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察举制刍议
监察制度是汉代一项重要的官吏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两汉察举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作一探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历史文献包括经学典籍和对经籍的注释、文学(主要是政论文和辞赋)作品和历史著作,因为“盈天地间,凡涉著述之林,皆是史学”;且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看来,过去人们思想、行为所留下的痕迹,有证据遗留至今的一切文字材料,均属于历史文献的范畴。西汉建立之初,历练世事的刘邦认识到秦亡原因之一,就在于天民之秀杰的士无容身之地,再加上儒生陆贾“逆取顺守、文武井用”的进说,于是在天下初定时,就着手登进新的人才,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下诏,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发察举制之先声;文帝又分别于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两次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和贤良文学之士,开始实行察举制;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后又令州郡察茂才,还规定地方官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察举制度。察举的科目有孝廉、明径、秀才、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以孝廉和贤良最为重要。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接受丞相卫绾所奏,“罢黜百家”;⑥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置儒学“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博士弟子修业期满,通过考试即可授官,逐渐形成明经一科。察举的标准在武帝时就基本上是“以儒取士”,具体而言就是“四科取士”,《汉官仪》载: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东汉沿袭前朝之制,科目无多大变化,只不过将西汉的“四科取士”的标准更加明确、具体,“方今选举,……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经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足三辅令。皆存孝悌廉忠之行。”简而言之,乃德行、经学、文法、才能四个方面,凡符其中一条者,就可察举为官。两汉察举,十分强调士的德行,“盖非专重其文,而必深考其行”。士要想被察举,首先要通过乡间对自己德行的评论,然后三公、九卿、列侯、刺吏、郡守、国相等根据乡间的评价向上推荐,经过朝廷考核,授以官职。贤良考核以策问,孝廉试之以考校。两汉察举制的实行,尤其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直接影响两汉的学术面貌,使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察举制的取士标准主要是“以儒取士”,要求被举者通晓《易》、《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更强调了经学在察举中的份量。士只要通一经,经过察举并策试后即可作官,如出身贫贱的公孙弘因治公羊学,荣登丞相高位,并被封为平津侯。士人获得政治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要通经术,“经明行修”是当时察举制的主要依据。学子们为干禄仕进而潜心攻读经书,甚者三年不窥园;或由他学转习经学,如主父偃本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读经人数日增,传经之业日盛,传经者为方便士人习经而对经书普加注疏,经学由此在两汉兴盛。武帝中期以前的五经,系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经”,当时太学所学和察举时所依的经书,悉为今文经。西汉的经学繁盛,也就是今文经学的繁盛。经学在传授过程中,因经学博士众多,各自师承不同,对经书讲解不一,代代相袭,形成不同的“师法”、“家法”。西汉末年,《易》有施、孟、梁丘三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后氏,《春秋》有公羊、谷梁二家,共十二博士。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宅得《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凡数十篇,因用汉以前的文字——小篆写成,所以将这些经书称为“古文经”。这些古文经因献书之路的广开而存之于秘府。成帝时,刘向父子奉命整理中央藏书。整理过程中,刘歆发现了用古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便认为《左传》是解《春秋》最可靠的书。后又发现《毛诗》等。哀帝时,刘歆请朝廷将古文经列于学官,设博士,遂出现了儒学内部争夺“禄利之路”的经今古文学之争。经过斗争,古文经学在王莽时取得了合法地位,设《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等博士,每经博士增至五人。东汉初,今文经学重新抬头,经今古文学“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狼烟再起,古文经学派在争立博士官的较量中最终失败。为被察举而获禄利,许多古文经学家转攻今文经学,如后汉初古文经学大师贾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书,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逵由古文经转今文经学之因,清沈钦韩一语中的:“逵为古学,而教授仍用今文,盖利禄之途,非是则莫肯来学。”在经今古文学斗争中,古文经派虽败北,但其强调通训诂,举大义和不为章句,所以在东汉时发展很快,并随着一批经学家如贾逵、郑玄等兼治经今古文学,东汉末年,经今古文学渐趋融合。有汉两代,儒学与仕途紧密结合起来,经学高居一切学问之上,加上经今古文学派因察举独尊儒术而争禄利进行斗争,都促进了两汉经学的发展,“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两汉四百余年间,经学大师辈出,如董仲舒,公孙弘、孔安国、刘向、刘歆、扬雄、桓谭、班固、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何休、服虔等,他们为了便于经书的习读而对经籍加以疏证、训诂,盛极一时,出现了众多的经籍注疏之作。董仲舒有《春秋繁露》;刘向有《新序》、《洪范五行传》;扬雄有《法言》、《太玄》;桓谭有《新论》;班固著有《白虎通义》;贾逵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周礼集诂》;何休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服虔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五经无双”的许慎因五经传说臧否不同而撰有《五经异义》和十四篇的《说文解字》;博通经籍的巨儒马融除遍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外,还著有《三经异同说》;而精通今古经学的经学集大成者郑玄则“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经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年,孔子删六经为教材,创儒家学派。“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为王者师”。战国时,儒分八家,以孟、孙氏学派影响最大。秦焚经书、坑儒士,经学损失严重,六经之《乐》散失;西汉初朝廷颁挟书之令并开献书之路,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勿使并进。故其时上无异教,下无异学,君之诏旨,臣之奏章,无不先引经义;所用之士,必取经明行修”。自此,两汉经学在学术上一花独妍。“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李贽也说:“经,史一物也”,“六经皆史可也”。两汉察举制的推行,使经书大量再现并得以保存下来,为当时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就“采经摭传”,“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将经书作为引用和依据的文献,如《十二诸侯年表》参《春秋历谱牒》和《左氏春秋》,夏、商、周《本纪》均引《尚书》,《仲尼弟子列传》用《论语》,“太史公作《史记》,春秋时事取《左传》者泰半,谓《史记》之一部,蜕化于《左传》,或无不可。”刘向撰《列女传》时,亦“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而就。班固之《汉书》,“旁贯《五经》,上下洽通”、“纬《六经》,缀着纲”,其表、志序言,纪、传赞语,常用经义,尤以《论语》为多。汉时众多经学大师如郑玄等为了便于士人学习经学而对经籍所作的大量的疏证和著述,不仅便利后世对经书的阅读、理解,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上古乃至汉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两汉察举制促进了这一时期以经学和经学注疏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历史著作的编撰,深深地打上了察举制的烙印。两汉察举制度,对被举者要有名士主持乡闾进行一番评议,“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或察举后再经皇帝策问和考校、授官。这种取士方法,强调乡间对一个人的品德、学问进行褒贬。政治上盛行对人物的评论,影响到史学上也注意褒贬人物的风气。首先,汉代史书的体例重心,在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下,放在本纪和列传上,从而突出了历史人物。尤其是列传这一新的史著体例,是司马迁在察举制的历史条件下的首创。清赵翼指出:“汉时所谓传,凡古书及说经者皆名之,非专以叙一人之事也。其专以之叙事而人各一传,则自史迁始”。这里,赵氏只说明列传之体始于迁,而没有道出其产生的原因——察举制品评人物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两部成书于汉代的正史,人物传记占相当大的篇幅,一改前朝史书如《尚书》、《春秋》重记言、记事的做法。《史记》除表、志外,其余百十二篇无不是记人的,特别是记叙帝王以外的历史人物的列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占《史记》总卷数的一半以上。在列传中,司马迁作传的对象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中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有公卿将相、“儒林、循吏、酷吏、刺客、游侠、伎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等”,并突出传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和完整性。反映西汉一代历史的(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所创的史体,将世家并入列传,凡100卷的史著,列传占70卷,可见班固对历史人物的作用格外的重视。这两部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史著的编撰体例,对以后的历史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二十四史,无不将人物传记尤其是列传作为重点内容,除个别史书外(如《辽史》),其余各著作中列传卷数均占其总卷数的一半以上。两汉史著编撰中突出列传的编写体例,是察举制重视对人的评论在史著中影响的第一个表现。其次,察举制中对人的评议反映到汉代史著中,还表现为著述者对书中的人、事发表议论。《史记》每篇末都有“太史公曰”为首的一段文字,对书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个人的感慨。特别是“列传褒贬,尤有深意。以伯夷居于列传之首,重清节也。以孟、荀冠于淳于之徒,尊吾道也。以庄周附于老子,以申不害附于韩非,别异端也。他如《幸》、《酷吏》、《日者》、《龟策》、(滑稽》、《货殖》、《游侠》,皆为当世而发。吁,有旨哉!”除此以外,司马迁还通过“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手法来表明观点,如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作者通过对叔孙通生平事迹的客观叙述,一个不讲是非曲直而与时进退、以面谀得势的历史人物便跃然纸上,从而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评价。“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这类对史书中人、事进行评论的方法,在《汉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汉书》史评的方法表现为利用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发论。如在《酷吏传》赞中,对那些行为、品质独特,有代表性、可树为典型的知名见纪者加以评论;班固还打破传中所叙人物的限制,对许多比较重要的人、事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如《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中所评论的位名臣,都是西汉一朝“有功迹见述于世”的历史人物,是一代文臣武将的典型代表;另外,班固还对西汉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进行评议。如在66卷中对盐铁会议加以评论:“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文字虽少,却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当时盐铁会议争论的情况和问题之所在。史论这一新的史体形式为司马迁所独创。司马迁的史评“或隐括全篇,或偏举一事,或考诸涉历所亲见,或征典记所参合,或类于传记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义远神,诚为千古绝笔。”两汉史评之开,“不仅后代正史,后人传记全都视其为圭臬,而且连后代传记体的散文和小说也都争相沿用而不变更分毫了。”可见,察举制的品评之风对史著中重评议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四察举制对策下的文献资料两汉时期,多次诏举“贤良文学”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二科察举之士须在朝廷上接受由皇帝主持的“策问”考试,合格后授官。策问内容多关国计民生大事,“若议盐铁,若议罢榷酤,皆为要政”,应试者对策时,可直言极谏,“纠谪人主过失”。36在这种“以文取人”、“以能取人”的察举形式下,产生了应试的文学体裁——政论文。因为它是对策时所使用的文体,士人们为将来被察举后对策的需要而纷纷仿效,致使政论文体在这一时期广为流行。这样,两汉文坛上呈现出政论文繁荣的景象,涌现了众多的政论文家及传世佳作。西汉有晁错及其《贤良对策》和《言兵事疏》、刘向及其《说苑》、桓宽及其60卷《盐铁论》,东汉有王符及其(潜夫论》、崔寔及其《政论》、仲长统及其《昌言》等等。这些政论文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且有些文章言辞激烈,议论时政,深切时弊。“可称为当时策题”的《盐铁论》一书,37内容涉及到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矛盾、思想斗争和桑弘羊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潜夫论》指陈时政得失,反对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的罪行;仲长统在《昌言》中则大胆地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批判了汉初以来的神学传统思想;而崔寔之《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总之,在察举制对策中应运而生的政论文体及在其影响下而出现的许多政论文作品,“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很好的散文作品”,它们与《史记》等历史著作一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必须予以重视的文献资料。东汉中期朝廷以辞赋取士,辞赋成了仕进的门路。统治阶级对“诸生能为文赋者”,“待以不次之位”的做法,必然影响当时人们对辞赋的重视并竞相习之,“诸生竞利,作者鼎沸”,真可谓在上者导以禄利,天下未有不耸动而翕然从之者,42从而促进了后汉辞赋的兴盛。东汉后半期著名的辞赋作者代表有张衡、蔡邕等。张衡作品有《二京赋》、《南都赋》、《应间》、《思玄赋》、(归田赋》等。他在《归田赋》中表达了自己在宦官专权、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退隐田园的乐趣。祭邕在《述行赋》里,描绘了当时统治阶级荒淫、奢侈和宦官擅政、大营宫苑的历史:“穷变巧于台榭兮”、“消嘉谷于禽兽兮”,和人民“露处而寝湿”、“下糠粃而无粒”、“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无不控拆东汉后期之黑暗。辞赋“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在文学上之反映”,所以,在察举制以赋取士形式推动下而出现的辞赋作品,无疑是治后汉历史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材料。五《汉书经籍志》的文献整理,为清代学术、理论的统一、规范奠定了基础察举制对汉代文献的整理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西汉初年,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随着西汉政权的日益巩固,出现了一些黄老思想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因儒家学说严等级、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合乎政治上的需要,于是儒家思想在文景时就开始抬头并逐渐成为政治指导思想。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统治者对儒学著作也倍加重视,惠帝除挟书律,武帝开献书路,“大合天下之书”,但所收“典策文章,竞共剖散”,武帝甚闵之,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所得儒家经籍和“诸子传说,皆充秘府”。随儒术的日尊和察举重经术致使治经者地位的日显,学经之人增多,但经籍的散缺,习经者“不能独尽其经”;又因传经的“师法”及“家法”的不同而对经书的疏证也相异,甚者“离于全经”,“……汉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楚夏,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仿,弥以滋蔓,故一源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课件 【ch06】创业项目开办
- 债务重组合同协议书范本
- 钢管架施工临时用电供应合同20242篇
- 沙石供应协议格式范本
- 2024年度服装行业大数据应用合作协议
- 第课时教育课件
- 课件背景图片下载
- 2024版钢筋工程合同纠纷调解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合作协议
- 2024版给排水安装工程分包商维护保养合同2篇
- 医院安保反恐防暴演练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含完整答案(名师系列)
- 《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培训课件2024(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 委托收款授权书英文版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二十条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释义(中化协)
- 加速康复外科在我国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 (2024年)《包装设计》教案完整版
- ibm销售七步法讲义
- 医院科普工作总结以及计划书
- 髋关节常见疾病的规范诊治培训课件
- 足疗店接待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