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察右前旗呼和乌素墓地出土人骨中c、n同位素分析_第1页
内蒙古察右前旗呼和乌素墓地出土人骨中c、n同位素分析_第2页
内蒙古察右前旗呼和乌素墓地出土人骨中c、n同位素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察右前旗呼和乌素墓地出土人骨中c、n同位素分析

呼河乌苏公墓位于内蒙古呼河市九亩村东部的山坡上,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贵乌拉市10公里。该墓地南靠山梁,北临呼和乌素河,地势南高北低。199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1座,该墓地头向多为北向,墓葬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墓葬内随葬品极少,一般置于头前或头龛之内,多以三件壶或三件罐为组合,个别墓内无随葬品,年代大体相当于西汉中期。鉴于随葬品均为陶器且种类单一,推测应是一处平民墓地1。本文通过对呼和乌素墓地出土人骨中C、N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初步探讨了该墓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汉代内蒙古中南部居民的饮食结构与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一、实验设备和过程1.最佳同位素测定系统同位素比值测定仪器:ThermoFinnigan公司的DELTAplus型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sotope-ratiomassspectrometers,IRMS),同位素制备系统:ThermoElectronSPA公司的FLASHEA1112型元素分析仪。2.试剂硝酸、盐酸均为优级纯。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均经10%硝酸浸泡24h后,用蒸馏水冲洗,干燥备用。实验用水均为二次去离子水。3.骨胶原c、n-1cn-1标准物质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稳定同位素NBS-22(13C同位素标准物质,TM13C值为-29.7)、和IEAE-N-1(N同位素标准物质,δ15N值为+0.4)标准物质标定CO2和N2钢瓶气,以标定的钢瓶气作为标准气体,测定骨胶原C、N同位素δ值。4.材料中去钙的处理选取股骨骨干中段锯取约3cm3作样品,先用无菌刀片和毛刷去除骨样表面污垢,清洗骨样,在研钵中磨碎,过筛,收集介于0.25—0.5mm之间的粉末骨样。在天平上称取一定质量的粉末骨样,倒入事先放有玻璃丝的杀青漏斗中,使骨样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玻璃丝上。加入0.2MHCl进行脱钙,大约3天左右,每隔一天换一次溶液,直到漏斗中看不到颗粒为止。换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再加入0.125MNaOH,室温放置20小时,期间搅拌以除去骨样中掺杂的腐殖酸等。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后,在0.001MHCl(PH=3)95℃浸泡10小时,趁热过滤,烘至近干后冷冻干燥,收集明胶化的骨胶原。5.稳定同位素比分析利用锡箔杯将骨胶原包好,放在自动进样器内,通过自动进样器将样品送到元素分析仪氧化炉燃烧(1020℃),所释放出的NO2和CO2通过还原炉还原(650℃),经色谱柱分离、纯化后进入DELTAplus型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sotope-ratiomassspectrometers,IRMS)测定C和N的稳定同位素比值。C和N均以标定的钢瓶气为标准,用IAEA-N-1标定氮钢瓶气(以空气为基准),用USGS24标定碳钢瓶气(以PDB为基准),同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横向校正。C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11‰,N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12‰。C和N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计算公式为:6.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美国社会统计软件SPSS11.5。二、结果与分析1.c与n的含量及c/n摩尔比值判断骨样中稳定同位素是否受到污染,是使用其比值推断古代居民饮食结构的前提条件。当骨样发生污染,其有机成分———骨胶原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降解,而C和N的含量也相应随之降低。因此,骨胶原中C和N的含量,成为检验骨胶原保存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一般认为,现代骨骼中骨胶原的C含量约为41%,N含量为15%,C/N比值为3.202。由表一可知,呼和乌素组样品的骨胶原中,C的含量为41.4%—43.9%,平均值为42.9%。N的含量为15.4%—16.3%,平均值为15.8%,C和N的含量均接近现代骨骼中骨胶原的含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并没有因为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而全部分解,非常有利于进行稳定同位素的测试。此外,骨胶原的C/N摩尔比值是判断骨样受污染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DeNiro等认为,如果C/N比值在2.9—3.6之间,说明该样品保存较好,测定13C和15N的结果也比较可靠3。如果C/N比值高于3.6,说明骨样中可能受到腐殖酸的污染,如果C/N比值低于2.9,说明骨胶原中很可能掺杂了一定量的无机物质4。表一的结果显示,该组样品的C/N比值均处在2.9—3.6之间,较为理想地落在了未污染样品的范围之内,且C/N比值的平均值为3.2,从而保证了稳定同位素最终测定结果的可靠性。2.c、c、e的13c值一般认为,陆生的绿色植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即C3类植物和C4类植物。C3类植物通常包括一些适于温和或荫凉环境的植物,如乔本树木、大多数灌木、大豆、小麦、稻米等,其δ13C值的范围大约为-23‰—-30‰,平均值为-26.5‰。C4类植物通常包括一些适于高温和太阳辐射较强地区生长的植物,如牧草、小米、玉米、高梁等,其δ13C值的范围大约为-8‰—-14‰,平均值为-12.5‰5,在食物被动物吸收并转变为骨胶原的过程中,其δ13C约富集5‰6。因此,以C3和C4植物为食的动物,其骨胶原的δ13C值应为-21.5‰和-7.5‰左右。由表一的分析结果可知,呼和乌素组测试的所有样品的δ13C值在-9.9‰~-8.3‰的范围内,平均值为-9.1‰,明显居于C4类植物的范围之内,反映了汉代呼和乌素人植物性食物来源应以C4类植物为主体。N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存在着同位素的富集现象,按营养级的上升,每上升一级,大约富集3~4‰,即食草类动物骨胶原中的δ15N比其所吃食物富集3~4‰,以食草类动物为食的食肉类动物又比食草类动物富集3~4‰7。其中,食草类动物的δ15N值大约为3~7‰,杂食类动物的δ15N为7‰~9‰,一级食肉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则大于9‰8。因此,根据δ15N值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先民所处的营养级状态,呼和乌素居民骨骼中的δ15N值为8.2‰~9.8‰,平均值为9.1‰,表明呼和乌素汉代居民食物中应以素食类食物为主,饮食结构中包含有少量的动物性蛋白。三、农业食物结构通过对呼和乌素墓地汉代居民骨骼中δ13C和δ15N的比值测定,我们对西汉中期乌兰察布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1.用于本次测试的5例人骨骨骼标本保存状况很好,全部可用于做稳定同位素测试,且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测试结果。2.人骨中的δ13C值分布较为集中(-9.9‰—-8.3‰),反映了呼和乌素汉代居民植物性食物结构以C4类植物为主,反映了西汉中期前后乌兰察布地区粟和黍等北方旱作谷物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口粮。δ15N值(8.2‰—9.8‰),则表明呼和乌素汉代先民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摄入的比例非常有限,饮食结构基本上以植物类食物为主,整个食物构成相当单一,这与该墓地随葬品较少,种类单一的现象基本吻合。3.呼和乌素墓葬的年代处于西汉中期前后,正是西汉武帝开边阶段,北方的边郡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