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_第1页
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_第2页
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_第3页
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_第4页
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主脑《牡丹亭》的主脑

一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谈“立主脑”清代戏曲家李宇提出了“以山为本,领脑”的戏曲创作原则。他强调。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23-24从搜集到的相关论著来看,目前“主脑”内涵的阐发大致有以下几类:“主题思想”说。此类观点认为,“主脑”由一个或几个因素共同构成,其中“主题思想”在各因素中占主导和支配作用。如杜书瀛先生说:“‘主脑’包含着两个密切相关的意思。其一,是所谓‘作者立言之本意’,近似于主题思想;其二,是指要紧紧围绕着主题思想,选择一个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即所谓‘一人一事’)作为结构上的主干,以便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那主题思想。”87另外,张少康先生认为,“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包含着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381“主要人物和情节”说。王运熙先生认为:“李渔把《琵琶记》中的蔡伯喈、《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理解为决定全剧的主要人物,将蔡伯喈重婚牛府、张君瑞白马解围理解为起决定作用的主干情节;而这‘一人一事’就是剧中的‘主脑’。”318“结构枢纽”说。郭英德先生指出:“这种‘一人一事’的‘主脑’,是全剧结构的枢纽……李渔强调‘立主脑’和‘减头绪’,目的是使结构趋于单一。这种对于戏剧结构单一性的强调,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所论悲剧的‘故事整一性’,在艺术精神上是相通的。”604-605另外,周贻白先生则以为:李渔“立主脑”之说前后“实有不同之处”,前为“主题思想”,中为“主要事件”,后为“剧情发展中的‘主要关键’”,进而认为“主脑”之说“虽可作为参考,但非一定之圭臬”。116-118以上观点各执一词,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主脑”的内涵,但“主脑”并非“主题思想”。“立主脑”的目的是否为“使结构趋于单一”亦待商榷。“立主脑”的本意就是在戏曲作品中设置最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即“一人一事”,其他人物“俱属陪宾”,均是围绕在关键人物周围;其他事件“俱属衍文”,均是依据关键事件展开。此“一人一事”是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是结构上的制高点。二杜丽.自然性的建模者《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力作,此作一经问世就产生巨大影响,时人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206。汤显祖本人也特别欣赏《牡丹亭》,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1543如果引入“立主脑”的戏曲创作原则来分析《牡丹亭》,其“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习惯上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一出中,关键人物杜丽娘的形象发生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因此“游园惊梦”是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这一出在结构上具有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有明确的说明,“天下女子有情,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非情之至也。”3简言之,“至情”就是真情,是人对正常情感和欲望的追求,与之相对的是虚情假意。为了实现“至情”的理想,需要向“理”发起冲击,因为“理”扼杀、束缚人对正常情感和欲望的追求。汤显祖大力提倡“至情说”,并将它作为对抗“理”的重要武器和追求个性觉醒、解放的理论来源。千古不朽的《牡丹亭》是“至情说”最成功的文学表达,杜丽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化身。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父母宠爱有加。他们力图将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女子。杜丽娘在官衙里生活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看过,睡午觉也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从剧作中可以看出,杜丽娘形象有两个特征:一是她的社会性,二是她的自然性。就社会性而言,她是太守的女儿,而且她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要求女儿嫁入夫家后能“知书达理、父母光辉”,于是他聘请了老儒生陈最良给杜丽娘讲授《毛诗》中“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礼教,让杜丽娘的行为符合封建社会秩序的要求。就自然性而言,她自称“年已二八”,正当青春期,本能地对异性产生好奇,希望了解异性,与之接触和交往。而这一点合理的要求,却被千百年来的礼教所压迫。学习了《关雎》这首情歌后,杜丽娘从心底产生共鸣,敏锐的直觉让她感受到,“窈窕淑女,是悠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她”写的不是“后妃之德”,而是青年男女的情思。在大自然美好春光的催化下,杜丽娘更有一种“情思睡昏昏”的感觉。这两个特征集中在杜丽娘一个人身上,使之成为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正统的封建教育抹杀了她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蓬勃的自然本性又不甘受到压迫,这种压抑的状态让杜丽娘感到苦闷和空虚。丫鬟春香发现了官衙后面有一座花园,这让杜丽娘的形象转变成为可能,她的社会特性和自然特性开始博弈。《惊梦》中的杜丽娘一上场就是一幅睡醒后春光撩人的景象,“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这是长期精神空虚的杜丽娘所独具的感受。杜丽娘就在这种心情下开始游园,而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基础,激发出青春期的冲动,引出下文的伤春。【皂罗袍】是本出的高潮,杜丽娘原先一点点积累的感伤烦乱,此刻得以爆发。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已经萌动,但被压抑的青春欲望。当她看到百花盛开,不禁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段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园中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如此才越让人感到惋惜,杜丽娘渴望也被人欣赏的向往就显得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沮丧灰心,严格的家庭教育不会允许她自然本性的流露,就像园中的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所环绕。由此,“游园”过程中杜丽娘的感情经过了三个阶段的逐步演进,从清晨醒来时的烦闷,到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伤感和对爱情的朦胧渴望,再到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杜丽娘还回忆起古典诗词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孤独的岁月中终老一生;也有的“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最终成就了一段姻缘。她接着感慨,“吾生于宦族,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从这句话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她的自然本性战胜了社会特性,美好青春的虚度和姣好容颜的老去是她所不甘心接受的,她已经开始酝酿走出叛逆的第一步,准备迈向“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的行列。接下来是“惊梦”部分,杜丽娘“身子困乏了”,于是“隐几而眠”。在睡梦中,她遇到了日后的夫君柳梦梅,两人虽然“素昧平生”,但一见钟情,两人缠缠绵绵,难舍难分。这一段场景,完全背离了封建礼教的规范,指引杜丽娘如此行动的正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的“至情说”。“惊梦”之后,杜丽娘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她要求把梦境变为现实。她去花园寻梦,实际上就是她在个性觉醒后,对现实的反抗和命运的抗争,可是现实的阻力太大,杜丽娘只能用死来追求她的“梦”。可见杜丽娘并不是死于外界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而是死于对“至情”理想的追求,这在更深的层次上对现实社会提出了控诉。同样是为了“至情”,已经成为游魂的杜丽娘又复活了,而且与柳梦梅结为伉俪,杜丽娘的“至情”不仅感动了阳间的柳梦梅,同样也使阴间的胡判官网开一面,不仅不坏她的肉生,而且允许她以游魂的形式四处漂游,寻找心中的“至情”。因此,《惊梦》是塑造关键人物杜丽娘最重要的环节,这一出完成了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完全转变,她在“至情”的指引下,由一个受到严格封建家庭教育的女子,成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女性,她的情感态度与之前所接受的封建礼教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值得关注的是,与杜丽娘一同“游园”的还有丫鬟春香,可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春香看到了满园的春色,并未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她借出恭发现了官衙后的大花园,其最高目标就是能去花园玩耍,天真的她根本没有发现“游园”时杜丽娘感情上的变化,最后只说了一句“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可见她还完全是个孩子,天真中不乏稚气。从这一主一仆的对比中,衬托出杜丽娘人物形象的鲜明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决心。同样,杜宝、柳梦梅也“俱属陪宾”,围绕在杜丽娘周围,映衬出杜丽娘的反抗性格和坚定信念。三结构的发展:从柳梦梅到杜丽作为《牡丹亭》“主脑”的杜丽娘“游园惊梦”,除了是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外,在全剧的结构布局上也处于枢纽地位。《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双线结构”。第一出为《标目》,李渔称“开场数语,谓之‘家门’”79。第二出《言怀》为“冲场”,“开场第二折,谓之‘冲场’。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81。这两出是戏剧结构中的定式,每部戏都具备。从第三出开始,《牡丹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第三出《训女》到第二十出《闹殇》是第一部分(共十八出)。这部分剧情是按“一主两副”的形式安排的:主线是以杜丽娘为中心,表现她因梦伤情、由生而死的过程,其中有第十出《惊梦》。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表现边境番虏的生活状况,即描写完颜亮的第十五出《虏谍》和草寇李全的第十九出《牝贼》。同时,柳梦梅和杜丽娘此刻尚未相识,且柳梦梅的生活与前两条线都无直接联系,故将其单独列为一条副线,有第六出《怅眺》和第十三出《诀谒》。这两条副线极弱,对于杜丽娘形象的转变并无太大影响。从第二十一出《谒遇》到第四十出《仆侦》是第二部分(共二十出)。在这一阶段中,随着男女主角的相遇和相恋,第一部分里的主线和描写柳梦梅的副线合二为一,成为新的主线,主要是杜丽娘由死回生的经过。与此同时,番虏这条副线显得十分单薄,二十出中只占有一出,即第三十八出《淮警》。从第四十一出《耽试》到第五十五出《圆驾》是第三部分(共十五出)。这一部分相对独立,主要冲突是柳梦梅和杜宝是否相互承认。最后,在朝堂之上翁婿之间解决了矛盾,全剧在“大团圆”中落下帷幕。分析《惊梦》在全剧结构上的作用,只是针对杜柳爱情这条主线而言的,这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了突出《惊梦》作为全剧结构上的制高点,汤显祖在结构上作了充分的铺垫。这主要体现在对杜丽娘生存状态的叙述中,全剧用《训女》《延师》《闺塾》三出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礼教观念对杜丽娘思想情感的束缚与禁锢,致使她内心忧郁和苦闷。这样的前期铺垫,充分表现了生存环境对人物内心所产生的影响,赋予了杜丽娘与之彻底决裂的可能,这在指出杜丽娘“游园惊梦”所具有的必然性的同时,确证了其“主脑”地位的合理性。《惊梦》是一个光辉的突变过程,之后的杜丽娘高举“至情”的大旗,指引着她去《寻梦》,到《闹殇》,再到《幽媾》,如果没有《惊梦》,后面的剧情无法发展。已经殒命的杜丽娘仍旧执着地寻觅自己梦中情人的踪迹,进入了人鬼相恋的状态之中,作为鬼魂的杜丽娘并不满足于只与柳梦梅幽会,而是渴求回到现实中来恩爱。为此,她要求柳梦梅为之掘坟,让她重生,地狱的胡判官把她放出枉死城,让花神为她引路,并保存其肉身,使之复活。复活了的杜丽娘大胆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规范,主动与柳梦梅结合。最终,实现了她所追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