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吏治的特点与特点
汉代的官方管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良好。国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汉代国家管理进行定量分析后甚至认为其吏治的良好程度超过了同时代的罗马帝国。诚然,造成汉代良好的吏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汉王朝在官吏选用上的一系列制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代的官吏选用制度是汉朝地主阶级为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拔统治人才的政治制度。它以察举为主体,包括辟除、征召、私人举荐,博士第子课试、任子、纳赀等多种途径。高帝及皇帝时期,中朝激励官员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官员的制度。察举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考察后予以荐举的意思。它实际是由古之乡举里选演变而来的荐举制在汉代的新发展。察举制萌芽于汉高帝晚年,至文帝时正式产生。一定级别的官府官员按照皇帝诏令,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荐举。察举选官,大体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1.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2.丞相、列侯、公卿及地方郡国按科目要求荐举人才;3.皇帝亲自被举者进行策问;4.根据对策高第下的不同,区别授官。汉代察举的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而定,科目繁多。可分作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即经常性的科目,一般皆指岁举。特科即特别指定的科目,又可细分为常见特科与一般特科两种,各科目的具体情况如下:(一)两汉察举制度孝廉。孝廉是一种按孝子、廉吏标准察举人才的科目。孝廉之称,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实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子廉吏。孝廉在汉代是一项范围极广的察举科目。应劭《汉官仪》记云:“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正之行。”皆有孝悌,廉正之行一句话可知,两汉察举的四项基本标准,概而言之即是“孝”、“廉”二字。孝廉一定要由郡国向朝廷举荐。每年举荐一次,并规定每郡岁举孝廉两人。孝廉一般被授予级别不高的郎官,即皇帝侍卫队的成员。茂才。此科与孝廉一样,同为汉武帝所列,原称秀才,即秀美之才的意思,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方改称茂才,茂才是比孝廉更高一级的察举。上自中央的三公、将军,下到地方的州刺使,都可察举茂才。从茂才的资历来看:其中既有已仕的官员(包括三署郎,三公府,将军府属员),又有州郡吏与被察举之孝廉,还有太学生、平民等,相对看来,已仕官吏与孝廉所占比重较大。西汉的茂才中这两种资历者占70%以上;东汉的茂才中,也占到60%。每年所举茂才人数在20人左右,约为孝廉人数的1/10,茂才任用较重,绝大多数被委以县令或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官职。(二)汉初:“察举”的设置贤良方正。即德才兼备的意思。为常见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此科大多在遇到曰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当时的人们认为各种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批评告诫,甚至遣责,一旦天降灾异,皇帝就得下诏罪已,并招贤纳才,广开直言之路,以改正弥补过失。此科的举主,基本限于在王、侯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中,由帝皇指定。察举出来的贤良方正,送至京师后还要经皇帝策问,对策的内容主要是谈论治国之道或分析历代兴衰变化的原因。被举为贤良方正者的资历绝大多数都是现任官吏以及州郡的属吏。策试无人落选。其高第者大都被授以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职。个别情况起家即为九卿,下第者的任用与孝廉相同。贤良文学。汉代文学与儒是同一概念。自武帝独尊儒术后,此科诏举出现空前的热潮。昭帝时文学又单独作为察举科目出现。明经。即由郡国察举通晓经学的人。由于所举明经需按射策加以策试,故有明经射策之科。所谓射策,即一种抽签考试。明法。即察举通晓律令文法之人,为一般性特科。至孝。两汉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故察举尤为重孝。在孝廉之外又设此科。有道。或称有道术之士。汉代所谓道术,或指治道方法,或指天文(包括占侯、星占)、医学(包括巫医)神仙术、占术、命相、遁甲或指谶纬之学。这里主要指治道的方法。敦厚。即察举有敦厚品德的人。此科大多是遇到日食、地震之类灾异后举行。尤异。即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治绩特别好的人才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的察举科目。治剧。汉时郡县因治理难易程度有剧、平之分,凡能治理老大难郡县的官吏称治剧。勇猛知兵法。是因军事需要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多见于“灾变不息,资贼众多之时”。明阴阳灾异。即察举明习阴阳灾异学说之人。是统治者为解决某种危机而乞灵于数术迷信的措施。征君今优化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征指皇帝征召名士硕儒,宠以高位;辟指中央高级官员和州郡长官辟除属吏。应皇帝征召,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凡被征召者尊称为“征君”。德高望重的名士,待遇特优,给予“安车蒲轮”专使迎接的尊礼;稍次一等的,也可享受“公车征召”,沿途官府迎接的尊礼;其余征君,自备车马。征君是否出仕朝廷,取决于本人意愿。一旦决定出仕,或备朝廷顾问,或参预军国机务,其待遇与一般入仕者明显不同。中央政府公卿等高级官员,地方州郡一级行政长官都有自行任用属吏的权力。构成了“辟除”这一汉代重要的入仕途径。(一)在公府征辟之后,官、吏出仕的变迁在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是公府征辟。公府指丞相(司徒)、太尉(司马)、御史大夫(司空)府,简称三府。公府征辟,一般都是由行政长官自行任用属员。但也有皇帝敕令公府征辟的特例。被公府征辟者,或为处士,或为州郡吏,或为孝廉,或为郎,或为其他官吏,或为免官闲居者。个人资历多种多样。被避后出仕有两条途,一由辟主私人荐举,一经多种察举科目,进而出补中央官或外主州郡。由于公府属吏地位比较重要,因此其出仕升迁一般都十分迅速。“三府掾属,位卑职重,及其取官,又多超卓,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二)根据地方州的远征汉代地方州郡长亦拥有征辟之权。州郡辟除后的升迁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察举,一是再辟公府。汉时县亦可召署属吏。县吏入任,一般仍要经由州郡。“指导”下的任官制度“任”,即为“保任”。“任子”即一种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的制度。是在秦代“葆子”基础上形成的任官制度。凡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以上,可任其弟或子一人为郎官。而在实际执行中,各种限制被大大放宽,不足二千石官秩的人,或任期较短的人都可任其子、弟乃至其他关系较疏远的人为郎官。其限额也不限于一人的定额。这是统治者为安抚、笼络高级官僚而设计的用人制度。博士官设基于子已前133两汉取士,有经由学校培育,通过考试而选取的途径,即博士弟子课试制度。博士弟子课试制度,始于武帝时期。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曾设五经博士,但却未设弟子。至元朔五年(前124年)为博士官置弟子(学生)50人。博士弟子又称太学生,每年都有考试以选优汰劣,能通一经以上的,可授“文学掌故”;成绩优秀者,可补郎中,为仕途腾达打下基础;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这是把教育与仕途联系在一起的用人制度,它以利禄为诱饵,引导士人尊儒读经。功劳—功次功次即以功劳次序升迁的制度,它面向所有吏员,文献中或称作“积功劳”,或单言“积功”、“积劳”。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其功劳、考课等情况的档案,称为“伐阅官薄(”略称“伐阅薄”或“官薄”),保存于相应的官府,作为任用迁免官吏的依据。功,严格讲指战功。劳,指任职的劳绩。汉代把“持文墨议论”一类官府日常工作也称为“功”。功用一、二、三等表示,劳则以时间单位如日、月、岁等计算。当时考课吏员,对最者赐劳若干,对殿者则奇劳若干。这样当把功、劳及考课三项指标排比时,官吏之间就产生了功之多寡,劳之长短,考课之殿最的次序,从而为任免官吏提供了尺度。此即“功次”。汉时官吏一生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脏罪及谋反作乱,即使与察举等仕途无缘,依然可以依功次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升迁至二千石郡国长官一级。一般说来,官吏任同一秩等职务满九年称“功满”,“功满当迁”。但也有增秩而仍任原职的规定。海阳城市的、亲政关系和保护方式向国家缴纳若干资产或金钱,即可授以官职或爵位。汉代以赀补官十分普遍,尤以武帝时最为浸滥。所入之物有钱、谷、羊、奴婢等。这种方法刺激了那些拥有经济力量又不甘于沉默于官场之外者的欲望,实行的结果是较快地充实国库。解决了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形成的财政困境。但这种途径入士,并不为时人所重。如张释之以赀为郎,“十年不得调,无所知名,乃至欲自免归”。黄霸入财为官,左冯翊不署右职(即高职)。总之,以纳赀而入仕,是被人看不起的。汉代官吏任用的制度,是多层次的,其中有些是面向全体吏民的,即适用于未仕者,也适用于已仕者;有些则针对特定对象;有些仅限于已仕官吏的某一部分。这种多层次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吸纳各类人才,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官吏队伍,对汉帝国的繁荣强盛,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官吏选用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用人制度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汉代官吏任用制度的积弊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卖官鬻爵。官府出卖爵位,吏民只要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谷甚至是奴婢,就可获得不同的爵位。这就造成了一大批享受免役特权的人,使国家征发兵役、力役的人力来源受到直接威胁。官位标价出卖,难以造就出清明的吏治和更多廉洁的官员。灵帝卖官即可现金交易,也可“赊官”,“其富者则先入钱,贪者到官后倍输”。赊官者要追付一倍的赊贷利息。这批人到任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盘剥民脂民膏,以偿还买官所欠的钱。这样吏治如何清明?官员如何廉洁?其二,请托行贿。就察举制度而言,它曾为两汉政权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臣,但至东汉,察举制度被严重腐蚀,它已不再是从下层选拔贤才的制度,而变成了达官贵人控制仕途的工具。权贵请托之风,席卷了整个官场。弄虚作假,甚至于颠倒黑白,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便是对官场黑暗的绝妙写照。其三,欺世盗名。察举制是建立在“乡评里选”的基础上的。士人的声誉清浊,直接关系到官场的沉浮荣辱。虚造声誉,成为入仕和升官的一个决窍,官场中迷漫着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习气。如《后治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父武被孝廉后,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产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的美誉“并得选举”。许武虽然蒙受了一段时间的贪婪欺弟的恶名,但目的达到之后,他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经营数年“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这样,许武在官场和社会上的美誉更高了。再如《陈蕃传》所记赵宣父母死后在墓道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官“数礼请之”,他都辞官不应。后来精明的郡太守陈藩查出他在墓道里根本没有按制行孝,而在其中生了五个儿子,才把这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之罪予以严惩。其四,结党营私。在察举制下,察举人与被察举人之间,互相承担连带责任,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利害关系。于是他们结成义同君臣,亲如父子的关系,在征辟制度之下,州郡长官和中央公卿所辟除的人,结成了私恩关系,依据当时的传统习俗,被辟除的人即便是以后官位超出于辟主之上,但他仍是原来辟主的“故吏”。要为之服役、行孝。一些著名的经学大师,往往身居高位,他们的众多门生和弟子,也分布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篷布行业人才培养规划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采海域使用权管理考核试卷
- 矿山开采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考核试卷
- 起点初三语文作文
- 液压系统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球类制造技术与材料创新考核试卷
- 礼仪用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考核试卷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药物合成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三圩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考试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程序可信分析与构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财务会计制度模版(4篇)
- 2025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高职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办公用品、易耗品供货服务方案
- 专升本英语连词
- 2024心理健康服务规范
- 《高绩效团队》课件
-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中辐放射性药物贮存及销售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人教2024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大单元教学课件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之合同管理制度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