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面最能阐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C.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D.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答案】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前提条件是F1代产生了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但该现象不能直接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的前提条件是F1代产生了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但该现象不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C、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而产生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显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揭示了两种比例均等配子出现的原因,因而最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该现象能说明F1产生了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但不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C。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答案】A【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大致流程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错误;B、“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结论的检验,B正确;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C正确;D、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所以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这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故选A。3.玉米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A【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一、根据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一种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二、根据性状分离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三、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3:1,则占3份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详解】A、非甜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非甜为显性,甜味为隐性;若自交后代均为非甜,则非甜为纯合子(AA或aa),进一步看杂交结果;若杂交后代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出来的为隐性;若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甜味为显性,非甜为隐性,A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A符合题意;B、正交、反交结果都表现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无法确定显隐关系,B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B不符合题意;C、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其中一种性状发生性状分离,则其为显性,另一性状为隐性,C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C不符合题意;D、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的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D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4.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A.250、500、0B.250、500、250C.500、250、0D.750、250、0【答案】A【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详解】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Bb→1/4BB、1/2Bb、1/4bb,由于每对亲本只能形成1个受精卵,1000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1000个,且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的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1/4×1000=250个,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1/2×1000=500个,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5.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① B.过程②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D.M、N、P分别代表16、9、3【答案】C【分析】题意分析,由后代的表现比例12: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此题图中M代表16个组合;N表示9种基因型;P表示3种表现型。①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③表示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发育成后代个体的过程。【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故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中,A正确;B、由分析可知,雌、雄配子在②过程随机结合,B正确;C、由F2的性状分离比,双显类型和其中的一种单显类型表现为一种性状,故测交后代中的表现型要进行相应的组合,据此推测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C错误;D、由分析可知,M代表16个组合;N表示9种基因型;P表示3种表现型,D正确。故选C。【点睛】6.下图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以下两个图示的生物体杂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的是A.图甲和图丙 B.图甲和图丁C.图乙和图丙 D.图乙和图丁【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后代出现4种表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表现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也产生两种表现型;后代出现6种基因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基因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三种基因型。【详解】A、图示中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图甲和图丙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1种表现型(A_B_)、2种基因型(AABb、AaBb),A错误;B、图甲和图丁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1种表现型(A_B_)、1种基因型(AABb),B错误;C、图乙和图丙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A_B_、A_bb、aaB_、aabb)、6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C正确;D、图乙和图丁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A_B_、A_bb)、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逐对分析法的应用,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7.雌性蝗虫体细胞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关于基因型为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两种基因型D.该蝗虫可产生4种精子,其基因型为AO、aO、AXR、aXR【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雄性蝗虫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雄蝗虫的性染色体为X和O,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只有1个含有X染色体,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B正确;C、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若不考虑变异,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次级精母细胞,两种基因型,但该个体有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四种基因型,C错误;D、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个体产生的精子类型为AO、aO、AXR、aXR,D正确。故选C。8.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实验都设计了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B.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D.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答案】A【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两实验都设计了F1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A错误;B、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C、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通过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分析实验数据,C正确;D、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D正确。故选A。9.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B.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D.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答案】D【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详解】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说明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A正确;B、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B正确;C、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C正确;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D。10.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A.雌∶雄=1∶1 B.雌∶雄=1∶2C.雌∶雄=3∶1 D.雌∶雄=4∶1【答案】D【详解】按题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Z、W、W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W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W、Z、Z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WW(不存活)∶ZW(雌)=1∶2。故综合两种情况,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雌∶雄=4∶1。故选D。11.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Ⅰ片段)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非同源部分(图中Ⅱ1、Ⅱ2片段)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若大麻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大麻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现将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大麻杂交,如果子代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

)A.ⅠB.Ⅱ1C.Ⅱ2D.Ⅰ或Ⅱ1【答案】A【分析】分析图解可知,I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Ⅱ1、Ⅱ2片断分别是X和Y特有的片段,其上没有等位基因,会表现出伴性遗传,特别是Ⅱ2片段上的基因只传给雄性后代【详解】A、如果该对基因位于I片段上,该区段为同源区段,X和Y染色体上均含有该对基因,亲本若为雌性不抗病(XdXd)和雄性抗病(XdYD),杂交产生的子代为XdXd、XdYD,即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A正确;BD、如果该对基因位于Ⅱ1片段上,该区段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dXd、XDY,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XDXd、XdY,即子代中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BD错误;C、Ⅱ2片断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因此雌性个体不会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A。12.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答案】B【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A错误;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B。13.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沉淀、上清液、沉淀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答案】B【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有氮元素,故15N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离心后,15N标记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15N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即B正确。故选B。14.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答案】D【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故选D。15.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答案】C【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A正确;B、DNA分子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正确;C、由C分析可知,C错误;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正确。故选C。16.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500种B.若质粒含有2000个碱基,则该分子同时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25%~50%D.某DNA分子上有胸腺嘧啶312个,占总碱基比例为26%,则该DNA分子上有鸟嘌呤288个【答案】D【分析】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250种,A错误;B、质粒是环状DNA分子,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C、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胞嘧啶分布在两条DNA单链上,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0%~50%,C错误;D、某DNA分子上有胸腺嘧啶312个,占总碱基比例为26%,则该DNA分子上碱基总数为312÷26%=12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有鸟嘌呤1200×(50%﹣26%)=288个,D正确。故选D。17.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A.600个 B.900个 C.1200个 D.1800个【答案】D【分析】1、计算DNA分子复制后需要的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应该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该DNA分子中的该种碱基数,然后用DNA分子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乘以该碱基数。2、双链DNA分子中,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详解】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A1=T2、T1=A2,所以DNA分子中每条链上的A+T的比例相等,且等于双链DNA分子中A+T的比例。由题意知,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A:G:T:C=l:2:3:4,则双链DNA分子中G+C=60%,G=C=30%,所以该DNA分子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数是G=1000×2×30%=600个,所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含G的脱氧核苷酸数是(22-1)×600=1800个。故选D。18.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A.5条 B.40条 C.20条 D.10条【答案】D【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将细胞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所有DNA分子都是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然后再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分裂至后期,着丝粒断裂,新形成的染色体中,有一半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一条链有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另一半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两条链都没有标记,故此时细胞中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染色体数均为10条。故选D。19.下列关于表观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卵双胞胎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B.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C.表观遗传时表型发生变化一般是不可遗传的D.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答案】C【分析】1、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2、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详解】A、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所以他们的遗传信息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他们的性状差异可能是由表观遗传引起,A正确;B、表观遗传中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甲基化程度不同,会使基因表达的程度不同,B正确;C、表观遗传是可以遗传的,C错误;D、表观遗传普遍存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等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D正确。故选C。20.终止密码子为UGA、UAA和UAG。图中①为大肠杆菌的一段mRNA序列,②~④为该mRNA序列发生碱基缺失的不同情况(“-”表示一个碱基缺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7个氨基酸B.②和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不同C.②~④中,④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①最接近D.密码子有简并性,一个密码子可编码多种氨基酸【答案】C【分析】密码子是指位于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详解】A、由于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6个氨基酸,A错误;B、根据图中密码子显示,②和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相同,都是6个氨基酸,B错误;C、从起始密码子开始,mRNA上每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②~④中,②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从第二个开始都发生改变,④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除了少了第二个氨基酸,之后的序列都与①相同,因此④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①最接近,C正确;D、密码子有简并性,一个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对应,D错误;故选C。21.科学家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多酚可减少BCL—XL蛋白,而这种蛋白有抑制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这表明绿茶具有抗癌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绿茶细胞中具有()A.多酚B.合成多酚有关酶基因C.BCL—XL蛋白D.BCL—XL蛋白酶基因【答案】B【分析】材料指出多酚能抗癌,但多酚不是蛋白质,因而不是由基因直接控制的,然而多酚的合成需要相应酶的催化,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此绿茶具有抗癌作用得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酶基因,据此答题。【详解】A、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这是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直接原因,A错误;B、绿茶具有抗癌作用得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酶基因,B正确;C、BCL-XL蛋白在癌细胞中,C错误;D、绿茶细胞中的多酚具有抗癌作用,而不是BCL-XL蛋白酶,D错误。故选B。22.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B.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C.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转录、翻译过程进行的D.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答案】D【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A正确;B、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有性状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如人的身高,B正确;C、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正确;D、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另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植物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光照,就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出现白化苗,D错误。故选D。23.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分析】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详解】A、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CD、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故选C。【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24.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重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C.易位和重组D.重组和重组【答案】A【详解】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故答案选A。2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B、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6.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都不是遗传病②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③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④只要有一个软骨发育不全基因就会患软骨发育不全⑤人类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可能遗传给子代⑥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答案】B【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①先天性疾病是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①错误;②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高,②正确;③唐氏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③错误;④软骨发育不全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细胞中一个基因缺陷就可患病,④正确;⑤人类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可能遗传给子代,如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⑤正确;⑥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⑥正确。综上②④⑤⑥正确,故选B。27.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A.此病为隐性遗传病B.III-1和III-4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C.II-3再生儿子必为患者D.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II-1正常,II-2患病,且有患病的女儿III-3,且已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隐性遗传病,则II-1正常,后代女儿不可能患病),设相关基因为A、a,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B、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III-1和III-4正常,故III-1和III-4基因型为XaXa,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C、II-3患病,但有正常女儿III-4(XaXa),故II-3基因型为XAXa,II-3与II-4(XaY)再生儿子为患者XAY的概率为1/2,C错误;D、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II-7正常,基因型为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故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D。28.下列关于研究赫氏近鸟龙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氏近鸟龙化石,其身体骨架与恐龙相近,但其骨架周围有清晰的羽毛印痕,显示其后肢和尾都有飞羽B.赫氏近鸟龙化石后肢发达,显示其善跑不善飞C.在地层中恐龙化石出现的较早D.该化石为恐龙起源于鸟类提供了有力证据【答案】D【分析】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剂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详解】A、赫氏近鸟龙化石,其身体骨架与恐龙相近,但其骨架周围有清晰的羽毛印痕,显示其后肢和尾都有飞羽形成,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有力证据,A正确;B、赫氏近鸟龙化石的身体骨架与恐龙非常接近,其后肢发达,显示其善跑不善飞,B正确;C、形成越早的地层中化石生物越低等、结构越简单,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在地层中恐龙化石出现的较早,说明恐龙越古老,C正确;D、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该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有力证据,D错误。故选D。2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⑦【答案】A【分析】与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将进化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详解】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符合题意;②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对进化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符合题意;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③不符合题意;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④不符合题意;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符合题意;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符合题意;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⑦不符合题意。故选A。30.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答案】A【分析】分析柱形图:果蝇M与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子代中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均为Aa(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子代灰身:黑檀体=1:1,同时灰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关于体色的基因型为Bb×bb(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子代红眼:白眼=1:1,红眼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W/w),故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XWXw×XwY或XwXw×XWY。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故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则M的基因型对应为AabbXwY或AabbXwXw。【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abbXwY或AabbXwX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正确;C、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灰体红眼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雌蝇,三对基因均为杂合,C正确;D、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a,为杂合子,D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31.科研人员用一种甜瓜(2n)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经自交得到F2,结果如下表。性状控制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母本父本F1F2果皮底色A/a,4号染色体黄绿色黄色黄绿色黄绿色:黄色≈3:1果肉颜色B/b,9号染色体白色橘红色橘红色橘红色:白色≈3:1果皮覆纹E/e,4号染色体F/f,2号染色体无覆纹无覆纹有覆纹有覆纹:无覆纹≈9:7已知A、E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a、e基因同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当E和F同时存在时果皮才表现出有覆纹性状。不考虑互换、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果肉颜色的显性性状是。(2)F1的基因型为,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种。(3)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黄绿色无覆纹果皮、黄色无覆纹果皮的植株数量比是,F2中黄色无覆纹果皮橘红色果肉的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答案】(1)橘红色(2)AaBbEeFf8(3)9:3:45/6【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控制果肉颜色的B、b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控制果皮底色的A、a基因和控制果皮覆纹中的E、e基因均位于4号染色体,且A和E连锁,a和e连锁;控制果皮覆纹E、e和F、f的基因分别位于4和2号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有覆纹基因型为E-F-,无覆纹基因型为E-ff、eeF-、eeff,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结合表格分析可知,亲本分别是白色和橘红色杂交,F1均为橘红色,F1杂交,子代出现橘红色:白色=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橘红色是显性性状。(2)由于F2中黄绿色:黄色≈3:1,可推知F1应为Aa,橘红色:白色≈3:1,F1应为Bb,有覆纹:无覆纹≈9:7,则F1应为EeFf,故F1基因型应为AaBbEeFf;由于A和E连锁,a和e连锁,而F、f和B、b独立遗传,故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AE、ae)×2(F、f)×2(B、b)=8种。(3)结合表格可知,F2中关于果肉颜色的表现型有2种,由于A、E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a、e基因同在另一条染色体上,由于A和E连锁,a和e连锁,F2中基因型为A-E-的为3/4,aaee的为1/4,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A-E-F-)、黄绿色无覆纹果皮(A-E-ff)、黄色无覆纹果皮(aaeeF-、aaeeff)的植株数量比是(3/4×3/4):(3/4×1/4):(1/4×3/4+1/4×1/4)=9:3:4;F2中黄色无覆纹果皮中的纯合子占1/2,橘红色果肉植株中纯合子为1/3,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故杂合子所占比例是1-1/6=5/6。32.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Ⅰ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请回答:

(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片段。(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新组合的是甲图中的片段。(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片段。(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以母亲XaXa和父亲XaYA为例说明。【答案】(1)Ⅱ-2(2)Ⅰ(3)Ⅱ-1(4)不一定。母亲为XaXa,父亲为XaYA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分析】分析图甲:Ⅰ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Ⅱ-1和Ⅱ-2片段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Ⅱ-1片段上基因的遗传称为伴Y染色体染色体遗传,Ⅱ-2片段上基因的遗传称为伴X染色体遗传。图乙中患者均为男性,很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详解】(1)人的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如男性患者的基因性是XhY),所以基因位于非同源部分的Ⅱ-2片段上。(2)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因此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同源部分,即甲图中I片段。(3)由图可知该病只出现在男性,并且表现出连续遗传,即患病男性的儿子一定患病,因此最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该致病基因应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即Ⅱ-1。(4)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时,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不一定相等,例如母亲为XaXa,父亲为XaYA,后代男性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33.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合成某种分泌蛋白的过程中,由DNA到蛋白质的信息流动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