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的延伸、落实与保障,从而凸显出了墨学重“爱”的精神品格。有的学者则试图以墨学作为对接西方逻辑与科学传统的本土思想文化资源,力图开出墨学所谓重科学、重逻辑、重理性的精神风尚。还有的论者试图以“义”来整合墨家诸说,以期彰明墨学最为贵“义”的精神风貌。但也有论者给予墨学以一种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认定其是为专制统治乃至特务统治张目的祸人之术,不足为取。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家在立论时极为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和“国家人民之利”,以其经验主义和实用理性的立场,构成了墨家在立论时所惯常使用的基本论证结构。然而,“三表法”的提出与使用,只是墨家对如何论述自身主张的一种思想结构自觉。而在此思想结构之下,还贯穿着墨家对“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墨家在向别家释疑自家所持的学说主张时,常将“未察吾言之类”“不明吾言之故”作为解释的标志性语句。其中,“类”主要表现为一种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事物(如对“木长”与“夜长”的区别),或可取与不可取的道义言辞(如对“诛”和“攻”的划分)的界定方式。“故”则指的是事物(事情)之所以如此这般出现的原因,或者说言辞之所以如此这般得出的前提或条件。要言之,在墨家看来,区分事物的同异,辨明言辞的是非,形成合理的立论和反驳都要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如此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学者对墨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一致的。B.墨家所说的义就是利,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的治道现实。C.墨家重视科技和理性思维方式,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D.墨家看来,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正确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以及它贵“义”自许的价值观念和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B.文章例举《贵义》《经上说》中的话,是为了阐明了墨家向以贵“义”自许的观点。C.墨家的技术价值观念以爱民、利民为本,公输削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念。D.文章在解释墨家的学说主张“类”与“故”时,将“类”与“故”进行了对比论证。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有关“爱民”“利民”的思想中最接近墨家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C.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韩非子D.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答案】1.B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一致的”错误。从原文“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有的学者则试图以墨学作为对接西方逻辑与科学传统的本土思想文化资源……还有的论者试图以‘义’来整合墨家诸说……但也有论者给予墨学以一种彻底否定性的评价”来看,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不一致的。C.“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不正确。“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不能体现出墨家重视科技。D.“‘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关键”以偏概全。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进行了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将“类”与“故”进行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B.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以上四家观点中,老子强调无为让百姓无知无欲,韩非子强调赏罚,荀子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孟子的观点最接近,它强调施仁政、重教化,从根本上使百姓获利,从而民心归顺。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上,一款手机直插式紫外线迷你摄像机一经亮相就备受关注,它利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紫外线视觉成像技术,此技术现已应用在气象紫外线强度预报和服务中。由于同一物质或材质表面反射紫外线强度是均匀一致的,当这一物质表面出现人眼无法识别的脏污、异物、划痕、病变时,此处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能力,会与周围产生明显的差别,利用紫外线视觉成像技术即可立即识别。在紫外线预报预防上,人们运用紫外线视觉成像,把无色透明的防晒霜变为人眼真实可见。有效涂抹防晒霜的部位会显示出黑色,颜色越黑表示防晒霜吸收紫外线能力越强;当黑色逐渐变灰变淡时,表示防晒霜在逐渐失效,此时需要补涂防晒霜。(摘编自《紫外线视觉成像:让防晒预报肉眼可见》)材料二:防晒,夏季避不开的话题。长期或过量照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变红、变黑,甚至产生红斑、脱皮等现象。UVA是波长最长的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穿透表真皮,破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变黑,引起老化,甚至导致皮肤癌。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晒?又该如何选择防晒品呢?购买过防晒品的人肯定见过“SPF”字母,SPF即防晒系数,表明防晒品所能发挥的防晒效能,是根据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来确定的,是防晒品对紫外线的防护值。在购买防晒产品时,人们往往容易进入“SPF值越高,防紫外线的效果越好”的误区。其实,过高的SPF,也就意味着该产品大量使用了紫外线吸收剂和散射剂,这会带来皮肤刺激、皮肤过敏等不安全性和不适感。防晒霜的使用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场景最好使用不同的防晒霜。防晒霜的PA是指对抗UVA的能力,PA一般分为三级,PA+代表有效,PA+++代表非常有效。一般类型皮肤应该选择SPF值8―12、PA++的产品;对光敏感的则应该选择SPF值12―20、PA+++的产品;上班族一般用SPF值15以下、PA++的产品;野外游玩时则需要SPF值30、PA+++以上的产品;如果要去游泳,最好选用防水且含物理防晒剂、SPF值高的防晒护肤品。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室内时可每隔4―5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户外则应每隔2―3小时涂抹一次;在水边则应每隔1―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受选择和使用方法的影响,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因人而异,防晒效果也不稳定。想要满足更高的防晒要求,帽子、伞及防晒服装等被称为硬防晒产品,它们比任何防晒霜都更强、更安全。选择防晒伞时,首先需要注意产品的涂层,目前最流行的是黑胶遮阳伞;其次考虑透光率,伞的颜色越深,透光率越低,抵抗紫外线的能力就越强;还要考虑的是UPF值,只有产品合格证上标识“UPF>40,UVA<5%”的,才能真正防紫外线。(摘编自《如何选择夏日防晒品》)材料三: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海水温度升高、沿海养分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衰退。近年来,外用防晒霜中的一种化学成分羟苯甲酮已被确定对珊瑚健康构成威胁。根据美国的研究数据,每年有多达6000吨的防晒霜排向美国的珊瑚礁地区。防晒霜中的有机化合物羟苯甲酮会损害珊瑚。因此,含有这种化合物的防晒霜已在全球一些海岸地区被禁止。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海葵和弯曲蕈珊瑚(俗称蘑菇珊瑚)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模拟阳光和人造海水的环境中,暴露于羟苯甲酮的海葵在17天内全部死亡,而在没有模拟阳光的情况下暴露于羟苯甲酮的海葵仍然存活。在吸收紫外线后,羟苯甲酮本应以热能的形式驱散光能,防止晒伤。然而,海葵和珊瑚独特的代谢方式导致当暴露在阳光下时,羟苯甲酮产生的物质会形成破坏性的自由基。也就是说,羟苯甲酮会使阳光对珊瑚产生毒性。珊瑚中的共生藻类似乎通过将珊瑚产生的羟苯甲酮带来的毒素隔离在自己体内来保护它们的宿主。然而,随着海水变暖,珊瑚会驱逐它们的藻类伙伴,暴露出骨白色的珊瑚骨架。因此,除了更容易受到疾病和环境冲击的影响外,这种“漂白”的珊瑚在没有藻类保护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受到羟苯甲酮的破坏。(摘编自《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紫外线视角成像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判断防晒霜是否能有效防晒。B.长期过量照射紫外线可能会导致皮肤癌,所以为了健康,我们应科学防晒。C.每年有多达6000吨的防晒霜排向美国珊瑚礁地区,所以珊瑚会暴露骨白色的骨架。D.独特的代谢方式、海水变暖、缺少藻类伙伴保护等,使珊瑚易受到羟苯甲酮的破坏。5.如果今年夏天你准备去海南三亚度假,选择哪种方式能更好的防晒?()A.涂抹SPF>20防晒霜,每隔1—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戴上黑胶防晒帽。B.涂抹SPF>30的防晒霜,每隔1—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穿上UPF>40的防晒服。C.涂抹SPF>30的防晒霜,每隔4—5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戴上黑胶防晒帽。D.涂抹SPF>20的防晒霜,每隔4—5小时重新涂抹一次,穿上UPF>40的防晒服。6.我们如何才能更科学、有效、安全地防晒?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C5.B6.①根据不同皮肤的特点和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防晒霜。
②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间隔时间重新涂抹防晒霜。
③尽量选择符合防晒要求的帽子、伞、服装等硬防晒产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所以珊瑚会暴露骨白色的骨架”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珊瑚露出白色的骨架是因为海水变暖,珊瑚会驱逐它们的藻类伙伴。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水边则应每隔1―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还要考虑的是UPF值,只有产品合格证上标识“UPF>40,UVA<5%”的,才能真正防紫外线”可知,B的做法更好。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过高的SPF,也就意味着该产品大量使用了紫外线吸收剂和散射剂,这会带来皮肤刺激、皮肤过敏等不安全性和不适感”可知,根据不同皮肤的特点和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防晒霜。由“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室内时可每隔4―5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户外则应每隔2―3小时涂抹一次;在水边则应每隔1―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可知,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间隔时间重新涂抹防晒霜。由“选择防晒伞时,首先需要注意产品的涂层,目前最流行的是黑胶遮阳伞;其次考虑透光率,伞的颜色越深,透光率越低,抵抗紫外线的能力就越强;还要考虑的是UPF值,只有产品合格证上标识‘“UPF>40,UVA<5%’”的,才能真正防紫外线”可知,尽量选择符合防晒要求的帽子、伞、服装等硬防晒产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患难之交(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三十年来,我一直研究我的人类同胞,但至今了解不多。每当有人跟我说他对一个人的第一次印象向来不错的时候,我就耸耸肩。我想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自大。拿我自己来说,我发现,认识一个人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感到困惑。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我在今天早上的报纸上看到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去世的消息。他是个商人,在日本经商多年。要不是听他亲口讲述这个故事,我根本不会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来。他个子很小,身高不过五英尺四英寸,身材纤细,白头发、蓝眼睛,红红的脸上布满皱纹。我们在一起玩桥牌。他打得不错,牌风也好。无论在玩牌的时候,还是在后来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的话都不多,但说的话却都合情合理。他挺幽默,但并不咋呼。他在俱乐部里似乎人缘不错,后来,在他走了以后,人家都说他是个顶呱呱的人。事有凑巧,我们俩都住在格兰德大酒店。第二天他请我吃饭。我见到了他的太太——一位肥肥胖胖、满面笑容的半老妇人——和他的两个女儿。这显然是和睦恩爱的一家人。伯顿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还是他这个人和善。他那双温和的蓝眼睛有种令人愉快的神情。他说话的声音轻柔——你无法想象他会提高嗓门大发雷霆;他的笑容和蔼可亲。这个人吸引你,是因为你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的真正的爱。同时他也喜欢玩牌,喝鸡尾酒,他能绘声绘色地讲个来劲儿的段子什么的,他年轻时多少还是个运动员。他是个阔佬,但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是自己挣来的。我想,人们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非常瘦小、脆弱,容易激起你的保护欲。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一天下午,我正坐在格兰德大酒店的大堂里,伯顿走了进来,在我旁边的椅子里坐下。“喝一点,怎么样?”他拍了拍手招呼侍者过来,要了两杯杜松子汽酒。侍者端来酒的时候,有个人从外面街上走过,见到我招了下手。“你认识特纳吗?”在我点头致意的时候,伯顿问道。“我是在俱乐部里认识他的。听说他是个靠国内寄钱过日子的人。”“是呀,我想是的。在这儿这种人可不少。”“他桥牌打得不错。”“这种人一般都玩得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凑巧还和我同姓,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桥牌打得那么好的高手。我想你在伦敦没有碰见过他。他说他叫伦尼•伯顿。我相信,他加入过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呢。”“嗯,我实在不记得这个名字。”“他称得上是桥牌高手。好像对牌有一种本能似的,简直神了。我那会儿常和他一起玩牌。他在神户住了一段时间。”“说来也是件有趣的事,”他说,“他人不坏。我挺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样子挺帅。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两颊白里透红。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自然,他酒喝得太凶了。这种人总是这样。他每个季度收到一小笔钱,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不少钱,这我可知道。”“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他身上没有钱的时候,就来找我了,再说他还和我同姓。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差使。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干活儿了。我问他多大年纪。‘三十五。’他说。‘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我禁不住笑了。‘眼下恐怕不能帮你忙了,’我说,‘你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到时候我再看看能帮些什么忙。’他没有动弹,脸色变得相当苍白。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一阵子他牌运一直不好。原来他不甘心老打桥牌,便赌起扑克来,结果输了个精光。他一个子儿也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拿去当了。他连酒店的账都付不出,人家也不肯再赊账给他。他已经山穷水尽。要是找不到点事干,他只好自杀。我瞧了他一会儿。我能看出他已经完全垮了。这一阵子他酒喝得比以前更凶,看上去足有五十岁。姑娘们当时要是瞧见他,准不会对他那么着迷了。‘嗯,你除了打牌以外,难道什么也不会干吗?’我问他。‘我会游泳,’他说。‘游泳!’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听起来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我读大学时曾经代表学校参加游泳比赛。’我听出了一点他话里的意思。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本人年轻时也是个游泳好手,’我说,‘你不会不知道盐谷俱乐部吧。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从那里出发,游过灯塔直到垂水小溪上岸。一共三英里多路,灯塔一带有激流,游起来挺费劲。’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给他一个差使。我看得出,他吓了一跳。‘你不是说你是游泳好手吗?’我说。‘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望了我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好吧,’他说了,‘你要我什么时候游呢?’我看了看表。刚过十点。‘你游这段距离大概要花一个钟头零一刻多一些。我到十二点半开车到小溪那里去接你,带你到俱乐部换衣服,然后一起吃午饭。’‘就这样吧,’他说。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他就走了。那天上午我有好些事要办,到十二点半总算勉强赶到了垂水小溪。其实我根本用不着这么赶,他压根儿就没露面。”“他临阵脱逃了?”我问。“没有,他没有临阵脱逃。他确实出发了。当然喽,他喝酒作乐早把身体搞垮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他对付不了。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我好一会儿什么话也没说。我感到有些震惊。然后我问了伯顿一个问题。“你提出给他差使的时候,是不是知道他准会淹死?”他轻轻地咯咯一笑,用那双和善又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他用手摩挲着下巴。“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可没有空缺呀。”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题目“患难之交”与小说内容形成对比,主人公爱德华的表里也形成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B.小说的叙述者有变化,在爱德华的故事中,“我”是叙述者,在伦尼的故事中,爱德华是叙述者。C.小说用对话形式,借爱德华讲故事之口,把一个冷酷无情、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D.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他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伦尼•伯顿深深的同情。8.小说结尾令人震惊、出人意料,其实在前文爱德华的叙述中有多处铺垫和暗示。请找出来,并结合原文分析。9.小说中多次提到两人同姓,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D8.①当伦尼请求爱德华帮忙时,伦尼告诉爱德华三十五岁的他至今没做过什么事时,爱德华“禁不住笑了”。接着,爱德华说:“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能帮些什么忙。”这暴露出爱德华的冷漠、毫无恻隐之心。
②当爱德华说起伦尼说自己除了玩纸牌,还会“游泳”时,他说:“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听起来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当爱德华听伦尼说他读大学时曾经代表学校参加游泳比赛,他说:“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这些都能表现出爱德华骨子里的傲慢。
③虽然爱德华看出伦尼已经完全垮了,伦尼酒喝得比以前更凶,看上去足有五十岁,但是他还是提出让伦尼去挑战游泳。当伦尼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爱德华提议时,爱德华“什么也没说,只是耸耸肩”。爱德华的一系列举止背后有一颗冷酷的心。9.①正是因为同姓,伦尼•伯顿在没有钱的时候才会去找爱德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情理之中。
②伦尼•伯顿可能是爱德华心中的另外一个我。爱德华嫉妒伦尼每个季度会收到一小笔钱,是桥牌高手,女人都对他着迷等,心理不平衡,最后暴露出狠毒、丑恶的一面。展现出爱德华虚伪、冷酷、残忍的伪绅士形象。
③两个伯顿本来应该成为“患难之交”,但是爱德华却成为了间接害死伦尼的凶手。这样的安排,让“患难之交”充满了讽刺意味,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伦尼•伯顿深深的同情”错误。小说没有表达对伦尼•伯顿深深的同情,主要对爱德华的批判。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能力。由“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他身上没有钱的时候,就来找我了,再说他还和我同姓。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差使。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干活儿了。我问他多大年纪”“‘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我禁不住笑了”可知,当伦尼请求爱德华帮忙时,伦尼告诉爱德华三十五岁的他至今没做过什么事时,爱德华“禁不住笑了”。接着,爱德华说:“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能帮些什么忙。”这暴露出爱德华的冷漠、毫无恻隐之心。由“‘嗯,你除了打牌以外,难道什么也不会干吗?’我问他”“我会游泳,’他说”“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听起来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可知,当爱德华说起伦尼说自己除了玩纸牌,还会“游泳”时,他说:“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听起来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当爱德华听伦尼说他读大学时曾经代表学校参加游泳比赛,他说:“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这些都能表现出爱德华骨子里的傲慢。由“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给他一个差使”“‘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望了我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可知,虽然爱德华看出伦尼已经完全垮了,伦尼酒喝得比以前更凶,看上去足有五十岁,但是他还是提出让伦尼去挑战游泳。当伦尼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爱德华提议时,爱德华“什么也没说,只是耸耸肩”。爱德华的一系列举止背后有一颗冷酷的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由“这种人一般都玩得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凑巧还和我同姓”“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他身上没有钱的时候,就来找我了,再说他还和我同姓”可知,正是因为同姓,伦尼•伯顿在没有钱的时候才会去找爱德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情理之中。由“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桥牌打得那么好的高手。我想你在伦敦没有碰见过他”“他称得上是桥牌高手。好像对牌有一种本能似的,简直神了”“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两颊白里透红。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自然,他酒喝得太凶了。这种人总是这样。他每个季度收到一小笔钱,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不少钱,这我可知道”可知,伦尼•伯顿可能是爱德华心中的另外一个我。爱德华嫉妒伦尼每个季度会收到一小笔钱,是桥牌高手,女人都对他着迷等,心理不平衡,最后暴露出狠毒、丑恶的一面。展现出爱德华虚伪、冷酷、残忍的伪绅士形象。由“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给他一个差使”“没有,他没有临阵脱逃。他确实出发了。当然喽,他喝酒作乐早把身体搞垮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他对付不了。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你提出给他差使的时候,是不是知道他准会淹死?”“他轻轻地咯咯一笑,用那双和善又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他用手摩挲着下巴”“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可没有空缺呀”可知,两个伯顿本来应该成为“患难之交”,但是爱德华却成为了间接害死伦尼的凶手。这样的安排,让“患难之交”充满了讽刺意味,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术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节选自《国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B.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C.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D.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居于家”中的“居”表示闲居,和后文“居一年馀”中的“居”意思不同。B.孰,疑问代词,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视之”的“孰”意思不同。C.弑,指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文中“卒见弑于其臣”意思是最终被臣下所杀。D.柄,这里的意思是“根本”,和“柄国”“柄臣”中的“柄”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当他年老时,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主动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B.管仲认为不能把政事移交给竖刁、开方、易牙,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违背常情。C.管仲认为可把政事移交给隰朋,因为他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D.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认为管仲是难得的治国之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14.管仲靠鲍叔举荐才被重用,然他却不推举鲍叔,你如何看待管仲这一行为?【答案】10.C11.D12.A13.(1)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2)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14.这一行为并非管仲不懂感恩,而是管仲认为鲍叔并非治国之才,体现他为了国家实事求是、毫无私心的特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其子首”,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膳于君”是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君膳”,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居”:闲居,安居。句意:安居在家。/“居”:过了。句意:过了一年多。B.正确。“孰”:疑问代词,谁。句意:那么谁行呢?/“孰”:通“熟”,仔细。句意:仔细观察他(徐公)。C.正确。D.“意思相同”错误。“柄”:根本。句意: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柄”:执掌。“柄国”:执掌朝政。“柄臣”:执掌政权的大臣。可见,“柄”的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动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错误,从“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可知,是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接班人,而不是管仲主动推荐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犯民以暴”,状语后置,“以暴犯民”;“愎”,固执,任性;“不为用”,省略句,“不为(之)用”。(2)“过”,有过错;“独行其意”,一意孤行;“灭”,丧失;“为人笑”,被动句,“为”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从“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可知,这一行为并非管仲不懂感恩,而是管仲认为鲍叔并非治国之才,体现他为了国家实事求是、毫无私心的特点。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霸之首,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悍。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的心思无所畏惧,不是霸主的好帮手。”桓公说:“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桓公说:“那么谁行呢?”管仲说:“隰朋行。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作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桓公说:“好吧。”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首,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材料二: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为化作身千亿”,想象非常奇妙,幻想山峰化身千亿,每一座山峰都代表故乡。B.李诗前两句从望的感受落笔,看得见落日却看不到家乡,深刻地表现出思乡的愁苦。C.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把心底埋藏的郁抑之情,不可遏制地倾吐出来。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质朴,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厚,构思奇特,耐人寻味。16.两首诗都写到意象“山”,在情感表达上,“山”分别起到什么作用?【答案】15.A16.第一首诗:与朋友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山皆如剑锋,触景生情,因景托喻,剑芒似的山峰处处割断人相思之愁肠;这峰头都可望故乡,他再突发奇想,希幻化为千万身,站在每个峰头望故乡,强烈抒发思乡愁苦。第二首诗:诗人写到故乡被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苍茫暮云遮掩,障碍重重,恨重重,把思乡之愁层层推进,碧山起到衬托并加重愁绪的作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幻想山峰化身千亿,每一座山峰都代表故乡”错,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诗人自己希望幻化为千万个。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第一首诗: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四野群山皆如剑锋。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诗人触景生情,因景托喻,剑芒似的山峰处处割断人相思之愁肠;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强烈抒发思乡愁苦。第二首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障碍重重,恨重重,把思乡之愁层层推进,碧山起到衬托并加重愁绪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逸评《离骚》时,说其“引类譬喻,灵修、美人,以譬于君。”苏轼在《赤壁赋》中也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对老友的怀念及对世事变迁、人事皆非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代诗人常常以它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唐宋诗词中就有这样的经典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渺渺兮予怀②.望美人兮天一方③.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杨柳岸⑥.晓风残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渺,予,赋,柯,渭,浥。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闫家村的农家院落,一幅“鸟衔樱桃花,此时刺绣闲”的画卷铺展开来——梧桐树下,妇女们或两两相坐,或三五围群,随着手中上下翻飞的银针,簸箕里的彩线化成了布缎上的图案。你绣耳朵,我绣面,你裁四爪,我点睛,箩筐里堆着刚完工的一只只或威猛、或呆萌的“小老虎”。这就是“西秦刺绣”,一项传承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巧夺天工的民间绣活。有别于苏绣、湘绣等四大名绣,西秦刺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造型上有平面、立体、浮雕等形式,技法上有平绣、悬绣和拼缝等工艺,形态简洁夸张,色彩明快热烈,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考古学者们曾在宝鸡的西周井姬墓葬中发现有刺绣遗迹,一脉飞针,千年相传。①西秦绣娘们大多自幼承受祖母、母亲的手教,②或是传授来自于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③他们目前仍活跃在宝鸡北部塬区千阳、凤翔、陇县等地的农村地区。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这些成语体现了人们对虎特殊的情感。文化兴,国潮起。近10年来,西秦“虎”,走红各地。出自农家绣娘们手中的虎头帽走进了北京冬奥会、虎头枕荣登邮票全国发行、虎头鞋跻身优秀旅游纪念品行列……产品()。作为西秦刺绣的发祥地和主产区,千阳县目前有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1.2万名妇女就业。西秦刺绣这一植根于乡土的民间美术,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正为家门口的父老乡亲。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纷至沓来 B.青黄不接C.供不应求 D.连绵不断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21.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大家一起绣耳朵,绣面,裁四爪,点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2.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答案】18.C19.①西秦绣娘们大多自幼得到祖母、母亲的手教②或是(得到)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传授20.绣出一条“致富路”(关键词“致富”)21.①原句运用了排比手法,使句子更整齐,有音韵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的表达略显生硬。
②原句“你”和“我”穿插使用,突出了相互合作,一起刺绣的热闹感,表达更富趣味性。改句只是陈述事件,趣味性不足。
③原句在语言风格上更活泼,具有画面感,和整个语段更契合。改句常规表达,文学艺术性上有所欠缺。22.参考示例:陕西西秦刺绣——针下锦绣指上乾坤【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B.指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也比喻新旧不能衔接或后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中断,接续不上。C.指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形容某种事物的需求量很大,但供应不足的意思。D.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依据“出自农家绣娘们手中的虎头帽走进了北京冬奥会、虎头枕荣登邮票全国发行、虎头鞋跻身优秀旅游纪念品行列……”推断老虎刺绣的产品需求大,供应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故可填写“供不应求”。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①②句有语病:①句搭配不当,“承受”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服装店铺面房屋租赁合同
- 定制工厂出品合同范本
- 预防医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安徽中医药大学
- 伐木机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标准委托设计合同
- 2025商业综合体中央空调系统投资合作合同
- 2024年四川阿坝州人民医院招聘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真题
- 新版个人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佳木斯市郊区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真题
- 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后勤保障处宿舍管理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网络运维方案
- 2025年0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1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施工监测监理细则
- 呼吸机的使用操作流程
- “双碳”目标下数智化供应链运作管理策略研究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1)含答案
- 住建局安全管理汇报
- 空调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消毒
-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选必修2第三单元B卷
-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