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_第1页
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_第2页
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_第3页
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_第4页
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的方式与人的自然上

自然界对人类的世代有什么意义?自然界是“人类用某种交通工具揉捏的蜡”,还是“人类意愿不断旋转的盖亚”?当然,根据生物圈独特的自然1的“习惯和方法”2,它有保存的价值。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自然(世界)的权利以及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澄清人类对自然的正义本质,确立自然的权利,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关于康斯顿的隐喻“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BarryCommoner)提出的生态学四条定律的第三条。3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重大的人为变革都将有害于自然”(康芒纳,第21页)。康芒纳为了说明这个定律,特意列举了如下的类比:假定,你打开你的手表的后盖,闭上眼睛,用铅笔去戳手表的工作机件,手表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被毁坏。但这个结果不是绝对地不可避免,也存在某种概率,如原先手表走时不准,而铅笔偶然地校正了它,然而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是非常微小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显而易见的:在手表中体现着技术工艺学称之为“研究与开发”的大量成果。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年代里整个钟表制造者大军中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前辈那里学习,并添加进所有可能作出的改善,消除那些不能促进整体系统发挥良好功能的缺陷,从而使钟表变得更好。结果现在的钟表机械便成为从大量各种各样组成机件和结构模式中精心选择的产物。任何瞎碰改变钟表状态的尝试,很可能导致出现更坏的情况,而这些不良情况是钟表生产的演化过程试验过并已消除了的。换一个说法把我们的定律用于钟表,可以说:“钟表匠最懂得钟表”。(康芒纳,第21-22页)康芒纳的隐喻是生动而又深刻的。罗尔斯顿认为他的这条规范性的第三定律已经达到了伦理学的层次。(罗尔斯顿,第38页)这第三定律至少说明了三方面的伦理意义:第一,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有完整结构运转精良的自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生命有机体都是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和遗传进化被精选出来的,它们以最有利于这个完整系统的生态平衡的方式存在,彼此发展成众多可以共存的构件和综合体,而那些与整体不能共存的结构则在长期演化中被抛弃。因此,所有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经过这个已有的自组织系统的检验。凡是能纳入这个自组织系统的物质循环并能有益于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就能存在并保留在自组织系统中,否则就将被淘汰。这是康芒纳以其特有的风格所揭示出的判断自然界产生出来的物质能否保留的整体尺度。第二,我们应该对地球生物圈完整的结构关系抱以尊重的态度。人类在地球上大规模变革自然只是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年左右的事,但是人类不断地变革技术,获取了史无前例的财富,也酿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在这正反两方面铁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应该指责科学技术,而应该检讨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我们不应该怀有“征服”自然的心态,我们和科学技术都在自然之中,不是我们选择自然而是自然选择我们。我们使用科学技术不能仅凭着我们的一厢情愿,其后果还要经过地球生物圈完整的结构关系的检验。因此,我们使用科学技术应对地球生物圈完整的结构关系抱以尊重的态度。第三,我们应该不干那些违反生态规律的事——人为地把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有机物引入生物体并参加生命系统,这样极可能会带来危害。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制造出来的任何有机物总有能分解这种物质的酶。假如不是这样,任何有机物都不会合成。根据这种生态规律,我们现代化学工业大规模生产自然界本来没有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有机物,并在生态系统中广泛传播,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全球性化学污染。我们认为,人类应该不干这种违反生态规律的事。这并不是说不发展化学工业,而是说人们对那些自然界本来没有、又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有机物,如杀虫剂、去污剂、除草剂等,应该像对待药品一样保持警惕和谨慎小心的态度。在美国荒野保持主义者看来,大自然的“报复”要求人类在自然荒野面前无所作为。例如,加利福尼亚深层生态学家乔治·塞欣斯(GeorgeSessions)认为:“自然不只是比我们现在想的更复杂,而且它比我们任何时候所能想到的都更加复杂。”总规划设计师奥尔逊(S.F.Olson)相信“荒野总是令人神秘莫测”。黄石国家公园联盟(GYC)的主要发起人汉克·菲希尔抵制“那些企图操纵荒野的人”,根据是“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些环境主义者还坚持,人们决不可能懂得足够的管理荒野的知识,所以,不应该有管理荒野的尝试。(Olson,p.41)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观点。“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条定律的本意绝不是让人放弃科学技术,回归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这本书,是一本工程技术生态化的著作,书中以四条生态学定律为指导思想,目的是按照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方向运用科学技术。但是,他告诫人们运用科学技术要特别慎重。“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条定律向我们暗示:自然界不仅仅是生态的大舞台,它本身就上演生态的大戏剧;它不仅仅产生生物现象和文化现象,也从生态本质上支配着生物种和人类的存亡;它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最终的绝对的“领导者”,它有其绝对的“生态权力”,即相当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使用的大自然的“报复”这样的隐喻。大自然的“报复”形象地而且是本质地向我们当代人提出了生态警示。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2页)在上个世纪末,恩格斯还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同上,第517页)恩格斯的论断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今天正在承受着恩格斯那个时代不可想象的大自然的报复,承受着自然生态权力的选择、制约甚至是强制,我们在被惩罚的痛苦中才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自然界面前原来只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小学生。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变革自然,发展和完善自然。二、从生物种间的利益关系到个体与群体利益的整合什么是生物的利益?我们通常讲人的利益,并把人的利益看成是决定人的活动的一个因素、一种动力,它是考察人的动机和活动方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态伦理学扩展了利益的概念。所谓生物利益,是指在地球生物圈社会中限定的,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利益。承认生物的利益就要改变传统的只有人才有利益的观念。这是人类生态文明的新进展。生物利益(biologicalinterests)在生物圈社会中与生态权力(eco-power)是并列的词汇,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生态权力是指生物圈社会的权力,这是一个拟人的说法。生物圈社会的权力,就如同我们社会生活中领导的权力那样。领导的权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指有能力对下属发布指令,包括对下属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任免下属职务。保持这种领导与下属关系的是利益:如果下属不顾及自身及社会利益,他有可能一意孤行。领导的权力正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它实质上是一种支配或决定下属利益的力量。生物圈社会的生态权力也是一种支配和决定一切生物利益的力量。没有生物利益也就无所谓自然生态权利。生物利益是指生物的生存或繁衍必须满足的那些物质和生态需要。生物利益属于关系范畴。它基于生物固有的价值和内在需要,外现并保持在生态活动中。所谓生态活动是指在生物圈社会中一切生物维持生存和繁衍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生态活动。从事生态活动的个体或种类总是倾向于使自我利益达到最大值,但又总是受到群体或生物社会(结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限制甚至是强制。因此,生物利益是在生物共同体(或生物社会)中的利益,脱离生物共同体的利益是不存在的。这有点像我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讲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生物个体利益往往也客观地服从群体利益。例如蚂蚁社会,分工和协同体现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当遇到危险情况时,为了保护群体利益往往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生物利益除了体现在种群水平上,也可以体现在群落种间关系中。例如非洲的渡渡鸟与大颅榄树之间的生态关系:鸟以树的果实为生,而鸟的肠胃又为果实中的种子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了渡渡鸟,也就扼杀了大颅榄树。我国东北红松与星鸭也有类似的生态关系。生物种间的利益关系并不都是互利共生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如偏利、偏害等。生物利益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利益整合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生物的生存物质需要的满足,如食物、隐蔽地、活动场所以及空气和水等方面的需要的满足;也表现为一定的生态特点的满足,如时空特点、资源特点和生命节律特点等的满足。生物利益是生物圈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是以生物有机体内的遗传编码固定下来的生态活动程序。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生物利益,各种利益的实现也有其各自特殊的方式。人的利益是迄今为止进化最高级的生物利益。人的文化属性有其载体,也是进化的结果。它可以在人的遗传载体DNA和RNA上复制和传递,并潜在操纵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生存利益的层面。有感觉的动物的利益有其特有的方式,它们能选择食物,有价值定向,能体验苦乐,有的还有非常惊人的记忆力和智力,如海豚和大象等令小朋友喜爱的动物。还有一些野生动物生性凶残,如老虎、鹰、豹、鲨鱼等令人不好接近,因而至今人们对它们的智力因素研究甚少。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它们有其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其特有的家园意识及其自身的善,也有其特有的需要和利益。树木是植物的典型代表,树木的利益能反映植物的利益。树木是以群落的形式存在,单株树在荒野中是很难存活的。树木的利益主要指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养分和生态条件。树木所需的特定的生态条件通常决定了它的种类。例如我国南方土地湿润,气候温和,生长杉树、桉树和杉竹;北方冬季较长,气候寒冷且干燥,生长杨树、松树和桦树。树木所需的物质养分主要依赖于死的有机质的分解和转换,从而构成树木→落叶→腐殖质→土壤→树木的物质养分循环。这是树木在适度的阳光、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以及适宜的温度、气压、风、湿度等生态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获取所需利益的基本方式。现代林业实践往往采用工程造林方式,取走树林下的枯枝落叶层、枝条、树皮以及树下生物,像经营农业那样经营森林,以为这样就会满足树木的利益,其实这正是破坏了树木的利益,阻断了它的养分循环的过程,其结果导致树木生长量下降。树木的整体是森林。森林的种群利益主要表现为具体物种的生物机制的维持和满足,一旦失去这些生物机制所需的生理和生态条件,其种群利益就很难实现。例如我国的百山祖冷杉,在全世界50种冷杉中它是最为稀有的一种,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1975年以来,世界植物学界一直在探索它的稀有原因及繁殖办法,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百山祖冷杉的利益已基本上丧失,或许这是自然灭绝物种过程中的一种,或许是历史上人为消灭了它的“互利型”物种后导致了它的不育,就像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的情形。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人类就应该顺其自然,否则即使人为地挽救成功,驯化的百山祖也已不是自然的了,它只能成为博物馆中的“植物”,供后代观赏;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人类则有责任挽救它,恢复对百山祖冷杉有利的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百山祖冷杉的生理需要和生态条件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保护它的主旨。保护种群就是保护该物种的利益。树木和森林利益的满足需要一定的条件,满足了这些条件树木和森林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相反,人们错误地估计森林的功能,则有可能破坏森林和树木的生存条件,甚至可能导致森林和树木利益的丧失。例如,我们在谈论森林和树木的环境功能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讲森林有消除污染、净化空气的功能,有人还引用苏联的资料:每公顷云杉林每年能滞留30吨尘埃,松林能滞留36吨,橡林能滞留56吨,树冠下尘埃细粒(氧化物、灰分、烟黑等)含量只有城市的1/20至1/500,认为森林是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它是生物圈的过滤器、净化器。苏联林学家皮萨连科不赞成这种观点,他引用全苏林学和林业机械化研究所的资料表明,森林受轻微污染(昼夜落尘量350mg/m2),损失生长量13.4%;受中等污染(360-550mg/m2)和受严重污染(750mg/m2),相应损失生长量为25.7%和35.1%。对植物有害的氧气浓度为0.03-0.04mL/L时,生长量下降50%;浓度为0.04-0.06mL/L时,下降67%。我们认为,森林是一种生物群落,它的具体单位是树木,树木的生命机制是一个稳态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基本保持生态平衡。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放出的氧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树木能够在一定生物承载阈限内进行调节,表现为树木的耐力;但是一旦外界环境物质变化超过树木的承载能力,树木则表现为生产力下降,染上疾病甚至死亡。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已对森林的繁茂构成潜在的威胁,局部地区的污染甚至远远超过了森林的承受能力,加之人类大规模采伐森林又引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种情况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0%—30%。(参见徐德应)因此,过分地强调森林过滤器、净化器的功能是不科学的。从生态伦理学上说,这样会伤害森林和树木的利益。人们不应该在不了解森林承受污染能力的情况下凭想当然行事。个体树木的利益服从于整体森林的利益,森林的利益代表了地球上生机(vitality)的利益。死亡和再生、新陈代谢是森林演替的普遍规律,也是对森林的物质能量需要的满足,森林的同时并存与前后相继是辩证的统一。森林的利益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生态利益。微生物有没有自身的利益?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体内都潜藏着无数细菌,它能帮助动物消化、分解食物。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它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天花病毒只寄生在人体上,其他动物不染这种病毒;牛瘟只有牛得,人和其他动物不得。还有一些对人和动物都侵染的病毒。在自然界中,没有人类时就存在着天然的疾病疫源地,疫病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如苍蝇、蚊子等易感体生物,使被感染的生物产生疾病反应,有的生物就在疾病中死掉,有的生物的自然免疫力超过疫病病毒的感染强度,这种生物就能存活下来,并使病毒的种群密度和活动频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弱毒,从而该生物具有免疫的能力。通常再有这种疾病流行时,该生物就不受干扰。但是当外来生物入侵时,可能带来新的疫病源,使本地生物染上外来病毒,或激活本地生物承载着的弱毒使之转变成强毒,从而造成病毒的交叉感染。外来生物能耐受本地病毒的就存活下来,本地生物能耐受外来病毒的也能存活下来,否则它们就会在各自相关病毒的选择下趋于种群缩减或灭绝。在这种以生物为载体的病毒变化中,病毒的利益仍然是存在的,它是维持病毒发挥基本生态制约或强制功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固有价值。由于病毒变化得特别快,人们有时尽管能用药物控制它,它还是不断地卷土重来。天花病毒是对人类有害的,人类为了健康想消灭它,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人类要保存天花病毒,以便一旦有人患了天花,就可取出天花病毒经过灭活转变成天花疫苗,给人种上灭活的天花病毒就可抵抗天花病毒。通常病毒有三种活动幅度:一是强毒,二是灭活,三是弱毒。人类保存病毒使其成为灭活状态,也就是使其成为有利于人的疫苗,用以抵抗这种病毒,即以毒攻毒,使病毒从强毒变成弱毒。在荒野中,微生物病毒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因子。荒野中总存在着疫病源、病毒易感体和病毒传播媒介。动物患病和免疫完全是自然的,具有免疫能力的动物能适应疾病的选择。病毒有其确定的生态位,它有助于保持种间隔离和种群稳态。人和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都有其固有的利益和价值,这些利益和价值是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规律制约和控制的,服从系统整体生态平衡的利益和价值。当人们认识到这种个体生物与整体系统的利益关系,并产生应当怎样对待个体生物的道德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对人自身行为进行规导的直接行动时,也就在客观上尊重了自然的权利。三、自然的生态权力:自然生态的反作用人类与自然之间结成的所谓权利与义务关系,并不是人类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他生物一样,以其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是人类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严酷报复。这种惩罚和报复显示了自然的生态权力(nature’secologicalpower)。正是由于在地球生物圈中存在着这种权力,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这种自然生态权力也就无所谓生态权利。自然的生态权力是指针对人类引发的生态环境参数的偏离,自然界纠偏而导致的对人类行为的制约、选择甚至是强制的自然力量。因此,自然的生态权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本质上的不可侵犯性自然生态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常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能够刺激自然的发展,有助于形成生态动态平衡。但是,自然界的内在生态机制暗示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确定的自然弹性阈限,超过这个阈限,人类的活动就要受到自然生态权力的制约或强制。因此,自然弹性阈限是触发生态权力的关节点,呈现本质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一旦被人为破坏,失调的自然生态就几乎是不可复原的。如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由于污染的消解过程极其缓慢,至少在人类生存的时间限度内不可能被消解。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生态阈限规定了人类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人类一意孤行,那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生态权力的限制。例如,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出现的巨大黑风暴,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是自然生态权力对人们不顾生态规律盲目改造自然的制约、强制。再如我国“5·5”特大黑风暴(参见王立朝)、1998年我国松花江及长江等发生的三百年不遇的震惊中外的特大洪灾,都是自然生态权力发生作用的例证。自然界正是以这种剧烈报复的形式暗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有内在稳态机制和对人类的控制,反映了自然生态权力的不可侵犯性。2.固有性自然的生态权力是一种自然反作用力量,它不是主观设定的概念,而是对存在的真实反映。我们知道,牛顿力学的确立揭示了自然力的种种形式,如运动力、惯性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随后的哲学家也用力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动物和人的生理运动机制,结果犯了用低级物质运动形式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错误。但是牛顿确实发现了自然界潜在着巨大的力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如火山喷发熔岩四溢、地下温泉和强烈的地震,都是自然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自然力的释放是符合牛顿力学规律的,至少可以说牛顿力学对这些力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统一的解释。然而这种符合牛顿力学运动规律的自然威力还不是自然的生态权力,至少不具备“权力”的生态本质方面。自然的生态权力内在于地球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在整体水平上的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通常情况下,局部生态系统与环境输入输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基本上保持平衡,建立在局部生态系统之上的自然调节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局部生态系统内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经过食物链的快循环传递和地球化学的慢循环传递就会使局部生态破坏的效果被放大,使涨落超过自然阈限,这时局部系统内在调节机制失灵,便触发更高层次的系统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这种在整体水平上的生态调节机制往往表现出对破坏生态平衡的生物活动的制约、选择甚至是强制。例如历史上恐龙的灭绝,有可能是恐龙种群失去天敌的控制导致种群大发展,最终因食物短缺引发疾病而受到自然生态权力的惩治。3.“后发制约性”通常我们说“先发制人”是指主动进攻,“后发制约性”则是指被动进攻或滞后进攻性。自然的生态权力所具有的这种属性是随处可见的。例如砍光山上的森林开垦为农田,并不会马上就引起水土流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在这方面,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是巴西热带雨林移民工程失败的例子。1970年巴西政府在亚马逊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希望到这里定居的人能够借助雨林肥沃的土地发财致富,以平衡巴西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幸的是,这两个人为设计的目标都落空了。主要原因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实际上并不肥沃。尽管地上长着非常巨大的树,但是在许多地方表土都很薄,土质较差,树木所需的养分大部分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来源于枯枝和落叶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对这一事实当地的移民是深有体会的。亚马逊河流域新农庄的农民对他们开展毁林种香蕉的观察结果的描述是:“第一年长出的香蕉有两英尺长,第二年的香蕉有1英尺长,第三年的香蕉只有6英寸长,第四年呢?香蕉根本就没有长出来。”(Seitz,p.130)4.中立性自然的生态权力是一种零权利,即它的自然威力来自于生态系统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机制。凡是违背“协同性”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或迟或早地要受到自然生态权力的惩治。在天然荒野中,生物的大量繁殖少量生存是符合自然生态权力机制的,因此不断地灭绝一些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