增添了单个箭垛式人物传说故事的丰富性。我国民众至今都有集体塑造“箭垛式”人物的习惯。首先,众人附会的传说故事很多,从地域上讲主要是在箭垛式人物的家乡和其他主要活动地点,这与当地民众以家乡的自豪感来转述或宣扬此类人物的事迹不无关系。比如包拯的故乡合肥和他做官的开封府,张天师活跃较多的龙虎山,陈世美的故乡均州等,都有较多的民间传说故事汇集在他们身上。其次,从附会的民间文学题材看,主要有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两种类型。在民间故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人物和地点,一旦民众将类似故事情节转移到一个历史人物(或机智人物)身上,就有利于箭垛式人物形象的形成和强化。民间故事中不少情节类似的作品,同时不止在一个民族中流传,可以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机智人物故事中去。在民间传说中,由于作者的层次有限及作者群体的广泛性,民众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极强,本身就具有造就箭垛式人物多样性格的可能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限制,当时的下层民众很容易陷入迷信的谜团,对一些人物盲目崇拜,甚至不惜以谶纬来修饰。例如,孔子就被附会成感生(感黑龙之精)、异表(虎掌、龟脊、海口)、符命(获麟)的“怪物”。①最后,故事本身也可能箭垛,例如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经过明清两代民众的锻造,终于完成滚雪球式的堆积,成为了一本大戏,当然这些传说都自然是堆积到包龙图身上。四、弓垛式人物的复兴和再生箭垛式人物形象的产生和堆积与民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箭垛式人物的形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物的形象灵敏地反映着当时民众对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态度及愿望。虽然箭垛式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人物形象的形成和传播在民众生活中起到了较为积极的功效。箭垛式人物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极大的包容性,从而塑造了不完美但足够完善的活生生的人物。其极强的凝聚力,就有可能将同类情节继续吸附到箭垛上去;其极大的包容性,可能将人物的另一面也吸纳进来,虽然不随大流,但也无碍大局,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有血有肉、更真实活泼的人物原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中眼中也有一千个包龙图,把大家眼中的包公统统汇集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包公。倘若箭垛式人物中描述的只是一个人物形象,那么就如历史中只有一个民族和一个姓氏一样,便不是完整的历史。“可能的人物”是各种文本形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多种可能叙述,各种人物可能性加在一起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虽然一些传说故事不忠于箭垛式人物的基本性格,甚至脱离了原来的固有形象,但其存在令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明朗、真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明的一些失败反而拉近了他与大众的距离,由高高在上的神变为平易近人的人。同时,孔明的足智多谋并不因其街亭之误而改变,因为孔明在智慧上的成功远远多于失街亭之误。人物形象在弥散化过程中在各地区和民族中发生传承和变异,而核心人物形象却在“竞争叙事”中脱颖而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