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_第1页
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_第2页
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_第3页
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_第4页
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元时期中西方主要航路通道的设置

蒙远时期,大部分欧亚大陆地区都处于蒙古帝国的控制之下,客观上是中国和西方之间交流的陆路通道。蒙古政权为了有效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使“欧亚草原之路”畅行无阻,丝绸之路古道得到疏通,中西陆路交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本文以蒙元时期西北地区及诸汗国内驿站的设立为主要线索,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中西方主要陆路通道及其发展变化略作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拔都之子撒儿塔前回蒙元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兴盛与驿站的广泛设立密切相关。成吉思汗时期,随着对外军事征服范围的扩大和商业贸易的需要,开始在辖境内设立驿站。窝阔台即汗位后,将整饬交通路线视为治国安邦大计,广“设驿站,以便贡输”,并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驿递制度。为此,窝阔台将驿站的兴设视为自己的四大政绩之一。1235年,窝阔台遣拔都率军再度西征,很快占领咸海、里海以北地区,将欧亚大陆辽阔草原纳入蒙古帝国统治之下。为了加强与察合台汗国和拔都辖境的联系,窝阔台决定在漠北和各汗国设立驿站,开辟一条从和林经察合台汗国以达拔都征服区,横贯欧亚大陆的驿路,并就此征求察合台的意见,察合台赞同说:“站赤一节,我自这里立起,迎着你立的站,教巴秃(拔都)自那里立起,迎着我立的站。”之后,窝阔台、察含台、拔都皆派特使选立地点,设置驿站。十三世纪中期,出使蒙古汗廷的柏郎嘉宾和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都曾提及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内的驿站设施。1243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都,建立了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抵克里米亚半岛和北高加索的钦察汗国。为确保驿路畅通,拔都下令于交通要道旁建立新的居民点,当地居民专门负责接待和迎送过往使臣、商旅。这些居民点实际上起着驿站的作用。拔都之子撒儿塔的封地位于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地处交通要冲,其营地内专设接待使臣的驿站,由驿使将过往使臣送至拔都汗廷。由于使臣来往频繁,拔都在汗廷周围设驿站数处,分别接待来自不同方向的使臣。在察合台汗国境内。位于交通线上的城镇和村落的居民有义务接待过往使臣,为其提供马匹、车辆和食物。中亚河中地区,早在1239年即已遍设驿站。从察合台汗国东去和林,沿途人烟稀少,道路难行,为保证驿路通畅,在沿途每隔一天行程之地,设立驿站,迎送使臣。蒙古属地驿站的广泛兴设,为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蒙古国时期,有两条主要驿路连结漠北与中亚和欧洲。其一,成吉思汗西征后,从漠北至别十八里(今新疆济木萨尔境内之破城子),再沿汉、唐天山北道西至中亚的交通路线得到疏通。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阻断由长安经河西走廊以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因而由中原通往西域不得不绕道漠北回纥地区,即由长安北上至回纥牙帐喀喇巴喇哈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左岸),然后西经巴里坤草原抵天山北路重镇北庭(元代别十八里)。但从漠北通往别十八里的具体路线,史无明文。及成吉思汗西征,于沿途辟路理道,改善交通条件之后,此路成为蒙古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之一,而且其走向较以往更加明晰。1221年,长春真人奉召赴中亚谒见成吉思汗,即经此路。依据他的游记,可知此路的大致走向为:由和林出发,越阿尔泰山而西,经乌兰达坂(今科布多之南的金山口子),至今乌伦古河上游与青吉里河会合处,折而往南,穿越吉尔班通古特沙漠,抵天山北路的别十八里,再沿天山北路西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13公里处),由此西逾伊犁河谷地,到达中亚河中地区1254年,小阿美尼亚国王海屯抵和林朝见蒙哥汗,其归途亦取此路,并提供了更详细的行程。海屯西行至乌伦古河上游,过横相乙儿(新疆青河东南),南下至独山城,西至别十八里,再沿天山北路西行,先后经耶勒守捉(今柏杨驿)、彰八里(今昌吉)、仰吉八里(今玛纳斯河附近)。普刺(今赛里木湖附近)等地至阿力麻里,然后出伊犁河畔的亦刺八里(今伊宁市),抵塔拉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之江布尔城),再经河中地区回国。十八里是这一通道的枢纽,蒙哥统治时期,于此地设行尚书省,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确保驿路畅通。其二,窝阔台于蒙古本土和各汗国内设立驿站后,开辟了连结欧亚的驿路,有人称之为“欧亚草原之路”。此路所经地区,多为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籍以立国之地,他们熟悉这条通道,称它为“地球的纽带”。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欧亚草原之路”主要是作为一条民族迁徙和东征西讨的走廊而闻名于世。古代的塞种人、匈奴都在这一通途上留下了足迹,只有在蒙古统治时期,“欧亚草原之路”处在一个强大的政权控制下,它才成为一条安全的国际通道。13世纪前期,由于“欧洲与亚洲蒙古帝国相连接的地方,仅有钦察汗国,从欧洲派遣去蒙古大汗的使节,首先必须经钦察汗国拔都汗的介绍,然后才可至和林,同时,东西之间的往来,还必须避开伊斯兰世界”因此,这条连结漠北与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以达欧洲的国际性驿路成为东西往来的重要通道。其大致走向是:由欧洲出发,先到拔都的汗廷萨莱,由此经里海、黑海北岸,沿锡尔河南下,再东行至巴尔喀什湖沿岸,经察合台汗国和原窝阔台封地的几所重镇——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东)、阿力麻里、叶密力(今新疆额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境内),抵布伦托海边,然后溯乌伦古河东行至其上游,越阿尔泰山至和林地区。当时,来往于这条驿路并留下记载的主要有三人:出使蒙古汗廷的欧洲僧侣柏郎嘉宾和鲁布鲁克;西去谒见伊利汗国旭烈兀汗的常德。1245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遣方济会修士柏郎嘉宾出使蒙古汗廷。他从里昂出发,经波希米亚、波兰到基辅,渡第聂伯河、顿河到伏尔加河畔的萨莱,过锡尔河下游的养吉干(今哈萨克斯坦卡札林斯克南),南下至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齐穆尔),过阿拉湖沿岸至叶密力,再经额尔齐斯河下游或乌伦古河,东越阿尔泰山到和林。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遣鲁布鲁克出使蒙古汗廷。他从君士坦丁堡出发,渡黑海经克里米亚半岛至萨莱,沿锡尔河南下,过巴尔喀什湖南岸到海押立,由此进入原窝阔台和贵由的封地,再越阿尔泰山至和林。常德于1259年“驰驿”朝觐旭烈兀,他从和林启程,越阿尔泰山,沿乌伦古河西至布伦托海,再南下至叶密力,向西经孛罗城、阿力麻里、塔剌斯到河中地区。常德的后半段行程,与海屯归程相同。元朝定都大都,统治中心由漠北移至中原,为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立驿站1500多处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道交通网。与此相适应,中西陆路交通也有所发展变化,其主要表现是,自八世纪后半期以来,因吐蕃、西夏相继占据河西走廊而被阻断的中西交往的传统古道——丝绸之路得到疏通,成为连结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孔道。蒙古灭西夏后,即已于河西走廊设立驿站。1228年,蒙古雍古部人按竺迩受命镇守删丹州(今甘肃山丹),“置驿张掖、酒泉,至玉关,通道西域”初步疏通了从河西走廊至天山北路的丝路古道。从有关记载来看,这条驿路出河西走廊后,经敦煌至哈密,再到天山北路的别十八里、阿力麻里等地。中统年间耶律希亮避难西域,即行此路另外,出玉门关经高昌通往库车、疏勒(元代可失哈耳,今喀什)这条交通路线,是丝绸之路的中道。但唐以后从敦煌出玉门关以至高昌的这一条路久已湮没,所以元代丝绸之路的中道是从哈密到哈喇火州(高昌),再经苦叉(库车)到可失哈耳。从耶律希亮和耶律楚材东返的行程可知,此路当时也已畅通。13世纪中期,旭烈兀率军西征,灭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建立起疆域东起中亚的阿母河、西至小亚细亚、北临钦察汗国、南濒波斯湾的伊利汗国。忽必烈统治初期,为了密切与伊利汗国的联系,曾派兵进抵中亚,“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打算独立的宗王统统从交通线上撤走,这样合罕的使臣可以没有任何一点困难地往返于旭烈兀[与大汗之间]”与此同时,元政府加强丝绸之路北道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畏吾儿和河西等地的驿道交通。1272年(至元九年),在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玉门)等地设驿站以便运输。1278年,“授朵鲁只金符,掌彰八里军站事”出于军事与交通之需,1281年,“自太和岭(今山西北部雁门附近)至别十八里置新驿三十”25;1283年,又立畏吾儿四处驿及交钞库”。1285年,元朝政府仍有在别十八里设立驿站之举。27由于忽必烈统治时期,海都、笃哇相继发动叛乱,丝路北道时常受叛军骚扰。但从上述驿站的设立情况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哈密以达天山北路的别十八里、彰八里等地的丝路北道并末被阻断。阿力麻里西至河中地区的路段,则长期为叛军占据。元朝中央政府在与叛军争夺北道的同时,着手疏通丝绸之路南道,以保持与与伊利汗国的联系。1265年,叛军一度攻占丝路南道上的重镇斡端(今新疆和田)。之后,随着察合台汗国势力的衰退,南道皆在元朝政府控制之下,元朝政府即于沿途设立驿站。1272年(至元九年),有官员上奏忽必烈派遣玉工至可失哈耳(喀什)、斡端采玉,由驿站转运,得到忽必烈赞同。28可见在此以前,这一带已设驿站。1274年,元朝政府“立于阗(和田)、鸦儿看(今新疆叶城)两城水驿十三,沙州北陆驿二”为阻止叛军南下,确保交通线的安全,1278年,元朝政府命阿老瓦丁率兵戍斡端,又以忽必来、别速台为都元帅,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进驻斡端。1286年,又于沿途的罗卜(今新疆若羌)、怯台、阇缠(今新疆且末)等地增设新驿。这样,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再循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的丝绸之路南道得到疏通和完善,成为十三世纪后期中西交往的主要通道。此路西越帕米尔高原后,经中亚的巴达哈伤(今阿富汗东部的巴达克山)、巴里黑(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你沙不儿(今伊朗东北部的尼沙普尔)等城,穿越呼罗珊地区(伊朗东北部)至报达(巴格达)或伊利汗国首都帖必力思(今伊朗西北部的大不列士),然后与通向地中海或黑海的路线相接,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马可·波罗来华与拉班·扫马西行皆取此道。1271年,马可·波罗与父亲、叔父一行三人渡地中海至小亚细亚,进入伊利汗国。东越帕米尔高原后,他们先抵可失哈耳,再取道南疆东经鸦儿看、斡端、阇缠、罗卜、肃州、甘州、额里折兀(武威)、额里哈牙(临川)、天德军(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古城)、宣德州(河北宣化)、察罕脑儿行宫(今河北沽源县北)等地至上都。从《马可·波罗游纪》的有关记载来看,不论在元朝势力所及地区还是伊利汗国境内,由于驿站的兴设,商旅往来,十分方便。马可·波罗来华前,其父尼哥罗与叔父马菲奥曾于1265年前后到过上都。二人归国时,忽必烈亲授两面金牌,供其沿途乘驿之用。伊利汗国建立后,仿中原之制,设驿站,铸造遣使乘驿的牌符。马可·波罗一行归国途经帖必力思时,伊利汗乞合都授与四面金牌,作为沿途索取驿马、食物及其它物品的凭证。马可·波罗来华不久,元朝两个景教徒拉班·扫马和马古思于1278年(一说1275)从大都出发,西去朝圣耶路撒冷。他俩先至东胜(今内蒙托克托),经宁夏、河西走廊、沙州到斡端、可失哈耳,再经呼罗珊地区到巴格达。1284年,拉班·扫马受伊利汗阿鲁浑派遣,西使欧州。扫马由巴格达经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北行,渡黑海至君士坦丁堡,由此出发,先后抵达那不勒斯、罗马、托斯卡亚、热那亚、巴黎、波尔铎等地,并于沿途拜见了教皇尼古拉四世,法王腓力四世、英王爱德华一世。拉班·扫马是历史上第一个亲历欧洲、并留下翔实记载的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元代中西陆路交通发展的结果。将《析津志·天下站名》与《经世大典·站赤》相互映证可知,元代内地有南、北两条主要驿道通往河西走廊。南道以奉元(西安)为起点,西至凤翔,过泾州、平凉、会州抵定西,由此通往兰州、西宁等地。这是汉唐传统古道,由西藏经临洮到内地,亦经此道。尤为重要的是,元代开辟了一条从奉元北上宁夏,由宁夏通河西走廊的驿道,其大致走向是:由奉元经兴平北上,过邠州、宁州、庆阳、环州至宁夏萌井驿,向西北经灵州(灵武)、应理州(宁夏中卫),由此西通永昌、甘州、肃州、沙州。北道以东胜为起点,经中兴(银川)西至永冒,由中兴又有驿路通往亦集乃。此道称为“专备军情急务”的纳怜站道,军事与交通地位十分突出。据至元四年的一个文件记载,东胜至中兴设驿站十所,由中兴西行,有黄兀于量站、塔失八里站、揽出去站等。元朝后期,纳怜站道共设四十七站。今内蒙、宁夏境内,东胜至哈温设十四站,宁夏西部近川之地,设黄兀儿于量九站,再接甘肃行省所辖哈必儿哈不刺十八站、潭秃五站、兀迷秃一站。1281年,元朝自太和岭至别十八里增设驿站30所,概亦于此道沿途设立。由于上述驿站以蒙古语命名,难考今地。元代亦集乃路的治所黑城(今内蒙额齐纳旗,是纳怜站道的枢纽,由此北去和林,南下河西,东至内地,皆有驿路相通。马可·波罗在其游纪中曾提及由甘州通向亦集乃的驿路。黑城出土的元代文书证实,从河西走廊至黑城设五所驿站。因黑城地处驿道要冲,元政府特于此地设立负责稽查过往使臣的官员——脱脱禾孙。前述马可·波罗到内地和甲班·扫马西去伊利汗国,都途经这条驿道。1325年,意大利方济会教士鄂多立克回国,也是先由大都到东胜,沿此道到河西。可见,当时这条驿道十分重要。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至1303年(大德七年)十几年间,中西陆路通道为都哇、察八儿等叛军阻断,是故马可·波罗回国及蒙太戈维诺来华皆取道海路。1303年,笃哇、察八儿遣使向元成宗求和,历时四十余年的宗室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