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_第1页
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_第2页
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_第3页
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_第4页
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古族文字中的蒙古族文化

蒙古是一个游牧户。在古代,除了牲畜,一些人从事狩猎。在现代,他们还从事农业和其他行业。蒙古族的居住地域非常辽阔,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各地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及其生活习俗有所不同。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文献记载,蒙古族本无文字,曾以“刻木为信”。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蒙古族在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自十二三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文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文字及其文献所反映的语言文化特点,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一、农业文明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契丹是个古老的民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中国东北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北魏(386-534年)时期契丹人开始对外进行掳掠,唐(618-907年)时组成部落联盟,曾受唐朝和回鹘汗国统治。公元906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916年建元神册,契丹国成立,947年称国号为“辽”。除汉文史料以外,诸如《阙特勤碑》(732年)等古突厥文献中多次出现“契丹”这个名称。920年创制契丹大字,后受回鹘文影响迭剌再创契丹小字。清格尔泰教授等契丹小字研究专家认为,契丹语近似于蒙古语。契丹族是蒙古族接触最早的民族之一。在《辽史》中称蒙古高原的各部落为“阻卜”或“术不姑”。10-12世纪,蒙古各部受辽金王朝统治。蒙古人称契丹人为Khidan。蒙古人和契丹人交往的历史较长,但由于蒙古兴起之前,早在1125年辽就已被女真所灭,因此很少有文字记载契丹与蒙古之间的关系。辽亡后大部契丹人西迁,在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但仍有一部分契丹人留在原驻地。在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统治地位后使用了很多异族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等。在元朝军队攻打云南时,蒙古军中亦有众多契丹人(在云南发现的元代墓碑上的契丹字证明这一点)。汉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典型的农业民族。他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定居生活又对社会形态和文化特点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有着鲜明的区别。就汉族而言,具有近4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蒙古”这一族名,最早见于《旧唐书》,称做“蒙兀”。据史料记载,蒙古人在古代主要与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汉人接触。蒙古语称汉族为Kitad或Irgen。Kitad是Kidan“契丹”的复数形式,Irgen为“百姓”之义。由于蒙古人首先接触的是南部的契丹人,想必把契丹人居住地以南的汉人也当成了契丹人。俄语和蒙古语一样,把汉族称做Китай,也和契丹族有关。“百姓”之称呼大概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把汉人当做被统治的“百姓”予以称呼之理。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1269年)的诏书中说道:“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可见蒙古族最初曾经使用汉字和回鹘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著名的《元朝秘史》(又称《蒙古秘史》,1240年)和《华夷译语》(1389年)等用汉字拼写的蒙古语文献,充分证明蒙古人早在13世纪或更早以前就受到过汉文化的较大影响。蒙古族又用蒙古文翻译出版了汉族的《四书》、《五经》、《三字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西汉史》、《列国志》、《三国志》、《春秋》、《大唐北平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大元盛史》、《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忠国母传》、《济公传》①1等诸多著名哲学政治历史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内蒙古的农业或半农半牧地区,由于蒙汉杂居或大量接触汉族,近代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3世纪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汉语对蒙古语的影响早在元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辽代(907-1125年)的契丹族、金代(1115-1234年)的女真族和西夏王朝(11-13世纪)的党项族所创制的契丹文(大小字)、女真文和西夏文都曾受到汉字的影响。蒙古族在创制自己的文字时虽然没有像上述民族那样模仿或借助汉字,但在回鹘式蒙古文及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等中世纪蒙古语中却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其中包括汉族人名、汉语书名、汉语官职名、国号、个人字号、各种名号、汉语地名、机构名称、年号、寺院名称以及一般常用词或短语等。这些汉语借词中,人名、地名和寺院名可以说明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接触。但是,在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其蒙古文献中的国名(大元)、首都(大都、上都)、年号、机构名称、官职名称、封号名称等重要行政用语使用的都是汉语借词。可见蒙古族在元朝受到汉族语言文化影响之大。在元代,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和随着蒙汉人民交流的增加,大量的蒙古官人和文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汉文。许多官厅文件和文学作品都用汉文下达或创作。元世祖忽必烈的汉文诗篇《七律·陡玩春山纪兴》、元初丞相伯颜的诗作《奉使收江南》等充分反映了当时蒙古统治者上层已对汉文掌握的娴熟程度。元代还出现了萨都剌、泰不华、月鲁不花等相当多的蒙古族汉文诗作家和散曲作家。明代,蒙古族和汉族接触甚少,相互间的文化影响减弱。到了清朝,女真人入主中原,蒙古各部也相继臣服于清朝,蒙古地区汉族移民增多,蒙古地区农业得到发展,蒙古族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增加,出现蒙汉杂居村落,蒙汉民族的交往与交流也不断增多,民族间的语言文化之相互影响亦日益增强。清代著名的蒙古族文史学家尹湛纳希(1837-1892年)创作的蒙古文文学作品《一层楼》、《泣红亭》等,均受到汉族文学作品《红楼梦》的重大影响。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蒙汉杂居区域扩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蒙古族兼通蒙汉语文人数迅速增多,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亦有上升趋势。甚至在蒙古国我们也可以听到一些日常汉语借词。二、妇人使用现代语言回鹘是现代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在汉文史料中也称作“回纥,畏吾,畏兀儿”等,属突厥。蒙古人和突厥人均属游牧民族,自古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言上有很多共同点。譬如:语音系统方面有8个基本元音,分为阳性(后列)和阴性(前列)元音,并有元音和谐律;都是粘着性语言,单词有词根和词缀;句法相似,语序相同,大致是“主-宾-谓”结构。蒙古语和突厥语之间有很多共有词汇,经本人研究大约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词。②2所以在语言学界有一部分人把蒙古语和突厥语看做是同一个语系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学者把蒙古语和突厥语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点看做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不论怎么看,这两种语言间的惊人的相似性是无庸置疑的。在亚洲北方游牧民族中创制文字最早的是突厥人。突厥文自6至9世纪在突厥汗国、回纥汗国、高昌回鹘王国以及黠戛斯、骨利干人中使用。到了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崩溃,回纥人大部西迁,建立高昌回鹘地方政权,开始使用在粟特文基础上创制的回鹘文。据《元史》记载,1204年成吉思汗西征灭乃蛮部后命“以畏吾字书国言”。这里说的畏吾字便是回鹘文。从此,回鹘式蒙古文便在蒙古人中广泛使用。经过元、明两代,到了17世纪初,回鹘式蒙古文发展为两个支系。一支是通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这种蒙古文在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地区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中叶;另一支是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中使用的托忒蒙古文。另外,在回鹘文基础上,1907年布里亚特蒙古人瓦金达拉(Wagindara)根据蒙古语布里亚特方言特点创制了一种文字,人们以创造文字人的名字命名其为“瓦金达拉文”。这种文字在布里亚特地区使用并不广泛,使用时间也不长。在蒙古族历史上使用地域最广泛、而延用至今的文字只有回鹘式蒙古文。现存最早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是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刻。该石刻中就有Sartaγul“回回”一词,即指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回鹘式蒙古文中的许多词不仅与回鹘文相同,而且其写法也同于回鹘文的传统写法。例如:回鹘文和回鹘式蒙古文tngri“天”,t后面省略了一个元音e字;jrlγ“圣旨”,在现代蒙古文中写作jarliγ,回鹘式蒙古文中省略了元音a和i字。此外回鹘式蒙古文献中可以发现不少突厥语词,也说明回鹘人对蒙古人语言文化之影响。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1220年占领花剌子模,1221年在八鲁湾(今阿富汗喀布尔北)与札兰丁激战,战胜后在中亚各地设达鲁花赤,1225年成吉思汗回到蒙古。从此,蒙古人和中亚各民族特别是突厥人和波斯人的交流逐渐增多。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封地,长子术赤管辖额尔奇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1243年拔都建立钦察汗国,东起额尔奇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钦察汗国民族成分复杂,突厥人占多数。由于蒙古人人数少,逐渐被突厥化,到14世纪前叶,那里的蒙古人已经使用突厥语。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管辖从畏兀儿境域到河中草原的广袤地区,建立了察合台汗国,统治过吐鲁番、罗卜泊、阿母河、塔尔巴哈台山一带的畏兀儿人。后来在这个地区原有的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喀尼亚文基础上又形成了“察合台文”。察合台书面语流行很广泛,延续时间也较长,成为突厥语言史上重要的文学语言之一。随之,那里的统治者即蒙古人也逐渐突厥化。15世纪末16世纪初,受波斯文化影响察合台文化逐渐分化,而1514年形成的叶尔羌汗国,由察合台后裔统治,继续保持了察合台文化。1679年叶尔羌国被推翻,但察合台文继续使用,并陆续有更多的察合台文作品问世。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为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附近)和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窝阔台在位时,叶密立为其长子贵由之封地,河西一带则为其次子阔端之封地。窝阔台后王海都建“窝阔台汗国”,统治东起哈喇火州(今新疆吐鲁番),西至可失哈耳与答拉速河谷(今塔拉斯河),南及天山南麓,北至额尔奇斯河。1309年,窝阔台汗国亡。这个地区民族成分非常复杂(敦煌文物和多种文献可以证明)③3,但仍以回鹘人为主,亦有不少蒙古人居住。由于统治时间不长,这里的蒙古人尚未被回鹘人所同化。1362年用回鹘式蒙古文刻写的立于武威县的《元敕赐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证明了这一点。三、思巴文的传播藏族也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7世纪中叶在梵文的基础上创制了藏文。但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13世纪以前蒙古人同藏族接触并不多。1206年成吉思汗曾用兵西藏④4;1227攻打西夏时进入藏区。元代窝阔台可汗继汗位(1229年)以后,1235年决定由阔端负责包括藏区在内的事务。1239年,阔端派部下取道青海直入藏北拉萨一带。贵由可汗统治时期(1246-1248年)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封吐蕃萨迦教派法主八思巴为国师,嗣后特命八思巴创制元国字。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参考梵文和回鹘文创制了“蒙古新字”,于1269年正式颁诏启用,不久(1271年)又改称“蒙古字”。后来,由于这种“蒙古字”不仅仅拼写蒙古语,而且译写汉、藏、梵、畏吾等元朝统治下的“一切”语言和文字,人们把这种文字改称为“方块字”或“八思巴字”。八思巴字颁布起用以后,回鹘式蒙古文一度受到限制,后来又逐渐恢复使用。在元朝,八思巴文和回鹘式蒙古文都被蒙古人所使用。但是在官方文书中,八思巴文起着主导地位。迄今发现的八思巴字文献中,以蒙古语文献和汉语文献居多,其中包括官厅文书、印章、牌符、图书、碑石刻、题记等。西藏的一些寺庙和文物管理部门至今保存着部分八思巴文文献,其中包括元朝皇帝的圣旨、皇后懿旨和王子令旨等。在居庸关石刻和《萨迦格言》(残页)等八思巴文文献中拥有大量的梵语和藏语借词。八思巴字随元朝灭亡(1368年)而逐渐被废弃。蒙古势力退回北方后,蒙藏之间的关系一度中断。到了明代,蒙古俺答汗在1559-1571年间又逐渐恢复了蒙藏之间的联系。由于藏传佛教倍受蒙古族上层所崇信,16世纪末叶黄教迅速传播到蒙古地区,成为蒙古族信奉的主要宗教。通过第三世和第四世达赖喇嘛(蒙古人)的宗教活动,蒙古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出现了大量的喇嘛,翻译了《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量的藏文经典。为了翻译《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还创制了“阿利伽力字母”,藏语借词大量涌入蒙古语,极大地丰富了蒙古语言。同时,藏文在蒙古地区的宗教界和蒙古医药界广泛使用,黄教宗教文化渗透到了蒙古社会的各个层面,许多人起藏语名,甚至许多蒙古地区的寺庙直接聘请藏族喇嘛或用藏文诵经。除此之外,蒙藏人民共同创作的著名英雄史诗(格斯尔传》(藏族称《格萨尔王传》)反映了蒙藏人民之间的文化渊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的《格斯尔传》来源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在清代,也有许多蒙古喇嘛到藏区学习佛教,在拉萨布达拉宫等著名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不少蒙古喇嘛用藏文撰写的书经。总之,藏族的宗教、藏族的语言文化随着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蒙古地区。特别是和藏族接触较多的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如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和土族(蒙古后裔)、甘肃的裕固族(其东部属蒙古语族语言)等受到藏族影响更大,其语言不仅藏语借词多,而且有的直接用藏语文接受教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藏族甚至没有多大区别。梵语文泛指古代印度语言文字。从13世纪的蒙古语到现代蒙古语及其文献中有不少梵语借词。这些借词大多是通过佛教传播到蒙古地区的。梵语借词,一般来说通过藏语传入蒙古语,但有一些借词是通过回鹘文或波斯文传入蒙古语的。在蒙古地区,有一些宗教经文也直接用梵文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直接传播梵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可高估,基本上只在寺庙中起到一些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1686年在蒙古喀尔喀部(今蒙古国)扎那巴扎尔(1635-1723年)为了翻译梵藏经文,参考梵文和藏文创制了索永布文。这种文字在喀尔喀寺庙中使用了大约200百余年。四、女真族及女真语的使用满族是大清国的统治民族,其前身为女真族。据史料记载,女真初无文字,破辽俘契丹和汉人,始通契丹文和汉字。建立金朝(1115年)后,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字,于金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称“女真大字”,天眷元年(1138)颁女真小字。金朝曾多次出兵征讨蒙古(史称“阻卜”)部落,为了防止蒙古人的骑兵骚扰,在边境修筑了数千公里的界壕和边墙,先后设立榷场(互市场所)六处,对蒙古采取了羁縻政策。1196年,铁木真帮助金朝袭击塔塔尔军队受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并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之后,1211-1216年大举攻金,屡战屡胜。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华黎继续攻金。1223年木华黎死后,其子孛鲁继续率军攻金。1227年成吉思汗临终前定下灭金方略,1229年窝阔台即位亲自出征金朝,经蒙古军各路奋战,1234年终于灭金。从此,女真人和蒙古人在同一个国度里生活,有了更多的接触。一部分住在中原的女真人和汉人相融合,一部分住在东北的女真人仍保持旧俗。在政策上,元朝对东北女真人实行设官管辖,随俗而治,与蒙古人同等对待。在元代,辽阳行省的女真人由于蒙汉语的影响逐渐放弃使用女真文。进入明朝(1368年),在东北各地设立卫所管辖,授予女真各部长以各种头衔,各统其属,保持旧俗,以时朝贡,仍然使用女真文。由于长期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北部女真人改习蒙古文者不在少数,1413年,在黑龙江下游特林所建永宁寺碑碑阴并刻了女真字和蒙古字。说明蒙古文已在女真人中使用相当广泛。女真文大约在15世纪后半叶起逐渐废弃。历史上女真人与蒙古人多有血缘关系。如女真扈伦部所属叶赫、哈达、乌喇部及建州女真都与蒙古人有姻亲关系。在元明两代,由于蒙汉民族的影响,女真语里借入了大量的蒙古语和汉语借词。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招抚蒙古科尔沁部,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下令禁止使用“女真”,而改称“满洲”。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为“大清”,并实现对内蒙古的统治,1691年喀尔喀蒙古臣服。明末清初,归附后金和清朝的蒙古部落与日俱增,由于交流的需要,满族学习蒙古文、蒙古族学习满语者逐日增加,而蒙古文和蒙古语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通行使用,满族贵族和知识分子大都通晓蒙古文。在此基础上,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依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命达海改进老满文。从文字上说,是蒙古族影响了满族,但是在清朝,蒙古族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受到满洲人的巨大影响。那时蒙古族上层和知识分子大都学习满文,出版了大量的学习满文的教科书和满蒙合璧或满蒙汉合璧书籍。例如:《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阿礼嘎礼》,《满蒙字母》,《满蒙汉十二头》,满蒙汉《三合便览》,《五体清文鉴》,《御制满蒙文鉴》,《满蒙汉<古文渊鉴>》,《满蒙通览》,《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等,举不胜举。蒙古族还大量翻译出版了《满洲实录》,《清实录》等多种满文文献。在清朝,gürün“国家”,juγ-a“钱”等不少常用词进入蒙古语中。自清朝以来许多人用满语起名字,就是现在也有不少蒙古人的名字是满语名字。由于自努尔哈赤、皇太极时起已经构筑了女真与蒙古科尔沁部上层特定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科尔沁蒙古人与女真人以及后来的满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致使蒙古语科尔沁土语受到满语的长期影响,使科尔沁土语的语音系统发生变化,失去了原有蒙古语4个圆唇短元音中的,塞擦音[t∫]也和满语一样发成[∫]音。由于创制满文时用加圈点的办法弥补了蒙古文中一字多音的弊端,清朝时期蒙古人用蒙古文书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为了读音准确往往也加上圈点或干脆用满文予以书写。操用蒙古语族语言的达斡尔族,则有很多人直接学习和使用满文,甚至有不少人用满文记录达斡尔语或用满语作为自己的交际语言。五、阿富汗莫卧儿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蒙古族在地理上不断由东往西迁移;然而从文化上看,西域文化却不断东渐,影响了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军在13世纪西征、南征和东征过程中与欧亚许多民族接触,文化方面各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在元代,除了元朝以外在欧亚大陆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其中,前面三个汗国的民众基本上是以突厥民族为主的元朝宗藩国,而“伊利汗国”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民众的蒙古汗国,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其领土东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大部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1252年,蒙哥汗曾经命令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后也命旭烈兀统领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1256年旭烈兀率军灭木剌夷国,征服了伊朗全境。1257-1258年旭烈兀攻占巴格达,阿拨斯王朝灭亡,随即叙利亚臣服,1260年蒙古军占领大马士革,同年遣使至埃及,令其投降。埃及出兵抵抗,夺回大马士革,遏止了蒙古军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后来,1355年钦察汗国攻灭伊利汗国。伊利汗国虽然灭亡,但是那里的蒙古人仍然留存了下来,至今阿富汗的赫拉特省等地仍然生活着蒙古人后裔,他们自称为Mogol“莫卧儿”(有的写作“莫戈勒”)人。他们的语言一方面保持着中世纪蒙古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到了波斯语的重大影响。另外在那里还发现了用波斯文注释的阿富汗莫卧儿语文献——《兹日尼手抄本》(1835年)和《Kundur手抄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Topkapi图书馆还保存着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奥斯曼突厥语、蒙古语4种语言编写的词典。但书写字母却都是阿拉伯文字母或阿拉伯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文字。有些学者认为,这本词典很可能是15世纪编纂成的。在莱登则发现了《》⑤5(1245年),其中一部分是突厥语词汇,另一部分由蒙古语-波斯语对照词汇和蒙古语-阿拉伯语对照词汇构成。此外,在布哈拉还发现了阿拉伯、波斯、察合台和蒙古4种语言对照的《Mukadimatal-adab词典》。此类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察合台文记录或与蒙古语进行对照的文献在埃及、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法国、英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都有发现。但是从伊利汗国汗王阿巴哈1267~1279年给罗马城蒙古军的令旨(现藏于梵蒂冈)、1289年伊利汗国汗王阿尔衮给法国菲利普国王的信(现藏于法国)和1453年明朝代宗皇帝朱祁钰给Yanglirgi的圣旨(现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TopkapiSarayiMüzesi博物馆)等文献来看,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前半叶在欧洲和中亚及小亚细亚地区的蒙古人中仍然使用着回鹘式蒙古文。但是,就当时来说,那里的蒙古人和当地的波斯人和突厥人等西域民族早已开始融合,在语言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并逐步发生了变化。随着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地区,突厥人和部分蒙古人(如居住在中亚地区的蒙古人和中国境内的东乡族、保安族以及阿富汗的莫戈勒人)逐渐伊斯兰化,并受到他们语言文化的强烈影响。如:第七代伊利汗合赞统治时期(13世纪末期)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1300年命宰相拉施特(1247-1317年)编纂《史集》(波斯文)历时十年。在这之前,波斯史学家志费尼(1226-1283年)也撰写了《世界征服者史》(1252-1253年),记载了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蒙古人远征欧亚的历史。他们在撰写这些史书时利用了《阿勒坛·迭卜帖儿》(《金册》)等蒙古书,说明波斯人对蒙古之熟悉程度和蒙古对波斯人的影响程度。从上述情况,可见中亚地区居住的蒙古人和伊利汗国的蒙古人受到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影响的一个侧面。在另一个方面,蒙古人的主体部分也多少受到了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通过与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直接接触(如通过商业与外交),有的则通过突厥人或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来间接影响而形成。蒙古语中有不少阿拉伯语借词和波斯语借词,例如:bars<波斯语“虎”,araki<阿拉伯语“酒”,sikir<波斯语eker“糖”……等等。但这些都是早期进入蒙古语的借词,近现代几乎没有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借入蒙古语的借词。六、俄语和俄语思想研究高丽为今朝鲜之先祖,语言与蒙古语有一定的相似性。蒙古与高丽的交流,主要始于元朝。1218年蒙古联合高丽击败契丹叛部。忽必烈即位后,高丽成为元朝的属国。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1274年忽必烈把皇女下嫁给了高丽王,与高丽建立了姻亲关系。高丽不但向元朝纳贡,还有很多人从军。1283年元朝在高丽设征东行省,委派达鲁花赤。高丽早期使用汉文,为了解决“言文不一致”的矛盾,1444年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创制《训民正音》(今通称Han-gul),1446年正式颁布启用。对于这一文字,有的说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有的说受到了元代八思巴文的影响。到了明代(1368-1644年),虽然蒙古势力北移,中国东北地区为明朝所统治,但那里仍有很多蒙古人和朝鲜人居住。15世纪以后,朝鲜主要与“汉、蒙、倭(日本)、清(女真、满族)”交往(见《蒙学三书重刊序》)⑥6,高丽设通文馆、李朝设司译院处理外交事宜和翻译工作。为了满足学习汉语、蒙古语和满语,司译院编写并出版了《老乞大》。其中《蒙语老乞大》于1741年第一次出版,后来1776和1790年又再版。同时,也编辑出版了《捷解蒙语》和《蒙语类解》等书。这些书采用了蒙古文和朝鲜文(谚文~训民正音)音译和意译的体例。蒙古语和朝鲜语有一些共有词,语法和语序也相似,有人认为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共性特点是属于同源关系还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尚无定论,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日本是个岛国,在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蒙古人和日本人相互接触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了亚洲大陆以后,1274年派兵出征日本,因矢尽船毁而还。1281年,又派兵(包括蒙古军、汉军和高丽军)分两路进攻日本,在日本九州鹰岛遇飓风,船毁人溺,加之日军掩杀,元军覆没败退。近年在日本鹰岛海底打捞出了数量巨多的船只残骸和大量的元军用品和物资,其中包括一枚八思巴文金印⑦7。从那以后,蒙古人和日本没有什么直接接触。直到近代,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和中日战争,占领了中国领土,蒙古人与日本人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不少蒙古族知识分子到日本留学,也有日本人在中国进行日语教学和奴化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日、蒙日关系中断,20世纪70年代逐渐恢复邦交正常化,中蒙日三国人民的交流与日俱增,相互学习语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世纪以来,日本也掀起了蒙古热,有很多人开始学习蒙古语,涌现了诸如服部四郎、小泽重男等一批蒙古学学者。目前,他们在不少大学里教授蒙古语或蒙古史课,也出版了许多蒙古文教科书、研究著作和各类词典。其中,国际蒙古学协会主席小泽重男教授的有关《蒙古秘史》的研究和中世纪蒙古语研究成果令人瞩目。近些年来,有一些日本学者把自己的族源同蒙古人联系起来,从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民俗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了族源研究。蒙古语和日语,属于同一个语言类型,即都是粘着性语言,句子成分的顺序和结构相似,词法也比较接近。但总体上说,朝鲜和日本语言文化对蒙古语言文化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是在许多方面比较类似而已。七、蒙古与欧盟的关系欧洲对中亚以及蒙古地区的文化影响是从宗教传播开始的。11世纪初,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在可烈、乃蛮、汪古部中广泛传播。蒙古建国(1206年)后,仍有一些贵族信奉基督教。特别是蒙古军西征后,客观上打通了欧亚,使欧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223年,蒙古军进入南俄,在伏尔加河打败俄罗斯诸侯和钦察人的联军,1225年回师蒙古。1235年,窝阔台派兵征讨钦察,1236年灭钦察,1237年进攻俄罗斯,1238年攻占莫斯科,1240年攻占基辅,1241年进军波兰和匈牙利,随后进攻斯洛伐克、捷克和奥地利,1242年窝阔台可汗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返。这两次蒙古军的西征,震惊了欧洲各国统治者及罗马教廷。13世纪40年代罗马教皇和法国国王多次派传教使团到蒙古地区了解情况并进行传教活动。其中较早到蒙古地区的传教士有意大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