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_第1页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_第2页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_第3页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_第4页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选举用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近400年的一个重要分裂时期。其间,除西晋皇朝的短暂统一外,大部分时间里,社会处于极度动荡和混乱的状态,战争频繁,祸乱不断,民族矛盾和斗争都十分尖锐。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扩大统治基础,纷纷招揽人才,以增强实力。就这一时期的选举制度来说,自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以后,便成为最主要的制度。唐长孺先生撰写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一文,就详细地论述过魏晋时期的这一制度。唐先生从曹魏政权的特征出发,分析了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以及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等。至今看来,唐先生的分析仍然是十分精辟、深入的,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举用人制度解开了许多疑窦。目前看来,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选举用人制度还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近年以来,我们试图对中国古代选举用人制度作一些系统的梳理。有关两汉时期的选举用人制度情况,我们已经在《两汉选举用人制度述论》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本文就是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加以充实而写成的。任何一个封建皇朝的政治制度,多是沿袭前代的制度而来的。或因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演变,在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和改动。魏晋南北朝的选举用人制度,就是在继承两汉以来选举用人制度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两汉选举用人主要是察举、征辟两途,其他尚有任子、纳赀、生徒等。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28说:按,魏晋以来,虽立九品中正之法,然仕进之门,与两汉一而已,或公府辟召,或郡国荐举,或由曹掾积累而升,或由世胄承袭而用,大率不外此三四途辙。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九品中正制度,实际上也是察举制的延续和变异,因为实行的是由地方中正推荐人才,与汉代举孝廉、贤良属同一类性质。因此,我们在考察这一时期的选举用人制度时,先对魏晋时期仍然实行并产生影响的几条选举途径加以叙述,借此说明汉代的选举制与魏晋选举用人制度的关系。而由察举制演变来的九品中正制,则在后面进一步加以阐述。(一)两晋宋齐时,察举适用各举两汉察举既有按人口比例每年向朝廷贡士的岁贡,也有因国家需要而下诏选举的,其科目甚多,如孝廉、茂才、贤良、文学等。魏晋南北朝时,这种制度仍然继续实行。曹魏时,曹丕刚一即位,便在黄初二年(221)正月下诏: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三年(222)春正月,又下诏曰: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除郡国岁贡外,有时也下令荐举各种急需人才。荐举有让州郡推荐的,也有让公卿推荐的,如荀彧举荐荀攸、钟繇、郭嘉等。曹操时,还曾下令征选“达法理”的人才。明帝时选“贤良笃行”、“举良将”。曹奂及司马炎都曾以六条举人: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留,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已。荐举人才,是要保荐人负责的,上面所说“有司纠故不以实者”,就是追究不实的责任。地方选举出来的人才,在三国时是还要经过考试的。《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说: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至于如何考试,史无详载,可能亦如两汉时的对策。两晋亦有察举,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就曾诏州郡举勇猛秀异之士。丹阳人纪瞻,吴平后徙家历阳(今安徽和县),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由尚书郎陆机策问。东晋时,据《通考》记载: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署,既经略初定,乃诏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其后秀孝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至元帝大兴三年(320),尚书郎孔坦见秀孝多不敢试,元帝欲除署孝廉,坦建议“普延五年,以展讲习。”元帝乃下诏“听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可见察举在当时仍然存在,而且还要考试。刘宋时,也举秀才、孝廉。《宋书·百官志》在“刺史条”下记载:汉武元封四年(前113),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后汉避光武讳,改茂才;魏复曰秀才;晋江左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随州大小,并对策问。又在“郡守条”下载汉武帝时期:元光元年(前134),始令郡国举孝廉……(东晋)江左以丹阳吴、会稽、吴兴并大郡,岁各举二人。汉制岁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阶薄,至今行之。刘宋时,秀才、孝廉皆得策试,故《通典》卷14载: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锢,年月多少,随部议制。两晋南朝除了如上述由州县岁举秀才、孝廉以外,也不时下令让地方州县及公卿推荐各种人才。如晋武帝多次诏选“奇才贤能之士”,“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诏公卿举将帅,诏内外官举“任边郡者各三人。”东晋成帝时,也常令举贤良直言之士。刘宋、南齐、梁、陈下诏“令各举所知”的诏令亦屡见于史书。这些被举的人,也是要经过考试的,如晋武帝时,《晋书·索靖传》有“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的记载。十六国时期,虽然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但选举用人仍然用两汉之制。在《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中有《西凉建初四年(408)秀才对策文》及北凉《功曹下田地县符为以孙孜补孝廉事》两件文书。在此之前,据《晋书·苻坚载纪》,前秦苻坚亦曾多次旌表殊才异行、孝友忠义、义烈力田、学为通儒、清廉修直之士。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察举仍然实行。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令各辨宗党,保举才行。”孝文帝延兴二年(472)诏:“顷者州郡选贡,多不以实……今年贡举尤为猥滥,自今所遣,皆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闾之选。”可见,孝文帝时尚有岁举。此后,“诏州郡县各选二人,才堪专对者。”“州郡诸有士庶,经行修敏,文思遒逸,才长吏治,堪干政事者,以时发遣。”除此之外,东魏、北齐亦曾不断让大臣、州郡举荐人才,如孝明帝时,“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人各荐其所知。”孝庄帝时,“诏求德行文艺,政事强直者。”北齐孝昭帝“诏内外执事之官,从五品以上……每二年之内各举一人。”武成帝,“诏京官执事、散官三名以上各举三人。”北周对录用人才也比较注重,武帝时即“令六府各举贤良清正之人”,建德六年(577)诏山东诸州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又“诏山东举有才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赴行在所共论政治得失。”宣帝时“诏举州郡高才博学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以上记载见于《魏书》、《北齐书》、《周书》各帝本纪)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是仍然存在的,而且同两汉时期基本相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统治的巩固,用人制度也逐渐被一些大地主集团所控制。西汉察举许多出自平民,到东汉时,则出现了许多的私人集团,所谓门生故吏,即是举主、府主与其门生、故吏结成的集团,在政治上有属僚关系,在私人上有父子关系,因而出现了许多名门世家。这些名门,世代仕官和经学传家,把持东汉一代的仕途。这些名门世家,到魏晋时进一步发展而称之为世族,他们不仅以九品中正制作为入仕的捷径,而且还把持着察举、辟召的入仕之途。关于这一点,《文献通考》卷34《选举七》“任子条”说:故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二)“重辟”下的州僚属征辟或辟除,即由皇帝及公府、州县选用人才的制度,是两汉时期又一重要入仕途径。东汉时,士大夫标榜名节,故所辟之士多以学行品德为主。至东汉末,社会离乱,军阀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都比较重视选拔有才能的人,如曹操一再下令用人唯才。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便下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214),他又下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建安二十二年(217),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说得明白: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因此,在曹操当政时,荀彧原从袁绍,奔曹,为奋武将军司马;荀攸,东汉末辟公府,曹操迎天子,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张范,曹操征为议郎;凉茂,曹操辟为司空掾,后举高第,补侍御史;国渊,曹操辟为司空掾;田畴,先为幽州牧刘虞署为从事,到西京,朝廷三府并辟不就,虞死,于徐无山中聚五千余家,袁绍、袁尚辟之不就,曹操征乌丸辟为司空掾;崔琰,先辟于袁绍,后曹操辟为别驾从事;毛玠,少为县吏,太祖为兖州辟为治中从事。这样的事例甚多。不仅曹魏辟用人才,蜀汉、孙吴亦是如此。如在蜀汉政权中,孙乾,刘备为徐州牧,辟为从事;秦宓,先主在益州,辟为从事祭酒;刘巴,先是曹操辟为掾,刘备定益州,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后为尚书令;马良,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后辟为左将军掾;蒋婉,诸葛亮开府,辟为东曹掾;姜维,原州辟为从事,入蜀,亮辟为仓曹掾。在孙吴政权中,步骘,孙权召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为车骑将军东曹掾,后为丞相;张弘,公府辟皆不就,后为孙策表正议校尉;阚泽,家世农夫,察孝廉,除钱塘长,后孙权辟补西曹掾;黄盖,察孝廉,辟公府,后从孙坚为别部司马,他曾为山越长,在石城署两掾,委以文书,后两掾以盖不视文书,不奉法,盖数而杀之;朱治,初为县史,后察孝廉,州辟从事,从孙坚。他曾为吴郡太守,孙权就是他举为孝廉的;虞翻,太守王郎命为功曹,后举茂才,曹操辟为司空掾不就,在江东从孙权;陆绩,孙权辟为奏曹掾;陆瑁,公车征瑁,拜议郎,选曹尚书;吾粲,孙河为乌程县长,为小吏,后河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以上事例甚多,不胜枚举。《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说,王基年十七,郡召为吏。至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青州刺史王凌表为别驾,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王朗上书劾州:“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可见当时辟召亦盛行于公府、州县。自魏晋至南北朝,这种辟除制度是一直延续实行的。北周时,苏绰所拟的“六条诏书”中的第四条“擢贤良”中说道:“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可知到北周时州县僚属皆是辟召。在北齐后主武平时,《通典》说:后主失政,多有佞幸,乃赐其卖官,分占州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薄、郡功曹者。自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浸移于朝廷。这一记载的本意是说北齐后期政治腐败,突破了原有制度的规定,但到隋代,随着世族地主的衰落,为加强中央集权,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制度被废止了,州郡僚属皆归吏部铨选。所以,《通典》又说: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其下注云:自后魏末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又引刘炫语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事县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谶介之迹,皆属考功,所以繁也。从这里也可见辟召制度逐渐被废止的过程。(三)从汉武帝到清:“九品中正制”之缘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袭两汉的察举、辟召制度之外,任子制度已经很少见。这是因为魏晋以后重世族,尊门阀,世族子弟比两汉任子制度有更多的受荫优惠有关。但纳赀入官,当时仍然存在。《晋书·刘毅传》曾记载武帝与刘毅的一段对话:“卿以朕方汉何帝?”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可见晋武帝卖官之事是可信的。北魏亦曾卖官,《魏书·食货志》所说“班入粟之制”,输粟八千石赏散侯,六千石散伯。白民输五百石,听依出身。孝明帝卖官更是明码标价,“凡粟入歧、定、瀛、雍四州,官斗两百斛赏一阶,粟毕受官。”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条入仕之途,这就是学校的生徒。曹操曾令郡国设立学校,曹丕称帝又设太学: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者罢遣;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固,不通者听随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固。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高第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随才叙用。曹魏时,虽然建太学,郡国设学,但因世乱,所教无成。至齐王曹芳时,又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十五皆入太学。晋初有太学生7000人,至武帝咸宁中,又立国子学(国子指公卿大夫之子,晋始立,其后或立或废,至隋炀帝时改学为监,历代因之),惠帝命五品以上子弟入学。不久,国乱。东晋成帝时又设太学,孝武帝时有太学生60人,国子生60人。齐、梁都曾立国子学,多取贵胄及王公以下子孙。十六国前秦苻坚亦曾兴建学校,《晋书·苻坚载记》曾记苻坚临太学考学生经文,“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北魏道武帝时即设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迁都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宣武帝时,学校更盛,史称“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举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北齐、北周也曾设立过学校,不过当时世乱,徒有其名。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选举用人制度。自曹魏实行,至隋文帝废除此制,前后共持续了370年之久。唐长孺先生在《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一文中,首先探讨了该制度的起源,包括建立的时间和原因。在建立时间上,明确提出“是在曹丕未篡汉时,即延康元年(220)。”并不是曹操时所立。《三国志》卷22《魏书·陈群传》明确记载:“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里也说: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纠正了以前对九品中正制产生时间认识上的模糊。从九品中正制之创立原因来看,是由于当时天下离乱、士人播迁和详核无所造成的。两汉地方察举,原是由地方考核评论而选举出来的,特别是到了东汉,正如清人赵翼所说的,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而大乱之后,士人流移,原来宗族、乡党按照儒家理论对人物的评价就无法取得,给选士造成了困难,所以不得不改变选举方法。当然,陈群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对汉代选举制度的改革建议,使之适应人才举荐的需要。然而一种新的制度的形成,必然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对统治者来说,如何有利于巩固统治,这是首先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唐长孺先生从曹魏政权的特征出发,对此制度的产生作了深层次的分析。他说,曹操的“政策带着抑制大族的性质。”其“企图是要恢复一个集权政府,首先是要抑制正在发展中的地方大族势力。”“从曹操开始以至明帝,这种努力是一贯的。”这就是说,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是曹氏父子想要打破地方名士、大族控制地方选举局面。自东汉后期以来,主持地方选举的,除地方官之外,当地名士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后汉书》中提到的许劭、许靖、郭泰,都是这样的人物。郭泰,史载:“泰之所名,人品乃定。”许劭,“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而这些名士,往往就是地方的大族,或者是与大族有联系的人。名士、大族渐趋统一。在与宦官、外戚斗争中,这些名士标榜交游,臧否人物,评论政治,用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曾起了进步的作用。及至三国时期,宦官、外戚势力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而名士这种标榜结交,批评政治的风气仍然存在。这种风气无疑对于当时的政权是一种障碍。曹操建立起北方统治以后,要建立集权,就必须反对地方大族势力,不让他们干预政治。曹操就曾下过反对“阿党比周”,“整齐风俗”的命令。后来曹丕也在《典论》中说到桓灵之际,“长爱恶,兴朋党”,“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于私门,名定于横巷。”也因是之故,曹操杀了孔融,希望将选举之权收归中央。但是,众所周知,地方大族势力是东汉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选举上,两汉以来就重视乡评,要完全抛开地方大族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时,既保留了乡里评定的特点,又将大族势力纳入当前政治的轨道,转而与政府合作。正如唐先生所分析的:曹氏三世对于汉末政治有一贯的意见,就是要抑止浮华,不让名士的清议在政治上取得权势。设立中正与此有密切的关系。但曹氏政权既不能不终于和大族名士妥协,因而中正的建立又正是二者协调的重要表现。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正是曹氏政权与大族妥协的产物。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办法,就是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呈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呈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在曹魏时,中正是由各郡长官推选的,东晋则由司徒选授,但任中正者都必须是本处人士任中央官的充当。故《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说:魏氏革命,州郡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在谈到大小中正之设立时,唐先生又进一步指出:“大小中正的设立并非同时。”“大中正的建立也可以确定在曹芳时,”并且“只限于郡”。州中正的设立“至迟不出嘉平二年(250),至早不出正始元年(240)。”这就基本确定了大小中正设立的时间范围。中正官的职权一般是很大的,他们依言行修著或亏缺,加以升进及降退。《通典》卷14又记载,在晋代“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及人居及父祖官名。”据今人考证,当时吏部用人,必须由中正提供家世、状及品。家世,是指父祖官位,状则是对被举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状往往是简单的一个评语,如王济为大中正,给孙楚的状是:“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三国时,王嘉为吉茂的状是:“优德能少”一句。品则是根据家世及状来决定的,品分九等,即所谓九品。这种品,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曾说:“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从尔以来,遵用无改。”但唐长孺先生考证认为,“品第虽有九等,类别却只有二。一品徒有其名,无人能得到,所以二品就算最高。”二品就是士族,即所谓高品,而三品以下则就是卑品了。所以《宋书·恩倖传》序中说,“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原是唯才是举的继续,也是为了使国家掌握用人的大权,因为任中正官的原是中央的官员,要对皇帝负责。可是到了晋代,大族掌握了政权以后,所品人物多是大族分子,任用的人亦多是二品。因此,就中正官本身来说,虽然无直接用人之权,用人之权在中央,掌握在司徒、吏部尚书手中,在地方为州郡地方长官所控。但他们操纵着品题、荐选之权,官吏升降要征得中正同意,一些士人往往因遭议论,中正不予品题,造成不得升迁。《晋书》中谈到李含其人,秦王谏死,他葬讫除丧,遭到议论,“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含遂被贬,退割为五品。”即自二品降为五品,只能当邸阁督等类的小官。又如陈庆之的儿子陈暄,“以落魄嗜酒,不为中正所品,久不得调。”由此可见,中正虽无直接用人之权,但中正的品题与官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升官必须升品,降品就得降官。建立西晋政权的司马氏,本身就是河南大族,世代通经,以家门礼法著称。所以在西晋的朝廷中,要职多为大族分子所占据。《晋书·刘颂传》即曾说过:泰始之初,陛下践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正因为朝廷中多为大族所据,故两汉以来重乡议,即重品状和家世的要求,逐渐转为只重家世一项了。卫瓘与司马亮在上武帝疏中就具体指出了这一转变: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评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也就是说原来最重要的根据乡议不再受到重视了,而是以官位、家世为主要根据了。关于这一点,段灼说得更为明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就是后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场现象的原因。晋代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是保证世族世袭特权的一种选举制度了。享有这种特权的,当然是当朝的权贵。《晋书·刘实传》说到:官职有缺,主选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举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观在官之人,政绩无闻,自非势家之子,率多因资次而进也。资指的是门资,就是卫瓘说的“计资定品”,是指当前的官爵。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原来在汉代还称不上大族的姓,因为有了政治上的地位而上升了,最明显的如颍川庾氏,在东晋算是最显赫的大族了,如追其先世,庾乘在东汉末“为诸生佣”,地位很卑贱,但至其子嶷时,为魏太仆,子弦默为晋尚书,嶷弟道为晋太中大夫,道子峻、纯,为侍中、河南尹。至东晋庾亮、庾冰为太尉、司空。庾家上升,这主要是决定于太仆、尚书这两个现职,而至江南成为第一流大姓,则决定于庾琛女为晋明帝的皇后。又如颖州褚裒家,其上代在晋初为单家寒门。祖█,尝为县吏,后为羊祜所拔,官至安东将军。至东晋穆帝时,褚家与皇室联姻,才为第一流高门。所以唐长孺先生说:中正考虑的主要是当代轩冕,而不是冢中枯骨。真正认识到魏晋间士族也是主要重当代权贵的。东晋以后,士庶之间犹为天隔,资品也日益凝固化了,以致形成户籍也分黄白两种,士庶不能同坐。刘宋孝武帝母家路琼之与太常王僧达并门,造僧达门而不为之礼,太后亦无可奈何。中书舍人狄当、周赳与张邵子张敷同省,赳以为敷不能以礼相接,当则以为已官至员外部,何不能共坐,结果是敷却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却说:“移我床远客。”赳等失色而去。纪僧真为宋武帝所宠,求为士大夫,武帝让他去见江斅。他承旨去见江斅,“登榻坐定”,而江斅却命左右“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还,故武帝说:“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正因为士庶天隔,东晋以后,士族重宗谱、婚姻,深怕别人假冒。《宋书·褚叔度传》说到,当时尚公主的都是世胄,不必皆有才能。《儒林传》载,南朝陈时王元规是太原王氏之后,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住临海郡,郡土豪刘瑱资财巨万,欲以女妻之,母欲结以援助,元规却以为“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十六国、北朝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仍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石季龙载记》即曾谈到,自魏以来,行九品之制,至后赵遵用无改。《通典》卷14亦说:“后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就是改鲜卑复姓为汉性,重用士族,制定士族门第制度。孝文帝自己即纳崔(河南)、卢(范阳)、李(陇西)、王(太原)、郑(荥阳)氏之女以充后宫,还为他的五个弟弟分别聘中原大族女子。如范阳卢氏,一门三主。与此同时,也制定姓族,鲜卑胡姓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为首,汉士族以崔、卢、郑、王、李为首。关中和河东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郡姓亦按门第官位分为四等,三世三公曰膏梁,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为甲姓;九卿、方伯为乙姓;散骑、太中大夫为丙姓;吏部正员为丁姓。这叫四姓。还为此制定“方司格”,吏部必须严格地根据门第的标准来提拔人才。故《魏书·韩麒麟传》说,当时“以贵承贵,以贱袭贱。”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至魏九品中正法行,于是权归右姓,州大中正、主薄、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氏族为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所有这些措施,正是北魏政权与门阀结合的具体表现。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北朝门阀制度一如南朝。他们亦享有特权,孝文帝即反对选举“惟能是寄,不必拘门户”的观点,以为:当今之世,仰祖质仆,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他还说: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闾之选。这种风气至北魏后期依然很盛,按照《魏书·崔亮传》所载刘景安的话说: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北齐亦沿袭北魏的制度,皆置州郡中正,用以甄别士庶。故北朝门阀沿及至隋而不衰。正因为北朝亦如南朝,士族享有特权,他们亦以门第自高。北魏末年高齐之初,《北齐书·崔悛传》载,崔悛与卢元明说,“天下盛门,惟我与尔。”(这与南朝初荀伯子同王融说:“天下膏梁,唯使君与下官耳”相似极了)北朝士族亦以婚姻自高,如北魏赵邕,宣武时宠贵一时,后来官至太府卿,又为幽州刺史,欲与范阳卢氏为婚,“女父早亡,其叔许之,而母不从。母北平阳氏携女至家藏避规免。邕乃拷掠阳叔,遂至于死。”《魏书·崔巨伦传》也说:初,巨伦有姐,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卑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陈元康,齐神武赐以魏尚书范阳卢道虔女(原右卫将军郭琼妇)为妻,他就弃故妇李氏,人以为殊赏。北齐婁太后纳崔悛妹为博陵王高济妃,即与中使说:“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连帝王之家也对高门推崇备至,并且不乏礼让和怯意。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举用人制度,一般来说就是上述几种途径。联系魏晋以前各代的用人制度,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春秋战国以前,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用人的主要依据。至秦汉时期,这种血缘宗法制度被逐渐打破了,代之以官僚制度,故两汉初年有“布衣将相”的说法。应当说,这一变化是地主经济发展的结果。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魏晋以后为什么会出现人们所说的官僚“贵族化”倾向呢?从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来看,由于九品中正制选出来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察举、征辟无不受地方中正的影响。中正与大族在当时几乎是浑然一体,任中正的是大族分子,而中正所推荐的也都是大族子弟,所以,“世族”、“士族”、“高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